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之眼-第6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有一个官员反对此事,并付诸行动。
不是别人,正是光禄卿、尚书令荀彧。
但是,荀彧并没有在朝堂上提意见,而是写信给白晓,劝谏他不要这样做。
在班师途中,白晓收到了荀彧的来信。他阅读之后,又传示给白凰战队的几名队友观看,沉思不语。
“荀彧在演义之中,就曾劝阻曹操自封魏公。他现在劝阻你自封燕国公,也是情理之中。”乔蕊说道。
李淑仪说:“我读演义的时候,就觉得荀彧这个人很奇怪啊。你说他忠于皇帝,可是在皇帝认刘备做皇叔的时候,又向曹操打小报告,劝曹操提防;可要说他忠于曹操,偏偏又阻止曹操自封。挺矛盾的一个人。”
白晓说道:“这不奇怪,荀彧并不是忠于皇帝,也不是忠于曹操;他只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的理想,是曹操做伊尹、周公!他作为曹操属官,也可以名垂青史。当现实和理想冲突的时候,他不会委曲求全,所以才酿成了演义中的悲剧。”
“演义之中,曹操给了荀彧一个空食盒,荀彧因此服毒自杀。你准备怎么做?”
白晓说道:“曹操多疑,以为荀彧不助自己,就会去助汉室。荀彧我是舍不得杀的,不过也不能迁就他的意志。我已经查过,称帝对于大一统的贡献加分很重,我是不可能放弃的。而要称帝,封公、封王,是必备的前戏。”
对于荀彧的来信,白晓的做法是冷处理,使了一个“拖”字诀,不予理会;另外派遣使者去邺都,赏赐董昭白璧一对。
董昭明白了白晓的真意,自是联络群臣,催迫皇帝。
白晓回到邺都之时,皇帝排出銮驾,率领百官出邺城迎接。
诏书封白晓为燕国公,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
封号为“燕”,是因为白晓从幽燕之地起兵;后面三项特权,也各有说法。
古代大臣入朝觐见皇帝,为了表示尊敬,要低头小步快走入朝,这就是“趋”;“入朝不趋”,就是不需要快步,可以大摇大摆地登上朝堂。
觐见皇帝时,也有一套程序,司仪官会喊出“大司马、领冀州牧袁熙,参见陛下”,要带上姓名;古代直呼姓名,只有当其中一方是上级长辈时才能这么做。
现在诏命“赞拜不名”,就是不再带上姓名,只以官职称呼。虽然看上去很微小的改变,但却折射出皇帝和大臣之间,隐隐有了平起平坐的意思。
最后一个“剑履上殿”,就是可以穿鞋佩剑,上殿见天子。这同样是一种优待和殊荣。
不过,享受了煊赫的权势,白晓自然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比如皇帝百官,彻底看透了白晓的真面目。
又比如荀彧主动请辞尚书台事务。
白晓只能面见荀彧。
这次见到荀彧,白晓又吓了一跳。比起上一次看见,荀彧又瘦了不少,有种形销骨立的感觉。
“令君,为何清减至此?”白晓问道。
荀彧答道:“食不甘味,睡不安枕,所以消瘦。”
白晓没有继续往下问,只是叹道:“你身兼数职,太过辛苦。既然你请辞尚书事,孤便准了;至于光禄卿的朝堂职务,本就是闲职,你也无须再入朝堂。孤升任你为冀州刺史,你专心管理冀州的民政事务即可。”
这里白晓自称“孤”,并没有逾越。
荀彧确实应该远离朝堂中枢,专心地方事务。这也是对他的一种保护。
荀彧见到白晓不跟着他的套路说话,便直接道:“诏封主公为燕国公之前,臣下曾经给主公写信,却没有回音。”
白晓点头:“当时忙于班师,已经到了兖州境内,就没有回书。”
荀彧躬身拜道:“主公为汉臣之后,四世三公,朝廷恩遇之至;更应当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君子爱人以德,不应当如此僭越。在下恳请主公,自撤尊号,则汉室幸甚,天下幸甚。”
白晓咳嗽了一声:“好的,荀彧,我知道了。你且退下吧。”
荀彧告退之后,白晓上表,请辞燕国公尊号。
皇帝心中生出了一丝希冀,在朝会之上问道:“燕国公说自己年少德薄,不敢接受尊号,众卿以为如何?”
