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帆-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过了片刻,赵佶推门而入。杨帆众人则呆在门口守候。
“父皇,儿臣不想嫁人!”门内传来茂德的哭声。
“皇儿,这却是为何啊?”
“儿臣害怕,儿臣不想嫁人”
杨帆明白过来,茂德演得这一出,原来是逃婚的戏码。虽然觉得十四岁结婚,自己有些接受不了,可毕竟是皇家的事,自己也说不好说什么。
娶个十四岁的小萝莉,太邪恶了
门内先是沉默,之后便听茂德又道:“女儿还杨大人不也说过,那大华国,年至二十方可成婚的嘛”
“呃?有这回事?杨卿”
杨帆赶紧迈入书房,答道:“回皇上,大华国确实如此规定,根据他们的研究,女子年龄到了十八岁,身体才能发育完整,十八岁之前成婚呃,生育时那便是过鬼门关”唉!茂德啊茂德,只能帮到你这里了。
赵佶半信半疑,茂德低头不语。
“嗯!好了,皇儿不想嫁,那就先不嫁咱们这就回宫如何?唉!皇儿不想嫁,可以告诉朕么,你不告诉朕,朕怎么会知道。”赵佶沉思了一会说道。
茂德嘴角一撇,估计是在腹腓:“告诉你快一千万遍了”
“谢父皇那蔡太师那儿儿臣儿臣又让父皇操心了”见目的达到,茂德也向赵佶表达下歉意,能让皇帝亲自来接的人不多,哪怕是他的儿女。
“哈哈哈哈,朕的女儿,朕做主,朕将那公主之号改称帝姬,不就是此意?好了,好了,咱们这就回宫,再晚宫门可就关了。”
茂德点头同意。
送走赵佶父女,杨帆也不禁感慨:人言君王无情,赵佶对自己的女儿却是如此呵护,他虽算不得明君,可却是一个地道好的父亲
此时明月升空,院内铺撒一地银辉。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愁思落谁家,杨帆抬头望月,心中五味翻腾自己光荣已有半年,在另一个时空的父母可好?这赵佶已有几十个儿女,茂德离家,尚且牵肠挂肚,自己的老父老母失去了自己这唯一的儿子,现在又是何等的孤苦!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父母如能知道自己还活在这个时空,那该多好,哪怕是万里共婵娟、亿里共婵娟,他们至少能把心放下
触景生情,杨帆一时满心忧思,在院中徘徊了良久,直觉毫无睡意,胸中愁闷绪竟无处排解。
“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今晚便找个地方,一醉方休罢。”
大内延福宫,赵佶坐在月下,郑皇后轻轻地给他揉着双肩。
“蔡太师那儿,皇上打算如何去说?可是说好后天定婚的。”
“好说,那老狐狸巴不得朕将这桩婚约取消”
“倒是可惜了那蔡條,与茂德挺般配的那杨子航生得也是相貌堂堂,茂德跑他那儿,会不会”
“哈哈哈,皇后想多了,杨卿今天献了一面琉璃镜给朕,那马车停在宫里,茂德便趁机躲上车去,藏在稻草之中,给拉到了杨卿府上”赵佶解释道。
“嗯,倒是没听说杨卿与哪家千金有过婚约。不过不可能,哈哈”赵佶自言自语,摇着头道。
延福宫旁瑶碧阁内,茂德坐在窗前,又臂抱膝,呆呆地望着空中的明月。今天所做之事,此刻想来,茂德也是又怕又喜。终于去了心中块垒,茂德自感浑身轻松,可看着周围那清冷的月光,又觉一股淡淡地愁绪萦绕在心。
“唉!不可能怎么可能?”茂德也摇头自语道。
第三十二章 诗会
醉杏楼。月上中天,杨帆已然沉沉睡去。
“这倒是自己第一次与33这杨大人单独相处呢。”望着沉睡过去的杨帆,唐盼兮心道,“第一次见他好像是在为一帮官员弹唱自己还说过以身相许之类的话,这当然是假的,若他当时信以为真,自己大可用幻胧之术对付他”
想到此处,唐盼兮不禁莞尔。
“之后的两次,则是与李师师一起向他学习曲子。那两首曲子固然好听,可他讲的那个故事却让自己迷惑故事虽然明显是杜撰之语,可故事中的魔教分明是在影射自己所在的摩尼教。今晚讲到那任盈盈出场时,自己还着实一惊”
“哈!魔教圣女!是在影射自己么?”
