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之我要当昏君-第1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此勤政,甚至因为没有休沐的概念而没有怨言,这怎么行?
只要胆子大,文武放产假!
休起来!
大商有资格上朝的文武,也就百来个,不过参与腊祭的臣子有近千人。
子受往里头塞了一大批玄鸟卫。
虽说玄鸟卫都是泼皮闲汉,但子受当然不会因为这一点而歧视他们,因为他们俸禄高啊!
玄鸟卫就是新官的代表,是小臣的代表,和老臣、贵族有着本质上的冲突!
这一次腊祭能安生?肯定不能!
哪怕文武顾及自己的面子不发作,来参与的贵族呢?
贵族本就因为炭价上涨不满,再让他们和泼皮闲汉同席而食?
子受可是见识过玄鸟卫的吃相!
抽奖赏赐的方式,子受也早已安排好。
公平?
当昏君管你公不公平,必须暗箱操作啊!
不然扔去休假的是无名氏怎么办?
他的目的是把朝中有分量的臣子放去休假!
吃食方面,子受也毫不手软。
腊祭本就有许多珍馐上供,加上酒池肉林直供,没别的,就是吃!
至于助兴节目嘛,还是让子衍来,唱戏。
就唱《智取花石纲》,刚编的!
只戏曲还不够,伯夷已经回了朝歌,收集的曲子也要唱起来,靡靡之音不能少。
子受也没忘记添加一些娱乐活动,毕竟自己的人设是个贪玩的昏君。
当然,主要还是休假。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呵呵,没可能,我大商文武要各个都成了诸葛丞相,当个锤子昏君!
……
腊祭。
文武百官从九间殿离开。
他们其实并不太喜欢宴饮,毕竟一天的政务已经很累了,宴请很复杂,不仅是吃喝,还得玩乐,这是礼仪,并不轻松。
伯夷还没来及上谏,刚到朝歌就被通知参加腊祭,而第二天,就是腊祭的时日。
短短的一天内,他只来得及探听些近来发生的事情。
但知道的越多,越是担忧。
奢靡之术治国是他提出来的,没错,可他也没有让陛下以远超出市价的价格购买货物啊!
急功近利,那居高不下的炭价,只怕会把一切推入坟墓!
伯夷跟着群臣走进酒池肉林,桌案以十人一桌,足有百桌。
戏台早已搭建好,戏曲自出现以后,已是富贵人家宴饮必备。
此举深得前来赴宴过贵族家主之心。
而且据说唱戏表演的是子衍,给足了所有人面子。
不仅有戏台,戏台下头还有各式各样的新奇物件。
有一个青铜壶,壶边置有箭矢。
听寺人介绍说,是纣王发明的游戏,投壶。
将箭矢投入壶中,按数量多少可以获得赏赐。
伯夷眼前一亮。
这时候,诸侯宴请宾客时的礼仪之一,就是请客人射箭。
成年的贵族男子甚至以不会射箭为耻辱,而且主人请客人射箭,客人是不能推辞的,伯夷自己就因此练习过射箭,虽然算不得神射,但也能做到不失礼。
可今天不同,伯夷早已发现,来此的除了文武百官朝歌贵族,还有出身泼皮闲汉的玄鸟卫。
这些玄鸟卫会射箭吗?
肯定不会,连箭都买不起的人怎么可能会射箭,敲闷棍套麻袋什么的倒是特别熟练。
贵族显然不待见玄鸟卫,很可能以此发难,纣王定是为了缓解双方矛盾,才创造出了投壶。
用箭投青铜壶来代替射箭,射不出难道还投不出?