新任光禄卿、尚书令董昭,出班奏道:“此乃燕国公谦逊守礼。陛下应再下诏书,不许燕公辞去,以免臣民失望。”
身后众臣再拜,山呼道:“请陛下下诏,以免臣民失望!”原来董昭早已暗中勾连大部分朝臣,才有这种山呼海应的景象。
皇帝脸上变色,只能再次下诏。这一次,白晓没有再辞,直接领受。
荀彧对此也无可奈何,只能卧病在床。
董昭前往拜访荀彧,说道:“听说令君屡次劝谏主公,不受尊位。若是换做一个猜忌刻薄之主,恐怕早已不能容你。主公更任用令君为冀州刺史,恩宠之极。你又何必逆势而行,得罪天下?”
荀彧咳嗽,口不能言,用手指门,瞪视董昭。
董昭叹道:“我受令君举荐之恩,方才能遇明主,一展抱负。这一番相劝,乃是为了令君身家性命着想。既然令君不喜,今后我必不再登门,免污令君之眼。”
第1315章 荆州来使
白晓被朝廷尊为“燕国公”,大封属官,勾连朝臣,权势更为煊赫。
有不少朝臣,如董昭等等,也在国公府任职;也没有人说这样属于违制。
西凉虽然平定,但大一统主线任务2尚未完成。
白晓派遣张郃率军北上,征讨盗匪。随行的还有白凰战队的其他队友,也是为了给队友们小刷一波战争贡献。
但是,在邺都数日,白晓一直都没提进攻张鲁的事情。
这让马超有些焦躁,多次遣人来问,最后亲自来询问。
白晓答道:“现在朝廷兵马刚刚经过大战,需要休整。北方盗匪、马贼蜂起,边境不稳,更不宜出征。况且汉中地势险要,必须做好准备之后,才能进攻。”
白晓说的都是正当理由,马超也无可奈何,只能再拜说道:“某誓要查清父亲被害的凶手,还望燕公体察下情,早日借兵。”
白晓正色说道:“我当然也想查清凶手。孟起放心,短则十日,长则一月,我必然借兵于你,征讨汉中。”
马超大喜拜谢。
白晓又说道:“这一消息,尽量保密,千万不要泄露,以免张鲁有了防备。”
马超答应而去。
张郃北上平贼,第一进攻目标就是黑山贼张燕。
不过,听说张郃兵锋已至,张燕竟是直接率众请降。
白晓得知了这一消息之后,倒也并不奇怪。
历史上的张燕,就是颇有眼光,和寻常的盗匪颇有不同,如果按白晓的评价,那就是“识时务者为俊杰”!
