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种田日常-第1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随后,娘又生了一个弟弟一个妹妹,他也到了上学的年纪,学堂虽不收束脩,但书本和文房子四宝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日子更为艰难
粮食倒是不缺,可人情往来,油盐酱醋,衣物,生病看病买药,在吃方面父亲一直说不能节省,于是,父亲做零活挣的那点银子用的紧巴巴的
苏景轲六岁上学,上两年后,他成绩不上不下,父亲问过先生,得知他没有读书天分,父亲当时问他:“科举这条路你走不了,以后你想做什么?”
他当时回答:“爹,我将来想打猎养家,我看到叶子姐扛马鹿从山上下来,值很多钱”
父亲说:“也只能这样子,读书不行,算数不行,不够精明,做不了生意,只能卖力气活,打猎有力气还不行,看情况吧,不行就一辈子种田打短工”
八岁的苏景轲觉得面前的人是后爹,被亲爹看不起,他心里涌起一股豪气,哼,将来打你脸
从那时起,他转到另一个班,这个班只上半天课,早上练武不再是练一天睡两天懒觉,当天冷不想起来,拉弓拉得手疼,想放弃时,想起父亲看不起自己的表情,想到母亲因为村里频繁成亲、孩子出生出礼钱而心疼,想到叶子姐扛的马鹿,他坚持了下来
九岁那年,他跟父亲后面走遍前岭,学会分辨动物痕迹,学会下套子,学会挖陷阱
十岁,秋天开猎,他和几个小伙伴搭伴上山几天,一无所获,之后,他自己带着竹弓箭在前岭泡了一个多月才第一次射中一只野兔,他当时抱着血淋淋的野兔坐地上哭了,太不容易了!很多次想不干了,可又不想一辈子种田后去打短工
苏景轲哭得正惨时,被从山里出来的苏景枫、苏景桦、谢卫远看见了,他们放下猎物,问他:“哭什么?”
苏景轲觉得好丢脸,胡乱抹点眼泪后,期期艾艾地说:“一个多月了,第一次射中猎物,我我”
苏景桦哈哈大笑:“这也能哭,想当年我三个月也没射中一次”
一脸泪水的苏景轲:“真的?”
苏景枫嘻嘻道:“真的,我也一样”
谢卫远没好气道:“丢人!”
苏景枫笑道:“不丢人啊,小子,这有什么好哭的,比我们小一点的少年们天天在前岭扫荡,猎物少了,剩下的也精得跟,明天你跟我们去中岭吧,明早卯时上山”
惊喜来得太突然,更惊喜的在后头,他跟着三个哥哥进山,射箭时卫远哥会纠正他错误,景枫哥给他讲他们三人打猎时做出的一些糗事,景桦最喜欢吹嘘自己如何如何英勇,然后被另两人打击
那个秋天,他箭术进步飞快,打的猎物一次比一次多,他无比满意自己的进步时,景枫哥打击他说:“这就满足啦,活的猎物比死的猎物值钱,你想卖钱,想办法弄到活的”
卫远哥和他说:“知道叶子姐的箭术吗?”
他狂点头:“很厉害”
“是非常厉害,她一出箭,能封掉猎物和敌人所有退路,全村只有她能做到”
那时的他听不懂前面的,叶子姐箭术村里第一他听懂了,他那时期望有一天能和叶子姐一样厉害,长大后他才明白,穷极一生,他也到不了那个高度!
不过苏景枫说的活的猎物值钱他听进心里去了
一年一年过去,苏景轲猎到的活物一年比一年多,从半大的小子成为一个老少年了
今年夏天的一场鸡鸭瘟令父亲和他觉得机会来了,八月开猎后,他只猎野鸡,他猎到的野鸡有八只是活的
两三个月的时间,家里存银蹭蹭地长,两三个月的收入是之前十几年家里总收入的好几倍
苏景轲脚步轻快地走在山路里边枯叶上,排水沟落叶很多,过不了几天要来清理了
走到垭口,站在山上看村庄,苏景轲心情愉快,这个村庄,他无比喜爱,下个月他要成家生子了,余生继续努力!
