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武侠电子书 > 吾来此世开大道 >

第14章

吾来此世开大道-第14章

小说: 吾来此世开大道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西域来的?宝象禅师…”

    钟七话还没说出口,又被道衣和尚扯住,附在钟七耳边悄声道:“道爷声儿小些,宝象是天竺的高僧,孤身一人自天竺不远万里,行来中原传讲佛法,传闻他佛法高深,又做菩提金刚,能避虎豹,刀兵凶刃不能伤其身,还曾一苇渡江…”

    “真有这么厉害?”钟七一脸鲁豫采访时的表情,就六个字:真的吗,我不信。

    “害…关于宝象大师的事迹,几个昼夜也讲不完,至于真假与否,贫僧也不好妄论,反正他要来天台山讲法,正好一观佛颜…”道衣僧有些期待的回道。

    钟七摇摇头,跟着众僧默然等候,约莫过了盏茶时间,有小僧径冲入寺门禀告,长老们忙与诸僧整肃衣冠。

    前面忽而传来一阵吵嚷惊呼之声,却是一个比丘,扯缰绳牵着一匹灵俊的大白象进了寺门,鞍鞒,坐着一位高僧。

    生得圆脸福寿像,铜环双坠耳,绢带束腰围,草履行来稳,口中常作念,般若总皈依。

    这禅师一副佛祖之像,诸僧众,道者,比丘,长老不敢怠慢,连忙忙朝其念颂经文,双掌合十,礼拜三匝之后,迎着一脸慈祥谦和的宝象禅师,径直入寺内。

    早有僧众领大师坐骑下去,诸长老奉举莲花法台,请宝象上师端坐莲台,与诸僧众讲经说法。

    “这…宝象这厮怎么生得有点儿像一位佛祖,…娘的,出了一个贫道还不够,莫非此世也要出个达摩祖师么…”

    这厢忙得不可开交,钟七就辍在旁边儿一脸懵逼的看着那宝象禅师,先是觉得惊奇此人相貌不凡,犹如佛爷当面,再对比其人的传说事迹,心下也有些自惭形秽。

    转而却是越看越觉得熟悉,不禁在心下惊疑不定,恍惚间竟然有种即生瑜,何生亮之感。

    这边儿正自惊疑不定,而那宝象上师推辞众僧不过,只得坐上莲台,正要开口,却似对钟七的目光有所有感应一般,也转过头望向站在僧众后边的道人。

    见宝象端坐莲台,有些疑色的打量自己,钟七按下心中纷乱的想法,也抬头望去,目光沉静,犹若一汪清泓,不卑不亢。

    二人俱是胸藏玄机,腹有乾坤之辈,虽则此时不显,但日后却有分说,怎么见得:台上一个是无相门中真法王,色空天上是仙家①,乾坤大地皆称祖,稳坐莲台寿恒沙。

    台下这个是:眉间一颗神光砂②,圆陀陀,光灼灼,亘古常存怎能磨,炼就万劫多少法,修成永寿脱尘埃。

    后话不提,且说这二者一高一低,只是对视片刻后,便又各自转过目光,宝象朝诸僧侣捻指笑道:“感贵宝刹诸位长老盛情,贫僧德行浅薄,愧坐莲台,只有两卷经文,一篇律言,倾囊讲与诸位中原上师”

    “谢宝象禅师驾临鄙寺,阐述三乘大法,不吝赐教,小僧等人必不敢忘矣…”诸僧众早已备好蒲团,围坐与莲花台下,一副洗耳恭听的模样。

    一边儿的钟七立时显得格格不入,他也甚感无趣,当即朝背对自家盘坐的诸僧默然拱了拱手,转而不动声色的朝寺外而去。

    “那位中原的上师且请留步…”

    正要走出寺门的钟七闻言一愣,转头过去,见那宝象与诸僧众皆望着自家,有些意外的拱手回道“禅师方才可是叫的贫道么?”

