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贫家子的科举路 >

第11章

贫家子的科举路-第11章

小说: 贫家子的科举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都来了,不挣几个包子回去,也对不住自己走了一个多时辰的腿啊!
  ……
  吃过早饭,林远秋拿出昨日写的那几张字,从里头挑出晕墨最少的那张放道了书袋里,而后出了院门,他想去王夫子那里一趟。
  三字经已学到了蚕吐丝蜂酿蜜,至多再过半个来月,整本书就该学完了。
  幼童蒙学三百千,读完了三字经,接下来要学的必定是百家姓与千字文。
  以目前这个情况,他爹把两本书买回来的可能性不大,所以林远秋想去王夫子那儿问问,看能不能把这两本书借给自己抄一抄。
  反正家中有笔有墨,除了生宣纸要注意控墨外,其他应该没什么问题。
  王夫子正和老妻在屋里,夫妻俩也正吃过饭,这会儿正拿出棋盘准备对弈几局。
  见林远秋过来,王夫子有些惊讶,教学这么多日,还是头回有学生上门找他。
  不怪王夫子会诧异,族学里有一个算一个,哪个学生见到他后,不跟老鼠见了猫似的,更别说主动往上凑了。
  这不,一旁的王师母也是满脸的惊讶呢。
  如果今日站在这里是一个真正的五岁孩童,那林远秋肯定也是怕夫子的,可问题他并不是,他一个三十多岁的成年人灵魂,有啥可胆怯的。
  行过学生礼后,林远秋从书袋中把自己写的那张大字拿了出来。
  王夫子伸手接过,展开之后细细看了起来。
  嗯,不错,虽有些比划晕开,可字体工整,可见是认真写了。
  看到王夫子眼里的赞赏,林远秋对自己能借到书的信心又增加了几分。
  “夫子,”林远秋双手作揖,道:“学生想问您借抄蒙养书册。”
  王夫子先是一愣,旋即又忍不住乐了起来。
  合着这孩子今日特地拿着自己写的字过来,是想告诉夫子,他的字已可以抄写书册,然后让夫子把书借给他。
  看着面前双眼希冀的林远秋,王夫子突然觉得先前是自己武断了。
  没有银钱虽科举路艰难,但有了坚定的毅力,或许这个艰难也只是一种历练而已。
  ……
  冬日天黑的早,临近酉时,天开始渐渐暗了下来,在外疯跑了一天的皮娃儿们早已回了家。
  此刻家家户户,炊烟袅袅,整个小高山村笼罩在阵阵饭香中。
  村口的小道上,一个瘦削的身影越行越近,只见来人手中好似提着一块猪肉,虽神情有些疲惫,可脸上的笑容是那样的灿烂。
  ……


第15章 红烧肉
  今日在码头,林三柱一共咬牙扛了七十八个麻袋,这回他选的是一百斤装的那种,搬满三袋算一文铜钱,七十八袋,那就是二十六文。
  林三柱发现,同样是扛三百斤挣一文钱,可扛一百斤装的,绝对要比扛一百五十斤一袋的轻松了许多,就是在所花时间上,一百斤的也要减短了不少。
  也是,肩上的分量轻了,迈的步子自然也就快了。
  原本结算了工钱,林三柱就准备按照先前的打算,去包子铺买包子回家,可等他路过猪肉摊时,就立马改了主意。
  许是收摊生意,原本七文钱一斤的猪肉降到了六文。
  林三柱算了算,包子一文钱一个,猪肉六文钱一斤,六文钱只能买六个包子,而一斤肉却可以包不少的包子,要是再往肉里加点菘菜,那包出的包子得有好几盖帘了。
  所以,林三柱认为,只要不是脑袋被门夹过的人,肯定会选择买了猪肉自己回家包的。
  这样不但孩子们全能吃上,就连家里的大人,也都可以打打牙祭。
  于是林三柱转到猪肉摊,就让屠夫给他割上一条。
  哪知屠夫一刀下去,挂称上一称,居然有一斤六两。
