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家子的科举路-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得知王师母应允了,周氏总算切切实实的安了心,接下来便一门心思扑到了各种准备中。
……
第31章 定下亲事
王师母虽从未做过说媒之事,可她身边不是还有个军师王夫子吗。
诗经中有云:“伐柯伐柯,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诗中的伐柯就是提亲之意,而“执柯”正是说媒的意思。
《士昏礼》中又提到:“昏礼,下达纳采,用雁为挚者,取其顺阴阳往来。”
另《梦梁录》中也有嫁娶条载,曰:“其伐柯人两家通报,择日过帖。”
所以,王夫子的依据大多来自书上,再结合当地的风俗人情,很快罗列出一份纳采的详单来。
知道林家人不识字,王夫子还特地喊来了林远秋,把单子上头的需备物什都一一指给了他听。
两壶喜酒,两包喜饼,一对喜烛,两匣茶叶,两斤红枣,鱼两条,还有猪肉两斤,最吸引林远秋眼球的,要属其中的活雁一对了。
这让林远秋想起了前世在电视上看到的纳采场景,大红担子上,一对大雁系着红绸,红彤彤的,看着喜庆极了。
不过电视里说得可是男方亲自去捕的大雁,所以,他的大堂哥能抓到吗?
林远秋表示有些怀疑。
林三柱摸摸儿子的小脑袋,笑道,“镇上西市常有猎户捉了大雁来卖呢。”
原来镇上有买大雁的地方啊,这下林远秋安心了。
除了纳采详单,王夫子还提笔写了提亲书一份,表达了结两姓之好之意。
这一做法倒是区别了寻常媒婆,显得更为隆重和周全了一些。
那提亲书林远秋也打开看过,只见上头写着:闻高家有女,温柔娴淑,知书达理,秀外慧中,今有林家大郎,敦厚温良,沉熟稳重,人才一表,今略备薄礼,望求娶之,愿喜结秦晋之好,情深愈久弥香……
此书,字字表真心,句句显诚意。
可想而知,提亲当日高掌柜一家有多满意了,也当即应下了亲事。
定下亲事后,吴氏也没对外声张,一家人马上忙碌到了农忙中。
而王夫子夫妻俩本就不是多嘴之人,自然不会与人说起这事了。
是以,等村里人知晓林远枫已定下亲事时,稻田里的谷子早就收下来晾干,就连田税都已经交上了。
农忙过后,村民们又空闲了下来,这不,妇人们坐在一起谈天说地时,又有人聊起了吴氏家的事。
说上个月瞧见吴氏与大儿媳提着好些东西去镇上,说是想替大孙子寻一门吃饭的手艺,可现下老多天过去了,那林远枫依旧日日待在村上,咋一点出门学手艺的迹象都没有啊。
八成是拜师没成,被人给拒了吧。
众人听后,连连点头,心说八九不离十,应该就是没被木匠师傅相中。
话头打开,几个妇人就有话题聊了,有说林远枫也不知是啥糟心的命,咋事事都不顺呢,也有说先前闹出张媒婆说亲的那档子乱事,本就耽搁了说亲,这会儿若是再加上学手艺被拒这条,日后想娶媳妇岂不更难。
哎呦,这下吴氏又有的头痛了。
这样想着,便有平日里与吴氏要好的妇人秦氏找上了门来,想着宽慰吴氏几句,让她不要心急云云,老辈都说,好饭不怕晚,良缘不嫌迟,你家远枫肯定能说上好亲事的。
人家好心好意过来,吴氏自然也不想对她隐瞒,再说远枫的亲事已经定下,就算这会儿让村里人知晓了,也不打紧。
于是,吴氏便把大孙子已说了亲事,且孙媳妇家住镇上的事,告知了秦氏。
这话着实让人惊喜,可惊喜过后,秦氏又气得骂起吴氏来,“你可真傻啊,这样的大好事做啥藏着捂着,换了是我,就好好去打打她们的脸,你不知那些人的嘴有多损,那缺德冒烟的话张嘴就来,也不怕折了寿数去,我同你说哈,这样的大喜事我可要替你扬一扬的,也好出出先前的郁气。”
听秦氏这样说,吴氏也没开口阻拦,她确实也想打打那些长舌妇的脸呢。
于是,等再有人拿此事说笑时,秦氏当下就啐了过去,“少在这里扯鬼片了,人家远枫早就定下了媳妇,还是镇上的,那姑娘不但长得好,还贤惠呢!”
