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家子的科举路-第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是不知这些画的价格怎样,想到这里,林远秋指着墙上尺寸最小的一副问道,“掌柜,这幅秋山松居图多少银钱啊?”
店掌柜也不欺小,并没有因为林远秋是小孩子,认为买画的可能性不大,而不搭理人家,只见胖掌柜笑着伸出两根手指,道,“两百文。”
两百文!
周子旭惊讶不小,这才四尺斗方的尺寸,居然要卖这么贵。
还有,自己抄了这么多天的书,挣的银钱也才两百多文呢。
何况,比起抄书,画一副画的时间不知要少上许多。
再想起,先前自己学画太过敷衍,如今看来,实在太不应该。
周子旭决定,等叔爷再教大家画画时,他一定要打起十二分认真,好好学画才行。
显然,这样的价格,林远秋也是没想到的。
惊诧过后,他也没管掌柜会不会不耐烦,忙又把边上的几幅花鸟图的价格,一一问了个遍。
等知道都得三百文往上的卖价后,林远秋心中激动,突然有种自己的前世所学,终于有了用武之地的感觉。
林远秋要求不高,自己画的画,只要人家能给到一半的价格,他就心满意足了。
不过,他的这一想法,在问了朱砂,赭石、石绿,以及石青这些颜料的价钱后,立马收了起来。
也终于知道,那些画为何会卖这么贵的原因了。
先前林远秋画花样,用的都是水墨,所以并不知道这个时代的颜料会这么贵。
这不,才圆圆的一小瓷盒,居然要六十文,要知道,这还是单一种颜色的价格。
林远秋算了算,自己若想把画画所需的几种主要颜色都买齐的话,最起码得花一两多银子。
想到自己手头的五百多文,林远秋只能暂时打消卖画的念头。
唉,等存够买颜料的银钱再说吧。
回到私塾,周秀才给甲班众人布置了今日的策论题目《言民事疏》,并让学生们结合这几日所学的尚书盘庚篇,阐明自己的心中所想。
林远秋心中早已有了开头,不过,在开文之前,他先引用了盘庚篇中的论据,只见林远秋提笔写到:“秋盘庚迁于殷,民不适有居,率吁众戚,出矢言曰:我王来,既爰宅于兹,重我民无尽刘。不能胥匡以生,卜稽曰其如台!先王有服,恪谨天命,兹犹不常宁,不常厥邑,于今五邦……”
……
和老林头预想的一样,今年的全族宴,他家不用再像先前那样,坐在风口的位置了。
不过,能被安排在最靠前,且还与林有志相邻,这是老林头无论如何都没想到的。
原本他以为只是把桌子往前挪一挪而已。
再看离得不远的地方,他大哥林金财正一个劲的往他这边瞧,那眉头紧锁的模样,老林头都不愿去多看。
其实要老林头说,坐在哪里吃饭都一样,经过先前的几次冷遇,如今的他也看明白了许多。
……
第54章 小肚鸡肠
头一次坐在离族长族老这么近的位置,几个男孩子都有些放不开,特别是林远槐和林远柏,连菜都不敢多夹。
要他俩说,还不如依旧坐到风口的位置呢,那边虽然冻人,可夹菜自由啊,不用担心会错了规矩。
哪像现在,恨不得扒着碗里的饭,连头都不敢多抬。
也不怪两人会这么着急,实在是今日席面上有道他们从未吃过的烤羊排呢。
这羊排是高家送来的,昨日拿过来时,还一并告知了做法。
周氏向来在做吃食上有天赋,听了亲家母说的做法后,今日一早就收拾了起来。
其实做法也不难,先把羊排劈块焯水,再重新加入清水,然后是生姜大蒜,还有盐。
