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神医她千娇百媚 >

第285章

神医她千娇百媚-第285章

小说: 神医她千娇百媚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想要巴结她、求她偏袒,或者办事,那都是妄想。
  慢慢的,大家摸清了德妃脾气。饶是她与皇帝感情不同寻常,旁人也不会走她的门路。
  来到她这里的,都是单纯坐坐。
  薛池也来了。
  “……我听人说,娘娘很喜欢《茶经》。”薛池道。
  德妃的确很喜欢沏茶、论茶:“你也读了《茶经》?”
  薛池道是。
  然后,他和德妃说起了茶。
  相传有道茶艺,可以在水中沏出各种鲜花,惟妙惟肖。
  德妃听了,更感兴趣:“这个不是传说。我记得在建弘七年的时候,有位师太进宫给太后娘娘拜年,就沏过这样的茶。
  只可惜,她隔了几个月去世了,手艺没有流传下来。我也是从那时候起,就很喜欢沏茶。”
  薛池:“我偶然得了一本《茶略》,上面就有这种茶艺记载。那书乃是孤本,前些日子被毁了。
  好在我妹妹读过就记得,全部抄录下来。本想献给娘娘的,又怕冒犯。”
  德妃眼睛一亮:“真有这样的书?”
  “是。”
  “你拿来我瞧瞧。”
  薛池从怀里掏出那本《茶略》,约莫几千字,其中就讲述了三种沏出花样的办法。
  德妃读着读着,如痴如醉,居然忘记了薛池还在。
  读熟了,她让宫婢端了茶和热水来。
  一下午的尝试,德妃终于在水中酝酿出了一朵花。只是一现,几息就消失不见了。
  饶是如此,她也极其高兴。
  “还是你孝顺!”德妃高兴说,“今后有了好书,别怕冒犯,直接送进来。你乃是皇子,咱们母子之间,何必这样见外?”
  薛池道是。
  他从宫里离开了。
  消息灵通的,很快把这件事传遍了京城,该知道的人都知道了。
  皇帝也听说了。
  他去德妃那里,果然见她沏出了一朵牡丹花的茶,欢喜得像个少女,眼睛都发亮。
  “看来,庄王讨好用在了点子上。”皇帝漫不经心端起茶喝了一口,“他求什么?”
  “他没说。”
  “没说?”
  “没说就是说了。”德妃笑道,“他求一庇护。朝中肯定有人叫他为难了,他逼不得已。我放出话了,就说很喜欢他送的书。
  不管谁让他为难,估计都要掂量。要说起来,他怪可怜的。唉,也是不容易,瞧着倒是淡薄又聪明。”
  皇帝表情淡淡。
  世上可怜人太多了,哪里都同情得过来?
  身为皇子,他们锦衣玉食,能读书,出入有仆从,比一般人强太多了,还有什么可怜的?
  能活着,就不可怜。
  要知道皇帝成长的过程,就是在权臣、门阀的死亡威胁之下的过程。他所经历的、承受的,绝不是他儿子们能比拟的。
  故而,皇帝也许是嫉妒这群躲在他羽翼之下享受荣华富贵的儿子们,狠起来的时候,就把他们赶到野蛮之地去吃沙子。


第670章 已经有了心上人
  “来,尝尝本宫这茶。”
  “开花了?!娘娘真了不得,这手艺天下一绝!”
  “陛下也说好。只是本宫年纪大了。若是再年轻些,能沏得更好。本宫一生钻研这茶艺,不成想是庄王那孩子送了本书,才成了这手艺。本宫死而无憾了。”
  德妃娘娘宫里,最近时常爆发出这样的对话。
  她邀请一些诰命夫人、长公主,到她宫里品茶,顺便说了这么一席话。
  德妃一生爱茶。
  然而,不管你多好的茶具、茶叶,泡茶技艺,送到她跟前都被退回去。
  她不自夸,就连皇帝也不会专门夸她的茶好。
  但是她的茶的确好。
  她宫里最贵重的,是那只巴掌大的小茶壶。听闻太后娘娘在世时候就养着的,至今三十几年了。
  就是这种不提、不问,反而成就了她的爱茶。
  没人可以随便送茶给德妃,也没人能有幸喝到德妃泡的茶。
  不成想,她黄土埋了半截身子的人,突然在茶艺上突飞猛进了,居然把这种失传的手艺给学会了。
  显摆是其一,说庄王好话才是最重要的。
  庄亲王瞬间成了京里红人。
  “最近没得罪庄王府吧?”
