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暴君-第10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旦亡国之时,朕便是把这景阳钟敲破了,敲烂了,又有谁会进宫护驾?”
崇祯皇帝虽然小白,却也知道历史上的崇祯皇帝是敲过这景阳钟的,而且后果很感人——由于老朱家最后一条忠犬英国公也战死沙场,整个大明的文武百官外戚勋贵,就他娘的没有一个进京听诏的!
也正是因为为此,穿越过来的崇祯皇帝才大力任用厂卫,对于英国公一系多有封赏,根本就不在乎英国公一系一公一侯会让其他人怎么看——要么用眼看,要么就别看,看了还想瞎咧咧的就去死。
只是刚才崇祯皇帝一番话,却是吓得温体仁和施凤来早早地跪下了,什么死一个皇帝,什么亡国之时,这种话从一个皇帝的嘴里说出来,太他娘的吓人了。
温体仁叩首道:“陛下慎言。臣等有罪,使陛下忧心至此。望陛下保重龙体。”
施凤来也跟着道:“臣等有罪,使陛下忧心至此。望陛下保重龙体。”
崇祯却道:“朕的龙体再保重又能怎么样?难道朕保重了龙体,这些混帐就不贪了?活不下去的百姓就不会反了?”
见温体仁还想再劝,崇祯干脆道:“温爱卿与施爱卿不必再劝,随朕去等百官们罢。”
等到被突然敲响的景阳钟给弄的一脸懵逼的文武百官和各路勋贵们都赶到了宫中,就看到了崇祯阴沉着脸坐在龙椅上,温体仁和施凤来早早地就站在了自己的位置上等着了。
等到百官山呼万岁之后,崇祯便先阴沉着脸道:“陕西大旱的事儿,众位爱卿都还记得罢?”
就这么两天的事儿,大家伙儿还在这殿里被崇祯皇帝训的跟孙子一样,顺便菜市口上也是人头滚滚的,谁敢忘?
崇祯皇帝眼看没有人跳出来说话,便随手抄起刚才拿过来的锦衣卫密报,往面前的空地上一扔,接着道:“温爱卿,读给众位爱卿听听。”
王承恩快步上前捡起密报,走下去交给温体仁,这才又回到崇祯皇帝身边站好。
温体仁打开密报瞄了一眼,发现和刚才自己在崇祯皇帝那里听到的消息差不多,便转过身来,朗声道:“臣田尔耕启奏陛下:经查,白水县县令戴永怡勾结乡绅张志魁,侵占民田千余亩,得银数千两,白水县县民王二聚众造反,聚众攻蒲城之孝童,韩城之淄川镇。
府谷知县胡青寒阴以管家之名,侵吞民田五百余亩,逼死百姓七十有三。黄甫乡宽坪村人王嘉胤伙同吴延贵等造反。
宜川知县戚乘忌侵吞赈济粮食吞一千五百石,其数近所调赈济粮食之半,复又高价卖粮,二百余户百姓因购粮乞活而破家。县民王佐挂举兵造反。
安塞举人褚师臣借陕西大旱,侵吞投献之田五百余亩,逼反高迎祥,高贼自称闯王。”
等到温体仁将锦衣卫密报读了一遍后,整个大殿中的文武百官和勋贵都是后背一凉。
谁都知道现在这位崇祯皇帝是什么性子。
原本的天启皇帝虽然推出了魏忠贤当靶子,跟东林党和文武百官斗,但是好歹还算是要点儿脸面,甚么时候也没有撕破过脸明刀明枪的干。
可是这位爷不一样。
心情不爽了就是人头滚滚,平日里不招惹到这位爷还好,若是惹的这位爷不爽了,不管是被挂在午门的黄立极,还是部属被筑了十余座京观的林丹汗,可都在等着有人作伴呢。
就算是这样还不够,那范文程呢?大家伙儿哪个不知道,忠烈祠前的那尊跪像可是范文程本尊跪在那里,估计生生世世都没有站起来的希望了。
此时的天色已经黑了下来,大殿中点起的牛油蜡烛,将整个大殿中再次照亮。只是崇祯皇帝的脸色却是越发的看不清了。
崇祯皇帝看着大殿中的群臣开口道:“都听过了?有何感想?”
