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之我要当昏君-第20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前还是勉勉强强,后头就是德不配位了!
“李烨。”
“学生在。”
李烨出列,一副谨小慎微的样子。
子受点点头,他连夜看过,这个李烨是少有的全乙举人,简直称得上国家栋梁:“赐下豪华马车,金银珠宝,你为何要收下而不拒绝?”
费仲竖耳倾听,群臣也极为凝重,他们都对这几道纣王特意加上的选题不解,迫切想知晓其中奥秘。
李烨道:“陛下行奢靡之策,为臣者自当遵循,若身无长物,又如何奢靡?”
子受一愣,这一点,倒是差点忘了,没事,后头还有一堆题呢。
“那漂洗丝絮的老妇人与你有一饭之恩,你得了富贵,为何仅还一餐饭食?”
薄情寡恩,这总没问题,人都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呢!
李烨道:“学生所受不过是一餐饭食,自然也应当还与一餐饭食,为何要多给?”
“更何况,有谚曰:‘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臣若是与妇人财宝美玉,不过一寻常人家,如何能护得宝物周全?甚至恐引来杀身之祸!”
这……倒也说得通。
子受微微皱眉,总觉得有点不对劲:“师恩重如山,老师在睡觉,下起大雪,你为何不告而别回了府中?”
李烨奇怪道:“下了雪难道不回府,要在门口立着吗?冻着了,便要生场大病,甚至留下暗疾,师徒情渊似海,不会责我,若是不幸生疾,无法侍奉在师尊身旁,定然追悔莫及!”
子受嘴角抽了抽,这特么也有一定道理。
“那你为地方官,灾年借了粮食给乡亲,来年庄稼丰收,乡亲来还粮,为何要索取利息?”
李烨坦然道:“这是自然,有借必然有还,学生虽然不缺这些粮食,可日后其他地方官员该如何?收还粮食,显得没品,不收却又白白蒙受损失,如此一来,又有谁还会在灾年之时将粮食借给他人呢?”
子受懵了,这好像是子贡赎人的故事啊?这……还是很有道理。
子受缓过神来再次发问:“后主懦弱无能,内忧外患天下动荡,你为何辞官隐居?”
李烨摇头道:“明知事不可为,不可强行,学生自知能力不足以安邦定国,君主懦弱无能,内忧外患天下动荡,学生又怎么能口出狂言改天换日呢?”
“国难之际,马革裹尸还乃将军诉求,你为何要窝囊死在榻上?”
“学生年老,必然体衰,残躯上阵不过是降低士气,反倒拖累三军……”
子受不死心:“主考官一片好意,想让你多受磨砺,你为何会想要打他一顿?”
李烨傲然道:“我辈之人有恩报恩有仇报仇,无论如何,学生足以高中,主考官凭什么出手阻挠篡改成绩?若有,便是误了学生前程,这是仇,为何不能报?便是好心,也有好心办坏事一说。”
听完了李烨的奏对,子受头上飘出了许多问号。
???
这李烨确实是按照他的想法,全都选择了“正确”的乙选项,但是仔细一品,完全不对!
他已经脱离了选项的禁锢,在选项之上添砖加瓦,完全与选项背后的背道而驰。
可偏偏每个理由都说得通。
就好像借粮食,正着来,可以是李士谦借粮助人为乐,反着来,可以是子贡赎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这样一来,不管怎么选,只要理由充分,怎么选都是对的!
子受脸色瞬间变得严肃起来。
似乎发现问题所在了!
自己本来以为选乙选项的生员品格上会有一定缺陷,可大家都有着自己的理由,而且看起来无懈可击!
原本只是单纯的选择题,看起来确实是那么回事,而且子受有着后世的惯性思维,在那些历史人物的事迹下被带偏,并未多想,可多了殿试奏对这一步,让生员们将理由说出来,一切就都不一样了!
这样的臣子好不好呢?
子受有些忐忑,虽然后面的选择题他们有着自己的理由,可大多都是通过背答案考上的,没什么才能也是事实,应该……还不算太差吧?
他看向群臣,群臣的表情解释三成恍然,七成欣慰。
这群人……好像想到了什么不得了的东西。
费仲率先跳了出来,大呼道:“陛下圣明!”
他全程观摩了纣王的操作,稍加揣度,便全都明白了。
这才是真正的脚踏实地。
纣王公开试题与答案,就是为了选择如老牛般踏实肯干,遵守政令的官员,而这最后的选择题,则是绝杀。
鞠躬尽瘁、马革裹尸什么的,这些甲选项听起来是很不错,为人津津乐道,说不定还能传扬千古,后世都富有盛名。
可……除了名声以外,甲选项还带来了什么?
没有。
没有任何实际收益。
有了名声,却不够务实。
朝廷改革郡县,要的是声名远扬的地方官员,还是干实事的地方官员?
显而易见。
纣王通过这种方式,排除了求虚名的官员!
就像刚才学生们在宫门前的震撼与激动一样,名声可以给你,俸禄可以给你,荣耀可以给你。
但,这全都是附带的。
真正要的,是要他们脚踏实地做事实,为朝廷为国家做出奉献!
