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一品寒士 >

第395章

一品寒士-第395章

小说: 一品寒士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连续截获了十几艘辽国的运钱哨船。

    即便打着火了,也能用驱逐舰顶到

    海滩上搁浅。

    大批银钱入账,倒是给沈麟扩军,更换装备带来了很大的底气。

    山东半岛的基本处于对峙状态。

    沈忠孝对于铁锋海军要在莱州和长山岛建立基地表示热烈欢迎。

    一下子多了四万人,二百来艘舰船,山东半岛的海面,还有什么担忧的?

    沈麟整编西军的消息传到了半岛。

    沈忠孝紧急召集沈毅,李广利和鲁治宁几人商议。

    他和沈毅倒是有些动心。

    有先例在,一旦换装,投进去的钱都能收回来,还能赚不少。

    比如沈毅的五万多套具甲,当初买的时候不过二百两银子一套,还包括苗刀和猴版复合弩。

    现在卖个三百银子一套轻轻松松。

    他还能赚不少呢!

    可沈毅又有些不甘心。

    真要成为堂弟手下的大将?

    西军五十万人才变成两个集团军。

    鲁大昌、折可烈都丢了兵权跑铁城去当作训、后勤司长了。

    山东半岛这边,岂不是只能整编成一个集团军?

    谁当集团军大将呢?

    军长还只有两个,咱们可有四个人等着分呢!

    总不能委屈谁去当师长吧?

    沈忠孝倒是无所谓,他是文官。

    铁锋军真要收复了整个山东,他当个一路总管指定没问题。



    第八百一十一章 患得患失

    

“说说吧?”

    沈忠孝还是希望能说服四个军头。

    沈毅、李广利、姜庆元,鲁治宁。

    领兵最少的姜庆元都有五万,还都是铁甲骑兵。

    算是先帝杨念广和沈忠孝重点打造的山东系精锐。

    沈毅和李广利的兵马则更多,战力也更加强大。

    他俩一个是沈忠孝的亲侄子,一个是老乡,但都是带着主力来投的客军。

    鲁治宁率领的全是步军,但装备也不差,起码每人一件步人铁甲。

    所以山东半岛这三十万出头的兵马,放在大周和辽国开战前期,绝对是精锐中的精锐。

    很简单。

    军中都是久经磨炼的老兵,兵甲也是一等一的好。

    可惜,后来辽军的装备也相当了,人数还比山东半岛的兵马多些。

    四位领兵大将,不,都是相对独立的大帅。

    他们的都有各自的地盘,沈忠孝这位名义上的山东路总管,更像一位总盟主的角色。

    因此,接受铁锋军整编这件事,尽管他很热切,还得面前四位愿意才行。

    沈毅、姜庆元和鲁治宁都看向李广利。

    谁叫这位兵马最多,还囊括了步、骑、海三军呢?

    李广利沉吟片刻才慢条斯理地道。

    “老大人的心情,我能理解。”

    “要

    是被铁锋军整编,我们能获得更好的装备,包括他们使用的火炮。”

    “而且,耶律大越的南征军正在狂攻广南和荆襄南路。我们换下来的兵甲也能买个好价钱,不但各自的投入能收回来。”

    “

    “看起来,有利无弊!”

    “但你们发现没?”

    “耶律大越一时半会儿撤不回来,铁锋军又咄咄逼人。”

    “就凭耶律宏睿那四十万人马,还没多少骑兵。”

    “等我们的十万新兵分到各支部队。”

    “呵呵,凭借我们自己的本事,都能收复山东路!”

    “到时候,我们往南,往西打,都是耶律大越的软肋。”

    聪明人不需要多说。

    李广利所说的十万新军,是杨念广生前计划招募的丁壮。

    沈忠孝接手后,把四十万砍到了十万人。

    虽说铁甲只有几千套,勉强装备了各级军官。

    但皮甲和兵器还是不缺的,质量还都不错。

    他这个大总管练出来的新兵,肯定要分成四份,平均给眼前各位。

    也就是说,山东半岛已经有四十万大军了。

    真要舍得付出伤亡,他们现在都可以狠狠出击,跟司马宏睿见个高低。

    姜庆元眼神一亮。

    “你

    的意思……”

    “咱们只要光复了整个山东路,还能继续扩军,打河南也好,打两淮也行。”

    “部队只会越打越多。”

    “即便最后还是要被整编。”

    “说不定,咱们四个都能混个集团军大将当当?”

    “哎哟,想想都带劲儿!”

    其实大家都明白。

    山东半岛实在太小了。

    目前就接受整编的话。

    沈麟是不会拿出两个集团军编制的。

    西军五十万人,带着比山东半岛庞大十倍的领土去投奔。

    也不过才给了两个集团军编制而已。

    这倒真不是沈麟抠门。

    就连在座的五个人都能理解。

    沈麟在某一方面又大方的过分了些。

    比如换下的兵甲,就由原来的部队自己处理。

    他等于只收了一批赤手空拳的兵丁,当然,战马必须留下。

    还得倒贴装备。

    重新武装,花费的银子可不是小数字!

