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之我要当昏君-第1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万年道:“当不起,修路功在千秋,何况还有那诗歌。”
说到诗歌,伯夷哈哈大笑,转头问向晁雷:“晁将军,那些新搜集的诗歌可都传下去了?”
晁雷拱手:“自然。”
伯夷满意的点点头,晁雷等水师从陈塘关归朝后,直接被调到了伯夷这里。
这群人都是军官,而且有功劳在身,怎么可能屈才与民夫一同修路?
而且这些人不少都出自陈塘关九湾河的难民区,稍有不顺就容易爆发不满情绪,异族本就吃得不好穿得不暖,再加上有人带来负面情绪,恐怕会直接爆发。
伯夷一开始以为这些人是来添乱的,思考良久,才明白纣王的用意。
水师是利用什么逼服东夷的?
言论。
散布流言,使得东夷留守人员人人自危,进而趁虚而入,巧妙的让夷人奉上财物。
如果将这些言论用在异族身上呢?
异族不念书没文化,伯夷也没精力教导他们念书识字,但上陆的水师可以。
可问题在于大部分水师也没啥文化,比异族好不了多少。
这时候伯夷就想到了纣王交给他的另一个任务,搜集民间歌谣。
民间歌谣的内容很简单,无非是对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偶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最多的则是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歌谣。
比如歌颂姬昌与太姒的关关雎鸠,歌颂纣王威加四海的曰商是常等。
学起来很简单,水师学会歌谣后,便与异族一起唱,什么鬼方、土方,大家没文化,但歌还是能听懂。
伯夷选取了大量唱诵劳作的诗歌,每逢劳动修路时,便有水师负责歌唱。
一方面,它可以鼓舞精神,调节情绪,组织和指挥集体修路;另一方面,它也具有让异族人了解大商文化的功能,让异族不仅从身份上转变为商人,更从内心变为一个彻彻底底的商人。
这两者互不冲突,而且互惠互利,修路初期,劳动强度大,异族没心思思考歌谣所表达的意思,只是按着韵律劳作,鼓舞精神团结一心减少心情波动。
而到了中期,强度减小,在劳作之于,异族们有了思考的时间,一听,这歌挺好听的,讲的是啥?
噢,原来是讲的纣王英明神武,歌颂大商的美好生活啊!
好!作为大商的一份子,我们也感到光荣!
这些诗歌,在水师的传唱下,一点点改变了异族,兴许一开始的确有人不满,但最后,他们都变成了乌骨,很知足,有了凝聚力。
这时,乌骨提起了鸟夷女子的事,一番商讨后,几人便一同找到了那女子。
晁雷一脸惊诧:“你是……”
女子看见晁雷,也是一惊,甚至还有些许害怕。
晁雷神情复杂道:“此女乃鸟夷首领之女。”
乌骨瞪大了眼睛,女子说过她的家人都被劫掠的其他部族给杀了,这岂不是代表着鸟夷首领身死?
“这件事只怕有些麻烦,东夷似乎出了乱子。”
……
第252章 种啊!继续种!
“这该如何是好?”
伯夷没点战争天赋,对战事一窍不通,他只能看着晁雷,这里有统军经验的,也只有他了。
晁雷皱眉,开始思考。
他认出了那个女子,鸟夷是第一个奉上财物的东夷部族,曾在接收财物时,见过一面。
如今鸟夷首领身死,岂不是代表着东夷内乱?
晁雷忽然惊喜起来,这一切的开始,就是平灵之乱。
国师曾向鸟夷借兵平叛,以玄鸟玉佩为抵,许下大量财物借兵。
原本鸟夷就因为被水师忽悠,第一个封赏财物,最是被其他夷人部族排斥,也因此,原本拧成一股绳子的东夷,生了些裂痕。
而玄鸟玉佩则将裂痕扩大。
东夷各部族以为鸟夷与大商暗通,又见着一堆鸟夷士兵带着无数财宝归来,便起了歹念。
东夷首领是因为没有钱财犒赏族人从而因对外部压力,才想着借兵给申公豹。
可其他部族,同样面临着巨大压力。
首领之所以是首领,是因为首领能给下头的人带来利益,可现在首领手中半分钱都没有,利益何来?
