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论坛回古代-第1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子殿下英明,天佑我大周。”
一干宦官低头称赞,太子只是干笑了声,让后继续朝前走去。
……
兵贵神速,燕王其实是先率领先头的骑兵,在十天内到达亳州的,到亳州后,便联合了当地的守军,跟朱和尚在一个名叫洪武县的地方交战。
一开始,亳州的守军受到燕王的鼓舞,再加上有骑兵的加入,那些朱和尚的反兵们是一击即溃,形势对大周来说,是一片大好啊。
燕王也因此十分自得,进亳州城后,跟当地的官员们庆贺了一个晚上,可当第二天,朱和尚学乖了,他化整为零,采用山地包围县城的战略,舍弃已经被劫掠一空的县城,而躲进深山里。
燕王他们分几批人马进山去找,可山路崎岖,有的连道路都没,想要找到朱和尚的位置可比登天还难了。
可朱和尚这边,他作为亳州本地人,又当了许多年的山大王,对亳州境内的山势十分熟悉,他所带军队里的兵士,自然都是本地人的多,上山下山,跟走平地一样。
而且他们懂埋伏,在重要的位置设下陷阱,还会将进山的周军逐一分化,再一个个地消灭。
一连数日,燕王他非但没能抓住朱和尚本人,还损兵折将,此刻又过了半月,跟随的军队已经到了亳州城外,他这时候正跟将士们在大营里商量,这个朱和尚该怎么讨伐。
“报!”
就在他们商量军情时,门外头一名小兵走了进来,手里带着一封信。
燕王把信拆开一看,却是朱和尚身边的一名武将写来的投降信。
“呵呵,诸位,你们怎么看。”
燕王和众将士重新坐回位置上,刚才信中说道,这名想要投诚的武将叫做常达,他说自己与朱和尚不和,还因为躲在深山半个月,缺衣少食,受够了躲藏的日子。
这个常达还说到,他听闻英勇无比的燕王到了亳州,心里早已经生出投降的意思,只是碍于跟朱和尚的兄弟关系,所以才一直踟蹰不前,如今已和朱和尚分道扬镳了,无牵无挂,所以让人带上书信,希望周军能够答应自己,他愿意把朱和尚的藏身地点告诉燕王。
“殿下,我看这其中必定有炸啊。”
一名将领道出心里所想,其余的人都点头同意。
燕王对这封信自然也是不信的,但他此刻却想到不如利用这个常达,跟朱和尚来个决一死战。
“诸位,你们附耳过来。”
第254章 悔
一番言语过后,将领们点了点头,但有些将领生出顾虑,担忧道:“王爷,你说你要自己亲自前去引诱朱和尚出来,可这样你不就危险了?王爷你是千金之躯,要冒险也得是我们这些大老粗去,你是万万不行的。”
燕王道:“正所谓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如果不去,如何取信于他?去了,不论朱和尚如何认为,他都会亲自带兵而来的,况且本王带去的兵都是从草原战场下来的百战老兵,又岂会惧怕那些只会种田的泥腿子们,就算中了埋伏,呵呵,埋伏,本王向来不怕啊。所以,主意就这么定了!”
说罢,看了一眼传令兵,对他道:“你和门外的那名常达的卫士说清楚,就说我刘第答应了他的请求,叫他早些把朱和尚的所在地点告诉我们,如果没有欺骗,那本王可以保证,他常达不单不会因为造反而受到牵连,还会因此而加官进爵呢。”
“喏。”
兵士答应了声,便出门去了。
燕王坐在位置上,摸了摸下巴,心里开心异常。
这时候,有名将领突然道:“燕王,出京城的时候,听说那位计谋摆出的秦有余向你提了几个平定亳州的建议,不知你现在是怎么看的?”