兵部尚书崔呈秀道:“启奏陛下,臣以为,此乃官逼民反之举,彼辈既然害民,乃是自绝于天下。当务之急,乃是先处理掉这些害民之辈,再安抚民心为上。”
崇祯却是冷笑一声道:“那崔爱卿说说,这些害民之辈,当如何处置?”
崔呈秀是兵部尚书,却不是刑部尚书,当即便被崇祯一句话给噎住。
刑部尚书苏茂相出班道:“王二、王嘉胤伙、吴延贵、王佐挂、高迎祥等,依律当诛九族,以为后来者诫”
崇祯皇帝嗯了一声,反问道:“那这几个官员呢?”
苏茂相道:“启奏陛下,白水县县令戴永怡、府谷知县胡青寒、宜川知县戚乘忌,依律当剥皮实草,举家流放三千里。安塞举人褚师臣不为官员,依律可判绞。”
崇祯却是呵呵冷笑一声道:“苏爱卿对大明律当真熟悉。官逼民反,反了的民就要诛九族,这些官员自己死了,家人也不过是个流放罢了,其亲族于其中所得好处呢?”
苏茂相却是哑口无言。大明律就这么规定的,自己一个刑部尚书难道还能去修改大明律?
这几个造反的不诛九族,后面的人是不是会有样学样,跟着造反?
至于这些官员,贪腐本来就是剥皮实草,想要更严酷的刑罚不是没有,但是得皇帝您老人家亲自开口才成啊。
只是苏茂相的想法马上就变成了真事。
崇祯皇帝冷笑道:“命三边总督杨鹤为陕西巡抚,总理平乱之事。
命锦衣卫锁拿白水县县令戴永怡、府谷知县胡青寒、宜川知县戚乘忌,彼辈九族一体锁拿。安塞举人褚师臣,另行处理。
待杨鹤进军之后,命其于阵前,尽诛白水县县令戴永怡、府谷知县胡青寒、宜川知县戚乘忌三人九族,反叛之人除首倡者外,降者无罪,命杨鹤就地安置。
王二、王嘉胤伙、吴延贵、王佐挂、高迎祥五人,其若愿降,本人处死,家人及九族皆免其罪。”
苏茂相却反对道:“启奏陛下,如此处理,以后难免会有人模仿此等行径,稍有不满便举旗造反,到时又当如何?”
崇祯皇帝却道:“若不是活不下去,谁愿意举旗造反?此事不必再议,此为朕特旨,亦不可为后事之例。”
第二百三十七章 燎原之势(4千字大章)
其实崇祯皇帝的暴怒,更多的只是借机发泄或者说掩饰自己内心的惶恐。
像王二和高迎祥这种级别的反叛,别说是崇祯皇帝自己了,就是随便派几能打的双花红棍都能平了他们。
但是高迎祥有个女婿就很可怕了。
崇祯皇帝为什么刚开始穿越的时候总是梦到自己挂在了煤山的老歪脖子树上?
答案就是因为高迎祥的这个女婿。
可是为什么崇祯不选择一开始就直接把高迎祥他女婿干掉呢?
