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神医她千娇百媚 >

第380章

神医她千娇百媚-第380章

小说: 神医她千娇百媚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亩地,要三天内挖完。
  宋宰相对此事很热诚,每次挖一锄头,心里就感叹一下。
  底下的红薯,一个个长得壮实,一棵藤下七八个,每个三四两,加起来份量不低。
  宋宰相感觉自己上当了:“这东西太压秤了,可比大米、小麦压秤多了。”
  挖了半日,他累得老眼昏花,问自家的老仆:“咱们挖了多少?”
  老仆也不知道。
  他叫了大将军王府的小厮。
  小厮看了眼,数了数畦数,对宋宰相恭敬道:“您已经挖了一成,大人。”
  宋宰相:“……”
  快累死他了。
  旁边是刑部尚书。
  那位尚书大人端了小杌子,有下人撑一把油纸伞,他躲在伞下贪凉,地里有他家的二十名护院正在干活。
  宋宰相快要羡慕死了。
  很快,刑部尚书站了起来,往田里走。
  路过宋宰相的时候,他主动打了招呼,并且道:“大人,我家小子们已经挖了一亩地,堆在那里。
  我去称一称,您要不要歇歇,喝点茶,也去看看?”
  宋宰相求之不得。
  他这边还不知挖到什么时候去呢。
  听说那边可以去围观,他当即放下了出头,跟刑部尚书走了。
  堆积在地上的红薯,非常可观。
  刑部尚书府的护院们,正在一筐筐装起来。这种竹筐,也是大将军王府提供的,他们家什么新奇东西都有,而且出奇的好用。
  筐先称过了重量,每一只都差不多重,再装上红薯。
  刑部尚书府的账房先生,拿着纸笔和小案几,在旁边记载一筐筐的重量。
  每一筐装满,除掉筐的重量,都在一百零几斤。它既不会低于一百斤,又不会高于一百一十斤。
  装完了、称完了,宋宰相手里两杯茶也喝完了。
  “大人,装好了,一共五千七百七十斤。”账房统计完了,急急忙忙上前跟自家主子回禀。
  他说话的时候,声音都在发颤。
  他激动啊!
  大将军王妃买的这些地,规划得很标准,一百畦是一亩,没什么误差。
  他们刚刚挖过的地方,往回一扫就能看出,的确是一亩地;而这一亩地里,藏着数不清的红薯。
  挖出来再装筐,五千多斤。
  宋宰相愣住。
  他既感觉震惊,又觉得是意料之内。
  震惊的是,收获这么大,以后想要饿死人估计很难了;而意料之内的是,他刚刚挖了那么久,他已经估计到了产量。
  真的有五千多斤!!
  这边是一个统计出来的,立马嚷嚷了出去。
  很快,不少人过来围观,而小皇帝和两宫太后,也亲自到了。
  薛湄姗姗来迟。
  在场众人看向她的目光,都带着崇敬。
  有位大人府上的总管事,长得高大肥胖。他从小就没吃饱过饭,父母兄弟姊妹都是饿死的,只有他活了下来。
  他后来得势,成了总管事,就报复性的胡吃海塞,把自己吃得很胖。
  这么个胖子,噗通给薛湄跪下,痛哭道:“救苦救难的菩萨,您给我们带来了亩产五千斤的红薯,您这是渡天下人!”
  说着说着,他就嚎哭了起来。
  场面一时很静,众人都很感慨。
  他们这次来,不仅仅亲眼看到了亩产五千斤的红薯,也亲眼看到了这些地。
  这些官员出身都富贵,谁家里没有良田?他们一眼就看得出,大将军王妃的这些地,只能算二等,就是说并不是最肥沃的。
  当然,也不荒。
  不是最肥沃的地里,收成这么高,要是换到更肥沃的地里,或者种到那些不怎么产量的荒地里去呢?
  大家想着,都有点激动了。
  想想富农一年也只有半年能勉强吃饱饭,想想京城都有人饿死,粮食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了。
  再颟顸的官员,此刻也心潮澎湃。
  小皇帝修朝则惊喜看着薛湄,心想这是他的姨母,如此厉害!
  “大家别挤在这里了,红薯而已。赶紧干活,我府上的人已经去做红薯宴了,等会儿你们会吃到各种美食,都是红薯做的。”薛湄说。
  众人:“……”
  王妃一点也不激动,王妃跟没事人似的。
  王妃闲云野鹤,是真正的高人。
  其实王妃这几天吃红薯吃太多,有点腻味了。
  啥玩意啊,地球时代都是喂猪的,还当宝贝呢。


