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神医她千娇百媚 >

第367章

神医她千娇百媚-第367章

小说: 神医她千娇百媚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帝一听,决定和薛湄握手言和,还问她:“你可有炮制之法?”
  “现在市面上那些轻便的羊羔皮子,全是我的炮制之法,这上面我是行家。”薛湄得意的炫耀。
  皇帝决定不和她一般见识,只催促她赶紧把这张蛟龙皮炮制好,他要拿回去挂在他的龙椅上。
  他心情有些激动:“那才是真正的龙椅。”
  薛湄:“……”
  你们这些没什么见识的古代人,可愁死我了!
  她一边发愁,还是在侍卫们的帮忙之下,将这张鳄鱼皮给炮制了出来。
  等他们船真的到了岭南,蒙田将军带着士卒们在码头迎接的时候,鳄鱼皮已经怕炮制妥当了,看上去都没怎么变色,凶猛异常,活灵活现。
  皇帝满意极了,一见面就要邀请蒙将军去看他的蛟龙,迫不及待要炫耀,跟小孩子一模一样。


第864章 百无禁忌
  这一趟顺风顺水,船行了三十七天,顺利到达岭南地界。
  楚国在岭南地界设了一个官衙,由蒙田大将军管理。
  蒙田本身就是岭南的土人,骁勇善战,他家几辈是一族之长。在岭南千百个寨子里,他们是最大的寨子,很有声望。
  为了防止蒙家起兵造反,独占岭南为王,皇帝就封了蒙田为抚顺大将军,着令其管理岭南,给了他一些兵器和权力。
  蒙田大将军一族人从山里迁了出来,开拓平地,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县城;而后也有不少的族人迁出大山,但大部分还是维持原状。
  县城不过五、六千户人口。
  蒙田家的八成的族人,也还是住在山里,他们习惯了依靠山林为生。
  皇帝亲自驾临,蒙大将军又震惊又兴奋,一直在码头等候。
  终于把皇帝给盼来了。
  野人受过的政治教育不多。哪怕读书识字,骨子里也和薛湄一样,有种外来者的无知无畏。
  所以蒙田大将军看到皇帝,只感觉亲切有加,敬畏不足。
  蒙大将军今年也快五十了,又高又壮,有野人王的气势。
  一看到皇帝,他就哽咽着说:“臣无召不得入京,还以为有生之年,无法再见天颜。不成想,陛下竟亲自看望臣来了,臣受宠若惊。”
  他说着就哭了。
  皇帝是个老头了,虽然也挺高,但背有点驼。故而他需要抬手,才能拍着蒙田的肩膀:“好了好了,朕千里迢迢而来,不是听你哭丧的,朕又没死。”
  薛湄:“……”
  皇帝仗着自己身体好,百无禁忌。
  蒙田大将军就止住了泪。
  他在人群里又看到了薛湄,也上前见礼:“白小姐,好些日子不见您了,您是跟陛下一起来的?”
  “她现在是朕封的成阳侯,不是什么白小姐,不伦不类的。”皇帝插话。
  蒙田大将军:“突然忘了这茬,我知道是封了侯爷的。”
  “大将军,你是日渐健壮了,不输少年人。”薛湄恭维他。
  蒙田就很高兴,哈哈大笑起来。
  蒙田大将军有些智慧,但没有那种政治老手的狡猾,他基本上还是一个心思很淳朴的人,没有摆脱野人的血统。
  一到了蒙田的地盘,薛湄感受到了一种岭南独有的热情:直白、热烈又很真挚。
  皇帝和蒙田重逢,显摆了他的鳄鱼皮,又叙了叙家常,就说起正事。
  皇帝问蒙田,岭南可真的有一年三熟的水稻?
  蒙田就看向了薛湄,他知道是薛湄告诉皇帝的。
  在这方面,蒙田也很老实,如实回禀:“陛下,岭南一年四季高温,水稻的确可以三熟。但并非遍地都是粮食,因为很多的荒地,耕地不足。”
  这是实话。
  区分野人和文明人的标志,就是他们是否会采用工具。
  而工具就是用来种田、种地的。
  岭南的百姓大部分就依靠山林生存,往田地里撒一把谷子,他们并不懂得插秧播种等,他们就是靠天吃饭。
  蒙田没有欺骗皇帝,岭南的耕地的确很少。
  想要开垦耕地,第一是需要大量的铁来制造农具;第二是新修水利。
  这两者不是靠有钱、有人就能做到的,他需要朝廷的批准。
  蒙田管辖内的村寨,从来没有饿死人,不种稻子可以打猎,采野果。
  人只有到了被逼无奈的时候,才会向朝廷要这、要那的,否则谁去开这个口?