投的难度小得多,多投几次总能中,也算为以玄鸟卫为代表的大商新官员留了几分面子。
不过伯夷还是有些惴惴不安,纣王将一切安排的很好,可有些东西,早在年前就留下了漏洞。
比如他在诸侯朝贺时提出的奢靡治国。
乍一看没有问题,但随着时间推进,渐渐发现问题了。
现在纣王显然走到了一个误区之中,盲目抬高物价,这是大忌。
王公贵族奢靡之风兴起,消耗许多物资,可物资是不变的,总会有消耗完的时候。
而现在,纣王以百文一斤的价格收购木炭,更是扰乱了市场,直接让朝歌之中的木炭供不应求,甚至人人都去烧炭,其他物资大大减少。
伯夷虽然还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但市场物价大乱,居高不下,一定不是什么好现象。
没有什么治国之策是完美的,他的奢靡之术还需要不断完善。
这次受命归朝,除了叙职外,也存着改进国策的意思。
朝中能人众多,只要提出问题,多加商议,一定能有解决办法,而且他这阵子在修路的时候,也总结了不少东西。
很快,桌案差不多都坐满。
子受三令五申,凡是能下床走路的,必须来参加腊祭,不能缺席。
生病了?腿断了也得坐轮椅过来!
腊祭就是给你们发假日的,病了就赏休假,休假养病,正好!
在大商,决不允许有任何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大臣,多放假,少做事,耽误理政难道不好吗?
这时,尤浑找到了伯夷:“大人,陛下想听听你在民间搜集的乐曲,令大人奏乐助兴。”
……
第257章 鹿鸣
瞧瞧伯夷拿那些搜集到的诗歌干了什么?
硬生生整出了劳动号子。
子受承认这些诗歌在劳动方面有一定好处,但都是上不了宴席的东西。
你在一群王公贵族面前唱劳动号子?
一个违礼就安头上了。
什么叫靡靡之音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敲击之声响起,子受觉得有些不对劲。
贵族没什么特别反应,反倒是颇为好奇。
半晌过后,彭家家主对着伯夷一礼,问道:“敢问大人,这是何诗?”
伯夷道:“鹿鸣。”
随后继续演奏。
玄鸟卫的泼皮闲汉们并不在意,只觉得曲调好听,有意思。
有文化的贵族以及大臣们,却陷入沉思。
这诗不一般。
开头以鹿鸣起兴,在空旷的原野上,一群糜鹿悠闲地吃着野草,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声,此起彼应,十分和谐悦耳。
当先便体现出了一个热烈而又和谐的氛围,就如同现在君臣之间的宴饮。
这时候,君臣之间限于一定的礼数,等级森严,而宴饮与这一曲鹿鸣,却将这一等级观念不断淡化,使得有些拘谨和紧张的关系,宽松下来,沟通君王与臣子之间的感情。
而且君臣只是其一,更进一步缓和了贵族与泼皮闲汉的矛盾,正暗合陛下新设的投壶等宴中娱乐。
杨任忍不住赞道:“此宴饮之诗也,君臣之分,以严为主,朝廷之礼,以敬为主,然于宴席之上,严敬,则于情不通,陛下聚群臣宴饮,奏新乐,以通上下之情,以鹿鸣起兴,礼意之厚,莫过如此!”
伯夷却很是专心,静静歌着: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鹿鸣将近尾声,便是玄鸟卫们,也感觉到不一般了。
看似是宴饮所奏的诗乐,内在却表达着别样的东西,而这一切,在最后一句中有了最直观的表现。
“燕乐嘉宾之心”赤果果点出了这次腊祭宴会的不一般。
它不是一般的吃喝玩乐,满足口腹欲望的需要,而是为了“以燕乐嘉宾之心”。
使得参与宴会的群臣心悦诚服,自觉地为君王为国家服务。
子受彻底反应过来不对味儿了,伯夷这一手,似乎给宴会添加了一点政治意味。
鹿鸣到底啥意思,他是不懂,但曹操的短歌行是课文里头的必背古诗词,里头引用了鹿鸣的前四句,用来表达求贤若渴的心情。
在唐宋时期,科举考试后举行的宴会上,也歌唱《鹿鸣》之章,称为“鹿鸣宴”。
再加上自己将贵族泼皮闲汉,无论阶级之分一口气全招来到宴会上,似乎还真有那么点求贤的意思。
可……
可这诗的确是在靡靡之音的范畴内,唱的是宴饮,上辈子也有“周道缺,诗人本之衽席,关雎作;仁义陵迟,鹿鸣刺焉”的说法,将鹿鸣解读为讽刺诗。
子受也不知道该说啥,他忽然意识到了一个问题,鹿鸣是诗经里的篇章,该不会……
“伯夷!”