  “大皇子那边,也要走动频繁些。马上就中秋了,要给大皇子府和庄王府送些鲜果。”
  这样的议论声不断。
  大皇子大喜。
  成兰卿却是微微蹙眉。
  这么好的机会,庄王明明可以给大皇子的,他却自己跑去了。
  大皇子倒是不介意,他很了解德妃。德妃的性格,跟皇帝如出一辙,他们俩都是太后教导出来的。
  “……我要是去送这书,德妃看都不会看,肯定借口自己眼睛花了、年纪大了,推脱了去。”大皇子道,“她知你有所求,就不会接受你的东西。
  小九却不同。他在德妃跟前无所求,只是想要单纯讨她欢心。德妃本就爱茶艺,所以她接受了。这才是小九的本事。”
  成兰卿听了,仍觉得事情不简单。
  “有了德妃器重,小九跟裴家联姻,恐怕要容易很多。”大皇子又道。
  成兰卿想的,却是正好相反。
  只不过,这个恶人没必要由她来做。她对大皇子的话,不予置评。
  大皇子派人请了薛池去,打算跟他仔细说说像裴氏提亲之事。
  薛池脸色却很严肃,甚至有点阴沉。
  大皇子很少见他这般神色,有点诧异。
  兄弟俩对坐,薛池开口了,声音不疾不徐,带着一点绝情的冷漠:“大哥,当初跟随你,不是因为你帮我。
  在大哥身上,我看到了尊严与希望。不知这些年大哥是否改了初心?对我而言,自己的婚事能自己做主,就是一桩体面事。”
  这般直接。
  大皇子噎了好半晌。
  他终于体会到了一个父亲的心情。那些父亲吼孩子的话,他也很想说:“我是为了你好。”
  而本质上:“我是你爹,你得听我的。”
  “怎么,不喜欢裴四小姐?”大皇子努力挤出笑容。
  薛池:“不在于是否喜欢她。”
  “那你在乎什么?”
  “在乎的是,她不是我选的。”薛池道,“婚姻之事,除了父皇,我还是想自己做主。请大哥见谅。”
  大皇子:“……”
  被如此直白顶回来,意料之外。
  他愣了好半晌,突然发现小九这次所作所为,不是为了辅助他,而是为了反抗他。
  一时间,大皇子就像无数的父亲那样,权威受到了挑战,起了把儿子给打一顿,或者折腾,令他臣服为止的心意。
  “……我心中有一人。”就在大皇子暴怒的时候,薛池又道,“山回路转,也许我可以娶她。”
  “谁?”