  蒙田也从来没有想过,要朝廷来改造岭南。
  不管是朝廷还是岭南自己,都觉得这是一块荒蛮之地,自生自灭就可以了。
  现在皇帝来了,还问起了一年三熟的水稻,蒙田其实是有点懵的,他都不知道问这个做什么。
  “朕要在这里开垦荒地。从今日起,在这里设州府。蒙田,你不仅仅要担任大将军,还要担任知府。”皇帝开门见山。
  蒙田山一样的身躯抖了抖,声如洪钟地告诉皇帝:“陛下,微臣不识字。”
  皇帝:“……”
  薛湄在一旁忍俊不禁。
  萧靖承见皇帝有些心急,便往前站了一步:“陛下,不如先休整,我陪着您到处走走看看。过些时候,再安排州府之类的署衙。”
  皇帝也意识到自己的确太过于急躁。
  他点了点头,让蒙田安排饭菜。
  第二天,薛湄、萧靖承和蒙田带的人,就开始陪皇帝走山寨。
  山路特别难走,好在薛湄和萧靖承体力都不错,而侍卫们安排了软轿抬着皇帝。
  一共走了三四处山寨。
  第六天的早上,他们遇到了瘴气。
  蒙田大将军都有点害怕,让所有人都不要出门,今天山路可能走不了。
  他指了指方向,对皇帝说:“那个地方叫鬼谷,是一个又阴森又可怕的地方。”
  薛湄就知道,那里应该是一个有死水的峡谷。不流通的水,加上各种动植物的尸体腐烂,蚊蝇遍地,就会在那里形成一定得瘴气。
  这天他们就不能再往前了,直到两天后,有一阵清风吹来,那一股子瘴气被吹散了,蒙田大将军才带着他们继续往前。
  到了第十日,大将军不往前走了:“再往里面就是深山了,深山里更危险。前面树林还会有野生的大象,这种畜生一脚能把人踩成肉泥。”
  皇帝又心动了。
  他老人家还没有见过野生大象,只是听人描述过,他很好奇了。
  薛湄觉得皇帝也蛮可怜的。古代信息不发达,交通不方便,古人真的是什么都没见识过。
  他们往回走,倒是没有遇到瘴气,因为现在是农历的四五月份,不是瘴气最可怕的时节。
  要是再过一两个月,蒙田他们也不会轻易入山的。
  回到了蒙田的县城,薛湄问皇帝:“陛下意向如何?是打算回去,还是想多住些日子?”
  皇帝略有所思,不接薛湄的话,只是道:“朕看到了,水稻是成熟的水稻,现在都不到五月份,第一季的水稻就熟了。你没有骗朕,果然是有三熟的水稻。”
  他说这个话的时候,眼睛里有一种光,那是少年人才有的奋斗的光。
  薛湄就知道,这老头肯定要在这里折腾了。
  皇帝参观完了,一方面开始设立州府,同时打算在这里建一个行宫,以后他的儿孙们可以来这里小住;另一方面,就开始着手开垦新的田地,打算种第二季的水稻。


第865章 开荒的初步成果
  开荒这件事,做起来也不算那么难。
  想要这个地方变得宜居,各种虫子要减少;而想让此处不生蚊虫,办法有很多。
  皇帝让萧靖承去圈了一千亩的范围,他要先把这一千亩坑坑洼洼的水塘、荒地全部改成良田。
  蒙将军提了一些意见;而薛湄的意见,仍然只有一个:此地要宜居。
  “陛下,咱们往荒地里走一走。我们要去找一种草。”薛湄说。
  皇帝也觉得此地一定要宜居,但是他也见识到了蚊虫的厉害。
  他们俩一边走,侍卫们跟在身后,皇帝就一边问薛湄:“你那种蚊香,造价几何?”
