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回到明朝当暴君 >

第423章

回到明朝当暴君-第423章

小说: 回到明朝当暴君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卢象升觉得现在就开始往蓬莱大陆那边移民,实在是太早了些,因为蓬莱洲不像是莫卧儿那边,甚至于跟其他地方都不太一样。
    其他任何一个地方,比如莫卧儿和奥斯曼那边,还有之前的朝鲜、缅甸、安南,这些都是可以通过陆地直接到达的,就连吕宋和爪哇,包括新明岛,也是通过短暂的海上航行就可以达到。
    唯独蓬莱大陆,除了一个远字,几乎就想不出别的词来形容了——山高皇帝远,最容易出问题的就是这种地方。
    崇祯皇帝虽然不太在乎这事儿,但是也知道卢象升说的是事实。
    想要向蓬莱洲移民,最基本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大明的人口必须得多,多到本土已经装不下的程度,比如刚开始时向新明岛移民一样。
    现在的问题并不是大明的人口太多,而是大明的口本身就已经不算多,再往蓬莱移民的后果就是地广人稀。
    现在直接把蓬莱给封存起来,留着等以后移民也不是不可以——直接把整片蓬莱大陆上面所有的人类和类人生物全部清理掉,让那片大陆恢复到原始的状况,好像也没什么问题?
    想了想,崇祯皇帝决定干脆不去管这事儿了,现在整片大陆还没有搞明白呢,先放一边儿再说。
    眼下还有一件更为重要的事情,便是少府的拆分。
    自从崇祯皇帝重新弄出少府这个机构到现在,十几年的时间过去,少府已经从最开始那一点点儿的规模逐渐扩大,慢慢的又有了汉时少府的规模和变态程度。
    少府的规模变态到了什么地步?简单点儿来说,把少府所有的人和物资全部搬到蓬莱大陆上面,这些人完全可以在短时间内再造出一个国家来!
    包括一应的行政、教育、科研、军事等等的体系,少府都可以搞出来,而不需要依靠其他任何部门,后世那些挂着国字头的机构在少府面前完全就是个笑话。
    所以崇祯皇帝打算对少府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拆分,把各种生产机构给独立出去一部分,保留一部分的生产和科研能力。
    沉吟了半晌之后,崇祯皇帝才直接道:“少府军器局,与工部将作监,兵部的兵工厂,内监的兵仗局,四者之间大量的业务重合,互相挖坑使绊子的情况也不在少数,该是解决的时候了。”
    卢象升躬身道:“兵工厂原本就出自于将作监,两者之间倒还好一些,只是军器局和兵仗局与两者之间都互相看不顺眼,平日里也多有争执,从抢人到抢军府采购,各种乌烟瘴气的事儿不在少数。
    只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现在想要解决这几方的矛盾,只怕也不是易事。”
    卢象升还有一句话没说,那就是这些破事儿还不是都是您人家作出来的!
    原本大明负责生产军械的就两家,一个是将作监,另一个就是兵仗局,崇祯皇帝登基之后搞出来的少府自然不可能放过军火这么一大块肥肉,拉起人马就搞出来一个军器局。
    至于兵工厂则是刚刚从将作监那边分离出去时间不长,虽然也存在争抢军府采购的情况,但是总的来说还算是好的,不像军器局和兵仗局那样儿完全不要面皮。
    除了这四家之外,就连蒸汽机车的生产也同样如此,饕餮一般的少府完全不管什么规则不规则的,拉起人就干,皇家学院除了自己干自己的,对于少府的事儿也是不闻不问,更是从侧面助长了少府的嚣张气焰。
    还有户部,已经无数次的状告少府不讲规矩——户部整了个远洋舰队,少府也整了一个。
    工部也是一样——工部有船厂负责造船,少府同样跑马圈地,招募人手造船。
    如果不是少府是属于崇祯皇帝的私产,估计这几个部门的大佬早就联合起来把少府令给撕了。
    现在想要解决这几家之间的矛盾,估计还得慢慢的扯皮,就算是情况再怎么理想,也得有个几年的时间才能改善。
    但是崇祯皇帝一点儿都不在意,哪怕明知道卢象升提出来的这些问题大部分都跟自己有关系。
    有关系又能怎么样?就算你们知道这事儿跟朕有关系,你们有证据吗?有发票吗?
