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暴君-第1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这样儿自己还不愿意加入东厂当差,只怕自己以后也讨不了好去了。
打定主意,秦重便躬身道:“请大人吩咐。”
东厂档头这才点头道:“从今以后,你就专心在东厂里边儿研究如何用棉籽榨出油来,别的事儿不用你管。”
秦重却是瞪大了眼睛道:“棉籽榨油?那东西不是用来做棉衣和棉被的么?还能用来榨油?”
东厂档头道:“让你干什么你便干什么,只要能榨出油来,好处便少不了你的。”
第三百零四章 天地之间有杆称
大明朝出了个大新闻,向来硬气无比,从来不曾低过头的崇祯皇帝下罪己诏啦!
哪怕是建奴围城之时宰了自己的小舅子,哪怕是在草原上筑了京观十余座,哪怕是杀了自己的亲叔叔福王朱常洵,哪怕是后来陕西大旱后把陕西一众官员杀的人头滚滚,崇祯皇帝都没有下过罪己诏,其强硬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就在今天,为了杀鲸取肉以饱食天下不过去了。
而崇祯皇帝的想法也很简单,这时候不是扯什么慢慢来,讲究个政治妥协的时候。
现在就是大刀阔斧,大干快干努力干的时候不借着民心向着自己的时候搞事情,难道等着那些混账官员们把百姓逼反了之后再搞?
那样儿的话不还是得往树上挂么?
所以在大朝会的时候,崇祯皇帝又选择了开始折腾。
看着陛阶之下的文武百官,崇祯皇帝曲指敲了敲龙椅扶手,开口道:“朕此前命工部整理山陕之地的的河道桥梁资料,现在如何了?”
薛凤翔出班躬身道:“启奏陛下,山西、陕西河道资料已然整理完毕,大明其余诸省资料尚在整理之中,仍需三月之期方可完成。”
崇祯皇帝嗯了一声,倒也没说什么。
现在整理资料,只能一点点儿的去查验,不像后世一般,京城之中不管是致个电还是了个伊妹儿,分分钟就能搞定。
再不济还有卫星云图可以慢慢翻。
大明不成啊。大明一没有卫星,二没有电话电子邮件甚么的,只能依靠工部的人一点点儿的云查对校验,想快也快不起来。
如果说三月之后整个大明的河道桥梁数据都能整理出来,这速度已经算是快的了。
想了想,崇祯皇帝便开口道:“陕西灾民已定泰半,虽然如今已经开始了春耕,但是正如朕此前所说,防患于未然,大明诸省河道桥梁都需要疏通,尤其是黄河与长江。”
温体仁一听崇祯皇帝的说法心中就暗道一声坏了。
崇祯皇帝这位爷跟别的皇帝不一样,这位喜欢拍脑门子,什么事儿想一出是一出,说干就干不耽误。
如果说要修整天下的河道桥梁,这是好事儿。
但是这位爷一拍脑门子的结果,很可能就是全天下一起干,一起修整。
尤其是还提到了黄河长江。
这两个哪个是好弄的了?几千年来也没有谁说把这两条大河给彻底摆弄明白的。
而上一个喜欢全国上下都折腾的皇帝叫杨广。
如果杨广那位爷不是动不动就来个大工程什么的折腾一翻,再三征高丽,后边儿有没有大唐什么事儿还真就不好说。
如今这位爷也跟杨广杨皇帝一般喜欢折腾,到时候再折腾出乱子来又如何是好?
只是温体仁担心的事儿并没有发生。
崇祯皇帝接着道:“朕有意命天下各郡县在农闲之时组织百姓疏理河道,修缮桥梁道路,不知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温体仁斟酌一番后躬身道:“启奏陛下,若是在农闲之时组织百姓疏理河道倒是没什么,只是征发徭役不应太过,否则陛下一片爱民之心倒成了扰民这举,反而不美。”
崇祯皇帝却是摆了摆手笑道:“朕何尝说过要征发徭役民夫了?
