重生之热血时代-第1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观察家周刊》在芝加哥创办的时间并不太长,也只有三五年时间,老东家就是凯瑟琳小姐想象的那种玩主,行量不到千份也就可想而知了。这几年,《观察家周刊》一直在亏空,虽说亏得不多,但终归是个亏字当头。戎瑞买下报社的时候,原本就不多的编辑、记已经只剩下可怜的三个人了。报社总编老麦克维尔先生是个兢兢业业的人,他是在退休之后被原先的东家请来坐阵的。能有一份薪金好拿,老麦克维尔先生当然没有意见,只要报社不倒闭,他倒乐得其所,眼下的经济可不怎么见起色呀。唯一的编辑法门和
采访记多米尼都是刚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人,血气干劲和水平暂时还看不出来。即使如此,戎瑞还是乐呵呵地在王子饭店召开了他入主《观察家周刊》报社后的第一次全体员工大会。说是大会,参加会议的人加上戎瑞、凯瑟琳小姐和文裕也只有六个人。
“先生们,自我介绍就不用了,我这儿有你们非常详细地个人资料。”戎瑞微笑着阻止了刚刚站起来的总编老麦克维尔。“至于我是谁。大家当然明白了,我是你们的新老板……呃,正确地说应该是幕后老板,因为报社登记的所有人并不是我的名字。你们知道就行了,我会记着给大家薪水的,呵呵!”
报社硕果仅存地三巨头虽不敢当着老板的面笑。但戎瑞的话显然让他们惴惴不安的心安分了不少。
“麦克维尔先生,你是总编,先谈谈报社的总体情况吧。”戎瑞朝老麦克维尔挥了挥手。
“好的,瑞先生。”老麦克维尔赶紧站了起来,翻开了早已经准备好的材料。“我们芝加哥观察家周刊〉创办于1931年,已经有五年行历史,是一家地方性地社论杂志。主要的行对象是社会中下阶层,今年最新一期的行量是……809份……呃。您是知道的……报社的行量不好,收不抵支,从创刊起一直都在亏空……”
“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观察家周刊〉从创刊到现在从来也没有赚过一个美分咯?”戎瑞似笑非笑地看着老麦克维尔。
“是……是这样的,瑞先生,您说得一点都没错。”老麦克维尔脸红了。
“坐吧,麦克维尔先生,这不完全是你的错。”戎瑞不以为意地笑了笑,示意老麦克维尔坐下。
“谢谢瑞先生!”老麦克维尔舒了口气。
“但是,麦克维尔先生。错就错在〈观察家周刊〉办刊方向上出了问题。”戎瑞看了看老麦克维尔和两个年轻编辑记。“我抽时间看了观察家周刊〉最近的几期,我就不明白了,你们都在观察什么了?”
“瑞先生,我……”
“就拿本周的这一期来说吧。”戎瑞没有理会想要解释一下地老麦克维尔。“一共才三个栏目,社会观察、军事观察和经济观察。这社会观察怎么就观察到人家百万富翁的床上去了,人家偷情的事情就这么值得观察吗?……还有军事观察和经济观察栏目。怎么看都是三流的外行人写的。军事方面的文章都是上次大战时候地内,经济方面的也是早已过时的夸夸其谈。这样的一份周刊,能取得800的订阅量,我看已经是难能可贵了。诸位,我没有过多夸奖大家吧,嗯?”