其他部族首领看着鸟夷从大商手中得到大量钱财,正好又一直抵触第一个当夷奸的鸟夷,便光明正大的开抢。
晁雷定了定神:“此是陛下与国师的分化之计,平灵叛乱,国师虽然借兵,但夷人并没有出多少力,国师却还是将王宫大部分财物交给了夷人,便是为了分化东夷。”
“东夷诸部强大,虽不如西戎,却也是我大商劲敌,但如果成功分化东夷各部,让他们各自为战,东夷便不再是我大商心头之患。”
伯夷似懂非懂的点点头:“此事必须上报给陛下,还得先将这个女子安置好,万兄可先行一步,这里有些有关女性异族的事情,也得一同上报,她们虽然也能修路,但终究比不得男性,还是得想出一个更好的安置方法。”
……
九间殿,子受正打着哈欠。
群臣见怪不怪,哪天纣王正经上朝,才是怪事,反正这都是纣王对臣子的提醒。
万年已经来到朝歌,带来了陈塘关秋收不佳的消息。
朝臣议论纷纷,商容脸色凝重。
鲁雄愁眉苦脸,闻仲黯然神伤,杨任愁云满面。
陈塘关近半土地因为改种小麦、水稻失败,没有收获,变法即使成功了,也失败了。
粮食才是百姓的根,继续这么下去,必然怨声道载。
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继续种植以往熟悉的作物,来年有个好收成,再做打算。
即使要种植小麦与水稻,也得让一家一户先从小规模种植开始,完全掌握方法后,才能扩大规模。
不过这样一来,这一年的变法,却是白费了,而且以后再行变法,更加困难,因为种植小麦与水稻都是李靖下令,如此结果,威信大减。
“诸卿可是在担心陈塘关的事?”
万年低垂着头,默不作声,一副唾面自干的样子。
杨任忧心忡忡道:“陈塘关四通八达,到处都可以调粮,而且只朝歌一地,便已经颗粒满仓,除去治水后续所需,府库中仍盈余不少,即使收成少了一半,调粮也不是什么难事,百姓无忧。”
子受沉吟一声,粮食还真不缺。
只要没有灾害,哪怕是商朝也不会缺粮,历朝历代缺粮要么是天灾要么就是人祸。
而大商已有好几十年没有灾害,攒下的钱粮不少,也就自从子受穿越后,女娲宫进香标志着封神前夕,才开始有些大乱的苗头,不过仍旧没能败完国库,甚至每年还有不少收入。
主要是这年代气候的确好,猎物够用,鱼虾够捞。
太颠叹息道:“的确不用担心粮食问题,月前因为平灵大乱,征调的粮草都还堆积在朝歌,那可是大军数月用粮,便是陈塘关所有土地颗粒无收,也不是难事,但……”
辛甲无奈,接上话:“但变法又该如何?”
万年默然无声,这也是他最担心的地方,自己的一时冒进,将纣王与李靖努力一年的变法给搞砸了。
凌迟立威,买炭立信,托古改制,纣王进来所做的一切,都已经为变法做好了完美铺垫,只等李靖功成归来。
可谁曾想,出了这等岔子,功亏一篑。
“变法?”子受砸了颗核桃,塞进嘴里:“继续变。”
他内心都乐开了花,果然将万年放出去是对的。
万年得了劳什子百草经,知道怎么种小麦,知道怎么种水稻,李靖也是仙家人物,见识不俗,可百姓呢?
就算李靖告诉百姓们如何种植,难道还能手把手去教?
这些人,都犯了常规错误,一个个普通老百姓,哪来什么见识啊!
就算李靖和万年教了,也会下意识按照以往的经验去种植,最后不就失败了么!