  一斤六两,那可就是十个铜板啊,哎呦,太多了太多了,林三柱头摇成了拨浪鼓。
  可咋办,已经割下来的肉又接不回去,见客人隐隐有种转身就走的趋势,胖脸屠夫只得再让利一文,最后,一斤六两的猪肉,只收了九文钱。
  林三柱边往外摸铜板,边在心里笑成了花,哈哈,这块猪肉实在买的太划算了。
  ……
  吴氏拖着竹扫把,在院里来回转着圈。
  天马上就黑了,糟心玩意居然还没回来,吴氏咬了咬牙,心里想着,待会儿一定得揍的老三哭爹喊娘。
  吴氏这副气势汹汹的模样,让原本站在屋门口,准备瞧一瞧热闹的林远槐和林远柏,以及春梅春秀她们,全都躲回到了房里。
  在他们看来,今日三叔肯定要被奶狠揍上一顿了。
  林大柱和林二柱笑着摇头,小娃儿们还是嫩了点啊。
  你们奶哪里是真的要打人啊,明明是看天都黑了,担心你们三叔怎么还没回来好不好。
  再说就算真的要打也没事,凭你们三叔的逃跑本事,最多挨个两下,就能狗撵似的逃出去三丈远。
  不得不说经验得出结论,最了解老娘的还是老娘的儿子。
  这不,等林三柱拍着院门大喊娘我回来时,吴氏早就忘记了刚才的咬牙切齿,一把甩开手中的“武器”后,便乐颠颠的跑着开门去了,“你这糟心玩意,天都黑了,才回来,火起来老娘一扫把拍死你!”
  嘴上虽这样说,可那飞快的开门动作,只把几个小的看的一愣一愣的。
  “娘,你看看儿子给您买啥回来了!”林三柱把手里的猪肉举得高高的。
  买啥啊,吴氏朝三儿子手上看去,自己早上可只给了两文钱呢,老三还能买啥好宝贝回来不成。
  可等她看清楚林三柱手里拎着的一块猪肉时,惊讶的嚷出了声来,“哎呦,这么大块猪肉哪来的!”
  啥,猪肉?
  三叔买猪肉回来啦?
  吴氏的话还没落音,便听到一阵吱吱呀呀的开门声,紧接着,一群以林远槐为首的小家伙很快从屋里跑了出来。
  “三叔,您买猪肉啦?”
  “三叔,我要看看猪肉!”
  “哇,好大的一块啊!”
  “哦哦哦,有猪肉吃喽!有猪肉吃喽!”春燕和春草忍不住拍着小手。
  “奶,孙儿想吃猪肉!”林远柏可怜兮兮。
  林远秋也嗯嗯嗯地点着头,老天,他已经好久没闻到过肉香了。
  “吃啥吃!”吴氏一把拿过林三柱手里的肉,“你们娘不是已经把馒头蒸上了吗,肉等明日再吃!”
  说着,就提着猪肉往正房走。
  这么大一块猪肉,吴氏准备先用盐腌了,然后每日割上一小块,这样就能吃上好多天了。
  对小娃儿们来说,好吃的东西就在眼前,哪里还能忍到明天,见奶不容分说的提肉就走,顿时一张张小脸秒变成了“苦瓜”。
  听到明日再吃的话,不说孩子们不乐意,就是林三柱也不干啊,今日自己之所以买肉回来,不就是想给大家解解馋的吗。
  再说,林三柱太了解自家老娘那“省着点”的吃法了,要他说,一点一点的吃,哪有大快朵颐来得痛快。
  “娘,肉买来就是吃的,还等明日做啥,别到时候都不新鲜了。”
  本来他还想着包包子来着,既然馒头都已经蒸上了,那就直接红烧好了。
  林三柱边说边从老娘手里把猪肉拿了回来,见大嫂二嫂还有冯氏就在旁边,他忙把肉递了过去。
  冯氏反应最快,一把接过相公递来的猪肉,飞也似的往灶房冲。
  周氏和刘氏赶紧跟了上去,妯娌俩准备趁婆婆开口阻拦之前,赶紧把肉切了。
  而几个小家伙,也是唰唰唰,从原本围着自家奶,立马变成了守在灶房门口,一副生怕猪肉被抢回去的紧张模样。
  吴氏真是又气又好笑,不过更多的是心疼,不怪孩子们会这样护食,上次吃肉还是八月仲秋的时候呢。
  算了算了,她也不来当这个讨人嫌的坏祖母了,吴氏大手一挥,全煮了就全煮了吧!
