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贫家子的科举路 >

第149章

贫家子的科举路-第149章

小说: 贫家子的科举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都不过百。
  何况此次行动,他们这边除了轻伤了十几名兵卫,并无一人死亡。这样的战绩,不说周边府衙,就是鸿虎营怕也难做到吧。
  严同知和贺通判也是到了现在才知道,原来知州大人收的那些破棉被,是用来对付山戎人的。
  这可真真是让人意想不到。
  前有村民搬迁之策,如今又有棉被藏身、巧诛山戎的绝招,如此智勇双全的知州大人,怎可能不让严同知和贺通判钦佩又敬重呢。
  也所以,等林远秋说起接下来的防御安排,严同知和贺通判全无异议,依着吩咐把书吏和衙役都叫过来后,就跟随知州大人一起往城门这边来了。
  林远秋看到,许多百姓在看到悬挂在城楼的首级时,都忍不住拍手称快,叫好声更是连连,放眼望去,众人脸上全是大仇得报的畅快。
  在这当中,也有不少嚎啕大哭的民众,至于为何,不用多猜,该是想起那些死在山戎人刀下的亲人了。
  自林远秋上任知州以来,就时常行走于百姓之间。特别去年城里大盖房子的时候,林远秋每日都会在城中转上一圈,也正因为如此,永宁州的绝大多数百姓都是认识他的。
  所以这会儿看到林远秋过来,心情激动的百姓们当即曲膝在地,都“咚咚咚”地磕起了头。
  等抬起头时,一个个早已泣不成声。
  一中年汉子悲愤,“大人啊,小民的石桥村,单前年一年就有十三口人死在山戎人的刀下,可怜小民的大伯,一家六口被活活烧死在房子里。多谢大人为石桥村村民报仇,多谢大人给小民大伯一家报仇雪恨!”
  中年汉子的话立马引起在场民众的共鸣,村民们也忍不住纷纷开口,“多谢大人为塘里村村民报仇!”
  “多谢大人给河口村村民报仇雪恨!”
  一时间,城楼底下响起了此起彼伏的声声感激。
  多年以后,等林远秋回想起今日的场景时,心中依旧有着满满的成就感,也让他在今后的仕途上有了更多的义无反顾。
  书吏和衙役们很快把防卫山戎人的告示贴了出来。
  林远秋清了清嗓子,随后高声道,“诸位乡亲父老,为预防山戎贼人突袭咱们永宁城,本官命令,自今日起,城中百姓,每户须得派出一人,一起参与到永宁城的守护中来。”
  防卫队不用出城应战,只需守住城门即可。
  整个永宁州共有两个城门,分别是南城的朝晖门和北城的庆丰门。
  许是靠近边境的缘故,不论是永宁州的城墙还是定胡县那边的,都要比旁的地方高上一些,所以山戎人若想攻进城里来,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林远秋已经想好了,接下来的时间,他只需组织百姓把城门好好守住就成。
  至于该怎么守,林远秋心中已有打算,就跟在毛沿村时一样,也准备上装了火油的陶瓶。除此之外,就是大石块了,这样若山戎人想翻上城墙的话,这边就可以拿大石块招呼他们了。
  孙子兵法有云: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
  这意思是说,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防守为上选。可若有致胜的形式出现,那么就该把握住进攻的机会。
  这也是林远秋留着的后手,他已经和岳父商量好了,从今日开始,岳父就先住在兵营里,以免错过进攻山戎人的时机。
  依照告示上所写,衙署只负责护卫队的一日三餐,至于工钱,是没有的。
  原以为要直面山戎人,百姓们多少会有些犹豫,岂知在听清告示上的内容后,在场的年青人很快就排起了长队,都纷纷表示要把永宁城好好守住。
  还有好些岁数大的村民,也都排进了队伍里。
  这一副副毅然决然的模样,是林远秋和严同知,还有贺通判都没有预想到的。