后头两句,是秦氏自己加上去的,她觉得这样才更能气死这些嚼舌根的。
啥?!
远枫说上亲事啦?!
一听这话,妇人们都围了上来,包括那个刚刚被秦氏啐过的人。
不出半日,林远枫已说成亲事,且女方还家住镇上的消息,如插上了翅膀,很快传遍了小高山村的每个角落。
这让先前一直看笑话的人,都有些猝不及防,不过更多的是不相信,就这点家底,还想娶镇上的姑娘,做梦去吧。
只是,管人家相不相信呢,反正老林头他们已经不会去在意,也没空搭理这些人了,因为,后院的柿子已经开始发黄,接下来他们家又有事情要忙了。
早在前几日,林三柱就依着儿子说的,把树上那几只向阳的黄柿子摘了下来,而后用陶罐装着,放到了热乎乎的灶台上。
原想着,肯定要多过上几日才能捂出效果。
可今日吃过中饭,林三柱忍不住想打开罐子看看时,结果就发现,几个原本硬邦邦的柿子,已经开始变红发软了。
这是捂熟了?
林三柱万分激动,忙抱着陶罐找爹娘去了。
林大柱刚从镇上回来,这会儿正在屋里与爹娘说着话呢。
自打大儿子的亲事定下后,隔三差五,林大柱就会去镇上一趟,好给亲家送些菜过去,南瓜,韭菜,青菜,萝卜,还有崧菜和毛豆,这些菜地里都种了好多,给亲家拿些过去,也省得他们老花银子买。
高家这边也时常有回礼让林大柱带回来,有时两包点心,有时几块布头,两家人你来我往,关系自是越走越亲了。
见三弟满脸是笑的抱着陶罐过来,林大柱有些惊喜,“三弟,柿子捂熟了?”
“还不知道呢,我见它已经有些红了,就想拿过来给爹娘瞧瞧。”
说着,林三柱把陶罐轻轻放到炕上,揭开上头的盖子后,就从里头拿出一颗柿子来。
“爹您看,柿子颜色红了好多,摸着也不似先前那般硬邦邦的了。”
老林头接过柿子仔细瞧了瞧,的确比前几日红了许多,他轻轻捏了捏,已经有些软了,想来再过上一两日,就跟熟的时候差不多了。
“快掰一个尝尝,看看里头甜了没有。”
吴氏在一旁催道,虽柿子外头看着没问题,可她还有些不放心,担心里头的果肉还是涩口的。
诶诶,林三柱把陶罐里的柿子全拿了出来,挑出其中一个最红最软的,掰开,红嫩嫩的果肉就露了出来,还带着温润的甜香。
这样的柿子哪里还需要尝啊,只一眼,就知道肯定熟了。
把掰开的柿子一人分上一块后,林三柱就把自己的那份塞进了嘴里。
嗯,柔嫩爽滑,甜味也出来了,若是再捂上一天,应该还能再甜一些。
到时保证跟熟的果子一点区别都没有。
老林头和吴氏,还有林大柱也是这么认为的。
“我去喊了二弟过来!”说着,心情激动的林大柱就飞快出了房门。
不一会儿,林二柱就过来了,一起过来的还有林远枫和林远松。
方才堂兄弟两人正在院子里劈柴,中午日头大,劈开的柴火正好可以晒上一晒。
刚刚听到爹(大伯)说柿子捂熟了,所以林远枫和林远松放下斧子就过来了。
见两个孙子过来,吴氏从炕上拿了一个红柿子递给了林远枫,“喏,你俩也尝尝,可甜了。”
这颗柿子与先前那个比起来,摸着要稍微硬一些,不过掰开之后,吴氏就看到,里头的果肉也已经熟了。
果然,吃进嘴里甜丝丝的,林远枫舔了舔嘴角,一点都不觉涩口。
而尝了甜柿子的林远松,则转身出了房,他得先去把院门关上,别这时突然有人上门来,到时被他们瞧见自家在吃柿子,那可就麻烦了。
不多会儿,周氏刘氏,还有冯氏,妯娌三人手里拿着绣活,也都过来了,是林远枫去喊的她们。