“臣在。”
子受问道:“朕令你修路时沿途搜集民间诗乐歌谣,这便是其中之一?”
伯夷恭敬答道:“是,臣搜集诗乐三千,已整编成册。”
“三……三千?”
据说诗经原本有三千首,后来渐渐失传了,现在商末,虽然没有周时形成的诗歌,但加上夏时的诗歌,差不多也是这个数。
“臣搜集整理初夏至今千年间的民间诗乐,整理成册,分为《风》、《靡》、《颂》三个部分,《风》为千年来各地的歌谣,《靡》为宫廷靡靡之音,又分《小靡》和《大靡》;《颂》为王公贵族宗庙祭祀先祖的乐歌……”
凉凉。
这下诗经成了,风靡颂,靡靡之音彻底成了褒义词,后世的风靡该不会是这么来的吧?
子受有些疑惑,诗经横跨五百多年,又是补遗又是整理,花了好几代人的功夫才弄出来,到伯夷这儿怎么一年就弄出来了?
“整理成篇绝非一人之力,可还有人助你?”
吃着饭呢,莫名其妙挨了一刀,起码得把凶手找到吧?
伯夷拱手:“陛下慧眼如炬,有一仙姬妙于音律,臣有幸得其相助。”
仙姬?
莫非是伏羲?
不对,那是男的。
难不成是玉石琵琶精?
九头雉鸡精会养鸡,玉石琵琶精会弹琵琶也不奇怪。
貌似当年打发伯夷去修路的时候,妲己顺嘴提了一句说有个姐妹可以相助,不过那时候太开心,没太在意。
子受觉得桌上的吃食不那么香了。
虽然一曲鹿鸣并不碍事,只要张大在招贤馆严防死守,任何贤人都不可能进入朝中,有但终究有些影响心情。
子受直接断了伯夷继续演奏的想法,让子衍也下了台去,还取啥花石纲啊!不取了,那只是走个形式而已。
直接开赏!
放假,年假,月假,三天一小休,五天一大休,全给你们安排上!
费仲上了戏台,将赏赐的方法道出,戏台视野好,直接被子受当成主席台用。
群臣都知道腊祭宴上会有赏赐,刚才的鹿鸣一诗中也提到过“承筐是将”,暗合君王以赏赐让群臣归心。
果然是陛下安排好的啊!
不过这赏赐的方法,未免有些太过随性。
竟是将群臣的名字写在竹简上,再将竹简拆分,随即挑选出封赏臣子。
子受偷偷摸摸观察着臣子反应。
嗯,大家都有些不满嘛!
不满也没用,继续!
大家委委屈屈吃饭、忿忿不平获赏,子受就能开开心心让群臣放假,大权在握,非常完美。
虽然出了点小问题,但最终目标还是没有任何变故!
子受也不打算整些其他套路,赶紧放完假借口身体不适回宫。
费仲开始翻竹简,一开始还有人觉得新奇,比如玄鸟卫的泼皮闲汉们。
他们平日里的俸禄就已经极高,又深知自己的能力,根本不指望获得什么封赏,但在随机封赏之下,有了些兴趣。
万一呢?万一赏个千金或者封侯加爵呢?
可随着赏赐内容揭开,玄鸟卫们瞬间没了兴趣。
休沐日?对他们没意义啊!
每天上值就是在市井里打听消息,休沐日不也一样?
他们的工作内容就是以往闲时干的事啊!
