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家子的科举路-第1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严同知点头,“下官定不辱命。”
七十份虽听着多,可衙署里还有不少书吏,一个人抄四到五张,就很快能完工了。
看到堂下一众眼巴巴等着派活的衙差,林远秋忍不住想笑,他清了清嗓子,道,“趁着今日和明日的空闲,你们把搬迁细则全部弄懂吃透,等到了后日,本官会派你们到各村贴搬迁告示去,届时若有不懂的村民,麻烦你们一一告知。”
听到“麻烦”两个字,衙差们都有些受宠若惊,觉得林大人实在太亲和了。
没等众衙差“陶醉”完,就听上首的知州大人肃声道,“一定要耐心、细心,切不可在村中闹出事端,可知!”
众衙差忙躬身,“小的们知晓了!”
……
第二日吃过早饭,林远秋一行人就去了隔壁的定胡县。
永宁城和定胡县离得并不远,骑马的话,不消半个时辰就到了。不过在到达定胡县之前,林远秋他们先路过了秃子峡,王永清告知,山戎人就是往这边过来的。
所谓的秃子峡,其实并不秃。
林远秋看到,不管是这座山,还是周边的几座,上头都长着好些树木。要真说秃的地方,恐怕也只有山顶的那块大石壁了。
因着翻过山就等于出了边境,加之怕碰上山戎人,是以这几座山平时基本没人上去。
走的人少了,自然没路踩出来,从这边望去,林远秋并未看到可以行走的山路,也不知那些山戎人是从哪边过来的。反正从这边看过去,山上除了高大的树木,剩下就只有荆棘和灌木丛了。
相比起永宁城来往行人的三三两两,定胡县的城门处就要热闹了许多。
才到城门口,林远秋就看到,有好多装载着行李的马车从城里驶出来。
再看其中的几辆马车上,坐着好些男女老少,结合前头马车上的行李,林远秋可以肯定,这些人应该是在搬家。
与先前到永宁城时一样,林远秋并未急着去县衙。他让兵卫们在城门处等着后,林远秋就和大家先去了城中最热闹的街面。
河东街人来人往的,看着好不热闹。
而与来来往往行人相冲突的,则是街道两旁居然有好几家店铺关着门。
再看门板上头,正贴着出售或者对外租赁的告知。
林三柱看到,有几家店铺的位置实在是好。他真的想不通,如此好的店铺,居然要给卖了。
林远秋也很是不解,所以在来到县衙后,他很快就问起这其中的原由来。
汪县丞早就盼着新任知县过来上任了,是以这会儿看到林知县,自然是心中欢喜的。
可等新知县问起街面上众多店铺出卖的事,汪县丞忍不住叹气,“禀知县大人,自杜知县遭遇不测后,城中就陆续有不少富户举家搬离了定胡县,都前往石州府居住了,而街上的那些铺子正是他们家的。”
林远秋听明白了,城中的富户们这是被前任知县的死给吓到了。
在百姓们看来,这可是知县大人啊,谁曾想到,一县之首居然会死于非命,所以他们这些小老百姓,理当小心再小心,早早远离这一可怕之地才是。
等林远秋从定胡县回到家中,已差不多申时,待吃了晚饭,林远秋就去了书房,准备把今日从汪县丞那里打听到的事给一样样记录下来。
林远秋觉得,只有详细了解了定胡县的情况,他才能确定要不要让定胡县也跟永宁州一样,执行大搬迁的决策。
若是可行的话,林远秋甚至连方案名称都已经想好了,到时就叫“小县大城”吧。
……
第193章 实施
一直忙到酉时末,林远秋才把定胡县的资料整理了出来。
说是资料,其实也就是人口方面的,以及整个定胡县城的面积。