    再者说了,想要解决问题还不简单?后世的国资委和工信部是干什么?专门就是欺负那些国字头的,比如铁老大,比如三桶油,比如移不动和联不通,哪个没被欺负过。
    大明是没有国资委,也没有工信部,但是大明有中极殿,还有内阁,更有至高无上的崇祯皇帝,想要拆分这几家其实是很容易的事儿,就是后期磨合起来比较麻烦。
    淡然一笑之后,崇祯皇帝才开口道:“朕现在想的不就是这个问题么。这四者之间重合的地方太多,倒不如将这四者之间都精简一下,把生产的业务独立出去,另立一个部门。”
    想了想,崇祯皇帝便接着道:“兵仗局且不去管它,以后他们的主要精力会放在刀剑盔甲等冷兵器的打造和生产上面。
    至于军器局和将作监的军械司,两者都保留研发部分,将两者原本的生产部分剥离出来后跟兵工厂合并,一分为二之后组成大明北方工业集团和大明南方工业集团,北方工业集团划入兵部,,南方工业集团划归工部,那些乱七八糟的生产部门还有研发部门再由南、北方工业集团进行细分。”
    卢象升和张之极完全就是一脸懵逼的表情——这跟脱了裤子放那啥有什么区别?原本只有四家,现在这么一搞就变成了六家!
    当然,也不能说直接就变成了六家,剥离了生产部分之后,原本的军器局等四家单位就成了研发部门,生产任务则变成了南、北方工业集团两家来完成。
    或者这么搞唯一的好处就是有几家研发的共同竞争,又有两家搞生产的共同竞争,谁也没办法玩垄断。
    然而这么搞的意义何在?整个大明还有谁敢违背皇帝陛下的意思搞垄断?嫌自己九族活的太滋润,想换个活法?
    崇祯皇帝想的则是另外的事情。
    自己活着的时候自然不在乎这些,谁敢跳直接就按死,但是永远不能指望自己的子孙后代跟自己一样头铁吧?
    现在仅仅是搞出来南、北方工业集团竞争,以后还会有东方工业集团和西方工业集团要搞出来,大不了再弄一个直属工业集团出来。
    实际上,崇祯皇帝并不仅仅打算将这几个部门拆分合并就算完事儿了,包括少府和将作监,还有工部和内廷的很多机构,都要进行拆分合并,以达到互相竞争的局面。
    当然,竞争是可以的,但是一切都必须控制在规则以内,再想跟以前一样互相下绊子使阴招,那是绝对不允许的。
    就好像是少府和兵仗局为了抢将作监的人和军府订单,什么乱七八糟的手法没用过,连拜托锦衣卫和东西厂帮忙的盘外招他们都敢用。
    万幸的是,这些家伙们再怎么斗也只能是盘内斗,没办法直接接触到科恩等采购商的这些部门总体上来说还算老实,没有互相拆台丢人到外面去。
    为了杜绝以后可能出现的这些情况,崇祯皇帝甚至于打算开始玩司法独立。
    登基二十几年的时间都没有搞司法独立,原因在于人手。
    大诰这东西在立国之时,几乎是家家都有,崇祯皇帝登基之后大量印刷,现在也是家家都有。
    然而有这玩意的意义在于,百姓可以拿着这东西当护身符进京告状,可以无视路引的限制,地方官府也不得阻拦,仅此而已。
    真指望百姓能理解大诰?
