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医她千娇百媚-第3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稽衍楼是情报组织,他们的大礼,自然也是情报。
他们给薛湄的情报,是关于太子在襄城的事。
薛湄看了,心中跳了跳,感觉局势会得到逆转。
“替我感谢楼主。”薛湄道,“这真是一份大礼。”
薛湄能识货,稽衍楼的人很高兴,当即离开了。
此事她没有伸张,只是告诉了萧靖承和大哥。
大哥听了,也非常震惊:“太子如此大胆?”
“我觉得他没这个胆量,肯定是成兰卿替他做主的。”薛湄笑道,“成兰卿这个女人可不简单。”
“可如何善后呢?”
“只要明年不发生干旱,不出现兵灾,一切都会平安度过。”薛湄道。
薛池:“……”
萧靖承听了,说:“我派人去核实。”
薛湄立马道:“不可!成兰卿擅长做手脚,一旦你的人被她发现,这个好机会就会错过了。”
她主张按兵不动。
萧靖承在这些事上,都听她安排,果然不行动了。
薛池心中却是五味杂陈。
不过,他的确在背后站了很久,应该站到前面去了。
京城今年特别冷,刚到十月,寒风刺骨,湿寒湿寒的气候,让薛湄不敢出门。
太子去襄城征粮,一个月之后顺利办完了差事,回到了京城。
征粮很顺利,襄城各处的粮仓也充足,皇帝听闻了,打算下旨褒奖襄城知府。
不成想,薛池却有密报。
他没有当着朝臣的面说,而是到了皇帝的御书房,把他知道的情报,都告诉了皇帝。
皇帝听罢,心中骇然。他登基六十余年,其中亲政就有四十七年。
这四十七年里,从来没发生过这样的事——或许早就发生了,只是他不知道,也正好没出事。
要不然,襄城上上下下将近一百名官员,如何做到守口如瓶,娴熟如斯的?
皇帝从这件事里,又想到了天下吏治。
吏治已经腐败到了如此地步吗?其他地方呢?
“朕会派人去查。”皇帝咬牙切齿,“若你诬告,你便滚回封地去吃沙子!”
薛池:“是。”
皇帝派了两名心腹大臣,又让魏公公协助,连夜悄悄去了襄城。
他们带了两百侍卫,个个武艺高强,带着皇帝的圣旨,秘密办差。
襄城那边,措手不及。
魏公公虽然位不高、权不重,但他忠心耿耿,又在皇帝身边多年,见惯了风浪。
他到了襄城之后,一连查了四个大的粮仓。
正如庄王密报的那样,官府的大粮仓全部都是空的。
有了证据,魏公公第一件事就是带着侍卫冲到了知府家里,拿住了知府,当场处死了一名封疆大吏。
原本,太监是没有这等权力的,但圣旨让魏公公如皇帝亲临。
“所有官员都拿下!知府已经就地处决,咱们一笔笔再算账!”魏公公道。
他这一招非常高明。
接下来,官员们都不抵抗了,一个个束手就擒。
魏公公杀了知府,也就是襄城最高官,等于告诉其他官员:“脏水往这里泼,死人不会开口了,你们的过错都有人背,给我老老实实就范。”
再敢反抗,下场就是死,就是第二个背黑锅的。
官员们都是精明人,导致襄城虽然人心惶惶,却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动乱,所有的官员都喊冤枉,都喊自己逼不得已。
第788章 薛湄黄雀在后
今年楚国风调雨顺。
然而,位于西北边的襄城一带,却发生了干旱。
干旱不算特别严重,但小麦收成降了三分之二。
这次的干旱,属于人祸。
五年前的时候,襄城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干旱,朝廷拨粮赈灾。
灾情之后,为了解决此事,朝臣们想了办法,让襄城修建水渠,到了干旱时节能调控麦田里。
在西北的襄城修建水渠,花费巨大,而且工程艰难。
建弘帝为了百姓能免受天灾,还是咬牙,从国库里出了这笔钱。
这笔钱到了襄城,官员们并没有依照朝廷要求去修建水渠,而是一层层盘剥。他们从上到下,都拿到了好处。
就连朝廷监工的人,他们都收买了。
水渠做的是面子工程,实则从来没修过。
官员们想的是:“等下次天灾的时候,我或许已经不在此地为官,关我何事?”