张燕在灵帝时期,混成了一方大盗,麾下聚拢的民众,号称百万这当然是有水分的,有多大水分取决于张燕的鼓吹能力灵帝朝廷无力剿灭,就只能听之任之。
不过,张燕却是主动请朝廷招安他。
于是灵帝封张燕为平难中郎将,管理黄河以北山区的治安和民政事务,甚至还有察举孝廉的权力!活脱脱成了山区刺史,盗匪诸侯。
诸侯讨董时期,张燕甚至有资格和各路诸侯会盟。
袁绍、公孙瓒争夺冀州的时候,张燕跳出来想要分一杯羹,派军相助公孙瓒,不过被袁绍击败;后来袁绍征讨张燕,虽然没有平定,但黑山贼军死伤颇多。
这大概就打灭了张燕的心气,让他看清了自己麾下的乌合之众,和诸侯军队的差距。
历史上曹操平定袁氏,还没打张燕,张燕就看出曹操势大,率众投降曹操,得到了封侯之位。
现在,白晓在三国位面世界的势力,比当初的曹操有过之而无不及,张燕请降,并不奇怪。
白晓随后派遣邺都吏,前去接收张燕的部众。
最终清点之下,张燕所部有十余万人。
平素张燕夸口自己有十万大军,原来是把所有属民都算上了。其中老人、妇女、孩童,都计算在内。
白晓封张燕为安国亭侯,食邑五百户。
张燕麾下部众,白晓挑选了数千青壮,编入军伍。
剩下的一律解甲归田其实他们也没有“甲”,打散分到关中、司州、并州等等人烟稀少之地。
白晓又下令各地州郡主官,划拨田地给这些人耕种,还有一系列善政,比如两年内免钱粮赋税等等。
政令一下,张燕部众无不感恩戴德,扶老携幼而去。
其实白晓基本上看不到两年后的收益,他这么做,只是因为这些人刚刚从贼转为民,心思没有安定下来;如果没有活路的话,难免再次啸聚山林。
现在颁布善政,可以让他们心思迅速安定下来,到时候就算张燕再次起兵背叛,这些曾经的部众,也基本上不会响应了。
黑山张燕,已经成为往事,张郃便率领大军越过冀州、并州边界,征讨并州马贼。
白晓在邺都,接见了一波荆州使者。
荆州刘表,重伤不治而死。
次子刘琮继承父亲基业,但是因为年少,由叔父刘备,暂掌荆州军政事务。
这荆州使者,就是刘备派来的,讨朝廷诏书,请封刘琮为荆州牧。
说是请封,实际上就是例行通知朝廷一声。白晓就算不答应,荆州方面也不会理会。
白晓眯着眼睛,问那名荆州使者:“听说刘景升有二子,长子刘琦,次子刘琮。为何废长立幼?”
荆州使者答道:“回禀燕公,刘琦公子不幸早亡,已经一月有余。”
白晓心中一惊。
刘琦死亡的时间,恰好是他切入的时间!
这就印证了白晓的猜测。
灵界规则在他匹配的时候,是在目标灵界位面,挑出两个即将死亡或是刚刚死亡的灵界人物身份,供他选择。
这次白晓切入三国位面,即将死亡、又符合名门和显要身份的灵界人物,应该就是袁熙、刘琦两人了。
假如白晓选了刘琦的身份,想必不久之后,也会听到袁熙死亡的消息。
至于袁熙、刘琦比演义中更早死亡,白晓也不奇怪,灵界历史人物,出场、退场时间,和演义之中并不严格吻合。
白晓便道:“刘琮年幼,不足以治理州郡。朝廷之意,另外派遣一位德高望重的名士治理荆襄。”
荆州使者答道:“我主虽然年幼,但聪敏好学,更有皇叔刘备辅佐。朝廷若是另择他人取代,不仅有违老主公遗志,而且更让荆州人氏不服,这便是祸乱之源。”
白晓见这名使者对答如流,毫无惧色,心中好奇,便问道:“使者何人,现居何职?”
那人答道:“在下华歆,字子鱼。现为刘荆州帐下掾属。”
白晓心中一跳。
这华歆可不是一般人,是个比董昭更狠的逼宫党啊。
演义中曹魏篡汉,华歆就是急先锋。
白晓要的就是这样的人才,便起身下阶,开口招揽道:“我听说平原华子鱼的大名很久了。以公之才学,为何屈尊荆州,做一个掾吏?不如来邺都,方能一展所学。”
华歆见到白晓态度诚恳,便躬身下拜:“歆愿为燕公前驱。”
第1316章 孙刘
白晓文对于招揽华歆,还是很有信心的。
华歆投靠之后,白晓文当然是“大喜”,然后封华歆为议郎,又授以大司马府参事职位。
