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千古一帝都在直播间抢小说-第4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话音刚落就听到:
【棉花传入我国的时间无法考据,各种说法都有,但可以肯定的是唐朝已经有棉花了。
唐樊绰《蛮书》记述云南特产时称:“蕃蛮不养蚕,唯收婆罗树子,破其壳,中白如柳絮,组织为方幅,裁之笼头,男子女人通服之。”
“婆罗树”就是印度木棉花。
唐朝虽然有木棉花,但在当时还是作为景观树种植,并不是我们现在种的棉花。而且并没有大量种植,只有少数边境地区和蛮夷之地种植。
到了元朝,棉花才广泛种植。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下令让各地百姓都种植棉花,棉花才成为主要的经济作物。
虽然古代棉花产量不如现代,但是相对于丝、麻来说,棉花种植简单,产量也比丝麻高很多,如果能全面推广,肯定能促进纺织业的发展。
武后采纳了锦瑟的建议,派人去边境和西南地区寻找木棉花。
然后在各地推广棉花。
尤其是最适合种植棉花的新疆,在现代,新疆的棉花总产量可是连续一十几年位居全国第一。
世界棉花看中国,中国棉花看新疆。新疆棉花是无敌的存在。正好还能让掌权者看到新疆的重要性,这回可不能再丢了!】
大唐
西南边境的百姓闻言脸上露出喜色,众人兴致勃勃的讨论天幕所说的棉花到底在哪里,该怎样种植?
讨论过程中他们发现原来他们见过这种花。
开花的时候很美,但枝干很丑。
原来还有这样的作用吗?
武周时期
武则天听到大唐已经有了棉花一喜:“立刻派人去找。”
不过这新疆又是哪里?“来人,取地图集来。”
唐太宗时期
李世民笑了,大唐本身就有,只要推广几年就能见到成效。
比从天幕手里买到种子开始培育快多了。
比丝麻产量高,就这一条就很值得推广这个棉花。更别说它还全身是宝。
李世民高兴得在殿前走了两圈,脑海中已经想了好几种推行办法。
文臣武将们也很高兴,文臣们想到多了一种产量比麻高的布料,要是推广至各县,不久的将来不就人人都有衣服穿,再不用衣不蔽体,这是一项伟大的功绩。
武将们想到有了棉花,将士们过冬就能多一件御寒的衣物。
大家都在讨论:“新疆在哪里?”
“在高昌,”李世民早就把地图看了无数遍,对各个地方的前后今生如数家珍,“贞观十四年,君集平高昌,大唐在其地方设安州都护府,同年在交河城设安西都护府。”
侯君集一听两眼放光,感受着众人艳羡的目光,昂首挺胸道:“陛下,高昌那块地既然如此有用,可以早点将其打下,臣请战。”
他会比史书上记载的更快打下高昌!
【棉花加报纸,武后一时间风头无两。
反对她的大臣上过几次报纸后,再不敢再提什么牝鸡司晨,母鸡打鸣了。
可见那些自诩维护正统秩序的“儒学家”们也并不是全无弱点。只要戳中他们的痛处,他们也不是不能乖乖闭嘴。
作为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女皇,尽管唐朝之后的儒家、历史学家都对她进行过恶毒攻击和抱敌对态度,但是他们来来去去也就只能黑她恶毒、牝鸡司晨、手段残忍,对于她执政期间的功绩是认可的。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她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1'。
我们伟大的管理员曾经说过——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她提拔过不少人,也杀了不少人。刚刚提拔又杀了的也不少'2'。
这绝对是高度评价,别忘了那首词里写的“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3'”
女皇这样的评价就证明了她的过人之处。
而且女皇在古代帝王里知名度绝对位列前五,比起某些被儒家士大夫大肆赞扬的皇帝出名多了。
太出名了就容易招黑,而且被黑得可惨了。
欧阳修的《新唐书》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作为正史流传的,隔了几百年,这两位史学家像是亲眼目睹武则天杀女陷害王皇后一样,写得有板有眼。
可是废王立武牵扯到的何止王皇后,还有长孙无忌、褚遂良、韩援等人,如果真是武则天杀女陷害,出身太原王氏的王皇后会善罢甘休?
还有长孙无忌等人的列传以及武则天列传、唐高宗列传中都只字不提?这明显不可能。后世学者经过多方查证,认为杀女纯属小说虚构。
欧阳修和司马光这两位文学大家采用小说里虚构的情节,也不知道是什么想法。
还有毒杀长子李弘,这个更是荒谬,但是却被欧阳修写进了《新唐书》。
后世猜测欧阳修花甲之年还能陷入两件乱。伦案,可能就是他的报应吧,捕风捉影写史书,他晚年也被政敌编造乱。伦黑料。
可刺激了呢,初次与大儿媳有染,第一次与外甥女通奸。
要不是事情闹大了传到皇帝那里去,欧阳修说不定就要背上这口黑锅了。
还有经过明朝重新刊印的《旧唐书》中王皇后、萧淑妃死于醉骨,简直离谱他妈给离谱开门——离谱到家了。
医学证明,普通人是没有办法在被重打一百大板后,再砍去四肢装入酒坛里活几天还不死的。医学奇迹都不敢这么写。】
宋仁宗时期
欧阳修:“……”
司马光:“……”
第71章 七十一章 造谣不好
秦始皇/汉武帝:略输文采???
