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武侠电子书 > 从笑傲开始的江湖路 >

第124章

从笑傲开始的江湖路-第124章

小说: 从笑傲开始的江湖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还未走到山顶,便有一队女冠上前阻拦,道:“峨眉派重地,闲人止步。”

    这一行四个坤道,看上去都不过十六七岁的模样,眉宇之间稚气未脱,见到他时,脸色微微泛红。

    沈元景道:“李莫愁在不在山上?”那身量最高的似乎是领头的,顿时眉毛一竖,说道:“你是何人?敢直呼师父姓名。”

    他也不恼怒,说道:“你去给她描述一番我的装扮模样,她自然知道是谁人找她。”

    四人惊疑不定,仔细打量了他一番,只觉得除了面相实在好看,也瞧不出别的什么。

    领头的那位见他仪表不凡,也不敢怠慢,想了想说道:“你且在此等着,我上山禀过长老,再做定夺。”

    她展开轻功,往山上跑去,正是九阴真经里面的身法“蛇行狸翻”,沈元景嫌弃有些狼狈,改成了“蛇行猫跃”。

    这姑娘正豆蔻年华,一身宽大的青色道袍,也遮掩不住行走之间的娉娉袅袅,十分好看,难怪被人称作仙女。

    此刻李莫愁并不在山上,她去禀报给了门内长老。长老只回了两个字:“不见!”

    她正要折返回去见沈元景,行到大殿之外,下意识的往大殿看了一眼,躬身行礼,起身正要离开之时,见到上面供奉的清微真君神像,一下子愣住。

    她越看越觉得这神像的姿态很是熟悉,仔细回想,才恍然发觉原来山下那来人的仪态,竟然和供奉在上的清微真君很是相似,不禁悚然一惊。

    思量片刻,自觉不能轻忽,欲要调转回去禀告长老,又想起长老是山上唯一不拜真君之人,于是换了方向,往另一边的副掌门那里去了。

    小龙女听到关于清微真君的消息,自然是十分好奇的,便让她去领了沈元景来。

    峨眉派用的玉峰蜂蜜兑着花茶、露水招待,沈元景尝试了一口,清香雅致,甘甜可口,确实是上等的美味。

    他在会客厅里见到了小龙女,面容上和射雕世界里面的并无太大区别,可神情全然不一样。

    那时候小龙女被他从小宠爱到大,活泼开朗,脸上总是挂着笑,说起话来神采飞扬;而现在这位,可要清冷许多,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模样,让他许多感慨都说不出口。

    小龙女也在仔细观察,见他这般气质与模样,实在不是普通人能有的,便开口问道:“你便是清微真君吧,我传说中的那个父亲?“

    沈元景哪能料到她如此直白,咳嗽一声,道:“我便是清微,只是这父亲一说不知从何说起?你去找了李莫愁来,让她解释。”

    小龙女摇摇头道:“师姐早就下山了。那时候她听说龙虎山张家去武当山上捣乱,似乎很是生气,便出去了,说是要替你打回颜面。”

    沈元景愣了一下,摇头笑道:“却是叫她费心了,不过一件小事而已,她倒是有闲工夫奔波。”顿了一下,又道:“如今这山里是谁人做主?”

    小龙女说道:“说来是我做主,可平时有事,都是师父拿捏。大事上面,还是得师姐回来,才能做决定。”

    她说的师父,自然是古墓派的前掌门了。李莫愁学成神功,便回去夺了她的位,又不杀她,留在门中做长老,后面又裹挟来此。

    这位门主本也和古墓祖师是一样的刚烈性子,欲要自戕,只是怕她去后,小龙女受到欺负;又兼之李莫愁拿林朝英的石棺与遗物做威胁,只得从了。如今她一人躲在峨眉山上供奉林朝英的偏殿里面,经年不出门,江湖无人知晓。

    沈元景点点头,说道:“好。那等李莫愁回来,让她来青城山见我。”说罢,转身就走,不愿多待。

    小龙女坐在原地,抚着脸颊,轻声说道:“确实很像。”

    沈元景下得山来,路过一狭窄处,正好撞见一对瘸腿的中年夫妇,挑着一担米面,缓缓往山上走。见到他时,还愣了一下。

    汉子慌忙停下,让到一旁,说道:“请贵人先走。”

    沈元景见他们虽然粗布麻衣,可面上不见风霜,手里也干净,不像是常年劳作之人,心里一动,问了声:“你姓陆?”

