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玄幻电子书 > 诸天我为帝 >

第363章

诸天我为帝-第363章

小说: 诸天我为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还是两年前的那个沬邑吗?
  确实,如今的沬邑,正式改名为朝歌,并向四方拓展,不仅规模扩充了近三倍,阵法还随之延伸,已有了煌煌巨城的雏形。
  这是墨家的功劳,继兵家和儒家后,顾承所著的第三卷便是墨家之道。
  按理来说,此刻距离鲁班出世还有几百年呢,很多基础的工具都缺失,墨家的起步必然缓慢。
  所幸各大贵族由于子弟在陛下的军舍中学习,自然也要投桃报李,将各家的奴隶贡献出来。
  事实证明,人力是最好的工具,当数以十万计的奴隶按照墨家之道建设,朝歌的规模以难以想象的速度膨胀着。
  当然,代价就是不时有奴隶倒下,再也爬不起来。
  伯邑考远远看着,露出怜悯之色。
  曾经的他,对于这些底层的奴隶,根本没有关注,但自从在学堂中习得儒家精义,其中的仁爱思想深得其心。
  什么是“仁”?
  对待别人,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善意!
  “仁”一个“亻”,一个“二”,谓二人成“仁”。
  奴隶也是人,也该争取为人的权力,这种残酷的现状,必须要有所改变,相信爱民如子的父亲一定会同意的。
  而姜文焕看着奴隶万众如一的高效,周围却无鞭打逼迫,同样露出思索之色,拉住一位行人问道:“他们为何这么勤劳?”
  那小民见姜文焕衣饰华贵,气度不凡,不敢怠慢,马上道:“陛下恩典,只要这些奴隶能够按时完成劳作,便计下功,累计十功,可焚丹书。”
  丹书就是用朱砂书写的奴籍,焚丹书便是摆脱奴籍,恢复自由之身。
  为奴隶主或国家立功,本就是免除奴隶身份的一个途径,但那实在难以上青天,仅仅是个念想。
  但现在建设王都,虽然也是苦活累活,至少有个盼头,所以奴隶干得热火朝天,斗志昂扬。
  而除了奴隶外,现场还有监督的官吏,取代了以前拿着藤条,不时抽打的奴隶主。
  这就是第四卷法家之道带来的改变。
  在这个时代,是没有所谓的吏,有的只有高高在上的官。
  上层就是诸侯、贵族、奴隶主,中层就是普通的平民,下层则是奴隶,泾渭分明。
  法家的出现,正是平民中吏治的诞生。
  从平民中选择干吏,协助上官治理,如今仅仅是初见效果,已经引发轰动。
  “陛下真乃圣明之君!”
  这种压榨劳动力的行为,换在后世要被千夫所指,但在这个时代就变成了开明,且照顾到方方面面的利益。
  贵族和奴隶主的子弟得到了高等的教育,又居住进更加宽敞舒适的府邸,所付出的代价仅仅是少部分奴隶的自由,怎么看都是划算的买卖。
  人人有机会成吏,代表着平民也能拥有权力,对于奴隶上升的机会,自然也就不会在意。
  对于大商王室来说,这既减免了劳动支出,扩设都城的成本降到极致,还增加了凝聚力,拉拢了上层阶级,可谓一举数得。
  姜文焕看了大受启发。
  他学了一肚子兵法,对于如何操练士兵,提升战力,已是了然于心,但有一个巨大的限制——
  无论是大商,还是八百诸侯,都没有常规军队。
  打仗需要兵器粮草,各种物资,操练同理。
  在这个生产力落后的时代,除非大战将起,或者王宫边境最必须的守卫,其他地方都是没有正规军队的,姜文焕学得一身本领,却是个光杆司令,他的练兵之法想要贯彻,用平民根本办不到。
  对于这点,早在朝阳山上,他就和伯邑考探讨过,考虑了不少新政,却都有不小的祸患,直到此刻。
  现在纣王陛下所为,不正是最好的变法吗?