有人不想同流合污,可自己身家性命与家人都在此地。若不是心智真的坚定,很快就会被拉着一起沉沦。
就这样,襄城上上下下吃得满嘴流油,分掉了修建水渠的钱。而水渠那边,始终没有动工,只是做做样子。
上苍也一直很照顾襄城,这些年没有再发生干旱,直到今年。
今年干旱,粮食的收成大量减少,襄城的官员们慌了。
如果上报朝廷,他们都要吃挂落,从上到下丢官罢职,甚至可能会丢命;如果不上报,今年的征粮怎么办,百姓怎么办?
就在他们焦头烂额的时候,知府堵住了几位知情人的嘴。
成兰卿的密报,在太子达到襄城之前,探听到了这件事。她和太子提前秘密到了襄城,打了当地知府一个措手不及。
“……我也不想与诸位为难。这些年年景好,今年缺少的粮食,明年丰收了补上。至于水渠,就留下给一任知府为发愁,不是很好吗?”太子说。
这是成兰卿教给他的。
太子抢到了这个任务,是想要表现一番。若是襄城出了这么大的事,太子一点功绩也没有,还可能受襄城牵连。
他后悔死了。
早知道让小九来,还能坑他一把。现在,受坑的是太子自己。
成兰卿也没想到太子时运如此不济。
不过,她要做的是帮太子弥补。
太子除了自己,还有两名辅官。
“……襄城乃是西北第一大城,城中富户多如牛毛。不如跟他们借粮,先填上粮仓,同时让太子殿下运走去年仓库的陈粮。
待我们走了,再把粮仓里的粮食还回去,你我都不用担责任。”成兰卿在一旁,对知府道。
太子的征粮有了;官员们也过得去了;只是官府粮仓暂时空了。
空一年罢了。
虽然官粮没有了,但百姓和大户手里还有余粮,不会造成大饥荒的。
只要太子不追究,这件事根本就不严重。
太子为了这次征粮能顺利,做出功绩给朝廷和皇帝看,当地官员为了自己的性命和乌纱帽,一拍即合。
跟着太子的人,都看到粮仓里满满的粮食;而太子要运回去的粮食,也不曾缺斤短两。
两下满意。
回去的路上,太子还是有点担心,但成兰卿说服了他。
“……你看襄城的官员干得这般娴熟,就知道他们不是头一回欺上瞒下。到时候皇帝逼问,你便说你什么也不知。
一旦事情败露,我会派人替你杀几个人灭口,保管事情推不到你头上。”成兰卿道。
太子终于心安理得。
可他万万没想到,这件事早入了稽衍楼的眼睛,他们还告诉了薛湄。
薛湄又让薛池密报给了皇帝。
太子那边还没办庆功宴,皇帝就派密使去了襄城。
接下来的半个月,奏章不停飞入宫廷。
首先,襄城的确空了官粮仓,但好在粮食市场稳定,百姓与商户手里都有余粮。只要明年不发生天灾,就不会出大的乱子。
其次,襄城的百官们一口咬定,此事是知府做主的,他们被威逼利诱。而太子知情,也搀和其中。
为此,还有人证。
太子震怒。
成兰卿也略感措手不及。咬出了太子,再派人去刺杀证人,已经晚了一步。但她还是得这么做。
满朝武都惊呆了。
这样大的吏治腐败案子,还是本朝头一回。
朝廷再次给襄城派钦差,彻查此事。
指证太子的那位官员,莫名其妙死在了牢里。此地无银三百两,但没有了人证,太子这个事就有点扯不清。
而太子极力喊冤。
“……那人证是假的,他要陷害儿臣。背后指使他撒谎的人再将他灭口,儿子连对峙的机会都没有了。父皇明鉴!”太子哭道。