  林远秋还记得农忙时节的收粮食,当时村民们可都是忐忑不安的,后来还是岳父领着兵卫们时时巡逻,才让大家安心一些。
  林远秋哪里会知道,正因为他这次成功歼灭山戎人的举动,给村民们增添了不少的胆量,让大家生出了山戎人也不过如此的感觉,自然就没什么好怕的了。
  何况如今的好日子,百姓们实在珍惜,怎可能让山戎贼给破坏了呢。
  衙差们很快维护起了现场秩序。书吏们则是磨墨提笔,动作迅速地忙碌起临时护卫队的报名事宜。
  林远秋没有久待,时间紧迫,他得趁着山戎人还未有所行动之前,尽快把定胡县那边的临时护卫队也给组建起来。
  除了这个,还有就是毛沿村那些被烧了的房子,总要把事情跟村民们说一说,然后把银子补给每户,好让他们重新再盖上房子。
  不过,在去定胡县之前,林远秋和岳父先去了军营,除看望了昨晚受伤的兵卫,另外就是命令王永清领着三十名兵卫,然后带上余下的火油瓶,一同随自己前往定胡县。
  组建好的护卫队肯定少不了带领他们的人,林远秋之所以要派王永清过去,正是让他暂时蹲点在定胡县,领着护卫队做好防御。
  一路快马加鞭,等到了定胡县时,也才巳时正。
  几个城门守卫看到他们知县大人居然领了兵卫过来,且每个兵卫都有大棉被背着时,实在想不明白到底怎么一回事。
  后衙除了三进的正院,还有东、西各两处侧院,汪县丞一家就住在东侧院里。
  看到知县大人突然过来,汪县丞有些纳闷,不知大人形色匆匆因为何事。
  林远秋也没墨迹,他还等着马上把护卫队组建起来呢,便很快说了毛沿村的事。
  一听昨晚居然有两百多个山戎人被烧死在毛沿村,汪县丞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可他知道,知县大人没必要骗他,所以这件事绝对是真的,那些该死的山戎贼总算得到了应有的下场。
  想到这里,汪县丞双袖掩面,忍不住大哭了起来。
  林远秋有些不解,这样的大好事,不是应该高兴才对吗,怎么好好的却哭起来了。
  没等林远秋开口问询,汪县丞就扑通一下跪倒在地,悲声道,“多谢大人为杜大人报仇雪恨,杜大人他死的好惨啊!”
  哀泣声声,让人不禁动容。
  林远秋自然知道汪县丞嘴里的杜大人正是前任知县杜卫,而汪县丞所说的话,也印证了他先前的猜测。
  果然杜知县并非死于匪手,而是与山戎人有关,那罗知府果真没与圣上说实话。
  林远秋有些想不通罗知府的做法,毕竟不论是遇匪身亡还是遭山戎人杀害,与他一个知府应该没有干系才是,为何还要冒着欺君之罪撒谎呢。
  没等林远秋问出心中的疑问,汪县丞很快竹筒倒豆子似的说了当时的事,他把那日山戎人进端水村抢粮,杜知县领差役过去查看,结果被杀的事说了。
  许是心里憋闷了太久,汪县丞又说了杜大人多次向府城吁请兵卫被拒的事,“大人也是知道,咱们定胡县离秃子峡最近,每回山戎人过来时,首先遭殃的就是定胡县的百姓,是以每到入冬,杜大人都会亲自去石洲府吁请兵卫,只是很难得到应允,府城那边给出的说法是鸿虎营离定胡县近,让咱们有事直接报到那边就行,可鸿虎营足有六十多里地呢,等咱们求兵过来,那山戎人早已抢了粮食骑马回老巢了。”
  汪县丞与杜知县共事六、七年,虽两人的关系只是上下属,可几年相处下来,特别同在这种要啥啥没有、穷的叮当响的县衙为官,两人不免生出惺惺相惜之感,所以杜大人被山戎人杀了后,汪县丞自是悲痛不已。
  汪县丞并不知道,自己的这番话,此刻在林远秋心里已卷起了巨浪。
  林远秋终于知道为何明明杜知县死于山戎人之手,却被罗知府上报成祭拜城隍途中遇匪身亡的了。
  因为只有这样说,罗知府才能把自己安然无恙的摘出来,否则他一个手握四千兵卫的一方大员,下辖官员却被山戎人杀了,哪怕再是无辜,一个治理不善的罪名肯定是跑不掉的。毕竟山戎人入冬抢粮是常态,好好防备是必须的。
  想到这里,林远秋忍不住替自己庆幸,还好圣上让他当的是知州,定胡知县只是兼顾。不然直接给他来个没有兵权的知县,到时自己别说收拾山戎人了,恐怕连城门都不敢出。