“是……”这回,连两个年轻的大学生都脸红了。
“报刊杂志之所以能够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重要内容,就在于它能够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反映人们司空见惯地生活。一份优秀的报刊杂志。应当成为人们手中香浓的咖啡、清香的奶茶或一支风韵独特地雪茄。”戎瑞扬了扬手中的古巴雪茄。“诸位,既然我们这份杂志叫做观察家,我觉得这个名字取得很好,和我最初的设想也非常一致。先生们。观察和观察家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其中的区别可就大了。观察,就是观察,可以看到什么写什么,无论真假甚至是别人的观察也无所谓,有个出处就万事大吉了。报纸上不是有这样的说法吗,据说、据称、据观察、据可靠人士透露、据现场目击称等等,我看都是归于这一类的,那些报纸的记编辑们恐怕连自己都无法自圆其说。但是,观察家不同,先是一个观察,而且是亲身体验的观察。这就是说观察家所报道的必须是真实的,是事实而不是子虚乌有的猜测。其次,观察家之所以被称为家,那是因为必须具备一般人所不具备的观察能力、表述能力和分析能力。观察家所作的报道和文章应该是独一无二的作品,给人以真相的揭批,给人以理性的思考和启迪。至于如何去实现这个,那就是你们新闻工作的事情了,我可是门外汉,只是谈一点一个读对新闻的认识而已。”
“不不,瑞先生,您说得真是太好了!我对您敬佩真是……真是……”唯一的记多米尼激动地站了起来。
噗哧!听到多米尼的话,戎瑞忽然莫名其妙地乐了起来。这下面的词儿,应该是“我对您的敬佩如滔滔黄河奔流不息,如滚滚长江源远流长”吧。呵呵,说到玩文字游戏。只有那么区区两百年历史地美国人,当然不比深谙此道的中国人了。这美国人也有一个好处,就是好学,不懂的东西什么都肯学,而且还学得有鼻子有眼的。不过,有些东西可不是学习就能领会的。
多米尼当然不知道戎瑞笑的原因。他还以为自己地新老板不喜欢恭维呢,一时之间竟愣在了那里。
“好了,我不是在笑你,多米尼。”戎瑞摇摇头,让多米尼摆脱的窘境。“我刚才谈的确实是自己对新闻浅薄看法,今天召开这个会议,其实是要把我们〈观察家周刊〉的一
原则确定下来。这些原则将是不可更改的,这一点。座的诸位紧急在心,否则,就只有另请高就了。”
老麦克维尔和法门、多米尼点头称是,这是戎瑞作为东家的基本权利。从三个人的表情上看,似乎都在期待着这位颇有见地地新东家能够提出什么样的新思路来,一举将〈观察家周刊〉摆脱目前的困境,这显然对大家都好。
戎瑞提出的原则只有三条,虽简单明了,但在老麦克维尔看来确实非常重要。第一条原则就是把原先针对中下阶层的行方向改为将美国社会的中间阶层和上流社会转变。虽然仅仅是一个方向性的转变,经验丰富的老麦克维尔却一眼就看出了年轻新老板的雄心勃勃。在老麦克维尔看来。戎瑞明显有进军美国主流媒体的意图,这让他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代。那时候,老麦克维尔在《纽约人报》担任总编辑助理,他也曾经把酒击箸,意气奋,只是时间让这一切淹没在他地脑海里了。
事实胜于任何雄辩。这是戎瑞对今后新闻报导的指导原则,今后绝不容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违反这个原则。假如有任何一篇报道出了问题,不仅要对撰稿人进行处罚,连带着编辑乃至总编也要跟着受牵连。如何处罚?这很简单,将来,戎瑞可没有时间跟周刊的员工们耗嘴皮子。第一次犯错,给予警告一次,扣除一个月的薪水。薪水下浮一个等级。第二次犯错,加罚扣除年终红利,留用察看以观后效。第三次当然就扫地出门了,没什么可说的。这还是对报社主要编辑、记和管理层的。至于一般员工,两次犯错误已经够多地了。
新闻报道出现真实性的错误,会有什么后果,总编老麦克维尔和他的下属当然知道。对于新老板严厉的处罚措施,三个人倒没什么担心的,现在还早着,先听听老板其他的管理思路再衡量也不迟。
“第三条原则,〈观察家周刊〉将以免费行的方式参与媒体市场竞争。”戎瑞抖了抖烟灰继续说道。
免费?!不会是天方夜谭吧,会议室内的所有人都吃了一惊,连做会议记录地文娱也停下了手中的笔,诧异地看着笑眯眯的戎瑞。原本就行量不超过千份的周刊,再要是免费行岂不是要喝密歇根湖上地西北风了。
“呵呵,大家不要这样看着我嘛!”戎瑞一点也没有开玩笑的意思。“在具体说明市场竞争策略之前,我想问一下大家,新闻媒体靠什么赚钱呀?”