第300章 谢云舒初学做菜(小章)
谢承瀚学会杀鱼烤鱼后,苏叶和谢云舒说:“你七岁的生日已过,村里的小姑娘六岁开始学做饭,你想什么时候学?”
谢云舒信心满满:“现在就可以啊,我要先学杀鱼烤鱼”,肯定比大哥做的好吃
于是,两天后休沐,上午,水井边,谢云舒坐小矮凳上,从木桶里抓出一条成人巴掌大的鲤鱼,朝地上“啪”一声,鱼尾动两下停了,用力大了点,她想
她把鱼放菜板上,左手按着鱼头,右手用娘亲专门给她订做的小刀刮着6鱼鳞
她不是第一拿刀,前年五岁后她常偷偷拿娘亲的矬刀来削小木剑什么的,她怀疑娘亲是知道的,只是没说她
左手好几次滑得抓不住鱼头,小刀好几次刮到左手,吓得她非常认真,一点一点刮掉鱼鳞,娘亲说不管做大事还是小事,都要认真做好
鱼身,鱼肚,鱼头边,轻轻刮过一遍,冲过水,用手摸一摸,角落没刮的鱼鳞用手扒下
小刀轻轻刮开鱼肚,学着娘亲的样子,小心地用小刀把鱼肚里的东西刮出来,刀身轻轻拍鱼身,鱼头下面和鱼尾各花一横刀,两边鱼腥线慢慢抽出来
把鱼放装清水木盆里,洗一洗,记得娘亲说过,鱼肚里的黑膜要刮干净,她用手指把黑膜刮下来
打量手里干干净净的小鱼,杀鱼不难啊,大哥真是,学几天才学会,手还被划了两刀,笨!谢云舒回想刚才的步骤,觉得可以做得再快一点
有经验了,第二条她想快一点,心里想快,手上却不配合,又两次差点刮到左手后她不敢快了,老老实实一点一点的来
木桶里的鱼十二条鱼杀完了,谢云舒闻闻手,真腥,她用肥皂洗了三次,再闻闻,好了,站起来伸个懒腰,哎呀,厨房都摆中午饭了,自己干活真慢!
“云舒,快来喝碗姜糖水”
“奶,我可以不喝吗?”
“不可以,手冷不冷?擦点油”
“一点也不冷,井水暖,奶,吃完饭我腌上鱼,晚上你尝尝我的烤鱼手艺”
“我们云舒做的肯定好吃”
“嗯,肯定比大哥烤的好吃”
下午,在娘亲指点下,谢云舒腌了鱼,这个更简单
家里基本上一个月吃一次烤肉,时间长了,谢云舒也会翻翻肉串
傍晚,谢云舒在娘亲指点下烤出第一条鱼,金黄金黄的,和娘亲烤差不了多少,大喜
烤第二条时娘亲走开,她自己烤,心有点慌,烤焦了一点点
烤第三条时,不理会大哥的嘲笑,沉下心来烤,不焦了,不过看颜色差点,很不错,谢云舒自豪地想。
吃饭时,一人一条烤鱼,谢云舒收到一波赞扬
爹爹:“不错,味道挺好,云舒,多烤两回,能赶上你娘做的”
奶奶:“孙女孝顺的,真好吃”
娘:“鱼两边火候不太一样,第一次烤成这样,是不错了”
谢云舒笑容微敛
二叔:“我吃的这条火候稍过了点,云舒,继续努力,我看好你”
二婶三婶:“挺好吃的,云舒很历害了”
大哥:“我承认,比我烤的好”
众小:“姐姐,好吃!”
