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逍遥章 >

第33章

逍遥章-第33章

小说: 逍遥章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华静瑶兴奋起来,她要给小狸准备一份丰厚的束修,让骆英俊想不答应都狠不下心来。
  “兵分三路,第一路是小艾,你拿上一包糖,找外面玩的小丫头小小子去打听打听这只猫的来历。”
  “第二路是史丁,嗯,借青语一用,你们一起去。这里有本小册子,册子里登记着这附近前后三条巷子各家的情况,你要么敲门,要么打听,看看这本小册子里记录的有没有变动。”
  “第三路是我和小狸,我们去附近的铺子里走一走,转一转。”
  华静瑶安排完毕,就见父亲华毓昆半张着嘴,怔怔地看着她。
  “爹啊,您这嘴巴都能塞进一颗卤鸡蛋了。”不知为何,看到父亲的嘴,她就想起了昭阳长公主,咦,他们两个没有和离时,昭阳长公主会不会也是无时无刻投喂父亲的
  “瑶瑶,爹爹看过你那小册子,上面只是这条折芦巷里邻居的资料啊,为何现在变成前后三条巷子全都有了”
  华静瑶一脸自豪:“这要多亏那位陈举人啊,以前我只是担心有不三不四的登徒子带坏爹爹,没想到竟然还隐藏着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恶魔,这当然不能大意了,所以我让史丙把前后三条巷子的邻居资料全部记录在册了。”
  折芦巷前面是大名鼎鼎的洗笔巷,后面是山水巷。折芦巷和山水巷虽然不如洗笔巷出名,但是两大书院的山长正是住在这两处。
  树人书院的山长余隐山住在折芦巷,凤阳书院的山长张若溪则住在山水巷。
  对于这两位大儒,华静瑶都是只听过名字,不对,在她爹华毓昆搬来之前,她听说过的也只有张若溪。
  凤阳书院的创办人名叫张颖悟,其父张谨乃是大周朝不世出的大儒,号凤阳先生,如今存放在勤政殿,被当做皇家传世之宝的大周山川图,便是张谨所绘。
  凤阳书院比树人书院晚了几十年,可是名气却远远超过树人书院,书院创办至今,与山东泰山书院,江南余杭书院、金陵书院并称四大书院,而树人书院虽然与凤阳书院并称京城两大书院,可是名气只限于北方,过了长江,就没人认了。
  张若溪出自张家三房,二十五岁中了进士,外放湖南做了知县,那时他虽然成亲,可是膝下无子,因此,家里便让他带着妻子一起赴任。外放的第二年,妻子生下长子,可是没出满月就夭折了。两年后,妻子又生下一个女儿,落草不到半个时辰就咽气了。妻子受了打击,从此后便一病不起。
  张若溪心痛妻子和孩子,这一任做满,他就让家里把他调回京城,在通政司做了个经历,官小职微,反倒让他把精力全都用到学问上。
  没过几年,张若溪的名便传到皇帝耳中,破格让他参于翰林院编书,这部书编了五年,张若溪名声更盛。
  而这个时候,张若溪的妻子也终于病愈,生下了一个女儿。
  这个女儿得来不易,张家如珠如宝,眼看着女儿活过了洗三礼,又活生生出了满月,过了周岁,一家子这才放下心来。
  那时,张若溪已经进了翰林院做了翰林,可谓事业家庭皆如意,那一时期,他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稿,名远播。加之他多年来与妻子相濡以沫,不离不弃,也传为佳话。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女儿刚满三岁,妻子再次病倒,这一次没有挺过来,撒手人寰。