百姓们的职责是种好地,就像朕的职责是当好皇帝,卿等的职责是辅佐好朕。
疏通河道桥梁已经不是百姓职责之内的事,因此,朕是要给钱的。
户部还要整理一份资料,各地的物价,工价,朕会派锦衣卫调取他们的相关档案以协助户部。
各地百姓可以参与,凡是参与了的就要发工钱,不参与的就没有工钱,多简单点事儿?
先从陕西、山西开始来,剩下诸省先组织着,慢慢来嘛。”
温体仁想了想,这倒是也行。
反正只要给百姓钱,而且还可以让百姓自己选择干不干,这样儿就不存在扰民的状况了。
至于说有没有百姓不愿意云干,或者光拿钱不干活的,这个倒是不用担心。
有钱拿还不愿意干的纯属傻子和懒蛋,这样儿的不用去管他们。
至于说想着光拿钱不干活的,大明律也不是摆设不是?
温体仁正想高赞一声陛下英明,却听着崇祯皇帝又开口道:“还有,那些比较危险的活计,比如需要开山一类的,就不要组织大明的百姓去干了。
如今毛文龙在东江那边干的不错,抓了不少的建奴,让他们去干吧,反正死了也不用心疼。”
……
温体仁和其他的朝臣们此时已经是满脸黑线了。
虽然说您老人家不把外族当人这事儿全朝堂上下都心知肚明,但是您这么直接说出来真的好吗?
要知道,朝堂之上有史官,哪怕是后宫之中也一样有人做记录的啊。
到时候您老人家大行了,后世一看起居注,好嘛,满大明朝堂上下都是这么些玩意?都是些不把外族人当人的家伙?
您老人家不要脸,咱们这些读书人还要呢!
温体仁躬身道:“陛下慎言,史书之上黑纸白字,千百年后岂不有碍陛下圣誉?”
崇祯皇帝却是冷笑道:“先有五胡乱华,后有伪元南侵,多少先贤心血毁于一旦,多少百姓遭了灾?谁把汉人当人看?两脚羊的帮事你们忘了?
朕没忘!
风水轮流转,现在轮到大明把他们当成两脚牛来使唤,这本来就是天道循环,报应不爽之意。
史书怎么写,朕又看不见,不去管他。至于士林之中,要是谁同情这些人,就跟他们一样的待遇就是了。
还有满朝的文武百官,把你们的屁股都摆正了位置!大明的百姓才是交了赋税供养你们的人,不是那些蛮夷。”
很好,这很崇祯皇帝。敢于在城头上暴粗口跟黄台吉对骂的崇祯皇帝如今说出来屁股两个字,满朝文武竟然没有一个觉得意外的。
崇祯皇帝又接着道:“朕以为,天地之间是有杆称的,不过,这称砣么,唯有天下百姓方可当之,卿等是定盘星,朕也不过是那根称杆子,挑着这江山罢了。
朕好朕坏,朕明朕昏,百姓自然会给朕一个公道,至于史书怎么写,随他去罢。”
温体仁和满朝文武都被崇祯皇帝这种不要脸的大无畏精神给深深的折服了从来没有哪个皇帝这般赤裸裸的说出这种不要脸的话来,更没有哪个皇帝如此的不在意自己的名声。
就连被称为千古一帝的天可汗李世民,都想知道自己在史书之上是好是坏。
为此,李二特意找来记载起居注的颜师古说:“朕一字不增一字不减,不臧否,不菲薄,只想看看往日言行,明识己身,惩前毖后不使政务再有疏漏之处。”
但是这并没有什么卵用。
哪怕是李二把颜师古捆起来后拿着刀子吓唬也没能看到。
连李二这种杀兄宰弟且为乐的皇帝都在乎自己的名声,偏偏是龙椅上的这位爷是一点儿不在乎。
崇祯皇帝接下来的话更是让温体仁等一众朝臣目瞪口呆:“中军都督府给毛文龙下令,着他于辽东之地再多抓些蛮夷过来。
还有福建水师的郑芝龙处,一并有命令过去。但凡没有我大明户籍的,都按照无户之人处理,尤其是倭奴,最为上等。
告诉他们,抓来一个给五两银子的赏钱,尽管抓,朕有的是银子给他们。
但是让他们小心点儿,如果敢拿大明的百姓冒功,朕要他们的脑袋。着锦衣卫暗中监督。”
果然,这才是那个熟悉的皇帝,正从宁德长公主满了百天之后那个修身养性的皇帝只是假象,唯有眼前的这个才是真的!