秦始皇挑眉:“这人是谁; 口气竟如此大。”
刘彻:“略输文采?输在哪里?”管理员?这是什么说法,听天幕的意思,这人似乎很厉害; 也很受天幕推崇。
简直有种盲目信任的意思。
这人到底有何成就,能被推崇至此?
**
唐太宗/宋太。祖:稍逊风骚??
李世民:哪里逊; 说清楚。
“伟大的管理员?”李世民好奇道:“天幕可从来没对谁用过这个词,这人做了什么竟如此被推崇。”
【《新唐书》的问题远不止这些; 历史上《新唐书》颁行不久,北宋的史学家吴缜就写下《新唐书纠谬》,共举出该书四百六十条错误。
这本《新唐书纠谬》被后来的史学家评价为多言之有据,深中其失。自立误说,纠责失当处; 不及全书的十分之一'1'。也就是说这本书指出来的错误大多数都是真的; 有问题的占不到这本书的十分之一。
而且后世的史学家发现《新唐书》中除了这本纠谬列出的错误外; 还有不少错误; 就…《新唐书》质量堪忧。看的时候最好要结合《旧唐书》一起看。
当然《旧唐书》也有很多问题; 我们现在看到的《旧唐书》已经不是后晋最初编撰的那本了; 经过明朝的重新刊印里面加了不少料。】
欧阳修被天幕说得脸色忽青忽白,良久也吐不出一个字来。
至和元年八月他又遭到诬陷被贬; 幸得官家挽留才留在开封修《唐书》。
早在庆历四年; 官家就下旨重修《唐书》; 他被任命为翰林学士,主持修撰《唐书》的时候《唐书》已经修了十年。
他接手后,历经七年; 和宋祁、范镇、吕夏卿等人于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完成《唐书》的修撰。
修了十七年的《唐书》,竟有这么多问题?
欧阳修被打击到了,他颓然地坐在院中石凳上。;lt;列传;gt;部分是宋祁写的; 〈志〉和〈表〉分别由范镇、吕夏卿负责编写,他只写了〈本纪〉10卷和〈赞〉〈志〉〈表〉的“序”以及《选举志》《仪卫志》。
宋祁是前辈,又先于他编撰《唐书》,所以他没有对宋祁所写的列传部分从全书整体的角度润色整合。
难道是这里出了问题?
随即,欧阳修摇了摇头,记载武后杀女的武后本纪以及杀子的唐高宗本纪是他写的,天幕说后世已经多方查证证实了是子虚乌有。
他要不要上书官家,重修一遍《唐书》呢?
【还有《资治通鉴》,一开始司马光可能是想效仿司马迁的《史记》写一本巨著,于是自己编撰了《通志》,是一家之言。
后来呈给宋英宗、宋神宗看的时候,两位皇帝都觉得好,才变成了官方下旨编撰的正史,成书后赐名《资治通鉴》。
但人家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备注了自己是一家之言,也没有碰瓷正史。看《史记》的也都知道司马迁写的是私史,一开始也没太当真。
后来流传着流传着才变成二十四史的开篇之作,成了非常有参考价值的正史。
这里说个有意思的事,不考据,说个玩笑而已——据说是汉宣帝觉得《史记》不错,所以才把《史记》推广的。
当时的《史记》还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删减版,里面含有大量的宫廷秘事,尤其是关于汉武帝的宫廷秘事。
这情有可原,谁让汉武帝下令把司马迁阉了呢。
司马迁怎么可能一点怨言都没有,所以未删减版的《史记》一定很刺激!!可惜我们看不到。】
汉武帝时期
刘彻双目微微眯起,眼神危险,“《史记》?还是二十四史的开篇之作?后世广为流传的正史?”
他好像知道为何他在后世不受待见了,肯定是这厮写《史记》的时候恶意抹黑他!
这司马迁到底是何人?
还有汉宣帝又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推广这种私史??
**
在外游学的司马迁听到天幕提起自己的名字,先是不敢置信,随即狂喜,但没过多久就变成惊吓过度了。
他…他竟然被……
司马迁高兴不起来了。
【司马迁虽然夹带私货,但人家至少尽力做到了公平公正。《史记》是我国第一部 纪传体通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同时也是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它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此后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对比之下,和司马迁一字之差的司马光就不够公平公正了,修正史还不认真考据,在正史里造谣。
唐朝尤其是重灾区,不仅造谣,还大加润色,比如二凤玄武门之变后,去见李渊时“世民跪而吮上乳,号恸久之”;武则天杀女嫁祸王皇后……
不过尽管如此,司马光还是获得了和司马迁一样的成就,《资治通鉴》被誉为中国古代唯一能与《史记》相媲美的史学巨著。
《资治通鉴》和《史记》并称为“史学双璧”,司马光和司马迁并称史坛“双司马”。】
司马迁觉得自己又可以了。
司马氏世代为太史,他早有写一部从三皇五帝时期到至今为止的史书的想法。
为此,他将游学沿途中所见所闻都被他一一记在笔记上,打算历遍天下后结合自家的藏书写史。
自从纸张造出来后,他的游学之路更顺畅了,对于怎么写也有了一个初步的想法。
但万万没想到,他还未动笔的史书将来竟有如此成就。
流芳百世,开创了一种新的写史体裁。
司马迁激动万分,一颗心怦怦直跳仿佛要跳出胸腔。
汉武帝时期
刘彻一头问号:“??”这种私史也能当做正史?