    “正是,贫僧初来宝地,更无上乘宣讲,只有天竺《宝藏经》一卷,《真如经》经一卷,不入上流,怠慢了上师,还望上师莫恼”龙象禅师颔首微笑,彬彬有礼的谦和道。

    端公派虽是民间法教,掺杂释,儒,道,三教,可钟七对佛法却是半点儿研究都没有,只对佛门法术略感兴趣,对于这种破谷子,烂倒灶的狗屁经文更是一窍不通。

    只是见坛下诸僧侣那放光的眼睛,估摸这两卷经文怕也非同小可,不过钟七依旧毫无兴趣,当即稽首道:

    “无量寿福,贫道方外玄门,偶宿释家宝刹,能见天竺上师的仙颜,已感辛甚,那敢说怠慢之语,只是贫道还有要事在身,着急赶路,倒是与天竺宝经无缘了”

    宝象禅师听罢,依旧脸含笑意道:“缘生缘灭,何人能说清,但依贫僧拙眼观来,道长灵彻太虚,体覆金光非俗尘,亦与释家有法缘哩”

    钟七笑道:“尝闻释家心向西方,传闻投奔极乐,那不知为僧可能不死,向佛可得长生么”

    “道长此言寥矣,为僧者,万果都罢,了性者,诸法皆空,大智贤闲,澹泊在不生之内;真机默默,逍遥于寂灭之中,诸般皆为假,为此最得真,即不生也不灭,岂不大善哉?”

    宝象捻花笑道,意在开悟钟七,要使他明白,在如今这个时节,天地无灵机,只有注重心境能修行,才是正途,心境高妙,身死而心不死,寂寞虚空,不死不生。

    钟七闻言摇摇头,面色沉静的指问道:“入了你释家,日日参禅,不如弄棒打拳,天天打坐,不过空坐蒲团,能得甚么道果…”

    “呵…呵…行功打坐,乃为入定之源,布惠施恩,诚是修行之本,若云全真(暗指道家),采阴补阳,诚为谬语。

    服饵长寿①,实乃虚词,只要尘尘缘总弃,物物色皆空。素素纯纯寡爱欲,自然享寿永无穷…”

    宝象端坐莲台,舌灿莲花,听得下首众僧那叫一个如痴如醉,唯有钟七倚在门外,心下嗤笑不已。

    注:①【(色空天)出自《严楞经》中,分色界,无色界,欲界,又指堪破色空,发无上大乘菩提心,证最高果位】

    ②【(神光砂)在道称金丹珠,于佛称摩尼珠,意为道家无上乘大法,光明意为无漏,混元一气】

    ③【(服饵)服食丹药。道家养生延年术。《魏书·文苑传·裴伯茂》:“余摄养和,服饵寡术,自春祖夏,三婴凑疾。”宋徐铉《稽神录·周延翰》:“周延翰性好道,颇修服饵之事。”罗悼融《文学源流》:“盖长生之説,实符神仙,统合之源,盖缘於此。厥后服饵、导引……自帜其学,皆曰道家。】
………………………………

二十七【道佛辩法 茅山法力】

    见众僧听得连连颔首,皆是称赞禅师妙语,寺中长老更是若有所悟,抚掌笑道:“禅师此言甚妙,寥寥数语,尽数修行之根本,善哉,善哉…”

    “阿弥陀佛,不愧是天竺上师讲法,寥寥数语,开明一言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妙哉,妙哉”诸僧侣,比丘无不称善,听得如痴如醉的模样。

    钟七见此在心下晒笑不已,索性也不再言语,只是杵着桃木黎杖,摇摇头转身朝寺外走去。

    只觉与此类痴僧论道指玄,犹如对牛弹琴,还不如趁早赶路。

    只是他前脚刚迈出门外,身后宝象禅师却又出言道:“吾门中有三乘大法,道者既然已入门内,便是佛缘,这一步迈出,前方便是地狱红尘,再难渡自身朝拔苦海噫…”

    钟七嗤笑一声,把一脚踏在门外,一脚蹬在门槛上,朝着盘坐莲台,犹如佛祖的宝象禅师笑道:

    “和尚,不枉你说一番修行,被尊为上师佛爷,你自身也是个在真门外打滚儿的,贫道有要事在身,不想与你计较,

    但你说你这门内有三乘大法,贬吾玄门,言我道家阴阳不过唬骗愚人,说我服饵外丹之术不过虚假…”

    纵是泥人还有三分火气,这番僧先前不停贬低道家,只夸他佛家如何好,钟七也不打算多说。

    毕竟这个世道,天地无灵机半缕,你夸你道好,我夸我法妙,其实都是在比谁更烂,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尔。

    迥耐这和尚硬要来场辩法,渡他这道士入佛门,钟七与哪些土著和尚可不同,怎么会任由他忽悠。

    话说到这份上,钟七也就不再给他留面子,索性就与这天竺高僧辩论一场。

    钟七沉吟片刻,学着宝象贬低玄门时的语气,也朝诸僧众,宝象等人笑道:

    “呵…呵…呵…你说你释家有三乘大法,但依贫道看来,寂灭门中,须云认性,你不知那性从何而灭。

    枯坐参禅,尽是些盲修瞎炼,俗语云:‘坐,坐,坐!你的屁股破!火熬煎,反成祸哉…”

    宝象闻言一愣,诸僧侣更是一片哗然,纷纷朝钟七怒目而视。

    见诸僧众,比丘怒目而视,钟七却怡然不惧,又说道:“汝释家不知,吾这玄门者,风骨坚秀,达道者,形之最灵也,携箪瓢而入山访友,采百药而临世济人,阐道法,扬太上(太上老君)之正教,施符水,除人世之妖氛”

    “吾辈道家,夺天地之秀气,采日月之华精,运阴阳而丹结,按水火而胎凝,应四时而采取药物,养九转而修炼丹成…”

    钟七运内家一气出口,声如洪钟大吕,震得禅院屋檐瓦颤,一番话说得诸僧众垂头低首,再无言语反驳,宝象也是笑容僵硬,纳纳无言。

    见得如此,钟七不由畅快的大笑,随即把袖子一拂,随着宽袍广袖化过,地上呲溜一阵烟火飞散,慌得诸僧魂飞魄散。

    诸僧跌爬乱滚,好不容易抚正身形,却又听一声霹雳电彻,飕飕风火齐出,地上腾腾云雾飞绕,诸人纷纷惊呼:

    “打雷了,打雷了,要下雨了,快收衣服…”

    然而等待片刻,云雾散去之后,依旧是万里晴空,只是钟七身形已经消失不见,仿佛腾云驾雾而走一般。

    诸僧面露惊异,宝象也是愣神,正此时上空中,钟七那畅快的大笑声却渺渺传来:

    “哈哈哈…吾辈跨青弯,游紫府,骑白鹤,上瑶京,参满天之华采,表妙道之殷勤,比你那静禅释教,寂灭阴神,涅槃遗臭壳,又不脱凡尘,岂不妙哉,三教之中无上品,古来唯道独称尊…”

    “唯道独称尊…独称尊…尊…”声音响彻云霄,竟然在禅院中带起阵阵回音不绝。

    诸僧侣面色纠结,想要伏地叩拜神仙保佑,只是见莲台上的宝象禅师面色平静,又有些犹豫不定。

    倒是那道装打扮的另类和尚先是惊愕,随即面朝寺外,伏膝跪下,以头呛地大呼道:“神仙,神仙爷爷恕罪,弟子由道入释,着实不该,这就正本归源,重开天台山,灵官殿,摒弃释门,传我道家一脉…”

    “这些时日,多谢贵宝刹收容,诸位长老,贫道去也…”

    这道衣和尚说罢,彻下胸前佛珠放到蒲团上,朝诸僧侣作揖三匝,不待众僧言语,便径自出门去了。

    原来这道衣和尚本也是道家,那天台山上废弃的灵官殿就是他的观宇,只是近年来香火不继,又被佛门规劝,这才来禅院剃渡。

    只是他到底怀念道门,又是灵官一脉传人,所以从不披僧袍,只着道衣示人,如今被钟七点醒,又弃释归道,回去重续道家传承去了。

    众僧正要言语归劝,宝象禅师却摆了摆手,示意众人不必挽留,直到道衣和尚身影彻底消逝在寺外,宝象才朝诸僧颔首一笑,作佛揭一首曰:

    “天雨虽大,不润无根之草,佛门虽广,不渡无缘之人,他一心要走,诸位上师也不必规劝挽留,各人自有各人福缘,各自的道路,强行干涉,也违我佛初衷…”