谢云舒豪气道:“明天晚上我炒菜”,做菜多简单啊,瞧,她第一次上手就不差
于是,第二天傍晚,谢云舒放学回来,兴致勃勃地钻进厨房,厨房的菜都洗净,切好,她看了一圈,信心满满地和张妈妈说:“张妈妈,我来炒这个小炒肉,你和我说说怎么炒”
张妈妈一脸担忧,但还是说:“油锅热后,放入葱姜爆香,然后”
稍后,炭炉升起炭火,一个小炒锅放上面,锅烧热,张妈妈倒入花生油,谢云舒拿着锅铲,一手拿着放葱姜的小碗站一旁
等张妈妈说:“油热了”,她把小碗里的葱姜倒入热油,葱姜有水,一放入热油油马上“啪啪”爆开,没见过这阵仗的谢云舒尖叫着后跳三尺远
在大灶前烧火的一个丫头捂着嘴想笑又不敢笑
谢云舒心有余悸,锅铲马上给了张妈妈,退到厨房门口,正好在堂屋里听到她尖叫的谢母苏叶匆匆赶来,得知她尖叫的原因哭笑不得
苏叶看她沮丧的小脸,揉揉她头顶说:“好了,这才开始呢,沮丧啥,等下次休沐我亲自一步一步教你”
谢母安慰她道:“没关系,奶奶第一次炒菜时也尖叫了,你姑姑也一样,你姑姑还哭鼻子了呢”,谢晓竹:亲娘,我谢谢你揭我短啊!
两人的安慰令谢云舒好受一点
吃饭时,谢卫辰看饭桌上一圈,问小桌那边的谢云舒:“云舒,哪个菜是你炒的?二叔给你捧场”
谢云舒嘟着嘴:“今天没炒”,谢卫辰被谢母狠狠瞪一眼:“吃饭!”
第301章 第301章
祠堂上梁后两天,谢卫华在城里和风楼跟江南杭城恒泰干货行的二老板谈妥了红枣价格,签订了买卖合同,家里红枣一次性卖给了恒泰
随后三天,果园地窖里的红枣清空,只留些卖相最差的
晚上,苏叶记着账,清点银票,今年上品红枣大批量价价格是八十五文一斤,比去年涨了三成,中品和下品的涨了两成,果量减产了,收入反而比去年增一成半。
她收拾妥当后,和坐对面谢卫华说:“最近好多家商行来收购红枣,村里红枣都出手得差不多了吧?”
谢卫华手拿小酒杯,喝一口酒,说:“就我们家和姑父家的全出了,其它多多少少还留着点,想着到腊月价格或许还能上涨”
“麻烦”,进腊月或许是涨些,但是到时不再有大商行来收购,而是自己拉到府城批发地去,或是和前几年一样自己拉到京城和京城附近的大城,这期间的费用足以抵平涨起的价格
“没事,他们也许乐在其中”,谢卫华笑道,有些人不喜欢往外跑,像他,有些人喜欢向外跑,不喜安定,多长见识,他二表哥就是
苏叶抿了小小子口葡萄酒,说:“开春后建了孩子们的居所,之后是建肥皂作坊,你定好位置了吗?”
肥皂作为日用品,是常耗品,不像鞋子容易被人摸仿,可做为固定产业,有必要建专门的作坊
“嗯,我看中的是纸作坊上来的一个小凹,当时纸作坊是想建那里,不过画图量地后,那地方小了点,放弃了”
“多大?”
“小凹不是平的,呈阶梯状,加起来四亩半。”
“我有点印象,对面临河边,还要修路”,苏叶知道他说的哪里了,就在河坝下去不远,纸作坊建在更南面一些,再往南是瓷作坊,两个作坊建在对岸,所以那里又建一座石桥,石桥建在纸作坊旁边
如果肥皂作坊建在小凹里,还要修从石桥到小凹的路,河坝西面是小石山,从那里没法修路过去的
谢卫华微笑道:“没事,就两百多米,主要是那个地方不在圣上赐给村里的两千亩荒也之内。”
“哎,不是吗?”,她还以为是从河坝开起划的
“不是,他们为把南边的一片竹山划进去,就从纸坊那里划起”
“那竹山是从山里的竹林延伸出来的吧,很远了”。
“是啊,挺远的,不过旭哥为了做竹纸,从南边开条小路进去,他还打算修条能走牛车的路”
“从长远来看,修大路是有必要的,前提是做出来的竹纸和南边的竹纸不能差太多,不然就没必要了”,苏叶喝最后一口葡萄酒后说
谢卫华笑着说:“他自然是知道的,几年前他就准备了,做纸有进步的师傅奖金很高”
苏叶沉思一会,说:“肥皂作坊在村里怕是招不够人手,得招外村人,作坊里得建居住的房子”
谢卫华把最后一口酒喝了,说:“我是这么想,去年周边三省干旱,秋收之后卖儿卖女的多起来,我们买一批人回来”,买死契的人回来干活,这样肥皂方子不轻易漏出去,招来的人就算是签了保密契约也不能完全放心
苏叶默了一会,说:“今年秋税不是免了一半吗,有些人地方还全免了,怎么还有这么多人卖儿卖女?”