“行量!”法门毫不犹豫地说道。
“还有广告,可惜我们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接到任何一份广告刊载合同。”老麦克维尔感慨地补充到。
“正确,先生们!”戎瑞打了个响指。“但关键还是行量,只要行量上去了,广告合同自然也就有了。”
众人纷纷点头,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可问题是如何把行量提上去。
“如何提高行量呢,先生们,关键就在于免费这两个字上!”戎瑞哈哈一笑,神秘地说道。“噢,对不起,应该还有女士们,呵呵!我们的观察家周刊〉固然免费,可广告刊载并不免费呀!”
凯瑟琳小姐不禁莞尔一笑。
“问题是我们如何做着一片免费文章。”戎瑞放下了手中的雪茄。“当然了,免费行策略是要付出相当的代价的,报社的运营成本、周刊的行成本等等都是一大笔费用。如果没有长期的广告收入,是绝对维持不了多久的。何况我也不是什么慈善家,拿美元打水漂玩我可做不到。”
众人大笑。
“女士们、先生们,免费的报纸提高行量的方法其实很简单。”戎瑞接着说道。“当然了,先是提高我们周刊的新闻质量,这是根本,否则只能讨得了一时讨不了一世。其次,就是用一切尽可能的方法开拓行渠道。”
“先生,您不会是要在街头免费派我们的〈观察家周刊〉吧?”老麦克维尔插了一句问道。
“不不,麦克维尔先生,虽然你的建议是可行的方法之一,但是我们的观察家周刊〉还不至于掉价到这个份上吧。再说了,我们得雇用多少人力呀,光是一个诺大芝加哥,这笔费用就足以拖垮报社了。像这样乞丐似的行方式会成为芝加哥乃至全美同行们的头号笑料的。”戎瑞摇了摇头。“除了正规的行渠道之外,我的意见是让读自己主动索取。”
主动索取?!众人不解地相互对视了一眼。
“所谓正常行,就是从邮局行到报亭、报摊等正常报纸的销售点上去。按照惯例,我们是要付出一定的行费用的。这个传统渠道,是所有报纸的正常行渠道。”戎瑞解释道。“这也是读们获得报纸的正常渠道。先生们,换一种思维方式,我们来看看读们都是在什么场合看报纸的。……”
还有女士们,凯瑟琳小姐心想,脸上漾起了迷人的笑意。
………………………………
第一百三十五章 中国人,将军!
们是在什么场合看报纸的,这个问题实在是太简单瑞的问题,大家都笑了起来。任何一个人,只要识字并且有空的话,随时都可以看报纸。即使不识字也没关系,让别人读给他听嘛。至于这看报纸的场合嘛,客厅、卧室、办公室、机场、码头、轮船、出租车、电车、电梯,甚至是在街头,都可以旁若无人地阅读自己喜欢的报纸。
“大家谈得非常正确,也不可能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戎瑞摆摆手,阻止了大家的议论。“只不过,大家好像还忘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场合。那就是在上厕所的时候,大多数人会非常乐意阅读一份报纸,以此来度过难熬的时间。”
“哈哈!……”
“瑞先生,虽然您将我们〈观察家周刊〉的行对象定位为美国社会的中上阶层,但是我相信,绝大多数的低收入阶层都会喜欢我们的周刊的,因为您制定了一个非常新颖的推广方式,免费!”报社唯一的编辑法门站了起来,甩了甩他那一头颇有些嬉皮士风格的长。“而且,他们一定会很乐意每周花一点时间,到就近的报摊上取一份我们的〈观察家周刊〉。”
“不不,法门先生,不是到报摊上取我们的周刊,而是有人会为他们送报上门的。”戎瑞摇了摇头,吸了一口雪茄。
“送报上门?”法门愣住了。“您不是说不会雇用报童地吗?”
