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暴君-第2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心惶惶。
朝廷上的大佬们倒还好一些,毕竟接收到了宝钞也有办法花出去店铺收不收大人们手里的宝钞?那些个佃户和家奴敢不收宝钞?
民间可就是哀鸿遍野了。
宝钞这种东西自打洪武年间开始发行到正德年间废止,基本上是处于一个不断贬值的过程中。
也就是说,一贯面值的宝钞,到最后可以就只剩下了几十文的价值甚至于一文不值。
只是随着第一批被宝钞局印制出来的宝钞发行,民间发现这个事情有点儿不对劲。
第五百二十一章 被打脸的崇祯皇帝
实在是太诡异了,这宝钞还没有正式的发行,银子的火耗却是实打实的出来了。
最起码京城的大小商户们别管多大的,都接到了衙门的通知凡是使用宝钞缴税纳赋的不收火耗,使用银子铜板的,每一两银子要加收五文钱的火耗钱。
民间不管是天灾总是不断,可是玩古董和收藏的风气已经起来了。
连他娘的宫中藏书都莫名其妙的被大臣们顺走过很大一部分,锦衣卫到现在还在追查这些藏书的下落。
再然后崇祯皇帝也发了狠,打算把正德年间和正德之前发行的那些个宝钞给尽数兑换了。
等值兑换,拿着一贯的宝钞就能换一两银子。
为此,崇祯皇帝还专门拿出了三千万两的银子打算用做准备金,
目的就一个,无论如何也得把宝钞的信用给炒作回去。
然而让崇祯皇帝目瞪口呆的是,民间在一开始零零散散的兑换了不到五银行
托崇祯皇帝在穿越者培训中心学习的福,让大明的商户们感觉恶心或者说感觉没什么空子可钻的新政策出来了。
在所谓的银行面兑换宝钞和银子,同样需要加收火耗。
也就是说,一两银子能兑换一贯面值的宝钞,一贯面值的宝钞兑换银子就得收五文钱的火耗。
许多一开始来排队打算试试能不能兑换的商户一咬牙一跺脚,老子不换了!
商户们有自己的打算现在宝钞跟银子,在官府那边儿是等值的,能钻的空子简直不要太大!
怎么钻这个空子?
老子正常收银子,手里现在有的这些宝钞就拿来交税行不行?
这样儿一来,银子不还是落自己手里了?宝钞这东西,需要的时候去那些所谓的银行去换不就行了?
至于那些个泥腿子的宝钞,他们手里哪儿来的宝钞?
再然后,田尔耕把京城百姓们的反应报给了崇祯皇帝:“百姓们要求多加发一些宝钞,现在有的这些都已经落在了那些个商户的手里,百姓们因为交税要多交火耗这事儿很不满意。”
崇祯皇帝则是根本就没有理会这事儿。
民间百姓要求多发就要多发?这玩意是朕说了算还是百姓说了算?
现在加印一些宝钞很简单,但是一旦发的多了,后果很可能就是宝钞的贬值,傻子才会多发!
直到崇祯十年的春税收上来之后,大明皇家银行才再一次羞答答的加印了一千万两的宝钞。
这一次更扯蛋,不光是京城的商户们已经在盯着这批宝钞的发行,连南直隶的一些个大商户也盯上了这批宝钞发行的时间,甚至于特意带着银子来京城准备兑换一批宝钞。
没有谁是傻子,也没有谁愿意在交税的时候莫名其妙的就得比别人多交几百上千两的银子。
这一次的宝钞流出来的不止新增印的一千万两,加上之前发行的那一千万两被京城的商户们拿来交税又流回了国库,所以等于是有两千万两的宝钞可以兑换。
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两千万两看着多,都快赶上崇祯十年的春税那么多了,可是实际上,很多大商户一次性兑换的就上万两。
想要在大明找出来两千个大商户实在是太容易了,所以刚刚发下来的宝钞根本连一天都没有撑到,再一次被兑换一空。
兑换出去的宝钞还是被这些大商户们收了起来,打算用以交税,依然还是没在市面上流通。
得到回报的崇祯皇帝心中那个酸爽简直没办法形容,最终只能化为三个字麻卖批!