等煮至六七分熟之后捞出,接着小火烧锅,而后把一块块羊排放入加了少许油的锅里煎烤,等煎至两面金黄后就可以出锅了。
周氏还特地往羊排上撒了白芝麻,看着既养眼,又让人忍不住直咽口水。
至于那煮羊肉的汤,周氏也没有浪费,去婆婆房里舀了两碗白面,等揉搓成一个个指尖般大小的面疙瘩后,全都下到了汤里。
奶白色的肉汤,再加上圆乎乎的胖团子,怎能不让人嘴馋。
这不,林远柏和林远槐实在没忍住,两人相互看了一眼后,就各自速度飞快的伸出了筷子,等拖了一大块粘着芝麻的羊排到碗里后,又目不斜视的舀了一大勺面团子羊肉汤,接着相视偷笑,而后低头大快朵颐了起来。
边吃,两人边还在心里替林远秋可惜,可惜今日学堂还未放假,不然这么好吃的烤羊排和肉汤,狗子弟弟就能吃上了。
比起这边的拘谨,女桌那边就要自在了许多,那香气四溢的羊排正好一人两块,吴氏又给每人舀了勺羊肉汤配着吃。羊排不腻不膻,外酥里嫩,肉质鲜美,而肉汤还冒着鲜香味美的热气,一桌人吃得欢快极了。
经过一个月的相处,高翠也算顺利适应了自己的新生活。
说实话,在没嫁过来前,她心里还是有些担心的,毕竟任谁到了一个不熟悉的新地方,都会感到害怕。
可现下,高翠觉得,能嫁来这个家里,实在是她的幸运。
相公对自己体贴入微,公婆从不为难人,爷奶和善,两个婶婶也极易相处。
还有小姑子和小叔子他们,对她这个大嫂也是敬重有加。
最最重要的是,爷奶公婆,还有叔婶他们一起商量家里的事时,从不刻意避开她。
且在三叔说起新绣品点子的时候,三婶还会让她一起帮着拿主意来着。
这让高翠非常感动,她是知道的,绣品生意可是家中主要钱银的来源,爷奶公婆还有叔婶他们能对自己这么放心,都表明,大家已经打心里把她当成家中的一员了。
果然伯父说得一点都没错,自己这是找到了好婆家啊。
论起绣活,高翠也是做惯了的,这不,跟着三婶学了两天后,就也开始帮着做起绣品来。
老林头和吴氏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两人想起舞龙灯时,龙身和龙尾都是紧跟着前头的龙头走的,所以只要龙头摆正了,那么后头的身子和尾巴肯定歪不到哪里去。
在夫妻俩看来,自家长孙媳妇就好比是得体懂事的龙头,想来接下来的几个孙媳,应该都会有样学样,像龙身和龙尾似的跟着龙头学了。
对于老林头和吴氏来说,没有什么比一家人和和睦睦,再让人高兴的事了。
……
私塾是腊月二十四放的年假。
在回家前,林远秋特地去高掌柜那里买了一卷生宣和一瓷盒朱砂。林远秋想过了,自己虽暂时买不起多的颜料,可他完全可以用水墨作画啊,到时再用朱砂点出浓淡相宜的杏花色,想来也是极美的。
对于自己准备卖画的事,林远秋谁都没想告诉。
原因很简单,一是解释不清楚自己这么好的画画手艺从哪里来的,二是林远秋也不知道自己的画有没有市场,如今还在尝试阶段呢。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自己必须以学业为重,所以画画啥的他只能抽空画上几幅,一定不能本末倒置了。
等林三柱过来时,已快午时了,道上积着雪,牛车不敢走的太快,所以就耽搁了时间。
看到自家爹爹被冻得通红的脸,林远秋有些心疼,“爹,其实儿子可以自己回家来的。”
林三柱拿出包袱布把床上的棉被包上,而后提起来往后背一甩,笑道,“这么大一个包袱,你能拿得动?”