第三百零五章 京察
崇祯皇帝觉得不就是花点儿钱么,有什么了不起的。
大明的百姓都是自己的命根子,用来修路什么的,这种工程肯定是交给自己人放心的多。
但是像开山开矿这种风险比较大的,尤其是大明时期,安全保障还不怎么到位的情况下,还是拿外族的人命去填比较好一些。
蛮夷者,禽兽也。
历代先贤总结出来的话总不可能是错的。
既然先贤们都说了蛮夷是禽兽了,那蛮夷就必须是禽兽。
尤其是在大明需要拿人命来开矿开山的情况下。
那就不用多想了,反正能拿钱买来的消耗品怎么浪费都不心疼不是?
至于郑芝龙和毛文龙怎么抓人,那是他们该头疼的事。
但是除了目前还没有头疼但以后一定会头疼的毛文龙和郑芝龙两人之外,大明的朝堂上还有一个人在头疼。
吏部尚书房壮丽觉得自己很头疼。
乡间的孩子调皮捣蛋的,总有些熊孩子喜欢去捅马蜂窝。哪怕是被马蜂蜇的又哭又叫,到了第二年还是有些熊孩子会去干这种事儿。
捅马蜂窝这种事儿太刺激了。
六年一次的京察马上就要开始了,而自己就是那个充当捅破马蜂窝的孩子。
纵然房壮丽觉得自己是个乖孩子,不想去捅,可是时间已经到了,由不得自己不捅了。
咬了咬牙,房壮丽便出班奏道:“启奏陛下,眼下已经是崇祯二年,理当开始京察之事,外官亦当考核。”
左都御史陈于廷听完房壮丽的话,也开始头疼了。
你说自己得罪了老魏被去职在家就好好的在家算了呗,偏偏活动个什么劲儿啊。
但是现在这小娘子跟自己想象中的不太一样。
原本以为崇祯皇帝是偏向清流们一派的,可是实际上呢?
崇祯皇帝真实的上演了一出什么叫做翻脸比翻书还快,什么叫做天家无情,什么叫帝王心术——说不好听点儿,简直就是拔鸟无情的最真实写照。
比自己去青楼还要拔鸟无情。
原本还想着等京察之时混个好名声,再向上前进一步呢。
现在好了,等京察过后,诸位同僚恨自己不死才是真的。
崇祯皇帝高坐于龙椅之上,看着御阶下虽然躬身身子,可是腿却在隐隐发抖的房壮丽还有消消的抹去额头上冷汗的陈于廷,崇祯皇帝心中就是呵呵一笑。
穿越过来已经接近两年的时间,在朝堂上看的多了,哪怕自己仍然是个不合格的政治小白,但是却也不复当初两眼一抹黑,气急败坏之下拎刀子就干的冲动了。
在崇祯皇帝看来,拎刀子就干是肯定的,必要的政治手段还是要玩的。
至于不跟自己一条心的,那就是政治不正确,刀子就该几他们砍去了。
京察就是个不错的好玩意。
所谓的京察,就是吏部和御史衙门一起,派人下去打老虎,而且是苍蝇老虎一起打,不管有没有毛病,先查了再说。
这个查的标准,就是以“四格”、“八法”为升降标准。
“四格”为:守、政、才、年。每个标准都是一个表格,按其成绩列为称职、勤职、供职三等。
守,代表操守,分廉、平、贪;政,代表政务,分勤、平、怠;才,分长、平、短;年则指年龄,分青、中、老。
在四格之中,列一等者记名,得有升任外官的优先权。
“八法”为:贪、酷、无为、不谨、年老、有疾、浮躁、才弱。分别给以提问、革职或降级调用的处分。
被认定为“不谨”“罢软”者,革职处分;属“浮躁”“不才”者降职处分;“年老”“有疾”者勒令退休。
至于“贪”“酷”这两个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
除了大螨清能搞出议罪银这么奇葩的玩意儿,大明朝可不兴这个。
基本上都是要掉脑袋的。