第896章 尾声(10)
  薛湄做了一顿红薯宴,款待众人。
  今日来干活的,诸位大人加上他们自己带过来的,少说两百人;而小皇帝和两宫太后带来的,也有两三百人。
  几百人的饭,不是那么好做的,幸好薛湄财大气粗,把小郡王几处酒楼的厨子全部叫了过来。
  一共有四十名厨子,其中十人在戴妈妈的带领下,专门给诸位主子们做好吃的。
  “第一道是烤红薯。”
  “红薯饭。”
  “红薯粥。”
  “红薯粉做成的圆子,加了牛肉红烧,这叫红薯圆子烧肉。”
  “红薯块炖排骨。如果有土豆更好,可惜我还没找到土豆,先用红薯代替,也能吃。味道可能有点鲜甜。”
  “这是红薯派,加了牛奶和糖。这个都是我教的,也是用烤红薯的办法做成的。这个比较难,需要烤窑,我是临时做的烤窑。”
  “红薯麻团,也是用了红薯粉,油炸的。”
  “油炸的还有红薯条,外面沾的一层是白糖,油炸的红薯条蘸白糖好吃。”
  “……”
  薛湄站在旁边,喋喋不休,向太皇太后、太后和小皇帝,四位辅政大臣介绍起一道道端上来的红薯成品。
  萧靖承坐在旁边,表情温柔,没有阻止薛湄。
  薛湄今天弄了各种新鲜花招,小皇帝特别喜欢,一刻不停的吃。
  她告诉众人:“红薯这玩意儿,穷有穷的吃法,能管饱;富有富的吃法,能上台面;
  它对土壤和气候要求也低,肥沃土地能种,贫瘠沙地也可。寒的地方能中,热的地方也能种。
  它熟了能吃,生的也能吃。容易保存,做成红薯干还能携带,比普通干粮还方便。”
  众人都听住了。
  这天,大部分的官员和太皇太后等人在午饭后,都回城了。
  官员们的下人,还在帮忙干活。
  修朝和奚宝辰乘坐同一辆马车,奚宝辰问他:“我看你胃口大开,吃得比平时多了一倍,这会儿胃疼吗?”
  “不疼,好吃。”修朝道,“母后,那种红薯派太好吃了,让姨母教教御厨,朕要时常吃这个。”
  “我回头问你姨母要。”奚宝辰道。
  修朝:“姨母真厉害。太傅说,朝臣们都很怀疑红薯的产量,其实有点愚蠢。试想,若没有完全把握,姨母怎么会任由流言蜚语私下传播,毁她名声?
  虽然还没有亲眼所见,但太傅笃定姨母会赢。果然,姨母赢了,就连宰相都没话说。那老头太有意思了,朕看到了他偷偷啃生红薯,大概是他又不相信姨母说‘红薯能生吃’。”
  奚宝辰难得见修朝又活泼了点,还打趣宰相,忍不住笑了起来。
  母子俩回城的时候,乐了半晌。
  奚宝辰看到修朝又活泼了点,心中很高兴。
  宋宰相却没有回来。
  他老人家愣是带着自家的下人,把他那一亩地给挖完了。
  他也在郊县吃了三天红薯。
  红薯的确很好吃,可以代替粮食,也能管饱。他这几天没有沾油水与米饭,光吃红薯。毕竟这里的红薯管够。
  他想知道,如果灾荒之年,兜里揣一个红薯能否保命。
  三天下来,他发现的确可以,跟吃了三天白米饭的效果差不多——有点无力,毕竟没吃盐。
  它扛饿的效果,比米面还要好。
  宋宰相彻底服气了。
  他那一亩地,因为地势比较低,得到的雨水丰沛,亩产过了六千斤。
  剩下的一千斤,薛湄送给了宋宰相,还给了他一本小册子。
  小册子上既有文字,也有图案,它一共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 分,如何烹饪红薯,后来是各种食谱,都挺简单的。因为红薯加工,本身就不难。 