谢卫华:“怎么没有,家里儿子到了适婚年纪,没钱娶媳妇,只能卖女儿娶媳妇,卖儿子的,生五、六个儿子,养不了,卖掉给家里给孩子一天活路”
“养不起,为什么还生?”,苏叶发闷道
“咳”,谢卫华咳一声说:“不用药干活肯定是一直生,生到生不出为止,生十一、二个孩子的都有”
苏叶无语了,谢卫华把炕桌收好,一把抱住妻子,低声说:“宝贝,别想那么多,多想想我”
“德行”
谢卫华没说的是今年横县有福家村捐的银子修路,村外的道观开工,需要大量的壮劳力,卖儿卖女的情况不算严重
府城西北有两三个县卖儿卖女颇多
过去十多年风调雨顺,孩子生的多,夭折的少,大的到了成婚年纪,压力剧增,去年一瘟一旱,问题加剧,就造成这局面
苏叶夫妻俩商量过后,在一次饭后和大家提了,其它人都没什么意
见,一致认为买人比招人合适,而且尽快把人买回来,因为买回来还要培训,熟悉环境,事情定了下来
现在没砌炕的那个小院这两天让陆石带人砌好,人买来就能住进去,上课的桌椅搬到小别墅里,暂时在那上课,反正地窖里的红枣已经搬空。
次日,谢卫华带着张管家去了府城,第二天带回十五女五男共二十人,十二岁到十五岁的孩子,全是死契
家里人越来越多,下人分好几拨人,人多矛盾多,事也多,对此,苏叶和谢母赵晴何芬四人花了几天时间,制定出一些明确的规定,让下人们熟背下来,认字的教不认字的,苏叶差赵三竹暂去管刚来的小丫头们
这天下午,苏叶听完赵三竹的报告后,没让她立即离开,和她说:“时间过得真快,你和大妮来我们家都三年多了,还有一年多契约就到期了,你家里给你找婆家了吗?”
赵三竹听罢,脸微红,说:“没有”,随后马上说:“大太太,您放心,我在您这学到的东西绝不会流传出去”,她知道解契时还要签保密合约,就算不签保密合约,她也不能把东家家里的事往外说,往大说是人品问题。
往小的,不说家人就在本县,她二哥二嫂还有族兄现在就在东家手下干活。
吴大妮也一样
她很不舍得大太太和两孩子,只是父母不会让她继续留下来,她今年十六岁了,父母着急她的婚事,只是活契时间没到,父母不敢轻举妄动
苏叶:“和你说点事,村里人不知怎么知道了你和大妮满五年就解契,回去嫁人,好几个中年妇人来和我探话,想求你们回去做儿媳妇,我回她们,你们的终身大事你们父母做主”
赵三竹脸爆红,热热的,不过脸上皮肤是麦色,看着不明显,她结结巴巴地说:“不可能吧,她们怎么可能看上我们”,她们可是为人奴。
苏叶笑笑:“怎么不可能,你们是我亲手教出来的,这么能干,光是做饭的手艺,就让许多人钟意,又不是死契,上门探话的人不少,就我的私心来讲,我也希望你们能嫁村里,将来请你们来做个小管事,你和大妮说一下,放假回去时和父母说说,看你们父母的意见,当然,求亲的人中可能也另有目的”,这需要挑选了。
赵三竹心砰砰砰跳将很快,红着脸回道:“好”,父母怎么可能不愿意,在横县,一般人家相女婿,福家村的小伙子是首选。
祠堂的门窗装上去很快,没复杂的雕花,窗外一层是木条框,内是琉璃推窗,听说南边有泉州商人从欧罗人手中买到制做玻璃的方子,并已做出透明玻璃,不过非常贵
地板铺青灰色的厚瓷砖,青灰色的地板和青砖墙相衬得正好。
苏叶和谢卫华用小刮刀小心地把砌墙时滴出来的沙灰浆刮掉,再用湿布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