而京察唯一让崇祯皇帝不满意的,就是时间太长了些——这玩间现在六年一次,有个蛋用。
在崇祯皇帝看来,吏治这事儿别说是六年一次,哪怕就是三年一次,一年一次,该往死里盯着处置的也得盯着。
一旦有片刻的放松,擅于放飞自我的大明朝官员们就敢飞上天,和太阳肩并肩。
既然现在房壮丽已经提出来了,而且看样子左都御史陈于廷也有了心理准备,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开整呗。
心中冷笑一声,崇祯皇帝开口道:“房爱卿既然提到京察了,朕倒是也有一些看法,今儿个就和大家说一说。”
沉吟了一番后,崇祯皇帝开口道:“就像是孔夫子总结诗三百为思无邪一般,朕觉得,京察也可以总结为优胜劣汰。
官场么,就是这么回事儿,能者上,庸者下,弱肉强食,没什么好说的。
但是这这六年的时间才有一次京察,其实极为不妥。”
看了看御阶下的众臣竟然没有一个知情识趣的出来捧臭脚的,崇祯皇帝悻悻的接着说道:“朕以为,改为三年一次就很合适。”
纵然房壮丽在外人看来是妥妥的阉党成员,此时也不得不硬着头皮站出来反对:“启奏陛下,京察原本在太祖高皇帝之时便是三年一察,后又改为十年一察。
臣以为,其中原因,多半便是因为震动过大所致。每次京察一出,官场之上便是一场震动,若是三年一察,京中百官尚且好说,然则地方官吏则容易紧张,以至于惊拢地方。
十年一察,官员又容易心生懈怠,极易出现懒政的情况,因此弘治年间才改为六年举行一次。
此时大明外有建奴,内有陕西诸地之乱,臣以为京察动静不宜过大,请陛下三思。”
崇祯皇帝嗯了一声道:“房爱卿说的有道理,但是朕说改为三年一次,其实还有着另外的原因。
我大明的科举制度,乃是三年一次大考,这意味着什么?
这就意味着,我大明每三年便会有一批学子完成了学业,在等着当官。
不腾出一些官位来,他们怎么安置?”
但是崇祯皇帝的话明显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谁管他们怎么安置,现在老子不是在这朝堂之上站着呢吗?至于那些刚刚中了进士的小菜鸟们,让他们慢慢熬去,不好好在六部打杂怎么行。
再说了,等到六年一次的京察到来,势必要清理掉一批让人看着不那么顺眼的官员,到时候就安排出去一次,正好又有新的菜鸟进士补充进来当苦力,岂不甚美?
崇祯皇帝看着御阶下的官员们或是一副事不关己的表情,或是一副如丧考妣的表情,心中暗笑之下又接着说道:“当然,这事儿跟朝堂之上的众位爱卿没什么关系,这个大家心里都明白。
可是众位爱卿却想的差了。
京察不仅与众位爱卿有关,也不仅仅是与诸位爱卿本身的察举有关,而是关系到了诸位爱卿以后是不是有着足够的好处。”
见底下的官员们开始流露出一副关注的神情,崇祯皇帝知道这下子要下猛药了。
说别的,对于这帮子老油条的用处不大。但是说到事关他们己身的事儿,那这些人可就上心的很了,然面崇祯皇帝却是话头一转,接着道:“为什么要讲究吏治?到底是为了什么?”
崇祯皇帝一个人已经说了半天了,眼看着再没有人发表下意见,就该惹得崇祯皇帝不开心,温体仁便出班奏道:“启奏陛下,臣以为,官吏既为辅佐天子以牧万民,则不可因扰民而乱国。
不论是强汉之时的举孝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