  两人双目亮若星辰,再也不愿停留,去驿站领了马匹,往各自的封地而去。
  不过两位世子并没有发现,往来的农夫中,有数道目光交替观察,目送他们离开。
  第五卷是农家之道,和大秦世界的农家一样,得到此门传授的弟子不仅改善农利,更是最好的耳目,伯邑考和姜文焕的神情举动全部落入他们眼中,第一时间向上禀告。
  得到消息的顾承点头:“看来他们终于领会了学以致用的道理。”
  比干身为儒学先生,教导过伯邑考,对于顾承有条不紊,没有引发丝毫动荡的改制,钦佩不已,但对于诸侯的发展还是有所担忧:“陛下,恐怕姜桓楚和姬昌不会任由两子施为,只会取其利用之!”
  顾承笑笑:“当进步的萌芽诞生,星星之火开始燎原,食古不化的阻碍,只会被大势所淘汰。”
  他看向立于另一侧的商容:“备战如何?”
  首相商容答道:“陛下,闻太师和武成王,已聚集十万大军于边境!”
  “很好!”
  顾承缓缓起身:“东伐九夷,扩我疆土,让天下诸侯看一看,跟不上变化的下场!”


第十四章 王者之师
  东鲁。
  作为春秋时期开化最早,文明独先的鲁国前身,近百年来,它几乎是天下最强的诸侯之国。
  哪怕西岐后来居上,但相比起底蕴,还是略逊东鲁一筹。
  东伯侯姜桓楚立于高达十丈的雄伟城墙上,眺望远方的狼烟,缓缓地道:“焕儿,你觉得此次东伐九夷,大商能击败这数百年来一直纠缠的宿敌吗?”
  姜文焕刚刚归家,就被拉来,还有些风尘仆仆,但精神上却很振奋,听到父亲询问,斩钉截铁地道:“我大商必胜!”
  姜桓楚默然片刻,又问道:“武成王统兵十万,虽未倾国之力,却已是影响国运的大战,陛下勇武过人,被那东夷祭司预示为灭族者,为何不御驾亲征呢?”
  姜文焕也有些奇怪,换成是他,登基未久,传道改制,国力蒸蒸日上,正是示威四方之际,确实应该御驾亲征,一举覆灭东夷。
  不过他也是上过一些儒家课程的,回答道:“陛下以江山社稷为重,怎可轻言亲征?”
  姜桓楚颔首道:“是啊,陛下坐镇朝歌,一心改制,即便有些许反复,也难以动摇国本,当真是一代明君!”
  知子莫若父,反之同理,姜文焕知道姜桓楚这名为赞叹的话语中,含着许多担忧。
  他身为世子,几乎注定了是未来的东伯侯,何尝希望看到自己的诸侯国被吞并,顺势将改制之法,细细讲出。
  他这个版本是经过一路上深思熟虑得来的,虽然受限于见识,不少方面有些粗糙,但大致的体系已有。
  姜文焕坚信,按照这样改制变法,东鲁的实力绝对有质的腾飞,到那时即便陛下想要对东鲁动武,也要三思了。
  当然,姜文焕没有犯上作乱之心,且不说姐姐姜氏很得宠爱,传授之恩亦不敢忘,他会对大商敬忠,所要求的,就是东鲁的统治格局不变。
  这也是上层阶级保证权势的一贯思路。
  姜桓楚欣慰地看着自己成熟了太多的儿子,对于所谓变法却是不置可否,待得姜文焕问得急了,才淡淡地转过头,回望东方:“且看这一战,胜败如何吧!”