第二部 分,是如何种植红薯。怎么培养藤,如何插入地里,如何浇水等等。 


第三部 分,就是介绍如何储存红薯,可以让新鲜的红薯过冬。 
  这个引起了宋宰相的极大好奇,因为新鲜的红薯保存过冬,的确不太容易。
  薛湄的办法,跟保存菜蔬差不多:挖地窖。
  三天之后,红薯收完了。
  薛湄早已安排了下人,各自分红,把红薯运回去,放入早已做好的地窖里存储。
  宋大人临走的时候,特意过来见了薛湄。
  “王妃,老臣以前怀疑您,真是该打!老臣在深山住久了,脑子混沌,不知王妃您从前的事迹,还贸然质疑,给您带来了麻烦。”宋宰相态度诚恳。
  薛湄:“我有些时候遇到了新鲜事,也接受不了。您还愿意主动上门了解,而不是躲在官衙里,一边不理解一边骂我。”
  宋宰相:“……”
  “这几日辛苦您了。”薛湄又道。
  “能见证这等奇迹,能为梁国百姓吃饱饭,我辛苦又如何?王妃才是真辛苦了。”宋宰相道。
  薛湄跟他相互客气了一番。
  接下来,薛湄又做了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
  她要把今年丰收的红薯,自己留下一万斤,剩下的送给朝廷。
  “……朝廷暂时还没有这个地窖,先放在我那里储存。等明年开春了,您可以派人去我那里拿。”薛湄对太皇太后说。
  她建议,先由朝廷育苗,再把藤蔓给京城附近的百姓去种植。
  因为多,每家每户种植半亩地,就足以让他们尝到甜头。
  朝臣与太皇太后等人都同意了。
  就在众人为此高兴的时候,突然听闻薛湄要南下。
  她理直气壮告诉太皇太后:“我要回趟娘家。”
  太皇太后:“你可是双身子的人。”
  “没事,我坐船。”薛湄道,“况且胎儿健康稳固,别说赶路了,我跑步都没问题。”
  太皇太后:“……”
  其他人不是很关心薛湄的胎儿,只关心她娘家。
  这个时候,他们突然意识到,薛湄是楚国皇帝封的成阳公主,她所说的“回娘家”,是回一趟楚国。
  她要把红薯送一万斤去岭南,给建弘帝,顺便告诉他自己怀了孩子。
  萧靖承在不涉及国政大事上,都随薛湄,故而他们准备好了船队,带上了礼物,又要回楚国去了。
  薛湄还给大哥带了重礼。
  “我也去,反正我闲得无聊!”小郡王说。
  他急急忙忙赖上了薛湄。
  薛湄同意了。
  太皇太后知道阻止不了,就懒得阻止,眼睁睁看着薛湄和萧靖承溜了。
  现在的年轻人啊。
  太皇太后一想到自己的孙儿可能生在半路上,或者生在楚国了一年半载回不来,她就很心痛。
  但是又有什么办法?