“陛下圣明!”
尤浑赶忙附和,这一声之后,群臣纷纷应和,圣明二字咬的极重。
如果不是纣王把控,他们恐怕会在这第一次科举中就舍本逐末,走上偏路!
子受回过神来,也品出味道了。
你们怎么这么会想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啊!
安安分分考试不行吗,非要多出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你们这样让我很难做啊!
可看着群臣与举人,子受意识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选择题不仅被严重曲解了,还没处说理。
毕竟……在这些人入殿的时候,就已经尘埃落定。
刚才天下英雄尽入毂中的屁话都已经放出去了,人也是自己在看了选择题之后特意挑选的,现在奏对也答完了,朝中要员都很满意,难道还有什么理由把这些人赶走?
自己选的人,含着泪也得用了。
子受也很绝望啊,其实他本来的想法,真的很单纯,能力平庸一点,混子多一点,品格差一点,这不就行了吗?
但是也不知道怎么的,就是不如意,这样选出来的人能力似乎是不怎么强,但莫名地符合现况,可以说,恰到好处。
凡事就怕刚刚好,这一下子就变味了!
子受做了个深呼吸,冷静下来。
对,冷静下来,这只是文举,还有武举。
武举是肯定不会出问题的,武夫脑子多半不好使,不容易脑补,还有那个魏贲,也是个脑子里装肌肉的,这些人才是最好的操作对象。
第451章 官方舞弊
“过几日便要武举,吏部准备的如何了?”
子受问向费仲。
费仲闻言,立即出列禀奏道:“启奏陛下,吏部近日就此商议颇多,兵部也有参与,决定将武举设于朝歌城郊马场,设吏部官员八人,兵部官员八人,为同考官,武举则具体分为三场举行,每三日一场。”
“初场试武艺,内容包括马步箭及枪、刀、剑、戟、拳搏、击刺等法;二场试营阵,安营扎寨行军布阵等项;三场各就其兵法、地理所熟悉者言之。”
子受“嗯”了一声,问道:“武举武举,自然得比试武艺,第二场考校的营阵、第三场考校的兵法、地理,却是有些多余了。”
鲁雄出列劝阻道:“陛下,考武举,是为选出将才,能够在战场上统御大军,两军对垒,并非光靠蛮力能解决。”
“考校营阵,可知晓如何安营扎寨,考校兵法、地理,可使得将军懂得晓阵前调度,万马军中指挥若定,所以这第二场、第三场,都极有必要,只有懂得战场上各种阵势,才能打胜仗。”
“如果战争只是比谁的兵马多,谁的力气大,还不如就干脆挨个上去掰手腕算了,还要将军作何用?”
子受顿时醍醐灌顶,拍案道:“说的不错,掰手腕就行了!”
“初试改为掰手腕,胜者合格,先清退一半武人,第二场则为比力气,包括拉硬弓、挥刀、举石,弓分八、十、十二力;刀分八十、一百、百二斤;石分二百、二百五十、三百斤,第二场改为马步射,马射二回六矢,中三为合格,步射九矢中五为合格,三试皆过者,则加试第四场,两两相对互搏,最后由朕亲选出武状元。”
群臣面面相觑,纣王这一手,去掉了兵法战阵,完全就是谁拳头大谁合格啊!
子受不等群臣劝谏,接着道:“不过完全不加策问也不妥,就将此前文举的试题稍加修改,作为笔试,能过笔试才能参与后面的三场武试。”
子受顿了顿,道:“主考可有人选?”
费仲知道纣王想要揭过此事,只要略过去,群臣就没机会反驳,便机敏应道:“回陛下,经吏部议,拟设雷开将军为主考官,请陛下裁定。”
子受轻敲核桃,一指费仲:“朕决定了,由你来当主考官。”
费仲心下有些紧张,胆虚不敢抬头,他压根不通武艺,看不出个东西,可陛下已钦定,也只能授命,总不能说让陛下另请高明吧?那叫抗旨不尊!
子受大力将桌案拍碎:“众卿可有异议?”
言罢,子受目光扫视阶下群臣,被看到的人无不是心中疑惑,按理来说,武举是早就已经拟定好的事,基本也不会出现什么问题,有的官员已经着手开始准备了,现在纣王不仅突然更换了考试内容,还改了主考官,简直太过任性。
可纣王显然是有深意的,前阵子的文举不是改的很好吗?
选拔出来的举人虽然不说什么有天经地纬之才,但足够务实,正是改革郡县制最需要的官员,科举并不是要选择最好的,而是要选择最适合的。
费仲见此,便明白自己该出场了,当即厚着脸皮拜道:“臣感激陛下信任,定恪尽职守,奉己为公,为国朝考量有用之材!”
“朕就全靠费卿家了。”子受笑了笑,后台微操不靠你还能靠谁?其他官员太正直了啊!