    也不知他说得是钟七,还是那道衣和尚,禅师这般高深莫测,诸僧众也只得纷纷合掌颂念佛号,表示禅师说的对。

    这厢壁诸僧依旧讲经说法不提,且说钟七有心显圣,遂使端公秘术,用飞罗粉,芒硝等催出一圈云雾,借云雾裹住身形,运起轻身功法,只是几个纵跃便出了禅院百十步外。

    后续的事他当然不知,更不晓得自家一席话,竟然使得这天台山内,已经灭绝的道家一脉得以重续。

    沿着旧路缓步下山,钟七嘴上说有要事儿,其实根本就没把贾清风交待的事放在心上。

    他对于结交朝廷举人,状元什么的半点儿兴趣也没有,对他来说,结交些酸儒文人,肯定不如交些邓巡检之类的武人来的爽快。

    此时清晨时分,秋风露冷,所以往山中的香客寥寥,钟七只身一人走在山道上,更是自在悠闲,一边儿作歌,一边儿拽杖乘天台山间的薄雾下山。

    正行到山腰处,忽听一阵悲切哭声传来,钟七一怔,以为有人跌下山崖,遇了险情,遂连忙沿着下山路旁的一条岔道,循声往里面走了百十步,果然见那拐角山坳里有一位老妪跌坐哭泣。

    “老人家,缘何一人在此哭泣,你的家人呢,快起来吧…”钟七见这老太婆哭得可怜,急上前去扶她,一边儿关切的问道。

    许是见了好人,这老妪被钟七扶起,转头朝钟七望去,抽泣的回道:“谢道长关切,老婆子独身一人上山拜佛,我儿旬月前上山打柴,就再未归家。

    恐孩儿独在山中被虎狼所噬,所以来山上拜佛,祈祷我儿平安归来,只是走到这厢,愈感孤独无助,心下优伤不已,再次哭泣…”

    这老妪一双浑浊的老眼看向钟七,竟而略有精芒闪烁,钟七只是飘了一眼,便立马警惕的移过目光,心中暗自疑惑道:“摄魂术…催眠术?…”

    却是方才看了老妪的眼睛一瞬,钟七竟然有种昏昏欲睡之感,浑身麻木,头脑昏沉,犹如被人催眠一般,连忙自咬舌尖,带来震痛才得惊醒。

    这个也是端公秘术记载,凡遇鬼魅妖邪,邪师妖道,不论是鬼遮眼,还是摄魂术(催眠)等,皆可用此法,概因舌尖血为纯阳聚集,善能辟邪伤鬼。

    其实从科学上讲就是舌头上的神经比较密集,轻咬下去,产生一阵剧痛,就能把自己给惊醒。

    “呵…呵…老人家不要太过悲伤,贫道善长相面,见老人家你的面相,不是个孤寡之相,令郎定然会平安归家的…”钟七一边儿安慰老妪,心下却是警惕万分,不动声的抽开手掌,缓缓向后退去。

    那老妪见钟七缓步要退,连忙伸手去扯,却被钟七迅速躲开,老妪见此,一跌又倒在地上,面色慈祥的朝钟七哀求道:“道长快来扶我一把,老身坐久了,却是筋酥骨软,一时间起不动身哩…”

    一旁钟七却在老妪伸手时,就撇见起手掌细嫩,绝非和寻常老人一般枯瘦,彻底确定有问题,对老妪哀求不为所动,反而拽起桃木杖,面露警惕的看向四下,缓缓向后退走。

    那老妪见此冷哼一声,拂袖朝数步外的钟七贯下,袖口一点寒芒尾坠火焰,犹如烟花一般飞射数尺,疾向钟七扎来。

    钟七早有防备,用桃木杖首当住暗器,却一只三寸来长的飞镖,只是这飞镖尾坠红絮,扎在黎杖顶上竟然瞬间爆开,腾起一溜烟火。

    五光十色的灿烂烟火在黎杖上飕飕蹿响,唬得钟七连忙用袖子盖住杖顶,须臾间呲溜炸响烟火飞速熄灭。

    他也是玩儿雷法的,为了防止内兜里的雷丸走火,所以在袖子里缝了层避火湿棉,这回正好派上用场。

    老妪却也没有趁机再次偷袭,而是手掐天罡诀,念咒朝地上一点,烘烘云雾蒸腾,老妪揭下面皮,扯下外罩的衣衫,原来是使得易容术。

    这一阵云烟散去后,这人也显现了真容,却是一位年轻道人,白脸无须,眉间一道朱砂法印。

    这道人内衬一身黄色短打,胸前袖口皆以细红绳缠住,外罩黑色披风,披风上绣蓝红二色交杂的阴阳八卦图。

    这一番变化身形,从一个老太婆,捻指掐诀云雾闪过后,就变成一个年轻道士,若在不懂的人眼中,那就是神仙法术。

    年轻道人负手睥睨钟七,冷声道:“神打坛,术士坛,茅山坛,你是何方坛下,修的如此法力,竟然能正面抵住本座的茅山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