担心汪县丞所说的数据会有出入,林远秋还特地去主簿那儿查阅了具体数目,结果发现相差并不大,特别是几个大村子的人数,基本没有区别,可见汪县丞平时在公务上还是挺上心的。
最后,林远秋把自己整理出来的资料做了总结。然后发现,定胡县下辖村子的数量虽比永宁州多,可在人口上,却要少了不少。而城里的人数,要比永宁成多上一千。这样算下来,整个定胡县的总人口就是两万七千多人。
再看县城的面积,方三十多里,这样的大小,规划好的话,要安顿下全部村民肯定不成问题。
此时林远秋想的是,自家要不要也在县城里开上作坊。自己作为定胡知县,肯定有义务带领老百姓们致富,何况他们可有整个大景朝的市场呢,只要他们作坊的绣品和手工做的好,就不愁没有销路。
而关于做柿饼,那就更不用说了,定胡县这边也有不少的柿子树呢。
今天林远秋特地问了县衙的几名差役,得到的回答是,这果子他们乡下家家户户门前屋后都会种上几棵。每年到了果子成熟时,村民们也会挑到城里卖,不过都是留着自家吃的居多,毕竟柿果太多卖不上价,挑来挑去的还费功夫。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林远秋知道,这是快戌时正了。
待平安把油灯点上,林远秋便让他早点下去休息了,这几日跟着自己四处跑,想必也很累了,还是未及冠的年纪呢,可别把人给累坏了。
此刻的林远秋,倒是忘记自己比平安也大不了几岁的事。
不过,林远秋忘了心疼自己,林三柱这个当爹的可不会忘。看到今日那一大张纸的搬迁细则后,林三柱就知道自家狗子昨晚肯定没怎么睡,所以在上床睡觉之前,林三柱特地转到了前院,想看看儿子歇下了没,待看到书房里果然还亮着灯时,就很快进了书房。
抬头见是自家爹,林远秋惊讶,“爹,都这么晚了,您怎么还没睡?”
林三柱一个白眼翻了过来,“你还知道天晚了啊,远秋,咱们一口吃不成一个大胖子,爹知道你事务忙,可也不兴不睡觉啊。”
而林远秋,此刻的心思还在他爹刚刚翻给他的白眼上呢,因为他想到了他奶朝他爷翻白眼的场景,那表情、动作简直一模一样,果然基因这东西做不得假,谁生的娃就像谁。
“爹,您跟奶可真像。”
林三柱倒不防儿子突然会说上这么一句,“这有啥奇怪的,爹是你奶生的,当然跟你奶像了,就像狗子你是爹的儿子,不就长得像爹吗。”
林三柱觉得,自己这辈子最最骄傲的事,恐怕就是生了狗子这个宝贝儿子了。
林远秋跟他爹向来很有话说,也很喜欢与爹商量事儿,想到方才自己考虑的问题,他忍不住问道,“爹,你说咱们家在定胡县也开上作坊咋样?”
也开作坊?
林三柱一听,忙兴奋道,“也是柿饼作坊和绣活作坊吗?”
对于挣银钱的事,林三柱自是十分热衷的。
林远秋点头,“对啊,这两样可是咱们家做惯了的,做起来肯定赔不了本。”
“爹看这事行,反正不管开一家作坊还是两家作坊,咱们家的柿饼方子肯定是保不了密了,趁着还没传到别处之前,咱们就大干一场,这样多挣了银钱在手,才不觉着亏。”
都说一家不知一家事,外人看他们林家,屋大院大的,可比起旁的官宦人家,他们家差得可不止一星半点。
不是林三柱要与人攀比什么,而是这样的挣钱机会实在难得,自家为啥不好好把握呢。
说是实在难得,还真一点都没夸张,不但山高皇帝远,还好巧不巧的有这么多柿子树,就好像上天特意为他们家安排好了一样。
至于旁的,林三柱和林远秋的想法一样,只要自家行得正坐得端,不坑蒙拐骗,不收受贿赂,不盘剥百姓,就没啥可担心的。
何况以家中的女眷名义开作坊,本就被允许的。
一想到女眷,林三柱很快又想起一件事来,“远秋,那定胡县你是怎样打算的,也准备大搬迁吗?”