唐盼兮忍不住又将今晚的细节在心中细细复盘一番。
“唉!也就这儿能听两首现代曲子,找一下现代感”漱玉阁内杨帆见到自己第一句便是这句让人听不懂的怪话,唐盼兮回忆着
其实,杨帆来时天已不早,醉杏楼众歌妓固定的节目已经表演完毕。李妈妈对杨帆的到来欢喜得紧,他一来自是由李师师和自己接待,目的当然也有讨教曲子成分,醉杏楼最近生意火爆,客人多是冲了自己跟李师师在杨帆那所学的曲子而来。不过,李师师为了明天的金明池诗会,今晚正陪着那周邦彦在赶制新词,这接待杨帆的任务便落在了自己一人身上。
“什么叫现代曲子,什么又叫现代感?”
“哈哈,便是本官教与姑娘的两首,听这两首曲子,本官便有身在家乡的感觉有劳姑娘了。”
说完这些话,杨帆便望着外面的月亮,似是心事重重,歌声起后,又一杯一杯的饮酒,竟是一醉解千愁的架势。
唱完两首曲子,自己便坐了过去,陪着杨帆喝酒聊天。这期间,先是杨帆称赞自己长得漂亮,说自己长得便如那电影里的“聂小倩”一般,这聂小倩却是一个女鬼,女鬼怎会漂亮?不过故事却很感人,那句“对月形单望相护,只羡鸳鸯不羡仙”的诗句也耐人回味
之后多是一些听不懂的话,中间也夹杂了很多感叹,大抵是感叹自己如能同家人团聚便是神仙也不去做
再之后,又讲到了那笑傲江湖的故事,故事中出现了魔教圣女任盈盈
这期间,杨帆一直不断地饮酒,丫鬟搬来的几小坛酒,绝大部分让杨帆喝光。约是子夜时分,杨帆便不胜酒力,躺在地上渐渐睡去,临睡之时,嘴里好像哼着一首“现代曲子”:
“说句心里话,我也想家,家里地老妈妈已是满头白发”
“唉!或许是想家了罢。”唐盼兮将今晚两人相处的细节回忆一遍,否定了自己身份暴露,杨帆出言试探的可能。如是想着,唐盼兮便轻身上了二楼,拿下一个枕头放在杨帆头下,又将一床毯子盖在他的身上。
说起来,如今的醉杏楼,虽然李师师名气最大,可因为她与赵佶那点人尽皆知的**,客人大多数还是去回避的。李妈妈知道这点,便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包装唐盼兮上。唐盼兮容貌资质本就不在李师师之下,上月花魁大赛又轻松获得头名,这段时间,冲她而来的达官贵人、豪商巨贾自是络绎不绝。不过,不管这些人出价多高,赠礼多重,唐盼兮从不留他们在自己的漱玉阁过夜,便是他们喝得烂醉,也须得让仆人抬了出去。
可是今晚她却不忍心将杨帆叫醒或是让仆人给抬出去。
“总算是个有趣的人,看在你是个正人君子的份上,便叫你在此睡一晚吧”唐盼兮心道。
清晨,阳光冲破雾霭,照耀在醉杏楼的明瓦之上,天际即将散去的云层,氤氲着阳光,铺成红色的彩霞。霞光之下,即将南归的鸟儿,排在阁楼的屋脊之上,啾啾地叫着。阁楼前面,几株花树的叶子,经过晚上薄霜的沾染,簌簌地随风飘落。几个小厮拿了扫帚、簸箕正在将小径之上的落叶清扫出去。
濑玉阁内,杨帆头疼欲裂。唐盼兮叫婢女拿了醒酒汤,让杨帆喝下。
“唉!喝高了”杨帆尴尬言道。
唐盼兮莞尔不语。
“哈!谢了。”杨帆起身,舒展一下睡了一晚硬地板的身子,朝唐盼兮挥挥衣袖,便即离去。
刘宝与两名护卫在车边窝了一晚,此时正拿了大饼在啃,见杨帆过来,艳羡地看了几眼,便整衣套马,笑嘻嘻地将杨帆扶上车去,驶向杨府。