宝钞发行没发行?
发行了,而且面值达到了自己的预期,一两银子等于一贯宝钞,整个大明都已经认可了。
可是实际上呢?
这东西根本就没有在市面上流通,这些东西全部握在了商家的手里等着交税,然后再等着交税后拿银子换宝钞,流通的还是金银和铜板!
被操蛋的大明社会给打脸了?
崇祯皇帝死活都想不明白这中间的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了连内阁和八部尚书们一样想不明白。
崇祯皇帝心里很不爽。
基于自己内帑还有几千两银银子兜底的底气,崇祯皇帝干脆又发行了一千万两的崇祯宝钞。
结果则是崇祯皇帝再一次被打脸,这一千万两的宝钞依然连个浪花儿都没翻起来,全被那些个商家给吞了下去。
这一次崇祯皇帝没敢再一次的增印宝钞。
这里面肯定是哪里出问题了,不找到问题的根本反而一个劲儿的加印宝钞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这玩意在无形中贬值。
问题出在了商户的身上,也出在了民间,崇祯皇帝打算出宫去瞧瞧,找到问题的根本再加以解决。
否则一直这样儿下去,不知道哪年这玩意才能真正的流通起来。
来到了一家跟锦衣卫和东西厂都没有任何关系的酒楼之后,崇祯皇帝的恶趣味再一次发做:“先烫一壶酒,然后再上几个你们的拿手菜,顺便来两斤酱牛肉。”
店小二望着崇祯皇帝手里晃着的宝钞却是满脸苦逼。
宝钞这玩意自己认识,掌柜的早就让自己的看过,但是这宝钞却不是那么好接的。
朝廷跟疯了一样的满天下收牛,现在没有哪头牛敢胆大包天的自己跌死了。
就算是有,那也是跟那些勋贵老爷们有关系的酒楼才敢让牛跌死,而且还只做熟客的生意。
这些不是熟客的客官点了牛肉,很可能前脚让牛跌死,后脚就会有官府上门。
崇祯皇帝望着小二满脸纠结的表情,笑道:“罢了,没有牛肉就没有吧,上几个你们的拿手菜做好。”
店小二这才喜笑颜开的应道:“好嘞,公子爷放心,酒菜一会儿就好,您稍坐。”
等到结账的时候,崇祯皇帝拿着店小二找回来的几角碎银子,好奇的问道:“怎么不找回宝钞?这样儿本公子带着也方便?”
第五百二十二章 不够用的宝钞
店小二陪笑道:“公子爷恕罪,小店没有那些散碎的宝钞,止有话?
早就打折他两条腿了!
但是现在不成了,这小吏对谁都这个鸟样儿,不单单是针对自己,告到官府也没有用,有火无处发。
气哼哼的回了醉仙楼之后,许成顺黑着脸吩咐自家掌柜的道:“传话儿下去,以后有拿宝钞来结账的按正常银子给结,但是这宝钞尽量少往外出一些。”
掌柜的陪笑道:“老爷,宝钞这东西可就是纸啊,用来纳税也就算了,放在自个儿的手里太多,可未必是什么好事儿吧?”
许成顺黑着脸道:“爷怎么吩咐你就怎么去办!”
许成顺不傻,通过今天兑换宝钞时那一堆堆几文钱小面额的宝钞就已经猜到了以后必然是宝钞的天下。
银子虽好,可是毕竟不如宝钞这东西方便,民间认不认的无所谓,只要官府能认可这玩意的面值用来交税就行了。
什么时候要是能出些千两面值的银票就好了!