“当然不会。但是我们也不会花一大笔行费给邮政署的,那太多了,我们暂时支付不起的。”戎瑞解释说。“法门,你有没有想过在美国的各个大城市里面,失业人口和生活困难家庭到底有多少吗?”
“不知道,瑞先生。”法门倒是挺干脆的。
“呵呵。不知道没关系,只要有这样的人和家庭就行了,这些失业人口和困难家庭将会成为我们〈观察家周刊〉地一支行大军的!我们只要每周付给他们最低薪水就可以了,我想伊利诺伊州失业救济机构和美国失业救济总署一定很欢迎我们的做法的。”戎瑞把手一挥。
老麦克维尔和凯瑟琳小姐频频点头,这确实是高招,只要把招募消息放出去,这支行大军就会蜂拥而至的。虽说报社付给他们的只是最低薪水,但毕竟这是一份可以维持生计的工作。而且看起来还不是非常累人的工作。更何况,这一支大军将来也可以为报社提供不可计量地新闻线索。低成本的送报大军、免费的新闻线人和免费的宣传员,还可以为报社挣得一个慈善企业的美名,真是一举多得,新老板的这一招实在是妙不可言之举。
“凯瑟琳小姐,我看我们克林福兰投资公司及其名下的企业就作为观察家周刊〉的第一批终身广告客户好了,肥水不流外人田嘛。至于其他的广告客户就靠麦克维尔先生和他的团队了。报社员工地薪金制度就采用克林福兰模式,不用另行处理了,你看如何?”
“这还不是您说了算,呵呵!”
戎瑞见凯瑟琳小姐微笑着点了点头。心想这薪金制度可不是自己的设计,克林福兰公司的席经济学家可不是吃素的。
“还有,我们要争取跟饭店、餐厅、航空公司、轮船公司、出租车公司、电车公司等达成协议,让我们的免费茶点搭上他们的大餐桌,这也是互惠互利地事情嘛。”戎瑞见大家眉开眼笑的样子,笑着用雪茄点了点桌子。“不过。请大家不要忘了,这一切都要建立在观察家周刊优良的新闻品质之上。”
“是的,瑞先生,我一定尽力而为!”老麦克维尔微微点了点头。
“那我就等着看你这匹老骥如何再次驰骋沙场咯……哈哈!……”
买下芝加哥《观察家周刊》其实并不是戎瑞计划中的安排,建议是他提的固然不错,但让他自己来办报纸就不是本意了。倒不是上级没有采纳戎瑞的建议,也不是不重视,而是根本就没有在外国办报的经验。况且还是一家负有长远秘密使命地报纸。事情也急不来,所以就这么拖下来了,正好戎瑞这次到美国,又回到他自己的手上了。虽然仅仅是陈主任代表中央的一个意思。但在戎瑞看来这已经是比较委婉的命令或指示了。
建议是他自己提出来地,当然不能推托,戎瑞考虑再三之后提出了自己的具体实施方案。在资本主义高度达的西方世界创办一份由*直接掌握的舆论媒体,这显然是不太现实。戎瑞的意见是严格确定指导思想,放手让报社自己在西方世界里面自由闯荡。所谓的指导思想,就是报纸的政治定位问题,当戎瑞提出这份报纸的政治立场必须是温和中间派的时候,连陈主任也不免吃了一惊。戎瑞的理由很简单,如果将来的报纸属于赤色的话,结果是可想而知的,用不了几天就会被美国的资产阶级实力掐灭。但温和政治立场的舆论媒体就不一样了,既避免了被美国政府抓住把柄而被迫停刊的危险,又可以左右逢源实现长
影响和牵制的目的。所以,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