答案是,崇祯皇帝是个历史小白。
大明这么多的驿站,小白崇祯只记得一个鸡鸣驿,因为在穿越者培训教材当中提到过这个名字,这里出过一个王爷。
大明那么多的驿座,小白崇祯只记得一个李自成,因为这个家伙把自己逼得挂在煤山老歪脖子树上,大明帝国就此玩完。
可是偏偏这李自成不是鸡鸣驿的。
至于李自成出道之前是在哪个驿站混,小白崇祯皇帝表示自己在培训时没有好好学习,不记得了。只知道大概是陕西米脂的,剩下的不知道了。
而且,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崇祯皇帝原以为自己当了皇帝后好好的抚恤民间疾苦,李自成应该就不会再造反起事了。
然而穿越者毕竟是穿越者,不是本位面的土著,也就不会受到天道眷顾,成为位面之子·大魔导师·秀·刘那样可以召唤流星火雨的存在。
这次的陕西民变,虽然除了高迎祥之外,剩下的几个家伙根本就没有听说过,但是崇祯皇帝也知道,正是这次的民变,才拉开了崇祯元年到崇祯十七年里无数次的农民起义,最终才被小李子把自己逼上煤山。
回到后宫御书房的崇祯皇帝呆坐了呆晌,突然对侍立在躬身的方正化道:“正化,朕有一事要交待你去办。”
方正化原地不动,只是躬身道:“请皇爷吩咐。”
崇祯曲起手指敲了敲桌面,冷声道:“你去挑选可靠的人手,去陕西米脂,查一个叫李自成的人。然后,让这个人从世间消失。记住,朕只给你半个月的时间。”
方正化应是,神色却是变也未变。
虽然搞不清楚崇祯皇帝为什么单独要派人去除掉这个叫李自成的家伙,但是对于自己来说,这根本就不重要,只要老老实实的按照崇祯皇帝的吩咐去办就好。
做人毫无下限的崇祯皇帝盘算着先干掉李自成,毕竟这家伙太他娘的吓人了,只要想想这个人还是有可能投入到高迎祥的手下,然后再进攻京师,崇祯就感觉头皮发麻。
头皮发麻的不光是崇祯皇帝,远在固原的杨鹤也头疼。
之前就已经接到过消息,命令自己整顿军务,以防陕西大旱之下有民变之事,若有,则要自己平叛。
杨鹤其实很想骂娘。
自己一介文官,领着三边总督这么个职务也就算了,这他娘的还要自己去平叛,这不是难为人么?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既然陛下亲自点了将,自己无论如何也要尽心王事才行。
当然,也不是全是糟心的事儿。
毕竟崇祯皇帝亲征蒙古还是有好处的。起码现在边军的战意比之天启七年之前要强得多,加上粮饷到位,军心也极为稳定,因此倒不怎么担心。
就在杨鹤心中纠结不已的时候,杨府的管家就匆匆忙忙地跑进来禀告:“老爷,外面有宣旨的天使来了。”
杨鹤噌地一下坐椅子上站了起来,吩咐道:“快,大开中门,摆设香案,迎接圣旨。”
前来宣旨的任一真任大太监,等了半晌,才见杨鹤大开府门迎接旨意,心中便有些不高兴。
在任一直看来,区区的民变,便是让自己带着老苗和蒙古万骑过来都足够平定的了,又何需调动三边总督前去平叛。
只是皇爷的意思便是这样,自己一介内监,也没有甚么开口说话的份不是。心中想着,便愈发的不耐烦起来。
冷冷地盯着杨鹤,任一真道:“有旨意,总督陕西三边军务大臣杨鹤接旨。”
杨鹤心中咯噔一下,也不知道自己哪里做的不对了,得罪了这个从示谋面的死太监,不安地跪地道:“臣杨鹤,恭迎圣上旨意。”
任一真展开圣旨读道:“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戎行效力,人臣有御侮之才;策府书勋,天室重酬庸之典。尔杨鹤总督陕西三边军务,才猷英果,器识沈雄。修捍疆团,允称干城之选;缮完封守,聿推保障之能。今以尔为陕西平叛大臣,总理陕西三边一切军民政务。于戏!措一方于衽席,懋乃成功;涣三锡之丝纶,钦予休命。功成之日,朕必不吝封赏以酬功。钦此。”
等到圣旨念完,任一真才接着道:“杨总督,接旨罢?”
杨鹤又是山呼万岁之后,才拜道:“臣杨鹤,接旨。”
任一真冷哼一声,等杨鹤接过圣旨后,也不理会杨鹤请他进府休息的好意,反而扭头对身旁的苗守陌道:“老苗,咱家的差事算是完了,这便回京复命。”
苗守陌笑道:“请。”
等到任一真带着几个小太监打马走了之后,苗守陌和一个留下的太监才从马上下来,对杨鹤拱手道:“卑职锦衣卫总旗苗守陌,见过总督大人。”
杨鹤早就看见了一身飞鱼服的苗守陌,只是宣旨之时的礼仪所限,自己也不好开口问。现在见这姓苗的锦衣卫先跟自己问好,杨鹤便拱手道:“苗总旗客气了,不妨入内休息一番?”