  妻子的死令张若溪伤心不已,他也一病不起,他足足病了半年,半年后,他辞官致仕,来到凤阳书院做了山长。
  一直以来,凤阳书院的山长都是张家族人担任,张若溪两榜进士出身,有官场经验,名远播,他做山长实至名归。
  这些年来,张若溪没有续弦,膝下只有一个女儿,这位张大姑娘像她娘一样,也是身体不好,京城里的大家闺秀们,见过她的人很少。
  相比于出身仕林大族的张若溪,树人书院的这位余隐山就属于草根出身了。
  余隐山出身商户,余家是关外豪商,子孙繁盛,余隐山在家中排行第十五。他从小喜欢读书,余家有的是钱,可是却没有读书人,好不容易有个爱读书的,自是舍得栽培。
  余隐山十八岁考中秀才,便由师长举荐,来到京城在树人书院读书。几年后他又考中了举人,当时树人书院的山长就是他的恩师,他也便留在树人书院教书育人,这一教就是二十年,他教出的学生里,有七位进士,八位同进士,十几位举人,还有一位庶吉士
  前几年,老山长病故,临终前把山长的位子交给了余隐山。余隐山有一妻一通房,妻子是他青梅竹马的表妹,他们有三子二女,余家在京城里另有大宅,但是折芦巷离书院很近,因此,平素里余太太和儿女们住在大宅里,余隐山则带着正在书院读书的小儿子余敏住在折芦巷,由那位通房照顾起居。
  华静瑶带着小狸出了院子,临出门之前,她问父亲:“爹啊,那两位山长,余隐山和张若溪,您和他们有交情吗”
  华毓昆道:“没来搬来此处之前,我甚至没有见过余山长,不过,前些年我去荷花池张家老宅给老太爷贺寿时,倒是见过张山长,有幸听过他的教导。”


第八十一章 何处是猫家
  华静瑶明白了,世家之间多有联姻,张家和秦家便是姻亲,而皇室之中,孝宗这一世便是出自秦家,这样一来,张家和皇室也就成了亲戚,而夷人血统的华家自是与这些世家都是八竿子打不着,她爹华毓昆去给张老太爷贺寿,还能和张若溪聊上几句,那肯定是因着昭阳长公主的关系。
  “那是您和我娘还没有和离吧”华静瑶笑嘻嘻地问道。
  华毓昆有点尴尬,干咳一声,斥道:“明知故问,淘气,太淘气了。”
  华静瑶朝他做个鬼脸,拉着小狸就跑了,留下华毓昆独自站在院中悲风伤秋。
  那只猫被小艾抱着出去打听消息了,华静瑶和小狸走进了一家笔墨铺子。
  这家铺子她来过一回,给父亲买过几支画笔,还买了一叠子花笺。
  伙计还记着她,见她又来了,立刻笑脸相迎:“姑娘,小店又来了新花笺,姑娘看看有没有合心意的。”
  华静瑶装模作样把那些花笺一一看了,三分挑剔,七分失望,问道:“还有别的吗”
  读书人写章不用花笺,花笺价格昂贵,就是卖给闺阁女子们为赋新词强说愁的。
  伙计察言观色,一看就知道华静瑶是个有钱的,既然是回头客,那就说明这姑娘就住在附近,百分百是长在书香门第的姑娘,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空谷幽兰。
  “姑娘若是不急,过两天会有新制的兰草签和碧荷签,不过这两种都是请了名家执笔,有市无价,姑娘若是想收藏,现在还能下订。”
  华静瑶暗暗撇嘴,还有市无价,你就哄我吧,什么名家,哪个名家会把亲笔所绘的花笺拿到这里卖的,上次我把买回去的花笺拿给我爹看了,他说一看就是书院里的学生们画来赚零用钱的,而且画得都不怎么样。
  “有小猫笺吗”华静瑶轻声问道。
  “啥”伙计怔了怔,以为自己听错了,“姑娘问的是卫矛笺吗”
  “不是,我说的是猫,仅次于老虎的猫。”华静瑶耐心解释。
  伙计终于听懂了,是猫啊,京城里的千金小姐们流行在花笺上画猫了吗这要赶紧告诉东家。
  “姑娘想要小猫签,有,当然有,不过也要预订。”伙计说着,就从柜台下面拿出一本大簿子,一手握笔,一手平摊,这是要订金了。