还评价这么高!
一想到那本《史记》里可能没少抹黑他,刘彻就眼前一黑。
唐太宗时期
李世民原本听得挺开心的,像史记删减版、汉武帝后宫秘事什么的,汉宣帝推广《史记》什么的,他根本听都没听过。
他正想着汉宣帝推广《史记》是不是因为记恨汉武帝,但又不能光明正大表现,所以暗戳戳推广记载了汉武帝黑料的史书呢。
结果吃瓜吃到了自己身上,他怔住了,转头问长孙无忌:“天幕刚才说什么?”
长孙无忌死死地抿着唇,才没有笑出来,被李世民这一问,彻底憋不住,“噗嗤……”
长孙无忌这一笑,众人也绷不住了:“哈哈哈……”
李世民也跟着笑了起来,他无奈道:“这些修书的文人学士太缺德了!”
【总之正史造谣非常恶劣,比野史还恶劣,野史不可信是众所周知,但正史作为反驳野史的依据,竟也如此不可靠。
这对后世研究历史的学者来说非常痛苦,恨不得穿越回去亲眼见证那段历史。
再把那群写史书的人拎起来打一顿,写史书就不能严谨一点,多方考证,不确定地方的标上不确定吗?】
各个时空参与过修史书的文臣觉得脖子凉飕飕的。
可是史书也不是他们想怎么修就怎么修啊!修完后要给君王过目,要是君王提出你这里写得不好,写得不对,他们除了改还能怎样?
【好了,说完题外话,我们继续看书里的内容。
通过这几件事,锦瑟终于混成了武则天的心腹,同时她也慢慢接触到了武则天的几个儿女。
这个时候李弘已经死了,太子之位落到了李贤头上。
李贤和从小体弱多病,疑似患有肺结核的李弘不一样。李贤容貌俊秀,举止端庄,才思敏捷,身体比起他哥哥来不要太好。
锦瑟来的时候李弘已经死了,所以她并不知道李弘到底得了什么病。
不过她猜测未必是肺结核,肺结核是传染病,在没有青霉素的古代是绝症。
如果真得了肺结核,以古代的医疗卫生条件,不可能没有人传染这个病。
锦瑟在宫中经常能“偶遇”李贤,每次见面李贤都会夸锦瑟的报纸有多好多好。
锦瑟以为李贤是想拉拢她,也没怎么在意。
直到有一天武后问她,愿不愿意去东宫当李贤的侧妃。
锦瑟:!!??
锦瑟想也不想的拒绝了。
cp粉谈什么感情?男人只会耽误她磕cp。
而且李贤就是个悲剧,她是疯了才会当他的侧妃。
武后见锦瑟拒绝得毫不犹豫,心里很是满意,还把她派去教导太平公主。
锦瑟开心得快起飞了。
终于能见到了她心心念念的太平公主,而且还当上了太平公主的老师!
啊啊啊啊她的平婉。
别误会!
这时候的太平公主还是十岁的小姑娘,上官婉儿也才十一岁,锦瑟还没丧心病狂嗑两个小女孩的CP。
她只不过想看看作为团宠的太平公主小时候是怎么样的。
如果可以,她真的好想帮助太平登上皇位,接替女皇的班。
这样太平和婉儿就不会死在李隆基的手中了。
呜呜,她的平婉,大唐最有权势的公主和最有才华的巾帼女宰相,双双死在了李隆基手里。多么遗憾,多么可惜!
婉儿走了还有太平为她撰写墓志铭:
潇湘水断,宛委山倾,珠沉圆折,玉碎连城。
甫瞻松槚,静听坟茔,千年万岁,椒花颂声'2'。
派人收集她的诗作装订成诗集流传下去。婉儿虽死,但上官婉儿的名字流传千年依旧有人记得。
可太平被处死的时候,疼爱她的帝后、丈夫、婉儿都不在了,她连名字都没有流传下去。只在史书上留下了太平公主李氏,生年不详……】
第72章 七十二章 为什么太平不做第二个武则天……
武周时期
武则天有些意外; “太平?”
后世竟然看好太平,这是武则天没想到的。
武则天虽然以女子之身坐上皇位,但她并没有想过要立女儿为下一任皇帝; 太冒天下之大不韪了。
况且这个位置并不好坐,心机、谋略、手段样样都不能少,最关键的是得狠!
要不是她够狠; 早就被那些自诩李唐忠臣的人马拉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