  ……
  ……
  八千步兵,三百乘战车,大商军队分左中右三翼,缓缓向东夷之地逼近。
  身披金甲,蚕眉美髯的黄飞虎,端坐在五色神牛之上,看着远方绵延群山下,空空如也的部落,微微皱眉。
  东夷果然举族逃跑了。
  对于大商来说,朝歌就在那里,逃跑是不存在的概念,但对于东夷而说,他们是以村落部落形式存在的,真的要跑,是能够转移进深山老林。
  事实上昔日的九黎残部,就是靠这种手段,躲避了轩辕圣皇的搜查,苟延残喘了下来,后来休养生息,重新走出大山。
  三年前大祭司亡,首领羿便有了心理准备,数月前黄飞虎大军一经调动,九夷各部立刻撤离,往山中祖庭而去。
  当然,这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毕竟从昔日出山到现在,东夷的人口翻了何止十倍,那时人少时可以生活在祖庭,现在回去必然是住不下的,山间的瘴气更不是寻常体质能够承受,不知道多少妇孺要死于其中。
  但同样的,大商十万大军的粮草消耗,不会比东夷负担要轻上多少,两者对峙下去,吃亏的还是大商。
  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古今同理。
  黄飞虎亦学得兵家之道,对于其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之言,深以为然。
  大商与东夷相持数百年,正是因为屡屡无法取得关键性的大胜,士气衰竭,才会无功而返。
  他绝不会重蹈覆辙。
  “王者之师,全军推进!”
  就在商朝大军坚定不移地前进之际,山林之中,一双如鹰隼般锐利的眼睛,早已观察许久。
  这对眼睛属于“羿”!
  东夷的族长!
  第一神射手!
  黄飞虎万万也想不到,身为一族之长,不仅身先士卒,羿干脆充当起了斥候,只为收集商军的情报。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原本大商和东夷是冤家对头,老熟悉了,但自从顾承登基后,改变日新月异,在羿的眼中,如今的商军已经变得陌生。
  强大到陌生!
  以前商朝也有大肆用兵,甚至举国之力的时候,可由于军队的不规范化,投入的再多也仅仅是数量庞大,相比起后世令行禁止,整齐划一的精兵,行军松散,阵形扭曲,妥妥的乌合之众。
  所以东夷人充分利用善射的优势,施展游斗战术。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大商军队往往率先受箭雨袭击,等到他们反应过来,架马车或奔跑着冲杀过来,要短兵相接时,东夷射手又早一步撤离。
  如果在一望无际的平野上,双方正面交锋,那十个东夷也败了,但偏偏这样的敌进我退,敌退我扰,让大商军队整体实力再强,也无法打到实处,不断被消耗蚕食,每次顶多只能毁去一两个村落,就不得不退走,伤亡基本是数倍于东夷。
  可羿知道,这次这个战术行不通了。
  因为商人的士兵精气神焕然一新,阵形整齐,推进看似缓慢,实则稳健至极,众人一心,根本不是小股部队能够撼动的。
  他毫不怀疑,只要东夷军队一现身,就会被对方吃掉,甚至沦为一面倒的屠杀。
  “纣王为何没来!”
  更令他愤怒的是,商帝仅仅派出了武成王黄飞虎,根本没有御驾亲征的意思。
  这个年代御驾亲征其实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远没有后世不到国家存亡之际,天子不能擅动的娇贵。
  帝乙就与东夷和犬戎都打过仗,按理来说,纣王为皇子时受大祭司暗算,登基后更应一雪前耻,迫不及待地亲征才对,竟然根本不为所动。
  “纣王不至,就只能刺杀黄飞虎,才有一线生机!”
  羿面色沉凝,猛然下定决心,望向大山深处。
  九黎杖不在,蚩尤传承已然断绝,九夷更面临灭族之灾,既如此……
  那就鱼死网破!


第十五章 阴阳引孔雀
  “武成王传来战报!”
  “呈上!”
  首相商容看着竹简上的战况,微微点头。
  大战已经爆发近月,每三日都有战报从前线传来,但内容都是大同小异。
  王师扫荡推进,徐徐进逼,斩获甚微。
  凡为将者,当刚柔相济,不可徒恃其勇,黄飞虎谨记顾承所传授的兵家之道,将大商军队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以绝对的优势平推过去。
  当然,这也要朝歌的耐心和支持。
  至少现在朝野之中,就有人非议武成王过于谨慎,畏缩不前,丢了大商的颜面。
  “幸亏陛下没有御驾亲征!”