马车之上,杨帆虽然还头昏脑胀,心中却舒缓下来。半年来,自己虽然尽量去适应此时的生活,但陌生的人际环境,巨大的生活差异,特别是很多见解,自己言不能语,话不能说,很多事情,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此,便渐渐聚积的许多焦虑之气,这焦虑之气在中秋之夜借了杨帆的思亲之情引发出来。昨夜在醉杏楼杨帆借酒向唐盼兮倾诉一番,这些焦虑便得宣泄,心中的块垒也得以消溶,灵台自然空明一片。
回到府上,杨帆喝了稀粥,便又一头扎进床上,睡到午时时分。醒来之时,酒意尽退,痛症渐消,吃过午饭,杨帆沐浴更衣,到城外作坊同鲁智深及新聘任的几个掌柜见面谈事之后,又找了梅执礼、曹蒙等几个相熟官员盘桓一番,约定晚上去那金明池诗会赏月宴饮。
夕阳缓缓落下,晚霞如火,映得金明池内彤波粼粼。
金明池,位于京城西南城外,据说建于五代后周时期,原来是供水军演练之用。前几年,赵佶在池内建起殿宇,以供自己春游和观看水戏,金明池遂成为皇家别苑。不过,每年阳春三月及重大节日,金明池也会向京城百姓开放,允许百姓进入游览。
来到大宋,杨帆这是第一次游览金明池。傍晚到时,只见金明池方圆约有十里左右,池中一座拱桥,状若飞虹。桥头有五殿相连的宝津楼,位于水中央,重殿玉宇,雄楼杰阁,奇花异石,是皇帝游乐期间的起居之处。桥北面近东岸处,是朝北的临水殿,为赐宴群臣之地,殿前已铺设舞台作为晚上歌妓演出之地。金明池内,一艘艘的画舫随波游弋,舫内估计是些二世祖之类的风流公子。金明池沿岸遍植杨柳,杨柳之侧,临时搭起许多彩棚,彩棚之内各种商品也是琳琅满目。
今晚的诗会,说是对外开放,可其实普通百姓只能在外围游玩,进不得池内的表演之地。宝津楼专为赵佶所建,其他殿堂也仅供达官贵人宴饮所用,殿前的空地,除了舞台之外,则被文人的诗社所占。当然,便如后世的演唱会,花了钱搞赞助的有钱商人,也能凭着贵宾票占据舞台周围的不错位置,甚至进入到殿堂陪官员饮乐。其实,这场诗会的背后,组织者正是京城各大青楼、各大餐饮正店,提供各种钱物赞助的诸如绸布行、油烛坊之类更是比比皆是。
晚饭时分,金明池周围已是人流涌动,在这个娱乐活动相对贫乏的年代,这样的大型诗会,影响力无异于后世的春晚。穿过拥挤的人群,杨帆来到临水殿,来这里官员倒是不多,官阶高者,多碍于身份,不会在大厅广众之下宴饮,官阶低者,倒是宁可去楼前的诗会与才子们一起,至少有不少乐子可寻。所以,来这儿的,多是致仕的高官,文坛的巨匠,再就是像杨帆这种官阶虽然不低,但在朝庭却非部门一把手,不怕惹出结党之嫌的中青年官员。殿中,已有酒家布置了桌几酒菜,相熟的官员便聚在一起,饮酒品诗,指点优劣。
这对杨帆来说,实在失望。同梅执礼等几人坐在了一处,谈论的均是“听说那谁诗才无双,今晚必有佳作问世”、“先前某某某的一首念奴娇,着实惊艳,词曰”之类。
真是郁闷!自己又不懂诗词,自己是来看美女,听唱歌的
西边最后一抹霞光终于隐入天际,一轮明月悬于空中,金明池内,殿堂、舞台、画舫、散桌均掌起灯火。外面隐隐传来丝竹之音、喧闹之声,周围升起的烟火绚丽绽放,诗会正式开始。
第三十三章 诗会(下)
殿堂内众人也纷纷起身来到门前走廊,凭栏而望。只见外面烟花明灭,灯火生辉,将殿前舞台之上,耀如白昼。
舞台之上的灯具,这次却是用了琉璃灯罩,灯罩之内一面亮如明镜,将整个灯光集中映向舞台,更有几面为彩色琉璃,射向台上的灯光便映成五彩之色,舞台灯光效果引人赞叹。
“还不错!以后这灯具就卖给各青楼饭馆。”杨帆点头暗道。