    那汉子愕然,问道:“贵人认得小人?”却见着对方并不答话,径直而去。

    青城山此时依然是林木青翠,他登高望远,只见诸峰环峙,状若城廓,身处其间,宛若静室,不愧有“天下幽”之誉。

    当年张道陵在此创立天师道,使之成为历代道士的隐居避世之所,道观颇多。可惜这些年来,战乱不断,除了几个老得走不动的和不怕死的道士,其余的都逃走了。

    沈元景随意选了一座地方偏僻清静、荒废在此的道观,安心居住下来。

 第70章 天仙下凡尘

    四月的锦官城花团锦簇,牡丹花、芍药花、杜鹃花、月季花、兰花等等竞相绽放,令人目不暇接。

    远远望见高大的城门口,来来往往的人,十分热闹。守城的士兵斜靠在城门上,懒洋洋的打量着人流,偶尔打着哈欠,才想起职责,随便找个挑着担子的小商贩,草草检查一下了事。

    黄蓉两手各拉着一个四岁多的小孩,走在前头,郭靖牵着两匹马跟在后面,慢慢的走进城里。

    她左手是个小男孩,模样有些憨厚,紧紧拽住她的手,老老实实的一步一步往前,只是偶尔回头看看郭靖。

    右手那个小丫头梳着一对羊角冲天辫,一刻也不肯停歇,不是紧盯着小糖人不肯走,就是强拉着母亲要去买好看的竹蜻蜓。

    黄蓉被她折腾烦了,没好气的道:“襄儿,你能不能学学你弟弟,听话一些。再闹的话,我可把你丢在这了。”

    小女孩郭襄“哦”了一声,果然安静许多,只是一对大眼睛,还在滴溜溜的乱转。

    郭靖边走边感慨道:“这里好生繁华,都快赶上临安了。”街上行人如织,摩肩擦踵。

    左右两边的店铺全都开着,不时有人进出;街头巷尾总有小摊支起,不是卖着馄饨、糕点这些吃的,就是如陀螺、拨浪鼓之类的玩具。

    背着糖葫芦、挑着瓜果担子的小贩沿街吆喝,郭襄趁着母亲不备,一把拉住小贩的担子,从里面抓出一个李子,就是一口咬下。

    黄蓉气极,松开右手,抬起就要打下。却见着小姑娘紧闭眼睛,脸上缩成一团,嘴里不住的叫着:“酸,酸,好酸啊。”却又不肯吐出,不禁又好气又好笑。

    郭靖连忙抢步上前,从怀里掏出十几个铜钱,递给了小贩。那人拿在手上,仔细看过,才笑着说道:“小姑娘,这李子可酸了,都是秀才老爷们读书乏了,咬一点提提神。你这样一口囫囵下去,怕是牙齿都要酸掉了吧。”

    说罢,他拿出一个桃子,用布使劲擦掉了外面的毛,递了过去,道:“来来,吃个桃子,这个可脆可甜了。”

    郭靖连忙阻止道:“这位大哥,使不得,小女随便拿了你的东西,本就不对,又怎好意思再收其他。”

    小贩笑道:“贵人你给的钱又多成色又好,怎可能只买一个李子?我还要再给你装些,不能叫你吃亏。”

    他真个就拿起秤,将李子、桃子、香瓜都称了一些,拿个粗纸包了,递给郭靖。

    郭靖接在手上,就见着郭襄一边啃着李子,酸得闭起左眼,一边用右眼巴巴的看着自己,那小贩递给她的桃子,却到了另一边的小男孩手上。

    黄蓉对她“郭襄让桃”的行为十分满意,却又不解她为何还要跟那颗李子较劲,开口问道:“襄儿,这李子酸得很,你还吃它做甚?”