上辈子都还有试验田,就是为了从小扩大一步步推广,万年这就是一步子迈太大了,不是谁都和你一样做梦能梦出书的!
商容一怔:“陛下的意思是……”
“陈塘关继续种植小麦与水稻。”
子受怎么能放过这份来之不易的昏庸值?
今年约莫只有三四成的土地成功种出了小麦与水稻,到了明年,即使累计了更多经验,最多也就六七成。
仍旧有近三成的土地白白荒废了一年!
商容低头退下,他早就猜到了纣王会如此行事。
那一句掷地有声人尽皆知的罪在万方,从来都不是口号而已。
陛下变法之心,比谁都迫切。
北海、平灵,叛乱已有两次,再加上蠢蠢欲动的西岐,以及随时可能成为隐患的西戎,大商必须变得更强。
哪怕背负着骂名,也要变法,如果再迟,等到三年、四年后,指不定大商会就疲于征战,无暇顾及这些。
费仲开始搜肠刮肚的为子受圆话,但圆不上。
纣王决心顶着非议,顶着浪费土地不关心民间疾苦的昏君之名,也要变法。
闻仲说不出话来,嫉恶如仇的他很支持有功必赏、有过必罚的变法,但如此两难的境地,他也无能为力。
申公豹倒是有些想法,前阵子来参加摘星楼宴饮的韩毒龙、薛恶虎手上有个叫做盛粮米斗的法宝,能取出无尽粮食,只是纣王已经恶了他们。
而且这并非是粮食的问题,以朝歌存粮,即使明年陈塘关不仅浪费土地还遭了灾,赈灾支撑一年也并非难事,可难就难在人心。
本来能自己种出粮食,吃一些,卖一些,还能攒下一些,而且都是新粮,却非要种些莫名其妙的作物,导致只能吃着赈灾旧粮温饱,心里不平衡啊!
诸臣默不作声,谁都说不上话。
第253章 系统无声的控诉
朝臣说不出话,就是自己发挥的时机。
沉默片刻,子受突然道:“陈塘关一地,可有十万户?”
众人纷纷看向子受,商容道:“是。”
子受又道:“十万户,全都种这小麦与水稻。”
一句话,显得轻描淡写。
下头的臣子,心头却恍如地震。
户籍制度始于周朝,不过在商朝就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
管理户籍也是六部中户部的职责之一,六部改制一直到今天还没有彻底完成,就是因为里头有太多新的东西需要慢慢整理消化。
所谓的籍田之制,是因为井田兴起。
一井之中由水渠或道路分割成九块方块地,周围的八块分给八户人家种,当中这块不分,是朝廷的地。
也就是八户人家种九块地,所谓的田赋就是取这一年中中央田地的收成,当做赋税,丰年的时候大家一起丰收,灾年的时候大家都一起欠收。
看似公平,实则问题多多。
私田是自己一家在种,自然是人人为己全力耕种,但公田却是八户一起种。
于是必然有出力不均偷懒耍滑的问题,所以,这种方式就需要大量的官员进行严格地监督,但别说大商压根没有那么多官员,即便有,也得靠人治。
哪家把上头的官员伺候好了,就能少干甚至不干,其他人家就需要多干,干的不好了,多干的甚至还有可能被偷懒的伙同官员一起栽赃嫁祸,最后……
这种方法早就遭人诟病,陛下提及户与耕种,莫非除了坚定变法外,还想趁机改革田赋?
难怪……
万年恍然大悟,他自己没有下到地方执政,不明白百姓耕种方式以及田赋收取方法。
可李靖呢?
李靖虽然是仙人,但在陈塘关当官几十年了,还能不懂这些?
从去年的小规模试种中就知道,李靖很谨慎,必然知晓如何推广小麦与水稻,也知道该如何先行试种掌握方法。
可李靖还是一股脑直接勒令百姓大规模种植。
显然是故意的啊!
赋税之法,肯定属于变法中的某一个环节!