武举一事,子受除了放心,还是放心,纵观后世的武举,就没有成功过。
武举自武周首创,一直延续到清,却从未受到重视。
宋时庆历年间,曾专门为武举置武学,教授武艺,这期间宋朝廷极力从事于建立并完善一种武举选拔制度,然而,事与愿违,武学并不那么具有吸引力,没有人愿意入学充当武学生,范仲淹甚至上疏皇帝道:“国家兴置武学,但却苦于无人愿意入学,长此下去,只怕敌国认为我国没有英雄,不如下令取消武学。”
明时成化年间、万历间,也有朝臣提出改革武举,当时的皇帝也都有意改革,还下发讨论,可惜并未得到群臣和内阁议定通过。
武举其实就没有真正成功过!
而且武举很大的毛病在于,起先举办的时候,各处还是有不少民间武者参加,然而,武者在进行武举之前要先参加一次笔试,若答策的笔试中不及格,甚至连武试都不能参加。
这些所谓“武策”的笔试看似是在考量兵法韬略,实际上却是在为难前来赶考的武者。
试策占比远比单纯的武艺更大,导致很多兴致勃勃前来应试的武者基本都是一脸懵逼,就连第一次笔试通过的人都寥寥无几。
而子受则是做出了两道防护措施,一道就是将文举的试题拿来当做笔试筛选一番,这甚至比后世的武策更过分。
武举里头出现了文举试题,考验政事,这谁能过啊?
即使按名次取,多半也恶了他们为朝廷效力的心思,让这些武人按照文举的规定来,显然是强人所难,哪能看见朝廷的诚意?
第二道防范措施则是完全剔除了兵法战阵的考核,这些东西子受他自己都不懂,难操作,干脆全都换成了武艺比试,比武艺的操作空间,就大了许多。
九月十八,清晨。
这时候太阳还没完全升起,气温有些泛凉,一大批五大三粗的汉子聚齐在朝歌城外的校场,焦急等待着武举笔试。
武人很难有报国的路子,以往在招贤馆中也不受看中,报国无门,这武举一出,便有不少人感叹,纣王当做了件好事。
其中有人摆动着手脚热身,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魏贲负手站于最前头,他甲胄齐全,孔武有力,一看就是个猛人。
他看着其余焦虑不已的众人,觉得武状元已经稳了,这些杂鱼有谁能打得过自己?
同时,他的心中也有些激动,古往今来第一个武状元的名头,可比拦驾献武艺响得多,也容易被更多人认可,当上举世无双的大将军!
高继能和高兰英也在参考的人群之中。
“姐,你又不是不知道,那笔试我根本不可能通过,还不如回家睡觉算了。”高继能打着哈欠道。
高兰英却是不允,道:“凡事都要试一试,若是没有试过,又怎么知道自己不行?”
高继能连连摆手:“姐,那充作笔试筛选的是文举试题,有政事,农事,还有礼仪,你该不会以为我真的懂这些吧?”
他跟着妖怪学艺,哪能懂得这些?
“要不这样……”高继能提议道:“姐,你知晓我的武艺,要不然直接向陛下举荐?”
“这……”高兰英有些心动,高继能的武艺比自己强,还学有异术,朝中将领都没几个能打得过他,以纣王的爱才之心,举荐肯定没问题。
可她还是否决了高继能的提议,有武举这种选拔武官的途径,为什么还要特意举荐?
有能力,就中个状元来证明自己!
其他武人也大多听说了武举的改变,以及会将文举的试题拿来笔试筛选,不过他们心中都不以为意,这次虽然没有公开题目与答案,但大体上不会差太多,而且毕竟是武举,难度也不会太大,难不成还要求他们这些武人懂得治理地方不成?
甚至不少人已经在这筛选用的笔试给略过了,完全不重要。
校场开放,主考官费仲带着几个同僚走出来。
费仲先是睨眼看了一眼外头这些武人,又在人群中扫了几眼,看见了高继能与高兰英,才不紧不慢的说道:“本官乃是陛下钦点的主考官,初举开始,无关人等都散去。”
陪同的家属散去,武人们鱼贯而入,校场之中早有一批士兵在此按规搜身。
校场之中有一一排好的桌案,高继能是丁丁号,案边还有一棵大槐树,能乘凉遮阴。
“位置倒是个好位置,考不考得过就说不好咯……”
高继能心中苦闷,如果只是考武艺,他很有自信,可加上一场笔试,简直是自取其辱。
武人们一一落座,考官们也各自摆放桌椅,分级落座,整个校场都显得异常肃穆。
费仲与同僚们计议几句,起身走到最前方,正色道:“本官为陛下钦点武举主考,开卷之前,有些话要提醒诸位。”
“击鼓为令,点香计时,取笔试前五百人,过了笔试,方能参与三场武试。”
“本官知晓诸君都是武人,血气方刚,有时候会意气用事,不过你们要知道,武举一年一次,今次落榜,来年仍有希望,莫要因小失大,铤而走险,陷入万劫不复之境。”
言罢,费仲露出一个古怪的表情,咳嗽几声,继续道:
“本官宣布,此次武举笔试,正式开始。”
武人们纷纷低下头。
高继能深吸口气,望着不远处的老槐树,颇为无奈。
取前五百自己也考不上啊!不过是浪费时间而已。
而武举的笔试虽然比文举更精简,一天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