随着许成顺的感叹,这些一文两文的宝钞开始不断的被京城的一些小商户们兑了出去。
锦衣卫的大爷们说了,去银行出来这些宝钞直接拿回来交那些什么乱七八糟的管理费一类的,都是没有火耗的。
对于锦衣卫的信誉,大明的民间还是普遍认可的说杀人全家就杀人全家,从来不失信于人。
而随着有了第一个兑换并且成功拿着宝钞交了税的小贩可能也就是十几文钱的所谓摊位管理费之后,这些小面值的宝钞就算是火了。
然而这种火的情况也仅仅是限于小商小贩们拿来缴纳税或者干脆称之为卫生管理费和摊位管理费一类的东西,并没有正式的开始流通。
真正让这玩意流通起来的还是锦衣卫拿着银子换了小面额的宝钞然后去这些商户那里消费一些之后,这玩意就正式流通起来了。
事情有时候就是这么操蛋。
锦衣卫拿着以文为单位的宝钞去消费,商户们没有谁胆子上长毛了敢拒收。
而且收下这些宝钞还可以拿来交这些乱七八糟的费用,正好还省了火耗。
但是超出了这些费用的宝钞该怎么办?
别说是等着下个月再用,因为锦衣卫的大爷们现在没有人谁是使用银子的,已经全部使用宝钞了,包括宫中采买太监也是如此。
这就意味着每家商户收到的宝钞会远多于需要缴的税或者其他费用。
本着不想把风险砸到自己手里的原则,很多人就试着拿着宝钞去兑换成银子,哪怕是损失一些铜板也在所不惜。
原本以为很麻烦的事情到了所谓的银行后却是很容易的就兑换了,根本就没有想象中的刁难,也没有想象中的麻烦。
如此一来,有些胆子大的就敢在自己手里多握着一些宝钞,然后市面上的宝钞渐渐的又有不够用的趋势。
但是没有什么卵用,根本就不懂经济学的崇祯皇帝虽然说见识上比他哥那个木匠要多一些,可是论到宝钞这玩意,还真不一定比木匠强。
胆子不够大的崇祯皇帝干脆决定国库和内帑有多少银子就发多少的宝钞,面值混杂着来,就算是郭允厚多次表示宝钞可以再增发一点儿也绝不多发。
后果就是民间的宝钞始终处于一种差不多,但是总显得不够用的局面。
因为宝钞的事儿,南直隶的一众大佬们头一次无比蛋疼的上书崇祯皇帝,要求南北一视同仁,不能可着北方优先。
正德之前朝廷发行出来的那些宝钞大概,也许,差不多是等同于废纸的,但是崇祯朝的还一样么?
明显不一样啊,首先就是朝廷这边是把宝钞当成真金白银来对待,民间对于宝钞的信心自然会多一些。
而商业盛行的南方,尤其是南直隶和松江府那些个地方,对于这种事情的嗅觉更是灵敏。
然后南方的商人们就感觉委屈。
南方是不是大明的南方?我们这些人是不是皇帝的子民?
凭什么宝钞先在京城发行,南方没有?南直隶莫非不是大明的京城?
只要你朝廷认可这玩意,你不发个几万万两出来,就那么几千两是恶心谁呢?
凭什么这种好处都让京城的人占了?
南方的大商户们比起北方的商户们更会玩,干脆把对于宝钞的需求传达到了南直隶的户部和内阁。
总之就是一句话,南方是大明的南方,宝钞这种方便的东西不能光让北方佬们占便宜!
对于南方的反应,崇祯皇帝第一个想法就是这些孙子们想要玩假钞!
但是转念一想,崇祯皇帝又觉得不对劲。
如果说早先的话,这些混帐东西可能还有那个胆子,现在说他们有那个胆子,就纯属于搞笑了。
就像是南北榜案一样,那是朱元璋笼络北方仕人玩出来的手段,如果最开始跳的是南方士子你试试结果会如何?
最近的典型就是东林党和复社。
在辽东未平之前,江南之地还有不少人在暗中替东林党和复社招魂。
等到辽东彻底平定下来,又在江南强迁了十万户百姓去辽东之后,江南还有谁替东林党和复社招魂?