    不仅没办法指望百姓们理解大诰,甚至于都没办法指望百姓敢持大诰进京告状,地方上的律法基本上还是由县衙的官吏、诉师们来解释。
    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不是一句玩笑话,很多时候都是穷苦百姓吃亏,更可怕的是百姓吃亏后还认为是自己的错!
    ps:今天献祭《我的父亲是娱乐圈大佬》



第七百五十九章 智障和睿智
    仔细研究过大明和历朝历代的政治制度之后,崇祯皇帝都不得不说一声佩服然后再骂一声辣鸡。
    很多穿越者穿越之后看着各种“落后的”制度不顺眼,要么想玩三权分立,要么就是想玩君主立宪,其实这些人基本上都是些不学无术的智障。
    三权分立主张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种国家权力分别由不同机关掌握,既保持各自独立行使的权限,又要相互制约保持平衡。
    但是后世的鹰酱基本上已经证明了三权分立是扯蛋的——三权之间相互渗透的情况十分普遍。
    总统拥有否决立法的权力,还可以通过委托立法部分行使立法权;最高法院可以通过宪法解释权、违宪审查权参与行政机构的政策制定;国会则能够利用拨款权广泛地参与行政决策等。
    同时,三权分立并不能完全有效制约权力,更不是制约权力的唯一途径,身为滋油冥煮代表的鹰酱也没有很好地解决行政权力缺乏有效制约的问题。
    然后那些智障还想穿越回古代去玩三权分立和君主立宪?
    更为搞笑的是,这些智障怕是不知道三权分立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被天朝给玩了……
    以大明为例子,立法权掌握在皇帝、内阁、六部的手中,皇帝会受到六科和内阁、六部的共同制衡。
    而最高检就是由御史台改成的都察院,最高法就是大理寺。
    然后再由刑部加上都察院和大理寺共同来处理地方上无法处理的刑名案件,也就是传说中的“三司会审”。
    是不是很高大上?是不是很会玩?老祖宗基本上已经把能玩的各种政治套路都玩过了,还用想着穿越过去之后再改啊改?
    就算是有些睿智看自己手里的皇权不顺眼,想要自己给自己套上枷锁,也没有问题,老祖宗的法家早就说——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就像是之前皇长子朱慈燝偷偷摸摸的跑到了缅甸,从而导致了贴身小太监被杖毙的案子一样,真要是按照不别亲疏,不殊贵贱的玩法而一断于法,估计皇长子就要唱凉凉了。
    至于君主立宪这种路子就更不用想了。
    无数的事实证明,没有谁不想掌握住实权,除非是没有任何办法了,就算是再怎么完犊子的大英帝国,人家手里还握着一支皇家海军呢,要不然英国王室还能存在?
    真不知道那些睿智是怎么想的,还想着回到古代去玩君主立宪?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皇权是对的,皇权在某些方面来说就是一头没有任何限制的猛兽,是会吃人的——但是睿智到想到自废武功的,就完全是脑子坏掉了。
    这也是崇祯皇帝对于大明的制度说一声佩服的原因之所在。
    至于再骂一声辣鸡的原因,则是在于最高检和最高法的存在基本上是对面官员或者勋贵,而不是平民百姓。
    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于人治。
    刑部也好,都察院和大理寺也好,这些机构基本上都是互相关联,然后又共同受制于内阁,并没有真正的实现司法独立。
    崇祯皇帝所设想的也就是把司法部分独立出去,将地方上的按察使司固定化,使之成为大理寺的下属机构,然后再把案件的审理审判权从各地衙门里面剥离出来。
    剥离出来的好处很明显,最起码各地衙门需要处理的事务会大幅度减少,重心也可以转移到其他地方,而不是各种各样的案件审判上。
    另外一点,则是和皇权下乡相关联了。
    想要皇权下乡,想要大刀阔斧的改革,最重要的是什么?
    民心?别搞笑了,民心这东西是可以被操控的,反复洗脑之下,就算是崇祯皇帝这样儿双手沾满了血腥的皇帝照样是一代明君圣主。
    最重要的是军权!