第897章 尾声(11)
  薛湄这次去楚国,很顺利。
  要说起来,她就是回娘家,大将军王陪同她回去。
  不管是梁国还是楚国,想要说什么,却又不知如何启齿。
  薛湄还把修竹一家三口也带回去。特别是修竹,她很着急回去,因为楚国那边的铺子,掌柜的送了两次信,账目都不是很清楚。
  戴妈妈也跟着,除了薛湄在楚国的生意她要去打理一下,也是因为薛湄这个人太随性了,戴妈妈担心她把肚子里的孩子弄没了。
  “要是你像修竹那么听话,我也少操心。”戴妈妈数落薛湄,“不让你吃冰湃的果子,你非不听。”
  薛湄:“热嘛。”
  “能有多热,为了孩子,也该忍忍。”戴妈妈道。
  薛湄摸了摸肚子:“那不行,我又不是怀了个祖宗,我还得敬着它。再说了,吃点凉东西真没事,我平时肠胃就很好。”
  戴妈妈:“……”
  她只得转向了萧靖承,对他道,“王爷劝着她!”
  “您老劝不了,我也劝不动。”萧靖承还没出手就先认输。
  戴妈妈:“……”
  这一路南下,这样的对话时常要发生。他们是行船,各种河鲜都容易得到,戴妈妈总是胆战心惊。
  比起普通的食物,河鲜处理不好,或者不新鲜的话,容易发急性肠炎;而古代治疗腹泻等急性病是没什么好办法的,一旦发作起来,可能会要命。
  正常体弱的人,行船也不敢像薛湄这样吃河鲜,何况她还是个孕妇。
  薛湄则说:“多吃点鱼,孩子将来聪明。”
  她和戴妈妈持有两种不同的观念。
  等船队到了楚国京城的时候,戴妈妈死活要随着修竹一家子下船,不肯再跟薛湄去岭南了。
  “我眼不见为净。”戴妈妈虚弱的感叹,“再劝你一天,我得少活二十年。”
  薛湄乐不可支。
  她到楚国京城码头的日子,比大哥预计中早了两天,因为一路上顺风顺水。
  大哥太忙了,没顾上见一面,薛湄也不等人,放下戴妈妈和修竹一家子,继续南下,直接去找老皇帝去了。
  大哥后来懊恼不已,跟戴妈妈再三打听薛湄的情况。
  听说薛湄怀孕了,大哥一时间心情格外复杂。
  戴妈妈下船之后,天天围绕在薛湄和萧靖承身边的,就是小郡王了。
  他居然取代了戴妈妈的位置,成天唠叨,让薛湄不要这样、不要那样,要为了孩子着想,做个娇弱的孕妇。
  薛湄:“你故意的吧?”
  “都是为你好。”萧明钰大言不惭。
  薛湄可以肯定,他是故意的。
  他们这一行人往岭南而去的时候,彩鸢正在梁国的客来居客栈,处理药铺的事。
  她坐船晕了好些日子,直到腊月都没调养过来;正月的时候,她又染了风寒。
  等她病好了,打算依照大小姐的吩咐,从楚国调运白药和三七,以及吩咐楚国增大产量的时候,楚国那边的总药铺给了她反馈,说暂时没有。
  “今年新开了五家药堂,白药的供应变多了;朝廷要了一大笔,放在军医营用,估计上半年没有多余的。”
  总药铺的掌柜给彩鸢回话。
  那就只能等。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彩鸢除了等,也没其他办法。
  故而她无法离开梁国。
  楚国那边,药铺的总管事见修竹和彩鸢都不在,做事就拖拉。而且他为了自己的体面,故意扩大了白药在楚国的销量。
  “放出话去,谁需要白药的,就到客来居天子三号房,我只办一个月的公。”彩鸢让人放出话。
  梁国这边的药铺,都在等彩鸢的消息。
  彩鸢用了郡主府的小厮,一个个上门去通知了他们。
  确定了时间之后,大家都急急忙忙去了客来居,等着彩鸢见他们。
  卢文自然也要代表卢家的金匮药堂去要一张订单。
  这个消息,传到了卢文的嫡母耳朵里。
  一件事,加上了内宅女人们的理解,就变了味。
  比如说彩鸢这事,听到的小厮告诉了四夫人身边的管事妈妈。
  管事妈妈一听,什么女人坐客栈,供应白药,噱头罢了,分明是等男人。
  正好卢文去了。
  “就是私会九少爷的,啧啧。”
  传到了四夫人耳朵里是这样,等再传回卢文的姨娘耳朵里,就更不堪了。
  当时,四老爷,也就是卢文的爹,正在他姨娘处用早膳,两人都听到了这个消息。
  姨娘气得手发抖,当着四老爷的面就落泪了。
  “他总是不听话!丫鬟有什么好的?”姨娘哭道。
  这个时候的四老爷,其实已经改变了想法。
  四老爷到底是常在外面跑的,比宅在内廷的妇人见识多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