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宗在上-第2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先是结界阵法,出现了剧烈的震荡,接着强烈的反噬,就出现在了很多维持阵法的吴国修士的身上。许多人,口吐鲜血、经脉寸断。
其实,如果仅仅只是到这个地步的话,整个防线其实还不算没救。
后续人补上,大家悍不畏死,顶过去,那法相修士全力而为的作战时间也是有限的,借由灵脉大阵,只要抗住第一波,后续不断的有人能够撑上去,那总归能守下来,至少不至于脆败。
但这个对于当前已经士气非常低落的吴国修士们来说,还是有些太难了。
在第一波不少人因阵法受到太过于强烈的攻击,从而导致身受重伤了之后,愿意补上去的人,寥寥无几。哪怕是在高层修士不断的呼喊、要求之下,众人的行动也是磨磨蹭蹭的。
而这种行动力,那就真的是扛不住了。
待到大阵一破,一切都无法挽回。
水与火,漫灌进来,冲撞在一起,大片蒸汽冒出,但总之是一片地狱一般的景象。
这种景象,不仅看着可怕,身处于其中的人们,也是面临着地狱一般的情况。
先前不肯赴死作战,这会儿,想要拼命都没有机会了。没有结实的阵法的保护,散乱的众多吴国修士,数量虽然多,却根本没有办法将自身的力量,全部拧在一起。一盘散沙的情况下,数量优势在法相修士的面前,完全不够看至少眼下的这些吴国修士不够看。
大量的人,就这样死在了里面。
所谓防线,那当然是一条结结实实的、很完整的线了。其中的一点被突破之后,整条防线,就毫无存在的意义了。
一点崩溃,带来的就是全线崩溃。
而在这场全线大崩溃之中,大吴的主力军团,就此消亡了。
在防线崩溃之后,大齐军队爆发出了远远比之前要强大得多的战斗力。在之前的攻坚战中,出工不出力的那些世家们,在这个时候,终于肯下力气做事了。
这也很容易理解。
最开始,这些齐人,可不知道还有另一支队伍,在吴国东部海域埋伏着的。在他们看来,自己面对的就是一条吴国经营了无数年的铜墙铁壁。
他们有惟云这位法相高人的带领,或许是有机会能够攻破大吴的防线的,但那不知道要花费多长的时间,要死在这道铜墙铁壁下面多少人。
原本,在国内做出进攻吴国的决策的时候,就很突然,发对声音很大。虽然,靠着皇室的权威主要是燕国的压力这件事情还是这么定下来了,可大量的世家,对此其实是不满意的。
抱着这样的心态,上了战场,不肯下力气,太正常不过了。
但这话也要分两面说。
他们不肯拼命,是觉得要付出的代价太大,而收获太小。攻克吴国,当然是能捞到很多好处的,但是谁知道要花多长的时间、死多少人?
可眼下,结合各放消息来看,大吴的都城被打下来了,集结的吴国军团主力,在扬州边界布置的防线,也已经告破。眼看着大片大片的利益、战功,那就在眼前摆着了。
如是一来,那些世家态度迅速转变,开始积极起来,也是很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至于早先时候,他们与吴国之间的那点默契那算什么?
别说他们本身并没有什么明的协定,就算是有,在一国的利益之下,那也是分分钟想撕毁就撕毁的。
吴国皇帝孙青杨,当下的状况,很糟糕。
他在带领吴国朝廷,从建都城离开的时候,一开始想的是在别处,召集力量,再做打算。
为此,他们还跟楚国的先头部队,接触上了。先甭管什么条件,总归来说,他们还是非常需要借助楚国的力量的。
而有了楚国的支援,他们的日子一度变得好过了起来,至少安全感要强很多了。
然而,没过多久,扬州前线崩溃、吴国的主力军,一战全殁的消息传来,一切都变了。
原本对他们还算是礼遇的楚国人,态度一下子变得微妙了。
旋即,就有伴随着孙青杨一同撤离建都的大臣,进言道,楚人心怀不轨。
这一点,孙青杨自己也算是心里有数。他们在撤离之时,从建都带走的财物,那确实是数量不菲的。一开始,楚人可能没打这方面的主意,毕竟还是将他们当做平等的盟友,哪怕他们想的是,借吴国之力,把燕齐联军给挡回去,顺便从吴国的身上割一块肉吃,但毕竟还是得借助吴国的力量的。
虽然当下吴国的法相都已经叛变了,但总归是九大仙国之一,底蕴尚存,在寻常的修士大军上,肯定还是能够拉出来一股很强的力量的。
然而,扬州前线,吴国主力军的战败,让这种形势彻底的破灭了。
在楚人看来,吴国,已经亡了。
都城被占、国家的主要军事力量被歼灭,那这还有什么好扯的?在这个时候,还指望楚国人能够将吴皇孙青杨,当成座上宾、当成平等的盟友,那就太天真不过了。
孙青杨想跑,但是没跑成。楚国的先锋军,堵住了他们的去路,甚至于楚国大国师,法相高人斐频,都亲自到来。
他和他的流亡朝廷,就这样成了楚人的阶下囚。
当然,名义上,双方还是联盟的状态。楚国人,仍旧需要借助着孙青杨这个皇帝的名头,尽可能的收拢吴国的力量,以对抗燕齐联军。
但这件事情,本质上已经跟吴国没有什么关系了。接下来,这将会演变成为楚军与燕齐联军之间的战斗。
不管最终双方谁胜谁负,孙青杨估计自己都没有什么好日子过。
最好的下场,是能够当傀儡皇帝。但这个希望很渺茫,人家真要扶持一个傀儡皇帝,干嘛不从他们孙家里面找一个好控制的?