  “大哥,我不是很想说。”薛池道。
  大皇子:“……”
  薛池从大皇子府离开的时候,大皇子仍是很愤怒。
  一个从小听话的人,现在不听话了,对大皇子而言是难以接受的。
  成兰卿早已预料到了这个结果。只是她不肯多说什么。
  九皇子起了异心,毋庸置疑。他身边跟着的薛湄,本身就无投靠诚意。在薛湄的挑拨之下,九皇子对大皇子不忠诚,成兰卿很能理解。
  “……殿下勿恼。庄王殿下心上人,定然是成阳郡主。”成兰卿说,“为了她,他才不肯娶裴家四小姐的。”
  大皇子也想到了这个。
  “若他能娶了成阳郡主,倒也不错。”大皇子深吸了一口气,如此安慰自己。
  他很少恼火,这个时候就是情绪在作怪,让他一根筋。
  大皇子决定出城去跑马,让自己换个心情。
  薛池倒也没有轻松。
  他在猜测大皇子和成兰卿的后招,以及自己应该如何化解。
  就在他考虑的时候,萧靖承带着他的长子进宫去了。
  他们父子跟其他王爷、世子不同。在皇帝跟前,他们俩是很随意的。
  行礼之后,萧靖承跟建弘帝说起了他封地今年秋上的收成,提到了新产的糯米。萧靖承说了好几种美食,打算让宫里的御厨做给他吃。
  世子则随意翻阅皇帝案几上不重要的一些奏章。
  “……皇祖父,您看这些,累不累?”世子问建弘帝。
  建弘帝笑道:“年纪大了,是有些累了。”
  “孙儿进宫来住,给您念奏章吧。”世子道。
  建弘帝知道靖王夫妻俩没什么见识和学问,也知道世子刚刚启蒙不过一年,听说也是很笨,气走了好几位师父。
  他哈哈笑起来:“那好,你给祖父念念。”
  世子接过一本,果然念了起来。
  这个时候,宫婢端了新鲜点心进来,靖王就坐下喝茶、吃点心,整个殿内只有孩子郎朗念书声。
  建弘帝一开始漫不经心听着,而后越听越错愕,眼神都明亮了几分。
  这篇奏章是吏部臣写的,比起武将的大白话,用词也讲究很多。可才启蒙不久的靖王世子,居然没有错一个字。
  皇帝还记得,靖王妃说一位鸿儒爱吃大蒜,口气重,孩子受不了非要辞退人家,一时成为笑柄。
  怎么短短时日,世子进步这般大?
  “府上请了什么先生?”建弘帝问萧靖承。
  萧靖承:“还是以前那位,没换。”
  他们府上有个比较温和的先生,故而世子启蒙总是拖拖拉拉不能成功。
  建弘帝:“来人,去接王妃来。混账,成天就知道吃,什么都不管。朕十三个儿子,十二条是龙,独独你是猪。”
  萧靖承:“……”


第671章 皇帝的赏赐
  阿梦急匆匆赶来。
  脚步急,心里却不急。
  王爷带着世子进宫做什么,阿梦一清二楚。
  原本就是计划好的。
  陛下要问什么,阿梦心里也有数。因靖王府在御前受宠,阿梦急归急,倒也不见她乱了方寸。
  进御书房跪下行礼,阿梦还没等皇帝开口,就笑着替自己丈夫和儿子求情:“父皇,您大人不记小人过,别跟他们俩一般见识。”
  靖王府的人素来没大没小。
  皇帝不介意。
  别人说一句话、一个表情,皇帝都会看在眼里;但靖王夫妻言辞无状,皇帝也不会多心。
  这不仅仅是种宠爱,更多的放纵——哪怕你想要害朕,也随你。
  太监们瞧王妃也咋咋呼呼的,再去看皇帝,果然见他像个无奈的老父亲,微微蹙起了眉头。
  皇帝招呼阿梦过来,把奏章递给她:“你念给朕听听。”
  阿梦拿过来,是吏部关于州府官员选拔被豪门垄断的利弊分析,又酸又臭。
  她讨好笑笑:“父皇,这种奏章儿媳念不来,全是锦绣章呢。”
  皇帝表情淡淡:“咬嚼字,故意恶心朕,什么锦绣!”
  太监:“……”
  皇帝却终于说到了主题。
  他指了指靖王世子,说他能把这一篇奏章读下来,不同寻常。
  能把朽木雕成花,靖王府新请的夫子厉害了。
  “……父皇,怎么突然要念这个?”阿梦直接问。
  “你儿子全部念了出来。”皇帝也懒得跟她绕圈子,直接问,“你们用了什么法子逼迫孩子念书?”