林远秋想说拿不动自己可以放在宿舍先不拿回家啊,可立马想起,家里只有薄薄的一床棉被,不把这床拿回去肯定不行。
担心今日会下雪,所以昨天下午就有好些学生回去了,周子旭和周秀才也是昨晚回的家,这会儿院子里除了父子俩,基本就没别人了。
林三柱帮着把门窗关好,再检查一遍所带东西没有遗漏后,父子俩就一起出了子青馆。
没走出去几步,林远秋就看到了大堂伯和二堂伯,以及林文延和林文庆,还有林文进,几人正站在尚文馆的门口,在他们的边上,有一辆马车停着,而林全河和林全江,正把手上的包裹往车厢里塞,看来也是学堂放了年假,两人过来帮着收拾东西回家的。
在今年九月的时候,林文进也到镇上读了私塾,许是为了便于照顾,林文进去的正是林文延和林文庆就读的尚文馆。
尚文馆是吕秀才开办的,就在子青馆的隔壁。
虽两家学堂离得近,可今天还是林远秋第一次看到他们。
相比起两位堂伯的脸色淡淡,林远秋发现自家爹爹就自在了许多,不但笑着与人家打招呼,还跟他们聊了一会儿话。
在林远秋看来,像他爹这样大大方方的性子,才是真正能走四方的人,敞亮。
其实林远秋有所不知的是,林三柱先前可不是这样的,最起码在面对大伯一家时,可没现在这般笑容灿烂。
如今之所以会这样,还不是因为自家儿子有出息了嘛,儿子有出息了,他这个当爹的就底气足了,底气足了,自然要把以前所受的气给扳回来了。
想当初,大伯娘和堂哥他们可没少在背后笑话他,说他懒的都快生出虫来了,还说他这辈子也就这副没出息的样了。
这些话,林三柱可一直都记着呢。
如今,林三柱也不会用难听的话讥讽回去,也不会在他们面前念叨自家儿子的出息,林三柱知道,他只要在他们面前多开心开心就行,因为只有他越开心,越心情好,那么这些曾经瞧不起他的人,就会越心里难受。
所以,每次看到堂哥们臭臭的脸时,林三柱偏要满脸是笑的上去跟他们打个招呼,然后还会心情愉悦的和他们聊上一会儿。
等看到堂哥他们越来越不自在的表情时,林三柱心里简直开心极了。
林三柱也知道自己这样算是小肚鸡肠了,可是真得很解气好吗。
……
出门前,老林头特地交代要买些红纸回来,这样,等小孙子回到家后,就可以把春联写起来了。
林三柱和林远秋去了高掌柜的书肆。
几家书院的放假时间大多都定在今日,所以,等学子们都回家后,这边的书肆差不多也要盘点歇业了。
高掌柜正与店伙计在清点柜台里的书册,看到父子俩过来,忙起身招呼。
等听到林三柱是过来买红纸的,高掌柜也没耽搁,去库房把那卷带着洒金的红纸捧了过来。
“这可是县城那边匀过来的,喏,只剩下这一卷了,还是我特地留着的。”
之所以会留着,也是考虑到林家说不定要过来买红纸。
林三柱接过来打开,见纸面上亮闪闪的,果真比普通红纸要喜庆了许多。
想到写春联时肯定要用不少的墨汁,而自己书箱里的墨条只剩下小半块了,林远秋便让高掌柜给自己拿了块新的。
等付好了银钱,林三柱也没再逗留,道上有积雪,回村的路可不好走,若不早些出发,等到家时,说不定天都黑透了。
遂与高掌柜告辞后,父子俩就快步往南城门而去。
这几日正是忙着置办年货的时候,是以哪怕天冷的厉害,来镇上的村人也有不少。
这不,大筐小筐的年货,再加上七八个坐车的人,顿时把牛车给挤得满满当当的。
这样的好处就是,哪怕北风呼呼的刮着,大家也不觉得那么冷了。
林冬一甩皮鞭,牛车嘎吱嘎吱走了起来。
等到了家时,已是酉时了,天已经差不多黑了。
冯氏一大早就把儿子房里的炕烧上了,所以等林远秋吃好晚饭回到房里时,炕上已经暖烘烘的了。