自家里有了做绣活的营生后,现下家中大事,老林头和吴氏已习惯与儿子媳妇一起商量。
老林头觉得,商量的人多了,想法子和出主意的人肯定也多。
再则都是家中一员,自然都得担起责任来才行。
“爹,明日咱们就把黄了的柿子全摘下来吧,等捂熟了,我跟二弟就立马挑到镇上去卖,这可是独一份的买卖,指定能卖个好价钱出来。”
林大柱有些激动,有了这个捂柿子的好法子,自家卖柿子的时间,最起码能比别家提早了二十多天。
可别小看这提早的二十多天,若是卖好了,五、六两银子是肯定能挣出来的。
显然林三柱不是这样想的,他还记着一个个甜糯糯的柿饼呢。
再想到,自家拢共六、七棵柿子树,若全把果子捂熟了卖,那做柿饼的果子不是没有了。
再则,这捂柿子的法子如今只有自家知道,而大哥和二哥挑着柿子到镇上时,族里肯定有人瞧见。
届时人家问起你家的柿子为何早他们这么多就能卖了,自家到底说还是不说。
大家都是林氏族人,不说肯定得罪人,说了他们岂不是白忙一场。
依林三柱的想法,倒不如把柿子全做成柿饼卖。
一则柿饼肯定比柿子更招人稀罕,到时卖多少文一斤,自然全由自家说了算。
再则,比起新鲜柿子,柿饼更容易存放。
最主要的是,还不易被人察觉,这东西就跟果干似的,可以十几二十斤的装在一个布袋,一点不用担心会被压坏啥的。
这样的好处就是,不用担心会被别人看到,哪怕你直接提着布袋坐牛车到镇上,同车之人也只会以为袋子里装着花生,或是豆子啥的。
林三柱把自己的想法与大家说了。
在听到三叔说家里只有六、七棵柿子树时,林远松立马想起,后山上不是还有好多野柿子树吗。
想到这里,他忙开口说道,“三叔,咱村后山可有不少的野柿子树呢,明日我和大哥就去山上看看柿子黄了没。”
先前之所以没人去山上摘,那是因为山路难走,熟透了的柿子实在不好往下拿,每次还没到山脚,背篓里的柿子就一大半破了皮,哪怕用草垫着,也好不了多少,所以村民们都懒得白费这个力气。
而现下,既然自家有了捂熟的法子,那么他们就可以直接摘了硬硬的柿子下来,这样,背着下山就不成问题了。
……
第32章 委屈
对于三儿子的话,老林头是很认同的,他已活到知天命的年纪,自然经历过不少事。
而经历的事多了,知道的肯定也多,也明白,老三的话绝对没有说错。
就像他说的,若老大老二挑着柿子出门,肯定瞒不过村里人的眼。
到时众人都上门来问法子,自家若是不告诉他们,肯定会把村里人都得罪光。
特别是族人,倘若自己不把法子说给他们听,届时族里肯定会有一番说辞,一定会说他家对同宗族人不团结,不友善。
可要是把法子说出去,老林头肯定头一个不愿意。
他家过了这么多年苦日子,如今好不容易有了挣钱的法子,谁愿意告诉别人啊。
也别说他自私,他不自私的话,谁帮他养活家中十几口人。
何况自己又不偷又不抢的,也从不做昧良心的事,他只是想守住自己挣银子的方子,何错之有。
再说,挣钱的法子之所以挣钱,还不是因为知道的人少,如果谁都知道了,都捂出早柿子来卖,那柿子的卖价就与先前没啥区别了。
所以老林头是肯定不会把捂柿子的法子告诉旁人的,且他可以肯定,自己家里,从大到小,有一个算一个,就没一个愿意这么做的。
这也是大半年过去,自家的绣品买卖,还没被人知道的原因。
全是因为捂得好的缘故。