    郭襄委屈的说道:“都走了好半天了,我和弟弟的肚子,早就饿得咕咕叫了。”

    郭靖一拍脑袋,说道:“哎呀,是中午了,却忘了你们两个耐不住饿。走,咱们吃饭去。”

    一行四人找了间大一些的酒楼,进到里间,刚好二楼有了空位,郭襄挤到父亲身边,央他点自己最爱吃的樱桃薄荷桂花酿汤圆和小酥鸡。

    黄蓉一指头点在她额头上,说道:“你呀你,和阳儿一块出生,一点像的地方都没有,成天不是疯玩,就是挑嘴,跟芙儿小时候一模一样,要是真君也瞧不上你,那可怎么办。”

    郭靖笑道:“瞧不上便算了,正好留在身边。芙儿大了,也该嫁人了,襄儿还能多陪陪我。”

    黄蓉瞪了他一眼,道:“你可不是还想着把芙儿嫁给杨过那小子吧?他是真君定下的人,未来指不定有几个妻妾,我可不愿意芙儿过去受苦。”

    “唉。”郭靖叹了口气,苦笑道:“你们也真是,这么大的事情,生生的瞒了我三年多,若非上次宋廷来攻,我还蒙在鼓里。”

    黄蓉抿嘴轻笑道:“你可不要冤枉我,这是真君的意思,你要怪就怪他去。”见他摇头无语,又道:“我们现下要想些办法,把襄儿这小魔头塞给他,闹他青城山一个天翻地覆,也能为你报仇了。”

    郭襄正要开口,这时候楼下突然热闹起来,就听着不住的有人道:“孙先生来了。”又听得“噔噔瞪”的声音,一个长须长衫的老者,上得楼来,许多食客纷纷起身,拱手作礼道:“孙先生!”

    这位孙先生手里拿着把二胡,一一回礼,连声道:“诸位太客气了。”他走到角落站定,很快就有店小二搬过一把椅子,接着许多人从楼下上来了。

    一个富态的锦衣员外喊道:“孙先生有些日子没来啦,大伙可都想念非常。”老者忙回道:“承蒙大伙抬爱,实在是真君庇佑之下,川中一片祥和,近来并无有大事发生,小老儿也没有什么新的曲段,不敢过来献丑。”

    边上有人大叫道:“不要紧的,孙先生你唱什么我们都爱听,这些天你不在,这酒都喝的没滋没味的。”

    楼里众人纷纷附和。小郭襄虽然不知道怎么回事,两眼也一样发亮,跟小鸡啄米似的猛点头。

    孙先生拗不过大家,说道:“那今天我还是讲一个白娘子的故事?”众人纷纷点头,他咳嗽一声,唱道:“峨眉山上白衣仙,好似雪莲落人间。纤腰皓腕扶柳身,明眸丹唇骄兰面……蝴蝶穿花迷踪步,蜻蜓振翼灵犀指……”

    这人声音有些沧桑,可生气十足,很是悦耳,郭襄与郭阳虽然不大懂,也听得入迷。

    他一曲唱完,接着开始讲述这白娘子的故事:“话说这白娘子的大名,自两年前传出。彼时蒙古二王子阔端集结数十万大军,气势汹汹,来打成都府。一日三攻,旌旗遮天蔽日,战鼓轰隆如雷,从早到晚,持续了整整三天……”

    说到这里,楼内的人都面色一窒,心有戚戚焉,他们亦是经历过这场战争的。

    孙先生接着说道:“蒙古人狡诈,一边攻城,一边遣了川边五鬼来城里捣乱。那五鬼乃是蒙古国师的徒孙,武功了得,大伙一拥而上,也都抵挡不住……清微真君一人牵制住了蒙古五万大军,无瑕分身,危急时刻,眼见帅府就要被这帮人攻破,忽然从天而降一个白衣仙人,三招两式,就打败了五鬼……”

    这位老先生口齿伶俐,惯于制造气氛,说起故事来语调抑扬顿挫,又常拟声以增添意趣,让人不知不觉就陷到里面。

    非但黄蓉与两小如此,郭靖也听得津津有味,一段说完,感叹道:“这位白娘子真是个巾帼英雄,让人佩服。只是,大伙都说她是真君的女儿,这是怎么回事?”