不过,伯夷却感觉到有点问题。
……
第258章 原来答案在这里
伯夷发现,入朝为官的截教弟子都坐在一排,其他人也不太适应和仙家弟子相处。
因为闻仲身为太师,又是三朝老臣的缘故,这一排附近,全是朝中重量级的大臣。
但偏偏这一排没有人获得封赏,此前或赏的都是些无关轻重的小官员。
这让重臣们面子上有些挂不住,腊祭收取田赋,是对一年收成的总结,腊祭的宴会,也应该是对臣子们一年行政的总结。
越有功劳的臣子,越应该获得封赏,难道不是这样吗?
伯夷不禁想起了朝歌中所流传有关吕岳的传说。
这倒霉催的,果然不能靠近。
台上的费仲善于察言观色,将重臣们的反应看在眼里,抹了把额上的冷汗。
刚才的所有封赏都是真正的随机,竟然一个重臣都没获赏。
幸好陛下早就算到了这一步,在重臣们的竹简上留下了暗记,宴会中最丰厚的赏赐必然属于重臣。
很快,费仲就念到了闻仲等人的赏赐。
休沐日少则一月,多则半年,通通送去休假。
伯夷原本紧皱的眉头忽然舒展开来,果然如此。
变法就是在宣传有功就赏有过必罚,如果真的按纣王所说,这一手随机赏赐不就正好破坏了变法的主旨?
纣王英明神武,怎么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所以,并非如此。
表面上是宛如小孩胡闹般的随机封赏,各凭运道争取,实际上却是暗中操控。
凡是朝中重臣,都获得了更长的休沐日,这绝不是一句运气就能解释的。
这样一来,一切都说得通了。
陛下举办腊祭宴会,邀请老臣、新臣以及贵族三个群体,是为了让这三个群体相处的更加融洽。
可腊祭作为一年中的总结,必然会有封赏,如果按贡献封赏,难免会寒了人心。
根本不用多想,一年到头来,老臣肯定是贡献最多的。
新臣刚上任没多久,不可能有多少功绩,而贵族就更不用说了,压根没有人在朝中仕官。
但采取表面随机封赏,内里按功封赏的计策,面子上好看很多。
贵族们知道自己有功劳,但不会说自己是凭着家世,凭着奴隶多土地多才有如此身份地位,只会感叹自己运道不好,没能获取赏赐。
重臣们都是有才能的人,只要动动脑子,就能看出陛下的深意,弯弯绕绕整这么一出,就是在封赏群臣的同时,让他们不要居功自傲。
将休沐当做赏赐,也很容易理解,朝中重臣基本都上了年纪,的确需要更多的休息时间,而贵族们根本不仕官,相当于封赏有名无实。
纣王名为随机虽暗中操作的封赏,顾及到了在场所有人的颜面,让本有矛盾的三个群体更为融洽。
子受心满意足,虽然没能促进三个群体之间的矛盾,但总算是完成了任务。
成功给朝中重臣放假,闻老头更是被他扔去了北海看雪,足足得看三个月,看到初春。
我看朝中还有谁能碍事!
顺便还观察了一番贵族,虽然他们看似笑嘻嘻,但心里一定骂起来了,那么高的炭价,谁吃的消?
子受借口困乏离席,让群臣继续吃喝玩乐。
伯夷还在思考,唯一让他不懂的是,纣王为何要优待贵族。
纣王明明之前还敌视过贵族,对贵族百般刁难,怎么突然变了性子?
看到纣王离席,他才发现自己忘了来此赴宴的初衷。
除了奏乐外,是想趁机提出奢靡之术中的缺陷。
奢靡之术下,人人大肆消费,物资储量不足,炭价扰乱市场,木炭供不应求,人人都去烧炭,其他物资大大减少,更促进了这一现象。
物资不足……
伯夷恍然大悟,原来答案在这里。
原来陛下料到了这一切,根本不用自己上谏,陛下早就自行查漏补缺。
贵族经商,将外地物资带入朝歌,一切就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