  “姑娘,订金五两。”
  花笺而已,订金就要五两,你们怎么不去抢
  “你们的画师还有擅长画猫的我最喜欢猫了,这附近住的才子们有养猫的吗擅长画猫的人都是养猫的,不养猫的人若是说他擅长画猫,那一定是胡说八道。”华静瑶一边说,一边摸出一张银票子加一小锭银子。
  银票子是五两的,而那一小锭银子也有一两。
  “姑娘,这是”伙计把那锭银子攥在手心里,抓得紧紧的。
  “我不是问你了吗这里住的才子们有擅长画猫的吗”华静瑶问道。
  “有,有,不过没在这里住,他是书院里的学生,叫苗红,常来买笔墨颜料,小的听人说,他擅长画猫,他画的猫在梨香院里小有名气。”
  梨香院也在这附近,原本是一处梨树园子,之所以会出名,是因为那里是人雅士们品评书画的地方。
  “那他养猫吗”华静瑶又问。
  伙计摇摇头:“这小的就不知道了,不过他是住在书院里的,应该不能养猫吧。”
  “那这附近有人家养猫吗”华静瑶又问。
  伙计又摇摇头,道:“姑娘也知道,能在这里住的都是读书人家,这猫猫狗狗的都在人家院子里,小的也看不见啊,不过我们铺子里养了一只猫。”
  说着,伙计大声喊道:“翠花,翠花”
  话音刚落,就听到一声猫叫,一只肥硕健壮的大花猫步履从容地从里屋走了出来。
  “这猫平时不出门吗”华静瑶问道。
  “不出去,可懒呢,平日里就在后堂里,除了吃就是睡,顶多就是在屋后转悠转悠。”伙计边说边抱起那只猫,放在柜台上。
  华静瑶拽拽小狸,说道:“去闻闻。”
  小狸凑过去,在伙计惊异的目光中,把那只猫从头闻到尾,然后摇摇头:“不是一个味儿。”
  “好吧,我先走了,小猫笺到货以后,你送到折芦巷华三老爷府上。”说完,华静瑶就带着小狸走出了铺子。
  伙计惊疑未定,原来是那位有名的美男子华三老爷府里的小姐,这也真够重口味的,给他一两银子,就是要闻猫。
  梨香院不是每天都开门,今天恰好不开门,华静瑶想看看那个苗红画的猫,看来是看不到了。
  她带着小狸回去,刚进门,小艾便抱着那只猫回来了。
  “姑娘,奴婢问了好几个人,都说以前没有见过这只猫,最近才见到的,和咱们一样,都是在折芦巷里见到的,奴婢又问了洗笔巷的人,有的说没留意,还有的说肯定没见过,山水巷里没有看到小丫头小小子,也就没有打听到。”
  华静瑶已经很满意了,小艾越来越机灵了,不错不错。
  过了一会儿,史丁和青语也回来了,史丁对青语说道:“我嘴笨,你来说吧。”
  青语笑笑,也没推辞,他和甲乙丙丁彼此很熟,姑娘让他跟着史丁一起去,就是让他替史丁说话的。
  “回姑娘的话,洗笔巷里没有上锁的,折芦巷里有三家上锁,一家是陈举人家,这个就不用说了,还有一家是汪先生家,汪先生在树人书院教书,他只有一个书僮,主仆二人要么买着吃,要么就在书院里吃,家里不开火,也没有粗使婆子,他带著书僮去书院时,家里便是上锁的;山水巷里只有一家是锁门的,便是张山长隔壁的那一家,那本就是张山长的宅子,张山长不缺银子,也就没有出租,前几年有书院的先生在里面住过,后来那位先生搬走,这宅子便空着,一直都没有住人,姑娘的册子上也写着呢。”
  华静瑶记得这件事,当初她爹在这一带找房子时,还曾找牙人打听过那处宅子,听说想租的不少,可人家不缺银子,不想出租。


第八十二章 连猫带蛇炖一锅
  “瑶瑶,这件事十有八、九就是小孩子的恶作剧,不必理会了。”华毓昆看到女儿那一脑门的汗珠子,心疼不已。
  以前的瑶瑶是个标准的大家闺秀,温柔斯,如同养在暖房里的蕙兰,一晒一水,小心呵护。可是自从琳琳死了瑶瑶就变了,变得坚强而大胆,她的改变,是因为琳琳的死吧。