 第71章 真神隐不出

    青城山道上都是游人往来,随处可见锦衣公子、长衫书生、四方商客以及贩夫走卒。人人来此都是要上山祭拜,祈求此地祥和,再无兵祸。

    当年沈元景出到青城山,在此落脚的消息,无意中被一个樵夫传扬出去,川中之人并不如荆襄那边对他深信不疑,都还在观望。

    余玠趁机大张旗鼓的上山拜见,并邀了本地的耆老、士绅、举子、名士以及江湖豪客前来观礼。

    那天风和日丽,余玠以祭天之礼叩拜过后,沈元景从山顶跃下,到了半空,便悄然洒下清水,催动内功,将之化作祥云,踏足而下。

    这一番从天而降的动作,唬得边上半信半疑的众人纷纷跪倒,口称“真君万福金安”。

    沈元景径直落到余玠前头,以手抚他头顶,诏令他“安心镇守此地以拒北虏,护住川中安稳和川人性命,勿受乱命而误了天道人心。”

    余玠磕头不止,直至额上见血,泣声道:“陛下已经派了新任川中总领,招我还朝,我若不去,是不忠也;可我经营此地,壮志未酬,一旦离任,数年苦功将毁于一旦,到时蒙古人再来,必定生灵涂炭,百姓流离,此时离去,是不义也。这忠义难两全,真君何以教我?”

    沈元景朗声道:“岂可因伪忠而害大义?你勿需多虑,我来之时,已见过霹雳大仙与赤脚大仙,言及危难之时,当以民为天,朝廷乱命,你无需理会,只有我去分说。他俩已与我信物,你且看来。”

    说罢,他抬手捏出一道火光,往头顶半山腰侧的一块大石打去,只听得“轰隆”一声巨响,那石头猛然炸开,宛若惊雷,声震四野。

    碎石飞溅,一小部分落到头顶,前面跪着的人面如土色,纷纷起身要往外躲,只见他单手往上一撑一引,真气到处,这些石头都被他运功卷走,和大块落石一起,投往悬崖下面,一直到了谷底,都隐约可闻“咚咚”的撞击声。

    不用他说,就有人惊叫出声:“霹雳!”沈元景转身往前几步,抬脚猛的往地面一踏,只听得“砰”的一声巨响,他冲天而上,落到前方上风之上,一阵白雾升腾又散去,人就消失不见了。

    众人目送他离去,纷纷赞叹神仙广大,等低头时,又是一阵惊呼,原来在前头,有一块地面凹陷了半尺,仔细看来,如同是巨人赤脚踩下一般。

    这一番作为很快传扬出去,果然人心大定,许多曾经逃走的命中,又携儿带女的赶了回来。

    对于劳苦大众而言,一旦离了赖以生存的故土,去到别处,则既无余财,又少长久的营生,度日艰难,朝不保夕,还不如赌上一把,祈祷神仙庇佑,此地安宁。

    乱世人命如同草芥,哪怕回来之后,只能多过一天的安稳日子,那也是赚了一天。

    其后三年,除却与朝廷在东边有些摩擦之外,北边是一点战事也没有发生,成都府的人一天比一天多,周边的田地都被开垦,种粮植桑,贩盐织布,日渐繁华。

    与此同时,有大户人家在余玠受诏台边搭起一间道观,供奉清微真君,香火一天天的兴旺。

    余玠由此叹息道:“当初我见此地不在‘防蒙八柱’里头,苦劝真君移驾未果,只得硬着头皮顶上,那料到他一人威望,竟然恐怖如斯,方能成就今天成都府这番模样。”

    那时候幕僚劝他,既然反了朝廷,何不索性拥兵自立,占据川中为王,他说道:“我一少名望,二无根基,三来强敌环绕,称孤道寡,取死之道。”立时拒绝。

    ……

    山道上人流多,郭靖紧紧的把郭襄搂在怀里,好在他手上劲大,要不然还真个制不住这个皮丫头,可耳朵就遭了罪,被一路叽叽喳喳的吵个不停。

    黄蓉抱住的郭阳就要听话许多,一路乖乖的,除了蹭一蹭她的脸,其他的什么动作也没有。

    等到了山上,见到那个小小的道观,黄蓉“噗嗤”一声笑了出来,不顾周围的人的诧异,对郭靖说道:“这大殿怎会这般矮小破旧,你看真君整个人腰都好像弯了一些,是怕碰到顶上大梁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