  妯娌三人一听,顿时松了口气,毕竟婆婆发话跟自己擅作主张总归是不一样的。
  小娃儿们终于安了心,脸上的笑怎么也忍不住。
  周氏可是个麻利的人,把猪肉过水洗净后,就拿菜刀把肉肥瘦相间的切了,至于猪肉切多大块,也是有讲究的,家里共有十七口人,最起码得保证每人能分到两块才行。
  洗漱一番后,林三柱就去了爹娘房里,老林头见他脸上的疲色,再看衣服后背的补丁又开了,就知道小儿子准又去扛麻袋了。
  吴氏本想心疼上几句,可她立马又想起老头子刚刚与她说的话。
  也是,老三好不容易往直了长了,自己可不能拖后腿。
  “娘,您这边还有没有厚实些的旧衣裳,找一件给我呗。”林三柱问道。
  吴氏不解,“你要旧衣裳干啥?”
  “套在棉衣外头啊,省得那粗麻袋老是刮破衣衫。”
  他今日看到好多人就是这样穿的。
  老林头一愣,“你明日还要去码头?”
  嗯嗯,林三柱点点头,“儿子想给狗子买砚台。”
  他得趁着年前码头货多,再去扛上几天,今天听林石他们说了,等再过十来天,河面上准得结冰,到时行不了船,就没货可扛了。
  所以趁着河水没结冰前,他得快点把买砚台的钱给攒出来。
  林三柱已经算过了,按一天三十文的工钱算,自己只要扛个七天麻袋,就能把那只两百文的砚台买回来了。
  老林头听后也没多说,转头朝吴氏说道,“你去给老三找找。”
  大火烧锅,做起菜来自然速度快,这不,一大碗红烧肉,终于在孩子们的千呼万唤中端上了桌。
  说是千呼万唤,还真一点都不夸张,光是几个小家伙,时不时跑到锅台边问上一句“肉肉好吃了没?”都不下二十遍。
  吴氏大致数了数红烧肉的块数,每人两块肯定是有的,老大媳妇不愧得了她的真传。
  美食在前,吴氏也没耽搁,拿起筷子便给大家分了起来,先是往每人碗里夹了两块,一轮过下来后,发现肉碗里还有剩余,于是又给几个小的再夹一块,然后是肉汤,为了大家都能分上一勺,煮肉时,周氏特地往锅里多加了一瓢水。
  分好了猪肉,接着分馒头,依旧是大人两个,小孩一个,随后,冯氏和刘氏抬过来一瓮玉米粥,还有刚从坛子里捞出来的腌萝卜。
  老林头端碗开饭,全家人跟着吃了起来。
  让林远秋意外的是,想象中的狼吞虎咽并没有出现,堂屋里,不管大人还是小孩,一个个都小口小口品尝着,好像下肚太快,就不算吃肉似的。
  至于油滋滋的肉汤,自然是用来沾馒头吃最香了。
  摸了摸圆鼓鼓的小肚皮,林远秋觉得,今晚的这餐饭,是自己穿过来后,吃的最痛快的一顿了。
  难得多点了半个时辰的油灯,吴氏有些心疼,催着大家快些回房,“天都黑了,当灯油不用花银子买的啊,还不快回房睡觉去!”
  小娃儿们一哄而散,而后欢快的各回各房。
  林远秋觉得,其实生活在人丁兴旺的古代也挺不错的,这里的孩子从来不用体会孤独是什么,每天与身边的兄弟姐妹有说不完的话,以及聊不完的天,虽生活清苦,却很温馨。
  ……
  回到房里,林三柱就把自己买的瓷瓶掏了出来,小小的一个,瓶口处还有一个小木塞塞着。
  见便宜爹把瓶子递给自己,林远秋纳闷,好好的,拿个空瓶子给自己做啥啊?
  林三柱摸摸儿子的小脑袋,笑道,“用来给狗子装墨汁啊。”
  装墨汁?