华歆想不到能得白晓文如此器重,自然是拜谢,心中暗想,袁熙如此年轻就身居高位,居然还能礼贤下士,怪不得能闯下偌大的威名。
在封官之后,华歆就是自己人了。
白晓文开口问道“你一直在荆襄、江南,应该比较清楚那里的形势。听说前段时间,荆州和江东战点头“那刘备帐下,又有何人”
华歆道“刘备帐下原本是武将强于文臣,关羽、张飞、赵云,都是万人敌。不过又招揽到了徐庶、诸葛亮等贤才,更是如鱼得水。那诸葛亮号称卧龙,若非他的谋略,恐怕也保不住剩余的几座城池。”
诸葛亮的提前出场,早在白晓文切入三国位面世界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
感觉遗憾之余,白晓文心里也有了数。
看来,孙策帐下的那个孙翊,应该就是一名顶级觉醒者切入的。
按照灵界规则选择切入身份的尿性,真正的孙翊恐怕是真的被部将作乱砍死了,然后顶级觉醒者顶替了死去孙翊的身份,当场反杀作乱部将。
而刘备帐下,应该没有厉害的觉醒者加入。
如果有厉害的觉醒者,一定会早早“出人头地”了,就像孙翊一样。
那些一直没有崭露头角,被华歆提及的觉醒者,肯定也影响不到白晓文的大一统进度。
白晓文又问道“刘表原来的部下,如蔡瑁、张允等人,还在吗”
华歆没想到堂堂燕国公,对荆州人士还挺熟悉,便小心答道“蔡瑁在和孙氏的征战之中,已经阵亡;张允则是在刘备的麾下,协助操练水军。此外还有蒯良、蒯越等谋士,仍尊刘琮为主。”
白晓文明白过来,怪不得刘备比演义之中要滋润得多,原来他最大的绊脚石,荆襄豪族蔡氏的支柱蔡瑁,已经折断。
没了蔡瑁,蔡夫人一个小孤孀,当然也成不了气候。刘琮这个孺子,还不是被诸葛亮随意揉捏的命
至于其他荆州刘表旧部文臣,每一个玩的过诸葛亮的,早晚不是被杀,就是被边缘化。最好的结果,也是归顺刘备。
“孙策和刘备,是否还在互相攻打”白晓文问到了重点。
华歆摇头说道“听说诸葛亮向孙策写了一封信,两家暂且罢兵言和。目前荆襄九郡,刘备保着刘琮,占了四郡,剩余五郡,都在孙氏手中。”
白晓文笑道“看来,孙刘两家,都对孤有防备之心啊”
华歆道“孙刘忌惮燕公威势,故此罢兵言和。公宜缓图,如果急攻江南,则孙刘合力,着实难破。”
白晓文点头认可。华歆能说出这种话,足以看出他也是个有见识的。
白晓文并不着急下江南,毕竟演义之中,曹操就是在孙刘联军手中吃了个大亏,才导致有生之年,都无法统一天下。
在白晓文看来,不如先取两川之地,让刘备无法占据西川
到时候天下十三州,白晓文拥有十州。积蓄了足够的实力之后,再想办法一举荡平孙刘,完成大一统。
华歆留在邺都,白晓文另外遣华歆的副使,带朝廷诏书返回荆州。
对于刘琮继任,白晓文并没有从中作梗,而是很痛快地封刘琮为荆州牧。至于来信中,请封刘备为襄阳将军,暂摄荆州事务的要求,白晓文并没有同意,而是封刘备为江夏太守。
目前江夏已经是孙策的地盘,白晓文这样封官,用意如何,并不难猜测。
尤其是对方有诸葛亮,更能看出白晓文的算盘。
不过,这就是阳谋,我手里有天子,我乐意这么封,你们想怎么打随便。
没过几天,捷报就传回邺都。
张郃在李淑仪、塞西莉亚等人的帮助之下,大破并州马贼,斩敌一千余人,缴获良马四百匹。
白晓文大喜,重赏张郃。
不过,张郃的汇报之中,有一条却让白晓文上了心。
在清剿并州马贼的时候,张郃发觉,这些马贼的根基之地,就在并州云中郡。
而云中郡,是胡人的地盘,有鲜卑、乌丸等等胡人部落。
况且击杀的马贼,只有少部分汉人,大部分都是胡人。
由此便可以知道,并州马贼是怎么一回事了。如果不能重创胡人,那么并州马贼恐怕会死灰复燃,无法根除。是否要大司马亲征,一劳永逸
白晓文思忖之后,给出的批复是,命张郃率领得胜之军,继续北征异族,粮草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