    但在座的四位都不甘心呐!

    他们觉得还能争取更多,为何要急于一时呢?

    其实,沈忠孝来信提出整编的意向,沈麟也没一口答应,说是缓一缓。

    河北东路现在驻扎着陈风的第二军,梁自忠的第四集团军。

    各集团军又编进去两万的直属师。

    只要陈风手头十万铁锋军

    渡过黄江,配合山东半岛各军夹击耶律宏睿。

    战而胜之,问题并不大。

    而且,沈麟还不用为治理各地的文官发愁。

    大伯沈忠孝的夹袋中,肯定有一批堪用的人才。

    但是,沈麟还想等一等。

    他一旦占了山东路,就等于完全掐断了辽国南征军的运输通道。

    逼迫耶律大越不得不冒险走深海航路运输物资。

    梁龙的舰队再厉害,舰船数量也是有限的。

    在海岸线实施拦截,还是去茫茫大海中碰运气?

    沈麟当然要选择前者。

    不管是辽国南下的哨船,还是从山东路北上的。

    要么就满载着辽国本土的兵甲装备,要么就是南征军劫掠的银子铜钱和各种奇珍异宝。

    随便截获一艘,都够沈麟造几艘内河炮舰了。

    这种不抢白不抢的好买卖,沈麟怎么舍得放弃?

    而且,即便拦截得再厉害,总是有些漏网之鱼会溜回辽国。

    这就给耶律大越和辽皇造成一种错觉。

    即便损失巨大,这条艰难的偷渡路线勉强也能走得通。

    主要还是,这个时代的人对深海有一种天然的畏惧。

    没有航线,没有天气预报,看不到海岸线,真的很冒险。

    走深海碰运气,不可能一艘两艘船单

    独跑一趟。

    不组成一个小舰队互相支援,谁敢贸然踏入深海?

    同样,组成船队,对辽国而言,风险也成几何倍数的增长了。

    你还不能保证,铁锋海军会不会前去拦截。

    人家的舰船更大,也更适合大洋航行不是?

    沈麟就是把着辽国这种患得患失的心态。

    变相的控制铜钱铜器的流入,也能减少辽国火炮的装备数量。

    最主要的,沈麟自己还能大。大的赚一笔。

    铁城系原本收了河北东路和河东地区,就需要好好巩固一番。

    现在呼啦一下把陕西路都拿下了。

    到年底,铁锋军会暴增到一百八十万人,等于翻了一倍。

    练兵,补充装备,划拉军饷就够沈麟头大了。

    他哪有余力再去接受山东半岛的军队?

    算了,还是先放养着。

    手握这样庞大的军队,只要整编训练达标,装备全部到位。

    沈麟都敢直接发动灭国之战了。

    他那还愿意给自己增添额外的负担?

    要是沈毅,李广利等人了解铁锋军的新的编练计划和装备标准。

    他们就不会觉得一个军,八万人马配不上他们的地位和期望了。

    不吹牛的,八万火器部队,就足以横扫他们那三十万冷兵器大军了。



    第八百一十二章 南方拉锯战

    

铁城历六年,整个三月份都是热热闹闹的。

    驻防铁城的新三军第一师刚走。

    第七团军直属师就回来了。

    各地军队调防频繁,马路上一天到晚都是骑兵在哒哒地跑。

    就连铁城外并不多见的卡车,也都一辆接一辆的呼啸来去。

    陕西、河东交界的黄江段,一南一北搭起了两座浮桥。

    无他,就是嫌用船摆渡太慢了。

    第三集团军全部开往陕西路,车辆上装满了冷锻步人甲。

    铁城兵工厂一直在大力生产这玩意,实际上根本不缺。

    库存的苗刀和复合弩也不少,但全军即将换装枪械。

    苗刀可以留着,复合弩早晚都得卖掉。

    先是十二万西军成建制开往河东、河北各地整编。

    一帮军将觉得融合太慢了。

    陈云建议,他的部队也参与整编,只是不去陕西而已。

    于是,陕西路又派出八万骑兵到了河东各地。

    如此以来,换装的速度大。大加快。

    二十万进入河东、河北的西军除了战马和干粮,几乎是空着手来的。

    南方各路等在长安的代表简直高兴疯了。

    西军直接抛出二十万套具甲、铁甲,要不要这么爽快?

    一月份,沈麟就送过去十万套缴获

    铁甲,五十万套皮甲。

    还有不少的大黄弩车和大黄弓。

    原本辽国的南征大军都打到鄂州、岳州、衡州、彬州、韶州一线了。

    势如破竹,所向无敌。

    但各方势力花了海量的银子买回去的兵甲装备,还是起了不小的作用。

    至少,据城而守,总能坚持个十天半个月了。

    辽军再想凭借超出射程的大黄弩吊打南军的投石机,基本不可能。

    光是从沈麟处买到的大黄弩就有一千架。

    西军也抽调两千架仿制的破阵弩,卖给了南军。

    大。大小小的城池能够坚守,也给后方的百姓提供了撤退和疏散的时间。

    鞑子再想抓捕俘虏和百姓覆土填壕,先登破城也有些困难。

    单单岳州,彬州就坚持到了三月初。

    直到南北一线的城池先失守,守军面临着被截断后路的风险,才通过水路撤离!