  林三柱点头,这还是今天他在码头扛货,看到好多酒坛子后,才想到的这个主意。
  所以结算了工钱后,他就迫不及待去杂货铺买了一只瓷瓶回来。
  还有,林三柱决定,从明天开始,自己都会早一刻钟起床,而后用这个时间,帮狗子把每日要用的墨汁磨好,然后再装到小瓷瓶里,这样狗子就不用带着磨刀石去族学了。
  ……


第16章 绣花手艺
  林三柱说到做到,第二日,才卯时初,他就穿衣起床了。
  水是昨晚就拿进屋里的,舀了一勺在磨刀石上后,林三柱就捏着墨条磨起墨来。
  这个点,外头的天还黑蒙蒙的,屋里的光线就更不用说了,林三柱心想,自己肯定是扛麻袋扛出了阔气,这不,大清早的,他居然敢点油灯了。
  不过说句实在话,能挣银钱的感觉还真不一样,原先自己虽过的自在,可不管怎样,心里的底气还是缺着的。
  可如今,林三柱的心境已有了很大的变化。
  特别在昨晚,当看到几个小的,边吃着猪肉边朝他露出三叔(爹爹)好厉害的眼神,林三柱觉得,自己被麻袋压了大半日的腰板,依旧是直直的。
  很快清水变成了墨色,林三柱小心拿起接墨汁的陶盘,把墨汁倒进了一旁的瓷瓶里,而后又往磨刀石上添了两勺清水,继续磨了起来。
  等林远秋一觉睡醒时,小瓷瓶里的墨汁已经快装满了。
  书袋在昨日就已收拾好了,除了书和纸笔,林远秋还放了个小碗碟进去,这是用来装墨的,到时把瓷瓶里的墨汁倒在碗碟里,他就可以蘸墨写字了。
  听到院子里的动静,吴氏从屋里走了出来,手里拿着的,是昨日林三柱要的旧衣裳,吴氏连夜又在肩膀的位置加了一块粗布上去,这样扛麻袋时,会更耐磨一些。
  “娘您起这么早做啥,外头可冷着呢!”
  林三柱皱眉,大清早寒露重,可别把老娘给冻着了。
  吴氏心里熨帖,可嘴里却是不服,“担心啥,你娘我又不是豆腐花做的。”
  说着,吴氏把衣服往三儿子怀里一塞,再把手里的两个铜板递了过去,“待会儿你就坐牛车去镇上,老这么来来回回的走路,哪里吃得消啊。”
  今日就算吴氏不说,林三柱也是准备搭牛车的。
  不然每日赶路累人不说,就是在时间上也要耽搁不少。
  林三柱觉得,自己要是把坐牛车省下的时间,用到扛麻袋上,肯定能多挣好几文。
  吴氏给的坐牛车钱,林三柱并没有接,他身上还余着昨日的十几文工钱呢,要是还向老娘要的话,就实在说不过去了。
  老林头提了只装水的竹筒出来,扛麻袋可是力气活儿,不带着水怎么行。
  见状,林三柱笑着拍了拍自己的脑袋,他怎么把这么重要的事给忘了,昨日做活时可是口干的不行,且大冷天的,码头上连个卖水的摊子都没有,后来还是问林石他们倒的水喝。
  林三柱感慨,难怪老话都说“醋是陈的香,姜是老的辣”,上了岁数的人,想事总要比年轻人周全一些,自己还有的学呢。
  出了院门后,父子两人就快步往族学走去。
  林远秋并没把小瓷瓶放进书袋里,虽小木塞严丝合缝,可他还是担心墨汁会流出来,别到时弄污了书本,那他可就有的哭了。
  “爹爹,那砚台不买也没事的,咱们不是有瓷瓶了吗,以后都可以把墨汁装在里面啊。”
  这是林远秋心里的真实想法,现在他才五岁开蒙,读书上用的东西没必要这么讲究,只要能用就行,何况用瓷瓶装墨汁的法子实在不错,这不就跟前世的瓶装墨水一样吗,每次写字时,打开盖子一倒,省时又省心,多方便啊。
  最主要便宜爹这瘦削的身板,让他实在不放心,扛麻袋可是苦力活,到时伤了身体可怎么办。
  林三柱点点林远秋的小鼻子,笑道:“你以为爹爹是专门为了你的砚台才去干的活啊,告诉你,才不是这样的,如今爹爹挣银子正上头呢,爹爹觉得啊,这样的日子过着才有劲儿。”
  见儿子满脸诧异的看着自己,林三柱只以为孩子年纪还小,听不懂他话里的意思,便没再继续说。
  林远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