这么一说,倒好像有点道理。
但皇帝心知肚明。
朝臣们也替太子说话,请皇帝明察。
一年多的试探,皇帝已经起了换太子的心思,只是新太子人选他还没想好,故而就让这货继续坐太子位。
“人已经死了,现在你也百口莫辩。”皇帝对太子说,“罚你在东宫闭门思过三月,无事不得出东宫半步。”
朝臣们听到了这个惩罚,都有点懵。
有人觉得,这件事影响重大,皇帝不废太子,已然是对太子很维护了;有人则觉得,禁足三个月,对储君而言就意味着“死刑”,太子再次被废是迟早的。
众人各有说辞。
皇帝派了五皇子纪王和薛池一起,前往襄城审理此案,顺便重新估量水渠的造价等。
“将来的太子,定是这两位王爷中的一人。”
“总不至于是庄王吧?他可是身有残疾。”
“他不说,谁又能看得出他残疾?”有人反驳,“就他这样体面的,比正常男子更气派。”
没人说残疾就不可以继承大统。
当然,畏畏缩缩被朝臣们不喜,就难说了,可庄王并没有这样。
不过,五皇子那一派肯定要就此攻击庄王的,毋庸置疑。
薛池又出公差去了。
薛湄留在了庄王府,偶然去陪袁芩逛了逛街,又陪同她拜访了一些高门大户,剩下的日子,薛湄都在准备药坊开业。
这个时候,薛湄也想起了成兰卿。
“不知道成兰卿这次要如何挽回损失了。”薛湄有点幸灾乐祸。
她居然在裴家见到了成兰卿。
太子被禁足了,成兰卿却没有。她这个侧妃的身份太好用了,既不用受太子牵连,又能让人明白她在太子心中份量,代表太子的时候更加名正言顺。
人家早已把一切都筹算好了。
“侯爷,许久不见了。”成兰卿笑盈盈和薛湄打招呼,“侯爷看着满面春光,最近肯定有好事。”
第789章 成兰卿的能耐
成兰卿暗示得很明显,故意引起薛湄的兴趣。
薛湄却始终反应平淡。
“侧妃气色也好。”薛湄道,“只是殿下还在禁足,不知侧妃这好气色是夸你还是骂你,所以没敢说……”
成兰卿:“……”
薛湄觉得,成兰卿要搞个大事情。
然而到底是什么事,她仍是不知道,只得静观其变。
时间到了十月底,薛池把襄城的差事扫尾了,他和五皇子一起回到了京城。
朝臣们建议,让薛池和五皇子辅佐政务,毕竟皇帝年纪大了,储君要帮忙批阅奏章。现在太子被禁足,这两位新太子候选人就要顶上。
薛湄:“成兰卿难道就这样甘于失败吗?”
成兰卿自然是不甘心的。
十月最后一天,成兰卿突然说腹痛,请了太医去诊脉。
太医诊脉之后,对成兰卿说:“恭喜侧妃,此乃喜脉。”
然而话音刚落,一道霞光从窗口照进来,继而满室生辉。而后,整个京城都看到东宫方向霞光漫天。
皇帝也看到了,派人来问。
石侧妃怀孕的消息,不胫而走。
才看出怀孕,就天生异象,这孩子了不得。
第二天,好几位高僧要求见皇帝,说昨天的霞光是吉兆。
这些人里,独独没有弥尘法师。
薛湄目瞪口呆:“这是什么操作?”
昨天天气一直挺正常的,怎么突然傍晚的时候,东宫那边有霞光?
这像是水的折射。
像是有人在东宫的水潭里放了一面巨大的镜子,然后又开强光灯照射,营造出来的人工霞光。
薛湄进不去东宫,她空有一肚子科学知识,却没办法去打假。
古人能知道这个的,却是不容易。
况且,如此光滑的镜子哪里来的?这么大的强光,又是哪里来的?