舞台之上,先是一会弹唱、歌舞表演,之后便有新出炉的诗词吟诵清唱,看来这诗会的节目便是如此穿插。临水殿距离舞台太远,此时又无扩音器之类电子产品,那歌曲诗词,殿上官员只是听的杳渺。不过,一会儿便有一个书僮模样的小厮拿了几页纸张跑上楼来,喊道:“河洲诗会,李兴李展图新作水龙吟,请各位大人品评”
众人便回到殿内,传看品评那首新词。
如此这般,各诗会有拿得出手的作品,便送来请众人品鉴。其余时间则喝酒聊天,才子佳人的话题虽少不了,却也有些军国之事在讨论之列。
今晚这场聚会,虽名为诗会,可各种表演也吸引了京城各阶层的人物,那些平日里便闲得蛋疼的禁军官员,自不会放过这样的热闹场合。临水殿内,杨帆几人所坐桌几的周围,便有几桌是军中武人。这些人对诗词倒不能说完全不懂,但决对称不上感兴趣,海喝起哄、胡吹乱侃之余,聊天也多涉行军打仗。便如那两万金兵歼灭辽军七十万的战例,此时成了一个争论焦点,几个武人有的唏嘘,有的质疑,有的推演,声音渐渐高了起来
“这些武夫,如此文雅之会,却满口刀兵,实在是煞风景。”杨帆同一桌几的太子府詹事耿南仲皱眉言道。
“哈哈,总算是国事,希道兄就别求全责备了。”梅执礼笑道。
“和胜兄说得在理,某闻辽人皆言金人满万不可敌,却不知究竟是怎么个情况,两万破七十万,这个,实在是有些匪夷所思”
“什么两万破七十万,不过是武人们夸大其词,用来拥兵自重的借口,就是七十万头猪,两万人也无法杀光”耿南仲哼道。
“子航兄身在枢密院,可有关于此战的情报?”户部侍郎唐恪朝杨帆道。
“七十万头猪如果有一头狮子率领,也不会败的。可惜,辽军是用一头猪率领着,焉能不败?”杨帆答道。
“噢?”
“此战过程据说如此,政和五年,耶律延禧率百万大军御驾亲征,进军黄龙府,企图以优势兵力彻底消灭阿骨打的金国,以绝后患。十一月,辽军到达黄龙附近的驼门,便在此安营休整,准备与阿骨打决战。说实话,面对七十万大军,阿骨打不一定有办法。可此时辽军却出现内乱,前锋耶律章奴突然造反,率自己一千多名亲军,离开军营,冲向上京,妄图拥立新君。耶律延禧得到这个消息,居然下令整个大军返回上京”
耿南仲闻言沉吟道:“攘外必先安内,耶律延禧做得倒也没错”
“希道兄此言差矣,一千叛军,怎用得着七十万大军全体回撤,耶律延禧,呵,已经方寸大乱了。”梅执礼道。
“老梅此言不差。”杨帆接着道,“耶律延禧的确已经方寸大乱,大军怎可说撤就撤,就算要撤,也需有计划有安排,有前军有后卫,统筹好了之后,才可下令。可此时耶律延禧心里只担心他的皇位,那里管得了这么许多。于是,七十万大军一哄而散,毫无秩序地向上京撤去。失去阵型,又毫无战意,这时的辽军说是成了一群猪,也不为过。”
“呵呵,对于这样的战机,阿骨打怎会放过。辽军大队行至一个叫做护步答岗的地方时,缀行而至的二万金军突然发动袭击,辽兵惊慌失措,四处奔逃,七十万大军烟消云散,耶律延禧只带了几百人狼狈逃向上京”
对于这段历史,杨帆先前在枢密院里确实听过,但却没有他说的如此详实,大体只是说大战在即,辽国内乱,金人趁机进攻,大败辽军不过在后世的军事课上,以少胜多的战例,却有此战,两块信息结合,杨帆讲来自是如数家珍。
“哦!原来如此,辽军之败,原来是祸起萧蔷若正常的拼杀,金人怕不会有胜机,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