至于最坏的下场,怕是连吴国这个国号,都维持不住。
一念如此,孙青杨不免痛哭流涕。
但这件事情,又能怪得了谁呢?
第四百三十五章 战时清洗
战争的红利,是能够让人疯狂的。
这一点,在齐国军队的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
齐人,在早先需要拼死作战的时候,完全不够积极。然而,在战争已经可以宣告大部分胜利、吴国近乎于灭亡之时,他们又展现出了难以言喻的积极性。
而这种积极性,并非是在作战的方面,而是在抢夺战利品上。
战功,对于他们当然还是挺重要的,然而却远远称不上是什么最重要的事情。获取战功的目标,是为什么?是为了利益。
毕竟,在齐国这样的环境之下,世家力量强大,他们想要在其国内部的朝廷里面,获得晋升,功劳是锦上添花的,但更重要的东西,是他们的出身。
但眼下,在吴国军队崩溃之后,对他们几乎可以算是予求予取的、广袤的吴国领土,是直接唾手可得的利益。
再这种情况下,这些世家的第一选项,往往就是先把该拿到的东西,先给拿到手再说。
这种情况,几乎出现在所有的齐国世家的身上。乃至于包括很多已经算是顺从于陆氏的齐国世家,也心动难耐。
陆朝和与惟云,对此非常愤怒。不遵守命令、纪律散漫、在战争过后有丧失组织性的倾向,作为统帅者,肯定会非常的不爽。
但更为愤怒者,是陆青。
这几乎是他不可忍受的事情。
对于他来说,进攻大吴、乃至于统一世界,那并非是为了自己的权力欲望,也不是为了统一而统一。他希望将九大仙国的力量,全部收归于系统的管辖,并且可以统一调配九国之力,那是为了可以去处理那些时光碎片、顺便将整个世界的力量整合起来,应对神与魔的入侵。
掀起战争,其之目标,也是为此而服务的。
打仗,免不了要死人,这也是无法避免的牺牲和代价。但是,在战争基本胜利之后,陆青希望的是能够尽可能的保留吴国元气,接手之后,能够尽快的发挥起作用来。
而这些齐国世家,眼下所做的事情,可根本不符合这一条。
真让他们这样搞下去,回头留给他一个破破烂烂的吴国,那要来干什么?
当然了,可以重建,但那花费的代价,可也太大了。
陆青盛怒,传音给陆朝和,并明确去了一封信,给到惟云。
两人得到了示意之后,就再无什么犹豫的心思,直接就按照陆青的意思,开始下手了。
这也是个非常好的整合齐国力量的机会。
早先的时候,不做这个事情,主要是两个缘由,一个是当时齐国国内的情况比较稳定,担心有大动作,会损害这种稳定性;其二,是陆朝和能当上这个皇帝,靠的是陆青实力的强压,本身陆氏在齐国是没有什么根基的,也谈不上太多的支持者。
但现在,情况已经不一样了。
首先,当下是在战争状态。这种状态之下,做一些非常之事,就比较方便;另外,陆朝和当这个皇帝,也当了有十来年了。且先不说他的手腕到底有多强,背靠燕国作为外援,有惟云这位法相高人直接常年在齐国给他直接撑腰,最主要的是有陆青这个名声就已经算得上是横压一世的亲爹存在,他做什么事情,都会很容易。
甚至,都不需要他做太多,齐国的世家之中,自然而然就会有识时务者,投向他。
他的地位,比起刚出刚刚上位的时候,已经稳固太多了。
两个原因加起来,足以让陆朝和,在惟云的支持之下,做一些之前不太好做的事情。
说归到底,无非四个字:清除异己。
听话的,留下,好好做事,说是什么是什么。该有的纪律性、组织性,都不能少。要不然,失去地位、被打散编制、乃至于整个家族彻底失势,也只是一句话的事情。
反抗者当然众多,但随之而来的,就是非常血腥的镇压与清洗了。一方面是有惟云的支持,另一方面,就是蓝诺行带来的那上千位,来自燕国的高级修士,也全都是陆朝和坚实的后盾。
这一波清洗,陆朝和还真没有半点心慈手软。
七天之内,被宣判处死的齐国修士,足有四千余人。这个数量,都快赶得上之前齐国军队,在扬州防线上的总阵亡数了。
并且,其中高级修士的数量,很多。甚至某种意义上来说,陆朝和执行的这场清洗行动,主要目标就放在了那些不听话的、以前就喜欢阳奉阴违、此番在战场上表现又非常糟糕的家族的领导者们的身上。
而在这样残酷、血腥的肃反之下,剩下的人,自然而然也就一个个不敢再多又废话,在恐惧之下,只能乖乖听话了。
其实,陆青并不想要搞这种恐怖政治。但有的时候,不来这么一下狠的,就是解决不了问题。
那就长痛不如短痛了。
当然,这件事情也并非不是没有副作用。
消息传回齐国国内,恐怕会引起一些轩然大波。