  虽知道了杜知县殉职的始末,可林远秋并不打算把罗知府歪曲事实上报奏折的事告知汪县丞,免得生出不必要的麻烦。
  反正这事自己清楚就行,且林远秋也不准备让它就这样无声无息的过去。
  不说什么正义公理,单是看在杜大人兢兢业业一心为民上,林远秋都要帮他把该得的荣誉给拿回来。
  别说什么人已死,身后哀荣都是浮云。那杜大人家里还有父母和妻儿呢,这些朝廷抚恤大可以留给子孙后辈享用。
  要知道,祭拜城隍乃是私事,而查探民情遇袭身亡却是为公,因公殉职的官员即是“殁于王事者”,朝廷所给的抚恤,不论在加官、晋阶,或是赠谥号上,都与因私而亡有着极大的区别。
  杜大人家境不丰,而定胡县这种穷乡僻壤根本没有油水可言,听汪县丞说,杜知县为了吁请兵卫时多些便利,还时常会贴出俸禄去府城打点。
  在林远秋看来,那厚脸皮的罗知府,收钱不办事不说,就连人家怎么死的都被他乱说一通,从而害杜大人失去了本该属于他的荣誉。
  这不是缺德吗。
  既然自己知道了此事,自然不会袖手旁观。
  林远秋觉得,自己虽做不到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可吼上一声还是能做到的。
  ……
  定胡县的行动速度比永宁城还要快一些,才半日不到,踊跃报名的百姓们就把临时护卫队给组建了起来。
  话说哪有不想收拾山戎人的百姓呢,以前是苦于没有对抗的能力,如今大家齐心协力,定能把山戎人打的屁滚尿流。
  城楼这边就有睡觉的地方,兵卫们都带有被子,睡觉时往砖炕上一铺即可。
  安顿好了之后,王永清就开始安排起防御事宜。这是知州大人离开时再三叮嘱他的,王永清自然不敢有丝毫松懈。
  就像大人所说的,任何事,有备才能无患。
  定胡县和永宁城一样,也有南、北两个城门,从北门出去,大约四里多地就有一个干河滩,河滩里有不少石块,百姓们推出自家的平板车,一车一车往城里拉,等差不多够数后,就把城门一关,然后再把石块搬上城楼。
  接下来,王永清领着护卫队的百姓们开始了演练。最主要的,得教会大家如何躲开山戎人的羽箭。
  初一当晚,钟荣就和两个儿子住到了军营,虽知道女婿做事稳重且谨慎,可出发去军营之前,钟荣还是细细叮嘱了林远秋一番,毕竟刀箭无眼,一定要小心再小心。
  林远秋点头,“岳父和舅兄也要多注意些才是。”
  ……
  一连三日过去,预想中的攻击并未出现。
  林远秋并没松懈,依旧与护卫队的百姓们紧锣密鼓的准备着,他可不信两百多号人没有回去,山戎那边会一点反应都没有。
  两百多名勇士没见回来,单巴彦自然着急。可再是着急,他也没把人往死里想,只以为他们是被困住了,毕竟这些可是部落里最最强的勇士,还有膘肥体壮的马匹骑着,哪是那么容易丢了性命的。
  可等单巴彦一连寻了好几个晚上,最后来到一个烧毁了许多屋宅的村庄时,心中的侥幸再也没了踪迹。
  ……


第206章 
  虽没了脑袋,可巴胡塔的身量,单巴彦还是认得的,再看左手腕上套着的那串牛骨,他基本能确定,这具无头尸身就是巴胡塔无疑了。
  随行手下很快从烧毁的院子中翻出了烧焦的尸体,虽已看不清面部五官,可这种明显差别于大景朝人的体型,以及身上还残存的布片与马靴,都能证明这些人正是巴胡塔那日带领出来的部落勇士。
  举着火把,就着月色,山戎人把一间间屋子都搜了个遍,很快从土堆焦木中把一具具尸首抬了出来。
  两百多具焦尸堆放在一起,看着不是一般的吓人,单巴彦来回数了好几遍,算上无头的巴胡塔,正好两百一十三人。
  巴了个玛子的,居然一个活口都没留下。
  单巴彦目眦欲裂,他右手捂心,朝着望向自己的部落族民,高声道,“一颗坚定的头颅顶立大地,我单巴彦是上天之子,是翱翔的苍鹰。今晚单巴彦在此立誓,巴胡塔和众勇士的仇一定会报。”
  说着,单巴彦举手一挥,“走,带巴胡塔和勇士们回去!”