嗯,林远秋点头,“方才儿子已大致算了一遍,让村人们全都住进定胡城里的法子,也是可行的。”
一听可行,林三柱顿时眼睛亮了起来,“远秋,爹今日突然想到了一件事,你看,既然乡下村人都要搬进县里,可见定胡县城里的那些铺子迟早要红火起来。爹想着,不如就让你娘,还有你伯娘嫂子她们去买上几间,到时不管是赁出去收租金也好,还是等价钱翻倍时再出手,都能挣上不少银钱。今日爹可是问询过了,有些店铺七、八十两银子就能买下,想来这些银钱你娘她们都攒着有的。”
林远秋不得不佩服他爹的聪明脑子,今日跟着一起去定胡县的可不止他爹一人,而包括他自己在内,也都没想到这层上。
正如他爹所说,此时城里可有好些被富户们抛售的店铺,这会儿去买下来正是最便宜的时候。
而等村民们都搬到城里,人口多起来后,生意肯定就会好做起来,那么这些店铺的价钱也绝对会翻番,反正能挣银钱是一定的。
想到这里,林远秋忍不住朝林三柱翘了一个大拇指,“爹,您可比儿子聪明多了。”
突然被儿子给夸了,林三柱的眼睛立马乐成了一条线,“那是当然,不然爹哪生得出狗子你这样聪慧的娃啊。”
“对了,还有你岳父。”林三柱一拍脑袋,“爹现在就过去问问他,问他这次有没有没带银子过来,若是有的话,爹也让你岳父买铺子去,要是没有带,咱们先拿了银子给他。”
说罢,林三柱转身就往外走,只不过没走出去多远,他又转了回来,然后脑袋往屋里一探,唬着脸道,“记得早些歇息!”
……
翌日,才吃过早饭,林远秋就去了前衙。今天是派人到各村张贴告示的日子,他得早早把事情安排下去。
等到了前衙,林远秋就看到,不止是严同知和贺通判,还有所有书吏和衙差,甚至马夫、灯夫都过来了。
再看众人的脸上,全都喜色满面,这模样,就跟接了天上掉落的馅饼似的。
特别是家住在乡下的那些衙差,大搬迁的事都在肚里消化两日了,可这会儿看他们,依旧嘴角咧到了耳朵根。
嘿嘿,能不高兴嘛,谁不想住在城里,谁不想城里有个宅子啊。
衙差们可以肯定,若不是知州大人再三叮嘱要先保密,他们保证早就跑回家,把这天大的喜事告知爹娘妻儿,还有村里人了。
永宁州治下共有六十八个村子,今日肯定不能全告知到位,林远秋分了一小半到明日。
他也没耽搁,很快把在场人员分成了二十三个小队,每队分别有一名书吏和两名衙差。
随后林远秋给每小队分配了两个村子的任务,且还规定,张贴好告示之后,必须在一旁细心解答村民们的询问。
最后,林远秋吩咐,“记得知会村里正一声,让他们下月初十来衙署一趟。”
至于让里正们过来做啥,当然是抓阄分地块了。
林远秋已经打算好了,他准备从后日起,就把城里空闲的地块分片规划起来,然后编上号,再由各村里正代表自己村子抓阄,届时抓到哪块就是哪块。
等分好了地,接下来就让各村自己安排人手给本村村民划地基了。
而官府,只需派人在边上监督就成。
衙差和书吏们很快就领到了他们要张贴的告示与户型图,然后兴高采烈地出发了。
林远秋也没吝啬,早在前日他就让人去车行雇了马车,再算上衙署本身就有的三辆,今日他们出行都挺方便的。
见人都走后,林远秋和严同知,还有贺通判也上了马车。今日他们几人要去的,正是人口最多的拦石村,整个村子共有村民一千一百多。
作为永宁州的一把手,也是大搬迁决策的发起人,林远秋自然有责任去现场了解村民们的真实想法,只有清楚了百姓们的心中所想,才能避免日后发生不必要的麻烦,也才能把大搬迁圆圆满满的做好。