“嗯,李将军,余儿的建议本王是看了,本王也安排了向导跟随,可他说叫本王专门设立一个用于山地作战的特殊部曲来,本王觉得这没有什么必要,所以本王否决了他。但也没事,那个朱和尚不过如此,除了弄些小伎俩,根本不敢和我们硬拼啊。”
燕王说着话,刚才提问的将领,见他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心想或许是自己多心了,所以也不再说话。
……
这时候的京城,已经到殿试结束的第二天。
试卷的批阅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一份份的卷子在太子和内阁大臣们的手中相互检阅。
“殿下,这篇策论写得非常不错,言简意赅,又指明了我大周内在所拥有的隐患。”
一名官吏将手里的卷子递到太子手中。
太子拿了过来,仔细阅读过后,看了眼底下的署名,接着笑道:“燕州李远,本宫记得他的父亲在四弟手下当差。”
“是的,那位李将军,年过半百,老成持重,而且能在事前预料出战局的凶险,是位不可多得的良才啊。”
太子哈哈一笑,说道:“这便是虎父无犬子了,可这李远如今已是贡士,能文能武,比他父亲还强啊。”
那名官员点了点头,“是的,殿下你且看他的平亳论,句句在理,处处点睛啊,下官看来这其中必跟他父亲时常的教导有关。”
“嗯,只可惜殿试之中,给予他的时间不多,能写出一份平亳论,实属难得。其实啊,本宫更想看看李远对北方的一些见解。”
见太子一副惋惜的样子,那官员道:“这也不难,殿下你只有一道旨意过去,将李远宣进宫不就行了。”
太子点了点头,接着道:“嗯,本宫会这么做的。好啦,我们继续阅卷,看看还有哪些济世之才藏于其中。”
太子的话刚一说完,突然有人暴起声来,“禽兽啊,一个人竟写了两篇策论!”
太子殿下面色不愠,阅卷的过程要求安静,刚才他和身边的官员讨论时,声音都是压着的,可这人怎么?
“把卷子递过来给本宫看。”
那官员听了,哪里敢怠慢。
太子见卷子末尾的落款写着秦余二字,立马明白了过来,他笑道:“本宫还当是谁呢,如果是他,就不奇怪了,诸位想必都听说过,那扰乱铁木真内部的推恩策,便是他想出的。”
“哦?竟有如此英才,可我们事前已经跟各个贡生们说过,考题只需二选其一就可,他怎么会?”
一名留着白胡子的官员好奇地问道,接着又在想,莫非这位考生是故意为之的吗。
“先不讨论这个,本宫觉得这秦余的论点比较特别,诸位不妨也看一看,你们觉得是他的平亳策好些,还是李远的更胜一筹?”
太子把试卷交给一旁的官员,该名官员看后,又传递了下去。
过了片刻,有官员道:“殿下,老臣以为还是李远这名贡生说得比较实在,而这秦余,有点夸大其词,危言耸听了。”
“哦?你们都这样认为的吗?”
又有官员道:“是的,亳州的那个朱和尚,起先不过是个撞钟的,哪里懂什么兵法,不过是躲进深山,便以为能逍遥太平,呵,简直是天大的笑话。这朱和尚不过趁着两个州县的不妨,又有内应,才有机可乘的,不然他为何一碰到燕王铁骑,便溃不成军呢?殿下,老臣愿以人头担保,这次燕王南征,必定能打一个大胜仗。”
太子看着他,摇了摇头,“却也不一定,本宫现在还是有些担心,亳州的气候与汴京不同,我们现在这儿虽说春天,却不那么潮湿,听说亳州那里,官员一年的俸禄有十分之一是交给布庄了,到那里本宫更担心的是军士们不适应那的气候。”
“哈哈,殿下你这有点危言耸听了,不过这也算是考虑之内吧,臣相信燕王会妥善处置的。”
……
“不好,燕王快走,我们中埋伏了。”
“本王不走,本王不走,孙将军还在里面呢,都怪孤,是孤不查,是孤轻敌了。”
“快,快保护好王爷!”