    手里面有刀子,才是一个皇帝可以放开手去折腾的最大底气之所在,别的纯属于扯蛋。
    而想要握紧军权,不是收买几个将领,整顿几个卫所就能行的,皇帝本身必须得是那种马上皇帝,在军中的威望足够高才有可能。
    穿越过来二十多年的时间,崇祯皇帝从一开始就在折腾的所有目标都是围绕着军权,所以崇祯皇帝可以肆无忌惮的杀人灭族而不用担心有人搞事情。
    在军中被神话了二十年的时间,崇祯皇帝现在已经可以确保哪怕是天下动荡,军队都不会出现问题,这才敢真正的去触碰宗法族规这玩意。
    另一个原因就是人。
    想要实行司法独立的第一要素是什么?是得有足够的人懂法,最起码审理案件的人得熟知大明律吧?
    以前最大的问题在于,大明没有足够放心可用的人手,经过二十年的明律科取士还有法家扶植,现在弄出来司法独立的条件已经成熟了。
    那些穿越的睿智想要玩司法独立,上下嘴唇一碰倒是简单了,人手呢?懂法律的人是那么好找的?
    别提那些吏和师爷一类的,人家根本就不在正规编制之内,玩的也是编制之外的规则,更多的时候还是在利用规则漏洞在捞银子。
    换言之,把这些人拉出来司法独立,谁敢放心?是皇帝敢放心?还是大臣们放心?还是老百姓放心?
    把他们这些人收编一部分精英,扔进都察院,让他们去巡视抽查各地的卷宗,看看有没有人从中弄鬼才是最正确的玩法——前提是有厂卫监督,否则的话,这些人跟地方上再沆瀣一气,搞不好真就该弄得民怨沸腾了。
    这么干的好处很明显,皇权不下乡的问题以后就再也不是问题了。
    当所有的百姓都知道有了问题应该先去找衙门告状,宗法族规这些东西就会慢慢的被迫修改成跟大明律一样,否则的话就会引起族人的不满,从而解决皇权不下乡的问题。
    而且对于法家来说,通过这样的一条道路来实际自己学说的理念,也未尝不是一条路——通过朝堂的方法明显不太现实,哪怕是崇祯皇帝已经不断的在拉偏架,朝堂上面依旧是儒家占据了主流,不同的是现在的儒家更多的已经开始倾向于公羊儒。
    沉吟了半晌之后,崇祯皇帝才开口道:“朕还有一个打算。现在刑部、大理寺还有都察院,各地的都察御史,提刑按察使司,职权重叠又各行其事又互相推诿,朕有意将民间各种案件的侦察、审判之权独立到大理寺,卢爱卿以为如何?”
    卢象升感觉自己早晚得步上温体仁的后尘。
    就算这事儿主要是吏部和大理寺还有都察院那些人去头疼,自己该操的心也一样都不会少,早晚累到猝死。
    对于崇祯皇帝的意思,卢象升已经大概理解了,也清楚这其中的好处,但是这种事儿想要折腾出一个结果来,估计又得一年两年,甚至于需要更多的时间。
    首先就是民间的问题,朝堂之上,包括地方的官府其实都不用考虑。
    除了操心人选的吏部之外,剩下的大理寺和都察院包括刑部都会举着双手鼓掌叫好——锦衣卫和东西厂这三家不干人事儿,抢了多少原本应该该归刑部和大理寺管的事儿?
    地方上的巡查御史和按察使司也会拍着手叫好,因为没有谁会嫌自己手里的权力更大一些。
    甚至于从布政使司到最下面的县令都会拍着手叫好——终于少了一堆让人头疼的问题!
    而民间不同,突然之间的改变会不会让民间无所适从?而往常那些高高在上的宗长族老们会不会轻易接受?
    第二个问题就涉及到另外一个方面了——人手的问题。
    比如按察使司独立出来,成为审判机构,那么侦察机构由谁来负责?还是由原本的县衙和府衙来负责?
    一应的证据都是县衙府衙来提供,那跟之前直接由县衙府衙来处理案件的区别又有多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