陛下与李靖,还是为了变法,先用小麦与水稻彻查户籍,下一步便是改变田赋之法。
说不定……
文武纷纷想到了市集。
道路通畅,货币流通,人口往来,买卖不断,盈利巨大。
赋税可以从这之中收取吗?
一斤木炭一百文,哪怕只收取一文作为赋税,累计起来也相当可观。
而且早就听闻贵族弟子在宫市之中交付税费,这是不是陛下的试收呢?
子受却不知道朝臣在想什么,继续道:“朕去岁在陈塘关见过小麦与水稻的收成,极为可观,口感也比粟米更好,既然这些作物产量更高,能让更多人温饱,必然要大力推广。”
“莫说是陈塘关一地,便是朝歌也都种上小麦又如何?”子受扫视着朝臣:“一年、两年,可能欠缺经验种不出太多,但几年之后呢?”
子受在尽力劝服朝臣,挨骂一两年估摸着怎么也能磕成赵公明的水平吧?
至于之后的事情之后再想,一两年的时间早就步入封神了,打起仗来昏庸值肯定成百上千的赚。
万年感慨,离开朝歌许久,再回朝歌,陛下仍旧没有变化,还是那么的圣明,那么的为民着想。
哪怕抛除变法,种植小麦与水稻,也是利大于弊的,虽然利得好几年才能看到,但的确是社稷之福,天下之利。
为此,纣王甚至不惜在这几年里背负陈塘关百姓的怨念与暗骂。
万年忙道:“臣万死。”
子受板着脸,这锅怎么能让你背了?
“不怪卿,也不怪李总兵,十万户居民种植小麦与水稻的政策,出自朕之手。”
“臣等……”群臣拜下,羞愧的道:“请陛下恕罪。”
子受嘴角一抽,我这越背锅你们还越自责?
没用的!不管你怎么怎么责,这锅我背定了!
“朕有过啊……”
可朕不改!
子受脑海里,已浮现出明年收成不足,百姓们吃着赈灾粮骂着皇上的盛况了。
好好的新粮没得吃,偏偏改种些莫名其妙的作物,还铁了心变法,一定怨恨朝廷,怨恨我吧!
最关键的是,就算反转,也是几年后的事情了。
子受洋洋得意,他都把反转的方法给算出来了,一两年间,改种作物的昏庸值赚的稳稳当当。
这时,无名寺人却是匆匆进来,拜道:“陛下……陛下……”
子受的话被打断。
一脸幽怨的看了寺人一眼。
寺人拜倒:“陛下,伯夷大人的奏疏到了。”
子受沉默了,莫非是蛮夷暴乱?
哎呀,那可真是雪上加霜……不对,双喜临门啊!
陈塘关欠收,加上修路的蛮夷因不满劳苦而暴乱,两相之下,足以抵消平灵与曹州的事情,再加上摘星楼宴饮的不敬天神,囊血射天、盈土鞭地,说不定还能赚不少!
良久,子受感慨道:“看看吧,看看吧,无外乎是蛮夷暴动,这些蛮夷不通教化,难以驯服,是吃喝不足还是露宿郊野?”
“虽然粮食是有些少,但足够他们生活,蛮夷,不懂感恩啊!只怕又是如于越一般,鬼侯与虎侯都还在朝歌之中,没想到他们的族人竟然如此……奏疏拿来!”
“即便如此,我大商身为大国上邦,也不能因此放弃蛮夷,既然接纳了他们,就要真心接纳他们,哪怕有暴动,也不能以暴力平息,如果有更多的蛮夷逃窜来此,仍要接收善待。”
子受说了一堆,反正就是蛮夷暴动不能以暴力平息,得慢慢来,好不容易得来的昏庸值,肯定要拖得时间长些,多拖几个结算期。
万年面色有些古怪,没想到伯夷迫不急的,人还没到,就直接上陈奏疏了。
他更没想到的是,陛下竟然如此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