都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狗窝,此刻,坐在暖和的炕上,手捧着书卷,林远秋自觉清爽恬淡,岁月静好。
……
第二日,老林头就让几个孙子忙碌起了写春联的事,林远枫和林远松两人裁红纸,林远槐帮着磨墨,至于林远秋,自然是写春联了。
写好的春联放在暖烘烘的炕上晾干,然后和去年一样,给大妮二妮家拿去一些,还有林远松的岳父家,也送了好几幅过去。
剩下的春联,老林头一幅幅卷好,等大年三十的时候再贴起来。
林远秋还特地写了十几张福字,准备到时贴到大家房门上。
许是林二柱他们出门送春联时,让村里人过了眼,不多会儿,就有村人上门讨要春联来了,更多的,是拿着红纸,让帮着写的。
见状,老林头干脆把堂屋里的两张方桌并拢,直接布置了一个写春联的台子出来。
……
第55章 水墨画
原本以为写上个半天也就差不多了,结果让老林头没想到的是,第三日一大早,又有村民拿着红纸过来让帮着写春联了。
至于为何是第三日一大早,那是因为第二日的时候,大家都去镇上买红纸了啊。
而那些已经在镇上买了春联的村民们,都有些后悔了起来,早知道他们就不那么着急买了。
不然这会儿让老林头的小孙子帮着写,多好啊。
在村民们看来,能省下银钱是其次,主要还是因为这是小童生写的字,这样的春联往大门口一贴,多有面子啊。
自林远秋考中县试后,大家再谈起他时,都直接称之为“小童生”了。
村民们的理解就是,考过了府试才能算童生,那么考过县试自然就是半个童生了。
而半个童生不就是小童生吗。
……
看着陆续上门的村人,林远秋心中感叹,幸好已有好些人家已经买好了春联,否则百来户人家全都拿着红纸上了门来,他的手可吃不消。
不过就算是这样,也不轻松,毕竟家里要贴春联的地方多了去了,那什么院门、堂屋门,卧房门、柴房门,若全部都贴上门对的话,那就得十几张了。
更别说还有些人家,光堂屋里的木柱子就有好几根,这要是把一根根的联对都贴上,至少得四、五对吧。
所以在看到小孙子提着毛笔没个停歇,吴氏恨不得把自家老头子好好骂上一顿。
让你搭桌子,让你显摆自家孙子的本事,这下看把小孙子累的。
老林头抱着烟袋锅子不敢吭声,他可是知道自家老婆子的脾气的,若是明明她有理,你还要不服气的回嘴,那么说不定大扫把就抡过来了。
这可不是老林头自己吓唬自己,想起年轻那会儿,他可没少被大扫把招呼。
如今可不比先前,自己马上就是要当太爷的人了,若还被挨了扫把,那多丢人啊。
看到这么多村人上门,林三柱就直接了许多。
他家狗子又不是专门给他们写春联的,这一波又一波的来,哪里吃得消啊。
而且有几个村人实在太不识相,自家写了不够,还要帮亲戚带,真当免费的劳力用起来不心疼啊。
是以,从第二日开始,林三柱就定下了写春联的规矩,那门联和对联每户人家最多只能写上六副。
这么一来,林远秋可就省力多了,不单是他,林远槐和林远柏两个轮着磨墨的,也都轻松了不少。
村民们能理解的居多,毕竟远秋还只是个孩子呢,这一天好几个时辰提笔写啊写的,肯定累的慌,再说若是觉得六副对联还不够贴的话,可以拿着红纸去金财家啊,他家不也开始帮人写春联了吗。
“啥!你说金财家也开始写春联啦?”一黑脸汉子问道,“昨日我还从他家门口路过呢,咋没看到动静啊?”
胖脸妇人点头,“是今早开始写的,就摆在他家院子里,你这会儿过去保证能瞧到,他家三个孙子都在写呢。”
“哎呦,这么大冷的天居然摆在院子里,那还不冻死个人啊,走走走,咱们过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