  华毓昆也不知道瑶瑶的改变是好还是不好,他只是心疼,心疼之后就是强烈的自责。
  做为父亲,他能给予女儿的太少了。
  华静瑶板起小脸,一本正经地说道:“可万一是真的呢,有人真的被禁锢起来了呢,人命关天的事,宁可信其有。”
  华毓昆怔怔一刻,瑶瑶说的对,人命关天的事,宁可信其有。当初琳琳中毒以后,若是能有人搭以援手,那么琳琳就不会死。
  “这批画要得不急,晚两天也无碍,爹爹和你们一起查。”
  “好啊”,华静瑶也不客气,扯着父亲的衣袖,说道,“您带我去书院里逛逛吧,我知道书院里不让闲逛,但是爹爹出马一定行。”
  “哪一家书院”华毓昆问道。
  “两家都去。”华静瑶一脸讨好。
  今天微阴,阳光不晒,时而有微风拂动柳丝,送来丝丝潮气。
  “爹,您认识一个叫苗红的人吗”华静瑶问道。
  “苗红那是谁”华毓昆显然不认识,这是一个陌生的名字。
  “听说他是书院里的学生,听说他擅长画猫,他的画在梨香院里小有名气。”华静瑶把从伙计那里听来的话复述一遍。
  华毓昆笑了,道:“那一定是凤阳书院的学生了,若是树人书院的,肯定不敢把自己的画作挂到梨香院去。”
  “为什么是因为树人书院里有很多擅画的才子吗”华静瑶不解。
  “这倒不是”,难得女儿打听他擅长的事,华毓昆很高兴,话匣子也就打开了,“其实每年的乡试和会试,这两家书院的成绩相差不大,之所以凤阳书院的名气远胜于树人书院,那是因为凤阳书院是由张家创办的,秉承的也是凤阳先生的风格。凤阳先生是大才,但是众所周知,他的学问不限于科举八股,与此相比,他在琴棋书画,天地理,金石子籍乃至其他各类杂学上的造谐更有独到之处,因此,凤阳书院在治学上也是不拘小节,除了经义以外,也培养一些术业有专攻的学生。”
  华静瑶明白了,父亲只说了凤阳书院,却没说树人书院,他是君子,是老好人,自是不会指摘别人,尤其还是树人书院这种地方。
  凤阳书院的学生想读书就读书,想画画就画画,无论是读书还是画画,书院都会因材施教。而树人书院却恰恰相反,但凡会影响到读书的事,全都不允许。
  因此,凤阳书院的学生可以把自己的书画挂到梨香院接受品评,树人书院的学生却不敢,万一被师长发现,那是会挨训的。
  从折芦巷到两大书院只用了一炷香的时间,两大书院位于小甘山的山脚下,中间只隔着一道小山坡。
  这还是华静瑶第一次来这里,在此之前,她一直都以为但凡是书院所在的地方,一定是清静之极,雅致之极。
  可是真正来到这里,她才知道自己想错了。
  还没到两大书院,但是鳞次栉比的店铺,有书铺、有印坊、有笔墨铺子,还有点心铺、卤味铺、包子铺,以及大大小小的酒楼和茶馆,华静瑶眼尖,她甚至还看到一间清倌书坊。
  所谓清倌书坊,就是专门招待人雅士的风月场所,里面的女伎都是清倌人,只卖艺不卖那个身的,当然,银子给足了照卖不误。
  “爹,这里可比咱家那里热闹多了。”华静瑶说道。
  华毓昆很喜欢女儿的那句“咱家”,以前女儿每次去清远伯府,可从来也没有这样说过。他也能给女儿一个家了。
  “那是当然,咱家那里住的都是老头子,而这里是书院,虽然也有老头子,可是大多数都是风华正茂的少年人。”华毓昆学着女儿的语气说话,心情好得如同三月里的天空,晴朗明亮。
  “咦,这里有很多笔墨铺子啊,过去逛逛吧。”华静瑶说道。
  这里的笔墨铺子竟然有九家,待到父女二人全部逛完出来的时候,跟在身后的青语和青言,每人手里全都捧了一堆。
  华毓昆正要让青语他们先把东西拿回去,自己带着女儿去书院里面走走,还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