  他居然想把蚊香用来开荒。
  薛湄:“陛下若想要灭掉此地的蚊虫,光靠蚊香是不行的,第一成本太高了,第二效果不理想。”
  蚊虫的聚集地,会造成很多的微生物滋生,病毒、腐烂、恶臭都相伴而来,特别是有水的地方,再怎么弄都还是那个鬼样子。
  蚊虫会让人生病,会让水腐败,会形成新的瘴气。
  走到了一处荒地,水边难得清澈,不见蚊虫,薛湄到处找了找,找到了一大片的草,对皇帝说:“这种草叫辣蓼草,对付各种虫蚊,特别管用。
  把它用水煮开,熬出汁,放凉之后倒在污水、粪坑等地方,能灭了虫卵。”
  皇帝拔了一根草,闻着是有一种辣辣的味道。
  “你倒是什么都知道。”皇帝明明很荣耀的,却故作随意的姿态,“朕这些年见过的人,都没有一个像你这般博学。”
  薛湄知道皇帝故意试探她,但她就是不说。因为她的秘密,实在无从说起。
  接下来,薛湄就一直帮着皇帝开荒;萧靖承是侍卫首领,负责保卫,以及组织人力。
  先用辣蓼草,将三百亩范围内的污水、粪坑全部浇了一遍之后。
  薛湄告诉皇帝,接下来就是疏通渠道、铲除杂草,引进活水。
  “……因为四周还都是荒地,水田要一直保持活水,这个时候就需要在水田里养鱼。”薛湄又告诉皇帝。
  不仅仅种水稻,还需要养鱼,来保持水的活性,这样减少虫蝇滋生。
  这是水田的治理办法。
  水田之外的地方,则是把一些洼地全部填平;树洞里面也灌上放凉的辣蓼草水,然后把树洞堵住,杜绝了蚊虫在里面滋生。
  各种烂木头都收集起来,晒干做柴禾,不能任由它湿漉漉落在地上。
  如此一来,才短短一个月,这一片已经像模像样起来。
  蒙将军带着人来看,也是惊呆了。
  这已经没有什么荒郊野外的感觉了。
  那种遮天蔽日的蚊虫都不见了,水田里的稻子生的很好;而稻丛也没有一重一重的蚊子、飞虫。
  蒙将军错愕:“难道这就是天龙真子的气运,镇住了此地?”
  皇帝:“哪有什么真龙天子的气运,朕就是一老头,年纪比你大。遇到事要讲科学。”
  “科学”这个词,是薛湄最近常挂在嘴上的。
  皇帝学会了,就频繁运用。
  薛湄还教他如何制造草木灰,用天然的肥料给农田沃肥;如何用生石灰,洒在村落的门前屋后,防潮防虫。
  三个月过去了,最炎热的时候,皇帝种下的水稻,也就是岭南的第二季水稻,成熟了。
  黄澄澄的稻穗低垂着头,落在水面上;水田里的鱼儿,欢快游过。
  一切都是那么生机勃勃。
  田岸之上,不远处的小村庄,住着这些跟皇帝开垦的人,村子里炊烟阵阵,鸡鸣狗吠。
  丰收的那天,薛湄和其他人一起割稻子,累得她半死。
  当皇帝等人要按照老办法,把稻粒一颗颗摔下来的时候,薛湄教他们如何脱粒。
  她累得浑身臭汗,脸晒得红扑扑的;萧靖承看她这样,说:“你现在是个十足十的村姑了。”
  薛湄看了眼他高高挽起的裤腿,以及那脚上的泥巴:“你也是庄稼汉,谁也别嫌弃谁。”
  夜晚的时候,终于有了一些风,只是不怎么凉。
  萧靖承和薛湄都能忍受岭南的湿热,两人坐在田埂上,把脚浸泡在田里,有鱼儿从薛湄的脚踝处溜过。
  “这么短的时间,就有了这么一大片良田。”萧靖承笑着说,“我有点羡慕。”
  “你哪里是有点羡慕,你眼睛都放光了。”薛湄说。
  换了任何一个人都会眼馋。
  这三百亩的水田,可以养活至少一个村落的人;一年三熟的稻子,能给国家的粮仓填补多少,想想都令人激动。
  “梁国往北,那边也有大片的黑土地可以开荒,你们浪费了。你要是羡慕,回头我带你去。”薛湄又说。