就像老三,先前还常坐着牛车去镇上送货。可如今,基本都靠两只脚走着去的,至多送完货时搭个回程的牛车,之所以会这样做,还不是担心包袱里满满的绣品,会被有心人看了去。
还有老三媳妇,这么一个爱东家长西家短,喜欢四处串门与人闲聊的人,自打做起了绣活,就没见她老往外跑了。
最最让老林头意外的,还是家里几个小的,不用爹娘再三叮嘱,无须时刻耳提面命,就自己把自己安排的明明白白的了。
这不,几个小家伙出去玩时,从不与人提起家里的事,进出院门,也时时记得把门关上,生怕会被人瞧见自家娘亲做的绣活。
种种这些,究其原因,还不都是因为实在穷怕了,实在不想再继续过苦日子了,才会想方设法守住挣钱的法子。
话说,人穷的时候,不说旁人,就连自己的亲兄弟都会看不起你,这种滋味,他林大贵早在十多年前就尝过了。
族里人都以为他是因为分家不公的事,才疏远了大哥。
其实只有老林头自己知道,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在老林头心里,家怎么分,全是爹娘拿的主意,不关大哥的事。
所以当时他虽然心里不舒服,但对大哥从没生过埋怨。
真正让他寒心的,是在十几年前,老三大儿子生病的那会儿,那时,远杨发烧一直不见好,就想着抱到镇上去看看,无奈家里实在凑不出看郎中的银子,所以实在没有办法的老林头,就去找了自己大哥,想着到底是亲兄弟,应该能借到银子才对。
结果上门一问,他大哥非但一文没给,反而还说了好些伤人心的话。
说什么这么些年爹娘又不用你赡养,你怎可能没存下银子来,又说他家几个娃儿生病,全是自个去山上挖药草给吃好的,哪像你家孙子这般金贵,居然还想着去镇上找大夫。
反正话里话外,就是责怪他不该假借着孙子生病的由头,去他那里薅银子。
最后,啥都没借到的老林头,是受了一肚子气回的家。
没过两天,老三家的远杨还是没熬过去。
借银子的事,老林头对谁都没说,特别是三儿子,倘若让他知晓了他大伯说的那番话,以老三的性子,一定会去闹个底朝天的。
也是从那之后,老林头就特别清醒明白,任何时候,求人都不如求己。
都说“靠己粮满仓,靠人空米缸。”
这些年他们一家人就是靠着自己的双手,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所以,他不想去沾别人的光,同样的,他家的挣钱好法子,谁也不会去告诉。
想明白后,老林头听从了三儿子的提议,那就是不卖新鲜柿子,树上的果子全做成柿饼卖。
林大柱和林二柱也觉得三弟的话有道理,就像三弟说的,到时柿子挑出去,哪有不被人看见的道理,为了避免麻烦,他们还是做柿饼稳当些。
既然拿好主意,那么接下来就是做柿饼前的安排了。
在此之前,自然得先试着做几个柿饼尝尝。
老林头记得小孙子说过,说那柿子先是剥了外皮,然后再晾晒,等过了一段时间就能成柿饼了。
听着还挺简单的。
一行人去了后院,而林远枫和林远松,则快步去柴房找细竹杆去了。
当年分家时,老林头分得的是爷奶住过的老房子,虽屋宅有些破旧,可后院倒是挺大的,足有半亩地光景,这几棵柿子树就是分家那会儿,老林头从后山挖来的野树苗种起来的,不单是他,村里的柿子树基本都是从山上挖下来的,农家人,全靠地里刨食,哪有闲银去买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