总之,成兰卿成功吸引了各方面的目光。
皇帝原本要给太子禁足的,现在突然下了圣旨,解除太子禁足。
“这次,纪王与庄王有功,你二人都到御书房,和太子一起替朕分忧吧。”皇帝道。
虽然还是要给两个儿子做太子的希望,却又没把太子排除出去。
朝臣们觉得此事诡异无比。
薛湄也好奇,进宫去看了皇帝,主动询问此事。
皇帝告诉薛湄:“在东宫侧妃查出有孕之前,朕一连做了两个梦,梦到东宫那一处满天霞光。此乃吉兆,朕恐怕要有个好孙儿了。”
薛湄:“……”
如果说,霞光还能用科学解释,皇帝这梦就难说了。
当然,肯定是买通了皇帝身边的人,通过某个手段实现的。
薛湄这个时候才敢说,成兰卿的手段,其实也不俗。
回到了庄王府,薛湄把此事跟大哥说了。
大哥从襄城回来,正在家里休整,明天就要忙起来了。听到薛湄的分析,大哥也沉吟良久。
薛湄笑道:“陛下很在乎圣孙,成兰卿这一招拿住了陛下的命脉。大哥,要不你也娶个媳妇,怀个孩子,我来给你弄个更嚣张的异象,保准轰动天下。”
薛池:“……”
因为没有孩子,成兰卿这招薛池赢不了;而五皇子府的孩子们,个个出生时候普通,他们也造不出异象,自然也败了一成。
薛池反过来安慰薛湄:“失败一次而已,别灰心。”
薛湄:“只是没想到。”
稽衍楼的情报、薛池的及时出手,襄城那空空荡荡的粮仓,都比不过一个人造的霞光,封建迷信害死人。
她从这件事里没占到便宜,自然不开心了。
然而,事情往往都有双面。
就在薛湄为此不悦的时候,弥尘法师主动找了薛湄。
他告诉薛湄一件事:“我师叔圆寂了。”
薛湄微愣:“节哀。”
弥尘法师看上去的确很哀伤,眼睛里似蒙了一层伤感,浓得化不开。他的袈裟上,那层金线也好像暗淡了。
“……侯爷送的《西游记》,我熟读了七八遍,心中早生向往。只是不知侯爷当日承诺,现在还兑现吗?”弥尘问。
薛湄:“……”
因祸得福。
只是,他怎么突然想通的?
薛湄也把自己的疑惑,直接问了出来。
弥尘法师表情淡淡,情绪仍是很低落:“我欠的人情,已经还清了。成小姐野心太大,我师叔一个人的命填进去,已经够了。”
薛湄:“……”
她觉得最关键的一环解开了。
“……陛下的梦,跟你和你师叔有关吗?”薛湄问,“是你做的,还是你师叔?”
“师叔。”弥尘如实道,“一些药粉,加上几句佛偈,便可以让人噩梦连连。只是药伤人一,伤己百,师叔年纪大了……”
薛湄:“你们好拼。”
弥尘:“……”
与其说想开了,不如说弥尘打算逃走了。成兰卿的康庄大道,要用累累白骨做路基。
弥尘已经放弃了圣僧这一条,也不再相信上苍注定的人主的语言。师叔是他唯一的亲人,他从此心灰意冷了。
那本《西游记》,是他从来没体会过的,他心生无线向往,况且薛湄还说,大洋的对岸有真经。
弥尘想要找寻自己的路,和他心中的佛。
薛湄自然愿意给他提供出海的机会。
海上航线、海上指北针,以及能出海的船队,薛湄都可以给他提供。
弥尘表达了感谢。
薛湄问他什么时候出发,他说越快越好。
“你等我的消息。”薛湄道,“第一站就去马来半岛吧,我要的东西叫红薯,回头我画好图纸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