  萧靖承:“……”
  建弘帝到了岭南之后,整个人晒黑了,也瘦了,但精神饱满。
  薛湄以前看他,觉得他最多几年的活头;现在看他,估计他十年之内可能都死不了。
  关于水利,薛湄又给他出了很多的主意,甚至教他如何用水力车,建弘帝把薛湄的每一个词都记住。
  这方面,他非常虚心,处处都听薛湄的话。
  等到了第三季水稻播下去的时候,时间也到了七月中旬。
  依照薛湄的办法,现在哪怕皇帝走了,这些人也懂得如何开荒。辣蓼草是一个神器,另外就是活水。
  用这两样,可以一寸寸的推进,把农田推向更荒芜的地方,占领它们。
  薛湄和萧靖承都有话想和皇帝说,犹犹豫豫的,却不知怎么开口。
  最后,薛湄觉得让萧靖承去说比较适合,因为老皇帝在萧靖承面前,不好耍赖,拉不下这个脸。
  如薛湄去说,估计得被他驳回。
  萧靖承告诉了皇帝:“我们得回梁国了。湄儿出来五年了,也该回去正正经经的成个婚。若再不回去,就赶不上年底办喜事,拖着拖着又大了一岁。”
  皇帝从鼻孔里喷了气:“是你小子等不及了?”
  “我有什么等不及的?我现在也享受丈夫的待遇。那个仪式,对我而言并不重要。”萧靖承说。
  皇帝:“……”
  皇帝第一次有了自家好白菜被猪拱了的心情。
  他有好多女儿,怎么以前嫁女儿的时候没有这种气愤不舍的感觉。
  不管如何说笑,薛湄和萧靖承的确是要走了。
  皇帝派了自己身边的侍卫,让人快马加鞭,回了趟京城,给太子带了一封信,与此同时,薛湄和萧靖承也从岭南出发。
  他们俩也给京城发了一封信,让薛湄的丫鬟们都在码头等候。
  薛湄的船队不打算进城了,他们接上了丫鬟们,就继续出发回梁国了。


第866章 上瘾了
  回程时,船舱里就只有薛湄和萧靖承两人。
  他们俩不分白天、黑夜的腻歪在一块,也并不会觉得累,彼此都是最舒适的状态。
  萧靖承有强迫症似的,每天早晚必定要习武,保持他的体力;薛湄很懒散,往船头栏杆上一靠,看水浆划起的波纹,有时候能看一个时辰。
  薛湄会用船上有限的调料,弄出各种烧烤吃。萧靖承并不是都十分买账,他很多时候都不爱吃这些乱七八糟的。
  白天的欢乐在于两岸风景的倒退、水里跃起的鱼儿,以及说不完的闲话。
  晚上的欢乐就会更多。
  薛湄这个时候便觉得,萧靖承的体力,其实比他的年纪至少要年轻十岁。他有无穷无尽的精力,总是要发泄在薛湄身上。
  薛湄有蛊虫在身,让她看上去像个十八九岁的小丫头,肌肤细嫩白皙,眼神明亮清澈,但她实际上已经是到了成熟的年纪。
  她和萧靖承有着一样的渴望。
  两人在这方面格外的和谐,每晚都要折腾很久,筋疲力尽了相拥着入睡。
  在岸上就没有这么好的机会。
  哪怕将来做了夫妻,也不能夜夜如此有空。
  薛湄很珍惜,萧靖承也很珍惜,两人是一晚上也不肯错过。
  锦屏和照影跟着薛湄,也在主船。然后这两个丫鬟表情有些尴尬,薛湄就知道夜里的动静没有瞒过她们。
  她把她们俩换到了另一条船上。
  主船上更显得安静、惬意。
  萧靖承怕热,他白日甚至不想穿上衣,被薛湄制止了。
  薛湄没有说不行,她只是道:“你热我也热,你不穿我就不穿。”
  萧靖承:“……”
  他把薛湄抱坐在腿上,在她唇上不轻不重的咬了一下。
  后来他就不再提此事了。
  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