    这时候,四川各路也感到唇亡齿寒,调出大批援军进入荆湖、广南西路。

    北起鼎州,韶州、南到桂州、梧州的第二道防线依托城池,河流和山川,就要相对好守多了。

    同时,四川的利州路距离陕西路最近,编练新军的速度也快。

    十万利州军突袭荆湖北路,差点就打

    到襄阳。

    鞑子偏师的后路面临被截断的危险,不得不从鼎州前线抽调兵马和利州军周旋。

    至此,耶律大越的南征军每争夺一个小小的县城,渡过一条河流,攻克一个山口,都得死掉大批汉儿军和俘虏。

    当然,南方联军的损失更大些,毕竟新兵战力有差距。

    但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西迁了大批百姓。

    手头丁壮不缺,拼就是了。

    更何况,四川路人口过千万,作为大后方,完全拼得起。

    唯一让南方各方不满的是,银子好像不够用了。

    当他们派出代表找到鲁大昌的时候,差点被喷的体无完肤。

    “啥意思?”

    “想让咱们白白支援?”

    “要不是咱们西军死死挡住了回鹘和辽鞑子,你们还能放心地打仗?”

    “看着没?”

    “这是刚刚从军中将士身上剥下的具甲装备,还有战马!”

    “只要给钱,都卖!”

    南方各方的代表顿时惊掉了一地眼球。

    虽说鲁大帅一副死要钱的样子。

    可这他娘的是铁城造的具甲啊,这都舍得卖?

    看来,传言西军要接受沈麟的整编,是真的了?

    要没有更好的甲胄和武器下发,他们怎么舍得卖?

    这样一套二十

    炼铁的具甲,能用一代,甚至几代人的。

    战马也开放了,即便每匹马的底价高达八十两。

    但过了这个村,南军上哪儿去买?

    这些战马,当然是铁锋军整编之后,挑出来不合格的中下等马。

    但南方没有这玩意,照样稀罕得不行。

    整编西军,铁锋军就不缺优良战马了。

    很多驻防为主的部队,暂时一人一骑足够了。

    以后,随着大批车辆的普及,现有的马匹都可能会腾出不少来,提供给专门的铁骑部队。

    鲁大昌甚至威胁说。

    “你们不要没关系。听说山东登州那边又扩充了新部队,正等着装备。”

    “反正,现在水路也通了。”

    “咱们不愁销路。”

    南方各路的代表顿时急了。

    要,肯定要!

    这可是具甲和战马!

    弄回去训练几个月,具甲骑兵都敢和鞑子野战了。

    这时代已经流行飞鸽传信了。

    长安上空的鸽子满天飞,你要是随便射下一只,几乎都是要钱的。

    敌人的密谍通讯?

    情报司的人马已经先一步进入陕西各地,正在张开大网抓人呢!

    南方各地赶紧凑钱,连世面上流通的银钱都有些紧缺了。

    这使得四川路提前发行了带有

    密押的交子。

    也就是纸币,但比起铁城的钞票却差远了。

    他们可没有大量的储备金作保,还有滥发的趋势。

    南方各路也是没办法。

    不买更好的兵甲,就挡不住鞑子的南征军。

    战火一起,玉石俱焚。

    家园都保不住了,还在乎那些身外之物干什么?

    好在,铁城抛出橄榄枝,收购矿石。

    金银铜铅等等,有些只有特征和样品,人家听都没听说过。

    唯一不要的就是铁矿。

    在沈麟的记忆中,后世的黎城、泽州地界都有大铁矿,这个时代同样有开采。

    道路一通。

    位于泽州的第三钢铁厂就开始筹建了。

    同时,绛州地区的铜矿储量也很丰富,运输也方便。

    去年年底,陈云刚刚打下绛州,慈州一带。

    铁城就派出大批人员去山区寻找铜矿了。

    绛州的铜矿冶炼厂比泽州的第三钢铁厂建的还早。

    同时,延长县也开始筹建炼油厂,免得西北地区的用油还得从铁城往外运。

    当然,流浪滩的冶炼厂也很忙碌。

    随着卡车、装甲车和吉普车的不断出厂,各种船用,野战照明用的柴油机、汽油机大批量装备部队。

    延长的石油开采也加大了力度。



    第八百一十三章 请战

    

陈梁这趟美洲之行,三艘巡洋舰有足够的运载量,足足装了一万吨橡胶和八千多吨可可豆,咖啡豆、金鸡纳树皮等当地特产。

    可把土著人忙的不轻,也开心坏了。

    据说以莨原部为中心,已经形成城镇。

    有闲得蛋疼的驻军官兵时不时前去指点。

    这些土著都学会了烧制砖瓦,开采石材也用上了铁制工具。

    搞得他们新建的城墙都跟东方城镇没多大的区别,汉语都快代替本地土话了。

    城镇建好了,周边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