  对此商容极为庆幸。
  如果纣王亲征,是不可能采取这种保守战术的,真的是丢不起那个脸,换成武成王就好了许多,照此下去,东夷必灭,所虑的仅仅是需要付出多少代价。
  思及之前东夷大祭司闹出来的动静,商容心中还是有担忧的,奉着战报,往文华殿而去。
  大殿之内,皇后姜氏和贵妃黄氏正陪着顾承,红袖添香,素手研墨。
  继兵家、儒家、墨家、法家、农家后,第六卷医家之道已经问世,朝阳山上也开设了医家之馆,正在培训军医。
  这引发了一定的抵触。
  说来有趣,这个年代男女地位没有多大的差距,风气可谓开放,但对于医者的容忍度却不高。
  因为那是祭司的特权。
  祭司的地位高高在上,一方面是祭天占卜,另一方面就是医术。
  他们凭借医术,治愈高官贵族,才有了偌大的影响力,否则单纯的装神弄鬼,是难以持续的。
  实际上,这是人族受到的巫族影响之一,顾承自然要将这种影响力消除,医家之道势在必行。
  何况灭了东夷后,那块地盘也要经营,需要医者解决瘴气毒物。
  医家之道著成,天枢十二卷完成了一半,而冥冥中的压力也陡然翻倍。
  所以第七卷,顾承选择了阴阳之道。
  阴阳大道是他从大宋世界就开始涉猎,到了大秦世界阴差阳错,入了阴阳家,最后与西王母同修,若论浸淫程度,在天枢十二卷中是最深的。
  因此在这个转折关头,他毫不迟疑地选择了阴阳道,与前面六道开始结合。
  另外还有一用。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姜氏和黄飞燕看着顾承所书,露出深思之色,隐隐中也有感悟。
  “成了!”
  当商容立于殿外等候之际,顾承堪堪写完最后一个字,阴阳五行,神光流转于竹简上。
  此卷比起之前的六道,生出一股别样的威压,气息遥遥扩散出去,震动天地灵氛。
  如果说那六道主要是传授知识,这卷阴阳之道就是一件法宝,由顾承这位混元道祖亲自炼制,承载阴阳大道,比起神器只欠缺混沌元神了。
  顾承欣赏着这卷阴阳道,嘴角露出笑容:“唤商容进来。”
  商容入了殿,呈上军报道:“陛下,武成王已率大军逼近九黎祖庭,东夷避无可避,正面一战,我军必然大胜,只不过那九黎祖庭传自兵主蚩尤,巫术诡异,恐有波折……”
  商容是在打个底,万一损失惨重,也好为武成王请罪。
  顾承却不需要这种老成持重:“老丞相不必过于担忧,东夷气数早尽,鱼死网破,只是他们的奢望罢了。”
  商容却没有这样信心:“陛下,闻太师正率兵抵御犬戎,若无精通道术之将在,如何防备东夷的异术?”
  原本的备战中,太师闻仲和武成王黄飞虎是要一起出征的,一个精通道术,一个是将帅之才,以九夷与大商多年来的交锋,倒也配得上这样的待遇。
  可惜就在一月前,犬戎又入侵大商境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犬戎擅骑,东夷擅射,精通骑术的犬戎来去如风,西岐派兵无法阻截,唯有向朝歌禀告。
  顾承命闻仲派兵镇守西边,闻仲不甘,临行前推荐了数人。
  三山关总兵邓九公、青龙关总兵张桂芳、陈塘关总兵李靖、佳梦关魔家四将。
  不过顾承一一否决。
  原因很简单,这些大将镇守的都是关键要道,攻打东夷,本是为了解决外部之忧,而非拆东墙补西墙。
  可如此一来,没有通晓道术的高人随军,商容和闻仲都觉得不踏实,黄飞虎可以应付两军对阵,沙场对决,却防不住神通道法。
  “驱石下海,推山平岳,也该是用神通解决了。”
  顾承点头,将阴阳道往上一抛,两道光芒缠绕旋转着往上飞射。
  啾!啾!
  殿内的三人怔怔地看着这道灿烂的光华,黄飞燕突然侧耳倾听,奇道:“什么声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