一处非常泥泞的山坳之中,燕王刘第满身是血的,在侍卫们的护送下一步步后退。
此刻的他,后悔啊,一开始就不应该轻敌。
“活捉燕王,活捉燕王……”
“……活捉燕王,活捉燕王……”
……
连绵不断的山脉,传出一声声嘲笑,笑声传到燕王耳中,犹如针扎一样。
早晨的时候,那个叫常达的人送信过来,告诉了燕王朱和尚的具体位置。
燕王自然不信,可他也不想失去这个机会,所以带上精锐的兵士,还有一名本地的向导。
但,都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那个常达真的是来投诚的,而那个朱和尚竟然将计就计。
燕王听着这山谷里的声音,此刻想死的心都有了。
葬送在这山坳里的,可是我大周的百战之师。
“燕王,快走吧,别想了。”
一名将领用力拉走燕王。
燕王此刻心中苦恼,有许多话想要说,这时候,更是想到了秦余,“悔不听秦贤侄之言,悔不听秦贤侄之言啊!”
第255章 告密
燕王如丧考妣地哭着,身边的护卫和剩下的精兵们一路将他护送回军营。
一路上,遇到朱和尚的追兵,幸好军营里的将官,特别是那位姓李的将军,他越想越不对,立马带着一干人马前来接应。
待回军营,已经是深夜,燕王却也不去歇息,而是立马写了一封悔罪的信,夹在送往京城的塘报里,命人快马加鞭地送去京城。
亳州离京城,快马的话,需要十天上下,而军营里的军马,如果够快,六天内便能赶到。
六日后。
京城之中,皇宫大内,殿试的批卷过程很快便进入了尾声。
其余的名额都已经选定,而这前三甲的人选,内阁的大臣们议论了许多天,分歧颇多,至今没有决定人选。
“这个秦余虽然把两道策论都写出来了,可他的第二篇平亳论,有点夸大其词,朱贼他们不过是群刁民,如何能跟大周的铁军抗衡,何况带兵的还是我大周最能征善战的王爷,所以他的名次应该在李远之下,而这李远允文允武,策论分析地也头头是道,状元之选,非他莫属啊。”
一名老者摸着发白胡须,许多人都同意他的观点。
“可这秦余他所说的也非危言耸听,如果万一……”
万一燕王输了呢?
“咳咳……”
坐在上首的太子轻轻咳嗽了声,刚才那名说话的官员立马闭嘴,并偷偷地往太子的方向瞧去。
“许大人的顾虑似乎也不是没有道理,可本宫更相信四弟,如果连四弟都不能剿灭朱和尚,那还有谁能行呢?”
太子淡淡说了句,对燕王他是抱以最大的信心,接着又道:“还有贡生李远,他这个人,本宫找人问过,此人确实有才学,而且为人也持重,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那个秦余呢,平时不大爱出门走动,最喜欢做的事情好像是晒太阳,虽说是个奇才,但和李远比,确实差了一些。”
许大人一听,便知道这个状元之选是要落在李远身上了,连太子都这样说,他也不敢再多争辩什么了。
其他官员,特别是刚才力捧李远的考官,脸上浮现喜悦,不由问道:“那殿下,这状元便落在李家了?”
“嗯,本宫想,是这样的。白大人,你们把名额写上吧,一会儿便可拿给陛下阅览了。”
太子点了点头,白大人马上取来一张红纸,他拿起一支毛笔,蘸上墨水,可正当他要准备提笔写字时,门外头传来了一道尖锐的声音
“殿下,亳州的八百里急报!”
一名太监跪在外面,他的声音让白大人的手停在了半空,笔尖处的墨汁滴了下来,点到纸上,立马分出一道圆晕。
“哦?是四弟的喜报吧?莫非他已经将朱和尚给生擒了?”