  阿梦忍不住捂住嘴笑。
  萧靖承在旁边吃了一肚子点心,甜得他恶心。他不知道玄狐有爱吃甜点的习惯,所以不曾留意。
  直到他换过来,得知玄狐每次进宫,都要把皇帝和德妃的点心蹭一遍,萧靖承脸都黑了。
  他吃点心满心腻味,见阿梦还在那里故弄玄虚,还不知何时能结束出宫,故而他直接道:“没有逼迫,父皇。
  是九弟的义妹白姑娘,她给了我们一本小册子,叫《千字》,就是把一千字编成朗朗上口的歌儿。
  孩子们先跟着先生学背诵《千字》的歌儿,很容易就背熟了。然后再一个个对照着认字。
  一个月后,他们几个能把千字上的字认全。白姑娘让先生教孩子们‘听写’,就是先生念,他们写。
  这个真有效果,现在三个孩子都认识字了。别说孩子们,白姑娘身边的丫鬟短短时日也识字了。”
  建弘帝听得一愣一愣。
  在这个年代,读书是高门大户的事。权力和官场被垄断,也是因为寒门士子提拔不出来,他们没有认字、念书的条件。
  往往启蒙是三五年,就是说光认字这一项,就是三五年光阴。
  三五年请先生,花费不赀。
  读书、认字,的确是很昂贵的事。
  不成想,靖王却说成阳郡主有很好的办法,不仅仅可以让孩童快速掌握认字,连婢女都能学会。
  皇帝又想起,前些日子有人的确说过,庄王府连下人都认识字。
  “什么《千字》?”建弘帝坐正了身姿。
  “皇祖父,孙儿知道,孙儿念给您听: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孩子的声音,在大殿内响起,清脆悦耳。他所念的,朗朗上口,平仄押韵,既像是儿歌,又像是小调。
  建弘帝听住了。
  阿梦则招呼太监,跟他耳语几句,太监转身去了。
  建弘帝没有留意到,他所有注意力都在靖王世子身上。
  这个寡言、有点笨拙的孙儿,此刻口齿清晰,流畅得像唱歌,口中滔滔不绝。
  建弘帝一句句听,感觉不仅仅读音上押韵,意义上也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故而不会读完就忘记,很容易背诵。
  《千字》应该是这个年代后期出现的,也就是说,哪怕薛湄不带过来,它也很快要问世了。
  它是几千年验证过的、启蒙最好的章,没有之一。
  短短几个月,就可以让人掌握基本上的字,达到脱盲的效果。它成效斐然,效果极佳,故而到了太空时代也在用。
  靖王世子已经机械背诵了这篇章成千上万次,故而那些词都是他脑海中的潜意识,他毫不磕巴读完了。
  建弘帝听罢,就像久渴的人痛饮下了一杯凉水,面颊上的毛孔都似舒张开了。
  “好章,好章!”素来自持的建弘帝,连连感叹。
  派往靖王府的太监,也从靖王府拿到了《千字》,送给了建弘帝。
  薄薄一本,只不过千字,却是如此上口。
  编这样一篇启蒙章的人,是如何的锦绣玲珑心?
  “成阳郡主教的?”建弘帝手轻轻抚过小册子封面,心里默默道,“成阳郡主!理所当然,世上有人如此睿智博学的,应该是她!”
  皇帝情绪兴奋又激动。
  他知道薛湄在梁国推行科举制,但取的还是门阀望族的子弟,只是比较落魄,一时得不到推举做官罢了。
  这根本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想要动摇门阀分夺皇权,唯一的办法就是讲门阀冲垮。
  这么一本启蒙书,只要让茶馆的先生会背、会读,甚至将它编成歌,流传出去,慢慢就会有很多人通过这些歌词去对照本,从而识字。
  世上聪明人很多,想要往上爬的人也很多。
  成阳郡主解决了皇帝一大难题。
  这个难题困扰了他几十年。
  建弘帝要在自己老年的时候,替儿子办成此事,将来儿子的王朝就不用受门阀望族欺负了。
  “父皇,您冷静些。”阿梦和萧靖承都劝,怕建弘帝一高兴就背过气。
  建弘帝站起身,在宫殿里踱步,来缓解自己的激动。他要冷静点。
  “来人。”他喊了大太监。
  大太监立马到跟前说话。
  “快到中秋了,朕想着阖家团圆。庄王府偏僻,朕想见他一面都难。赐青雀街宅院一栋,着令庄王搬过来,时常进宫陪伴朕,承欢膝下。
  至于庄王义妹,聪明毓秀,赐红宝石头面一套,蜀锦五十匹。”皇帝道。
  青雀街的宅子,住着皇帝的叔叔谆王,以及五皇子纪王、六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