为此,燕国的一支军队,主体由小部分青峰门修士、大部分云霄宗修士组成的队伍,急速南下,进入到了齐国境内,并听从大齐女皇孔安洋的命令,随时准备弹压国内情况。
说道孔安洋,陆青对于这个儿媳,也是有所信任的。
她显然很珍惜这个原本完全不可能跟自己有关系的皇位,她也很聪明,能够意识到,就算是孔氏真的复辟了,自己不仅跟皇位没什么关系,怕是连命都难保。
在过去的十年间,她非常配合陆朝和,并且心态上,也非常明确的向陆家靠拢,中间还跟陆朝和一起回过一次玉烟山,拜见陆青。
而这一点,从系统中,家族人员名单里,看到的她的忠诚度并不低这一点,也能够体现出来。
此番,借着燕国军队作为外援,齐国的国内局势虽然一度变得很紧张,而且某些地方切切实实的出了一些乱子,但总归还是能够被孔安洋压下来的。
至于另外一件事情,就完全没办法了。
风暴的核心,是在于出击的齐国大军这里。当下,本质上还处于战争状态的齐军,内部出了这么大的变故的情况下,肯定没有办法再继续出战了。
也没有那个必要,当下收获的成果,已经足够多了。暂缓下进攻的步伐,转为守势,先解决内部问题,同时巩固既得成果,也不失为一件明智的事情。
而这所谓的转为守势,守的当然不是已经崩溃的、根本无力再组织起来的吴人。
他们要守的目标,是在西边虎视眈眈的楚国人。
第四百三十六章 楚魏异动
对于燕齐联军内部发生的事情,楚人当然也是有所察觉的。
如此之好的机会,他们自然不可能轻易的放过。
楚国的先锋军,本就已经很早就从吴国的西部入境了,只是,燕齐联军一时势大,且自身国内动员起来的力量,还不算太充沛,他们一时之间并不敢上来惹事儿。哪怕是接收了吴国皇室和朝廷,那都是小心翼翼的,甚至有点心惊胆战的意思,生怕惟云和蓝诺行两个法相高人,直接杀到脸上来,甚至都做好了随时跑路的准备。
可随后,燕齐联军内部爆发的这种清洗与内乱,却让他们动了心思。
惟云和蓝诺行两人,在这场内乱之中,当然不至于会受到什么太大的影响。然而,修士大军作战,依靠的也不仅仅只是高级修士而已。
高级修士当然非常的重要,起决定性作用,但是低等级的修士们,依靠数量优势、依靠阵法的力量,总能对付一二。
更何况,楚军又不是一个法相都没有。楚国大国师斐频,那可是已经抵达了前线的。
而后续,随着时间的推移,楚国更多的部队,也已经完成了集结。同时,他们还可以借助的吴皇的影响力,在吴国境内,寻找更多的盟友。
吴国朝廷的主力军,确实已经被打散了没错,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丧失了一切的战争潜能。好歹是九大仙国之一,屹立不倒数千年时光,甭管眼下惨成什么样子,最起码的底蕴,肯定还是有的。不管是沦陷区还是非沦陷区,吴国官方残余的力量、地方势力、一些门派这些,都是可以借助的力量。
吴皇、吴国朝廷这个名头,对这些人,还是有比较强的号召力的。
再加上燕齐联军现在自乱阵脚,恐怕无心作战。
多种因素叠加之下,斐频觉得,自己并非没有一战之力。
更何况,他跟蓝诺行不是没打过交道,那家伙,根本不是他的对手。
曾经吴国在巅峰时候的国力,于九国之中也是偏垫底的,楚国跟吴国的关系算不得好,两个国家之间,也没少产生冲突。而每一次,吴国都是偏吃亏的那个,蓝诺行光公开败在他斐频手里的次数,就有两次了。
那两次,还好是蓝诺行跑得快,而且后面有吴国军阵在。但尽管如此,斐频回想起来,如果当时自己再狠下一些心、不顾及自己受伤、愿意付出更多的代价,起码有七成把握,能够当场将蓝诺行杀死。
至于惟云,斐频虽然没有打过交道,但是他曾经跟夏沧对上过。斐频自认,自己的实力,跟夏沧大约是五五开的水平。而惟云,上次跟夏沧对上,完全是属于被压制的。
换而言之,在斐频的估量中,就算是出现了最糟糕的情况,齐国大军恢复了作战能力,两军实打实的公开公平对垒,那固然对方有着两位法相坐镇,楚国大军可能讨不到什么好处,但至少在自己的带领之下,全身而退总归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左右衡量之下,楚军动手了。
他们在吴国的西边,大举进军。
他们的进军步伐,也并不冒失。步步为营,而且几乎没有受到什么抵抗。
在吴国的西部地区,燕齐联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