太子一阵的高兴,走下台阶时,手都有些抖。
“贺喜殿下,贺喜大周。”
“四王爷百战百胜,是我大周难得的战将,区区贼寇不足挂齿啊。”
众臣在他身后,一个个向太子祝贺,脸上都摆出笑容。
太子也是春风满面,他夺过宦官手中的信件,拆开后,脸上的笑容顿时凝固了。
众人等了半天,见太子站在门口,一动不动的,不禁生出疑惑。
“殿下……到底怎么了?”
一名老臣大胆地上前问了一句。
太子把手里的信拿给他,之后失落地说道:“败了,四弟他轻敌,孤身冒进,中了朱和尚的埋伏,还差点被人家给活捉了。”
什么!
众臣子一听,无不诧异,对这信上的内容开始有点怀疑,这该不会是封假信吧。
刚刚还一脸振奋的白大人,一步上前,把那名老臣手中的信拿过来看,越看,手是越抖,信上大致描述了铁军进入亳州后的具体情况,接着描述了那天有个叫常达的反民想要投诚的事,最后才说明了自己是如何轻敌,是如何损兵折将的事情,其中还提到自己没有听从秦贤侄的话,使得兵败如山倒。
这里头,居然有秦余的事情。
众大臣身躯一震,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
太子解释道:“在四弟出征前,他和秦余有过一次沟通,当时秦余便向四弟做了一些建议了,没想到啊,没想到,事情居然会发展到这样的一个地步。哼哼,秦有余不愧是个高才,他那哪里是夸大其词,简直就是高瞻远瞩啊,如果四弟当时听从了他的话,也不止于此。”
一句高才,便奠定了秦余在太子心中的地位。
而白大人的连顿时红了起来,因为那个“夸大其词”,正是他对秦余那篇策论的评价啊。
……
殿试结果终于出来了,一名宦官拖着盘子,往周皇的丹房而去。
而同时的,贾太师府中,一名官吏小跑着,急匆匆地进了贾府。
贾太师此刻正坐在椅子上喝茶,那名官吏进前厅后,焦急地拱手对太师道:“老师,刚从宫里得到的消息,那个……那个三甲的名额出来了。”
贾太师眼眸一展,问道:“哦?谁得了状元?”
“是……是秦余,秦有余!”
乒乓!
茶杯掉到地上,碎裂成几片。
贾太师站起身,也不啰嗦,直接往皇宫的方向而去。
贾公子恰好从外头进来,问道:“祖父,你要去哪?”
“去宫里,阻止那个秦余当上状元。”
贾太师一边说,一边上了早就为他准备好的轿子。
贾公子站在门口问道:“为何?我们不是已经输了?”
“输了?呵呵,那也不能便宜了这小子,他当了状元,对贾家可不是什么好事。老夫更不想在以后的朝堂上看到他的样子,既然他是个奇才,我们又动不了他,所以只能靠陛下了。”
而贾公子还是没听明白,贾家和秦余有世仇,可这跟陛下又有什么关系。
贾太师似乎非常着急,贾公子的问题还没答完,就已经命轿夫们赶忙往皇宫跑了。
……
周皇所在的丹房位于皇宫的西北方,周皇一年四季,几乎是在这里度过的。
不论办公,还是生活,都是在丹房里进行。
此刻,大总管魏贤站在丹房的门口,周皇坐在前面的一个蒲团上,正在闭幕眼神。
眼睛轻抬,他看见前面跑来了一名老者,这个老头,周皇自然认识,跟这老头已经一起相处四十多年了,头一次见到他的时候,还是在自己恩师秦太师的府中呢。
贾元善,这老家伙来干嘛呢?
急匆匆的样子。
二十年了,还是第一次见到他如此呢。
周皇如是想着,而贾太师已经到了跟前。
“臣贾元善叩见吾皇,吾皇万岁。”
周皇睁开双眼,淡淡道:“怎么了,远善,这么急忙忙的,一点都不像位高权重的宰辅啊。”
贾太师底下了头,做出非常顺从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