苗守陌笑道:“好教杨总督得知,卑职此来,也是身负皇命,有旨意要在叛军阵前宣读,这几日还要好生叨扰杨总督一番。”
说完,又指着旁边一直未曾开口的太监道:“这位是东厂的刘允才刘公公,此次平叛,便以刘公公为监军太监。”
杨鹤闻言,又赶忙向刘允才拱手道:“见过刘监军。”
刘允才也是慌忙拱手道:“杨总督客气了。皇爷有命,此次平叛,一应军民政务,皆由杨总督做主,奴婢只是带着眼睛和耳朵来的,至于嘴巴,早就扔在京城了,您只当奴婢是个透明的便好。”
杨鹤打了个哈哈,心中却也不尽信其言。只是再次邀请二人进府休息。
等到酒过三巡,杨鹤才问苗守陌道:“不知方才那位宣旨的天使大人?”
苗守陌闻言,笑道:“杨总督勿怪。任公公原本出使过林丹汗,与苗某等一起冲杀过建奴派往林丹汗的使者,因此心气儿高了,现在没能来监军,上不得阵,没有杀敌的机会,因此心中有些不痛快。”
杨鹤这才恍然,难怪这死太监一直是一副不阴不阳的样子,一直拉着个驴脸。只是自己也算是遭了无妄之灾了,这死太监把火气都撒到自己身上了。
苦笑一声,杨鹤倒也不再去想,只是接着问道:“不知道此行的总兵官是?”
苗守陌道:“此行的总兵官乃是圣上钦点的平北侯张之极张小公爷。”
这一连串的名头虽然别扭,但是杨鹤毕竟也是军方的人,好歹也听说过张之极的事儿,也知道这家伙喜欢别人喊他侯爷,谁喊小公爷就揍谁的光辉事迹。
心中暗道一声英国公一系果然三百年恩宠不绝,却也是暗自庆幸。跟这样儿的人一起共事,倒也算得上是好事。
杨鹤又接着问道:“不知苗总旗对此次进兵之事有何看法?”
苗守陌闻言,赶忙摇了摇手道:“当不得杨总督垂问,卑职与刘公公一样,都是带着眼睛和耳朵来的,除了阵前宣旨一事,杨总督便当卑职是个透明的就好。”
杨鹤心中却是暗暗称奇。
自己久不在朝中,却也听说过厂卫的大名,尤其是当今皇帝即位之后的一系列动作,无不说明了今上重用厂卫,如今看来,传言却也是不尽不实,这一厂一卫的两个家伙,哪个也没有传说中厂卫的跋扈。
只是苗守陌也在暗自替任一真那家伙担心,毕竟一起出使过林丹汗,也算是一起砍过人的交情。若是任一真今天的这番作态传到了陛下的耳朵里,只怕自己以后再也见不到他了。
定了定神,苗守陌也不再去想,只是专心地陪着杨鹤喝酒吃菜,聊一些陕西的风俗民情,至于其他,却是绝口不提,不问。
这边的杨鹤在调集固原卫所及三边所辖的部分兵马,攻下了白水县之后围困孝童的王二等人也在商议着下一步该怎么办。
缺了一只眼的王瞎子看着坐在帐中交椅上的王二,拱手道:“大哥,要依俺说,还是别打这淄川了,不如把兵马都调集回来,先打下孝童再说。”
王瞎子的话引起了一众流贼的赞同。
虽然开局的时候打下了白水县,但是现在面临着孝童,却发现没那么好打了,再加上王二又是分兵两路,一路攻打孝童,一路攻打淄川,因此打的颇为吃力。
王二却是牛眼一瞪道:“不打淄川?光是打下这孝童,就算是把孝童抢光了,只怕也支撑不死这大军的吃用,到时候怎么办?”
王瞎子却道:“大哥息怒,小弟也没说不打淄川了不是?咱们先打下了孝童,然后再去打淄川。毕竟分兵两处,两处兵都少,不如合力打一处为上。”
一个长的颇为俊秀的书生却道:“非也非也。虽然分兵两处不如何兵一处,可是如今之势,却是分兵为上。”
王二见这书生开口,便问道:“老六,你书读的多,你说说看。”
这名被称为老六的书生道:“大哥如今杀官造反,朝庭必然派大军围剿。若怕还未打下孝童,朝廷的大军便要到了。
唯有先成了燎原之势,才有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