现在还不是大赞皇帝英明,再把东林党和复社给彻底踩到泥里唾骂两句?
当然,顺便替自己家弄几个去辽东的名额就更好了辽东发小妾这种好事儿必须得掺合一下。
更何况辽东的人多了之后,这买卖就可以在辽东做起来,等于替自己家又找了一个财源不是?
至于说辽东到江南太远,那就呵呵了。
走陆路确实够远,先从江南到天津卫再到山海关,还要过了广宁卫然后才能到海州卫,然后才能到辽东。
但是有海路!从松江府也好,还是从福建或者浙江也好,可都是能直接到南四卫的,就算是补给,中间还有登莱卫呢!
现在去辽东最积极的不是陕西山西,而是江南,尤其是南直隶一带的世家大族。
现在南直隶这边如此乖巧,说他们有胆子盯上了宝钞想要玩假币出来,打死崇祯皇帝也不相信就算他们敢,锦衣卫会吃素的?
既然不是有人想要玩什么阴谋诡计,那也就是说南方想要宝钞的需求是真的。
但是国库和内帑里面的银子总共就那么多,多发了会不会贬值?
后世不是总有什么经济危机伴随着钞票贬值么?
妈的,你们就是在为难朕这个程序猿!
心中暗骂了无数次之后,崇祯皇帝突然之间又想起来后世的另一个玩法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
后世的看多了,对于这个词和大概的意思也算是记住了。
无非就是美元跟黄金挂勾,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勾。
但是大明现在有多少黄金白银?
根本就没办法计算出一个准确的数字!
初步估计,弄出个几万万两的黄金白银还是不成问题的。
只是这些黄金白银都散在民间,并不是直接控制在官府手里的。
而自己搞出来银行的目的,不就是通过纸币来控制这些黄金白银么?
暗骂了几声猪脑袋之后,崇祯皇帝终于允许宝钞局再增印一些宝钞了。
当然,增印多少这种事儿还得靠户部,宝钞局只管印,不管别的。
郭允厚则是觉得崇祯皇帝这事儿办的有些脱裤子放屁一贯宝钞就等于一两白银,这种事儿还用想这么多?
只要官府承认这玩意的价值,你印多少还不是你自己开心?
只要不是印的太多,超过了大明民间所拥有的黄金白银的总体量,这玩意会存在贬值的风险?
贬值的前提在于官府本身对于这玩意就不认可!或者说你皇帝自己先对这玩意不认可了,你还能指望别人认可?
即便如此,崇祯皇帝一次性的也没敢印太多五千万两,直接在南直隶那边儿发行。
因为宝钞终于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连四月份蓟州雷火以至于把东边的火给烧了二十多里这种事儿都没能打扰到崇祯皇帝的好心情。
至于山东和河南报上来的消息,就更让崇祯皇帝开心了蝗虫来了,不够吃……
这才对嘛,大吃货国的百姓能让蝗虫给弄的生死两难?这不是搞笑是什么?
吃到蝗虫不够吃这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原本还偶尔会因为没有蝗虫吃,也没有金蝉吃而闹心的崇祯皇帝在周皇后终于生下了儿子之后,脸上的笑容就更多了。
妈的,十年啊,穿越过来足足有十年了,人生又能有多少个十年?
如今建奴已灭,国内平定,后宫的皇后妃子们该生娃的生娃,该怀孕的怀孕,该选秀的选秀,总算是有了个当皇帝的样儿了!
唯一头疼的问题就是先去临幸那些选出来的秀女之中的哪一个。
远在京城的崇祯皇帝很开心,但是叙州府府尹刘轩民则是在合计着自己究竟该怎么死。
叙州大水,除了一些百姓躲在州府高处侥幸活下来之外,剩下的基本上没有找回来的希望了。
而在些之前,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征兆,也就没有任何的预备。
受灾如此严重,又该如何向百姓交待?如何向天子交待?
崇祯皇帝对于刘轩民的打算自然是不知道的,因为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