所以他特地挑了人口最多的拦石村,想来博采众长,自己定能从中吸取不少好的意见和建议才是。
今日一同跟着前往的,除了四名差役,还有就是林三柱林大柱他们一行七人。
拦石村这么多的村民,待会儿肯定少不了要与他们细说搬迁细则的人,而不管是林大柱还是林二柱,或是林远枫他们,早把告示内容熟记在心了。
想到这里,林远秋再次庆幸堂哥他们能跟着一起来了塞北,还有岳父他们,否则就自己跟爹两个,肯定忙转不开。
拦石村在永宁州最南的位置,相对于别的村庄,它是离州城最远的,马车行驶了差不多小半个时辰,才到了地方。
衙差们今日特地带了锣。
于是,不管是在家闲着的,还是正在田间地头干着活的村民,很快就听到村口处有“铛铛铛”的敲锣声传来。
听惯了官府锣声的百姓,肯定知道这是官府有啥事通知了,忙匆匆跑了过来。
家离村口近的村民们自然先到,等看到来人里面除了官差,还有好几个穿着官服的大人站着时,纷纷跪地磕头。
村民们一个个心里纳着闷,今日到底是啥事啊,怎么连官老爷都亲自过来了呢?
没等众人想个明白,就见两名举着告示的官差快步往村里正家去了。
见状,村民们很快都跟了过去。
等林远秋他们到达那里时,村民已是忍不住的议论开了。原来这村的何老六和其中一个敲锣的衙差认识,所以刚刚他就凑上去打听了。
结果这一打听,差点把何老六给惊喜傻了去,自然也忍不住把这事大声告知了大家。
一中年汉子惊讶,“啥!让咱们都搬到城里去?”
“是啊,官老爷要给咱们都分上城里的宅基地,且还不用花一文银钱哩。”
“不用花银钱?这咋可能啊,何老六你不会听错吧?”
边上的村民连连点头,都觉得何老六怕是耳朵不好使,听错了话。
要不是看到有官老爷在,另几个掉了牙的老农肯定会说上一句,他们活了大半辈子,还从未见过官府有这么好的时候呢。
所以,何老六怕是昨晚还没睡醒吧。
没等何老六急得跳脚,提着铜锣的衙差就对众人笑道,“此事自然是真的,你们若是不信,待会咱们兄弟几个就把告示好好给你们念上几遍。”
里正很快拿了面糊出来,林远枫几个见了,忙也上前帮着张贴,人多速度快,不一会儿,搬迁告示和十几张屋宅图,就一溜儿的贴到了里正家的围墙上。
看着众村民眼里的期盼,瘦脸衙差也不耽搁,很快看着告示上的内容,一字一句念了起来。
而村民们,则越围越多,不过纵使人数再多,村民们也都是安安静静的,生怕听错了衙差念的告示。
等听到官府果真要给他们每家分上免银钱的宅基地后,村民们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
“天爷,这是真的吗,咱们不会是在做梦吧!”
一年轻妇人也忘了这会儿是在外头,一把抱住边上的青年农夫,高兴道,“孩他爹,这可是城里的地基啊,这下咱们都成城里人了。”
“对对对,城里人城里人!”
而那些上了年纪的老农,原本还有些微皱的眉,在听到村里的屋宅依旧归他们自己所有时,才终于放了心。
放心之后,老农们和其他村民一样,注意力立马转换到了另一边的墙上,这儿可贴着各式各样的屋宅图呢,大家都想看看,哪个屋宅样式适合他们家。
看到村民们一个个都兴奋加积极的模样,林远秋心中最后一丝担忧也没有了。
……
第194章 待产
五月是火热的季节,可再是火热,在严同知和贺通判的眼里,也不如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