  部落众人应声,纷纷取下马鞍上原本准备装粮食的鬃毛袋子,很快把凌乱的尸首都装了进去,再往马背上一驮,就策马往秃子峡而去。
  其实在离开之前,单巴彦是准备跟往常一样,让手下朝茅草屋顶扔上几个火把的。可想起装在鬃毛袋子里那些烧焦的勇士,单巴彦心里突然有些害怕,总感觉熊熊火蛇马上会卷食着他。
  想到自己居然会因为这个害怕,单巴彦愤怒的一甩马鞭,巴了个玛子的,明天他就率领部落勇士杀了过来。
  至于杀向哪里,除了离秃子峡最近的定胡县城,单巴彦不做他想。
  在单巴彦看来,定胡县与鸿虎营相隔了不少的路,真要动起手来,想去搬救兵根本不太可能。单巴彦还记得去年自己一刀毙命了那什么定胡知县的事。
  说实话,当时要不是那个知县上前阻拦,他也不会把人给杀了,毕竟杀死当官的和杀死平民百姓肯定不一样,到时说不定官府会派了兵卫围剿他们。
  可事实却让人意外,定胡县和鸿虎营居然没有一点反应,就是之后他们再去村庄里抢粮时,也没受到一点阻碍。
  说实话,直到现在,单巴彦都没弄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
  唯一能解释得通的,应该就是大景朝小官的命与普通百姓一样,都是贱命,死了就死了,否则怎么没人找他算账呢。或者就是定胡县没有一点防卫能力,只能由着他们如入无人之境。
  单巴彦觉得,不论是哪一样,对他来说都是好事一件。
  他已经想好了,等明日杀进城,就直接取了百姓的头颅来祭奠巴胡塔他们。
  ……
  自临时护卫队组建好了之后,林远秋就把护卫队的青壮做了分配,让他们一部分守在南城门这儿,另一部分则去了北城门那边。
  而这几日,他和严同知,还有贺通判,三人一直都蹲守在南城门这里。
  说来,像这种等人送上门挨揍的体验,严同知与贺通判还从未经历过,可以说,每次看到城楼上堆着的石头,两人心里总是忍不住的兴奋和期待。
  只是此刻已是初五的晚上,也不知山戎人什么时候会过来,或者根本就不来了。
  严同知和贺通判突然发现,等待的时间实在磨人,特别像这种已经洗干净了锅,期盼着人家早日往下跳的时候。
  相比起严、贺两人的急切,林远秋倒是不疾不徐。反正自己管辖的百姓都在城里住着,自己并不用担心他们会受到伤害。
  至于山戎人会不会过来的事,林远秋觉得,就凭他们这种专挑软柿子捏的性子,肯定会来。
  可不就是专挑软柿子捏嘛,方圆一百多里,并不止定胡县一个县城,也不是只有这边才有村子。可从杜知县的手札上不难看出,这些年山戎人基本都在这边的村落做着恶事。
  之所以会这样,除了定胡县与秃子峡相隔不远的缘故。最最重要的,就是这边与鸿虎营有着六十多里的距离,只要没人去给兵营送信过去,那么山戎人就算把定胡县闹了个底朝天,都不会有人发现。
  所以,山戎人绝对会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