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田的古代生活-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八章 丁侃
“给他们家种也成,兴子啊,去找一下侃子,就说是田儿照顾他们家,地可以赁给他们家种,在大江、大河家种完了地之后,还能用耕牛,让他来我这里一趟,立个字据。”老里长是不会写字,但是他认识字儿,丁大兴就比他父亲强多了,当年也跟着丁大海他们哥三个学过认字儿,后来丁勇又咬牙,送他去上过三年私塾,会写字算术。
“哎!我这就去。”丁大兴赶紧出去找丁侃了。
剩下老里长跟丁田坐在屋里聊天。
其实就是老里长安慰丁田:“你要是咽不下这口气,咱们老丁家也不是吃素的,那高家虽然有钱,也不能压过我们这地头蛇。”
“不会的,叔爷爷^”丁田乐了:“我应该庆幸,那女人我没娶,万一我娶回 来了,她再不守妇道,我更惨。”
“这小子,会说话!”老里长就笑开了怀:“我记得你兴子家的娘家,有个表侄女儿?家庭富裕,人也贤惠,才十三岁,就已经会做衣服鞋袜,手艺好,绣品也能卖上价儿……。”
“叔爷爷,我暂时不考虑这个问题。”丁田心里苦,但是脸上却正色道:“叔爷爷,我马上就要去县里上任了,现在的县城重建,县衙也是如此,而且县令大人当年的话,虽然作数,可谁知道县衙现在是什么情况?再说这几年兵荒马乱的,也不知道以后的年景是啥样,我才十五岁,婚事不着急。”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通病都一样,男人就不怕晚婚。
“你说的也对。”老里长老怀欣慰:“能想的这么多,说明你这孩子有成算,就算家里就剩下你一个了,也能顶门立户。”
正聊的开心的时候,丁大兴回来了,带着丁侃。
丁侃穿着打补丁的衣服,但是人的精气神非常好,没办法,家里孩子多,底气足啊。
想当年,丁大海最羡慕的就是丁侃了。
真能生啊!
“侃哥。”丁田一见到人,赶紧穿鞋下地。
别看丁侃比他年纪大了快十六岁,可他们俩平辈!
“哎,田儿啊,听说你要把你家的田地赁给我家?”丁侃一来就急着问丁田地的事情。
这可是一块天上掉下来的肥肉啊。
“是,但是你不能让田儿吃亏。”老里长敲了敲桌子:“坐下说。”
丁大兴那边已经让丁已去拿笔墨纸砚了。
其实签订契约,最好还是去衙门,那比较有公信力,但是在古代,大家是能自己解决的事情,绝对不去衙门的,因为“衙门口八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啊。
加上“里长”也算是半个官方,所以很多人宁愿来找老里长,也不会去衙门找官老爷。
“咋的都行,我家人口多,全靠地里的出息了。”丁侃坐在了炕沿上:“田儿将地交给我你就放心吧,保证伺候的好好的。”
“这个我信。”丁田道:“侃哥家都是伺候庄稼的老手。”
丁侃家的孩子,七八岁上就要下地帮着干活了,上了十岁就当半个大人用,超过十三岁,那就是个大人了。
“我跟你说,侃子,田儿家的田地赁给你家,三七开,因为田儿家没有啥赋税跟着,所以这七成你是干剩,田儿照顾你家,就这个规矩,但是你要清楚,田儿心好,你可不能欺负他家就他一个人,阳奉阴违的啊!”老里长先给他打好招呼,说好条件:“但是田儿他们家该有的高粱杆儿啥的,你也得负责出,你多种两亩高粱,啥都出来了
第九章 从今往后
“那是当然,那是当然!”丁侃忙不迭的点头:“田儿家里的柴火,我家也给出一半〇”
反正丁田家就他一个人,屋子大有啥关系?
农家最不缺的就是烧柴,地里的庄稼杆儿有的是。
再说了,也不需要全都烧热乎,冬天的时候,串口热乎气就行了,只要住人的屋子暖和,比啥都强。
“这还差不多。”老里长这才满意。
丁田只在一边听着,老里长怎么安排,他就怎么照办,准没错。
不一会儿,丁大兴就写好了租赁的契约书。
丁田会写字,签了自己的名字,还盖上了自己的手指印,
丁侃认识的字不多,但是自己的名字会写,写完也按了手印,这就算完事了。
契约书一式四份,丁田一份,丁侃一份,老里长作为公证人,一份;村长作为见证人,一份。
如果讲究点的,是五份,最后一份要送去衙门备案。
不过丁家村都是自家人,所以就没那个必要了,而且送去衙门还要缴纳一份钱
“谢谢老里长!”丁侃很会做人,第一个感谢的就是老里长,第二个感谢的就是丁田:“也谢谢田儿想着我。”
丁大兴拍了拍他的肩膀:“走吧,我送你出去。”
“嗯!”丁侃将契约书揣好,心里的一块大石头落了地。
五十亩地,足够他们全家今年能吃饱穿暖,可能还略有盈余。
只要今年老天爷赏饭吃,风调雨顺的话。
等丁侃走了,丁田也穿好了鞋子:“叔爷爷,那我也走了,回去还得收拾一下东西,明天打算去县城了
“这么急呀?”
“听说县城那边已经收拾的差不多了,去年秋天就盖好了衙门,冬天的时候收拾屋里,现在连县太爷都打算搬家了呢。”丁田可是预定的牢头儿,自然有人跟他通风报信。
衙门里有两个衙役,一个是丁家村的女婿,杨树村的杨力;一个是丁家村的闺女嫁到了柳树村,柳树村村长夫人,生的三儿子柳森。
这俩人都是当年丁大海拉扯起来的,只是当时他们俩年岁小,加上丁大海护着,就没去前线,而是躲避回了家。
现在衙门重新立起来了,县城也修缮一新,当然要回去上班了。
他们俩可跟丁田比不了,丁田那是有功之人的后代,加上是传代的职位,衙门里不少人都受过丁大海的恩惠,这个年代,讲究的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所以他们俩在县城新建的时候,就回去帮忙当苦力了。
而丁田只要老实的在家守孝,就行了。
“那行,你回去吧,有啥事记得说,虽然你父亲去了,可丁家村还在。”老里长非常霸气侧漏:“谁也不能欺负了咱!”
“知道了,叔爷爷。”丁田一呲牙:“我也不是好欺负的!”
“嗯,你厉害。”
从老里长家里出来,丁田将双手农民揣,慢悠悠的往回走。
同样遇到了不少人跟他打招呼,丁家村的氏族气氛非常浓郁,同样的也很排外,不过,丁田很享受这样的气氛,这里的人跟他以前的家人不一样,以前的家人可没这样紧密团结,更不会关注他,实在是他从小就省事的很,基本上不用父母操心
晃荡回了家,家里窗明几净,甚至还有一壶烧开了的水,他想喝就能喝到烫嘴的热水。
丁田嘴角微翘,他觉得自己来到这里,也没什么不好的。
从今往后,他就是“丁田”。
□作者闲话:这是一个酝酿了很久的文……。
第十章 家底
丁田在家里清点了一下自己的家底。
家里有银子五百六十八两,这是现银。
有一千两的银票一张,是家里的大票。
散碎的银子大概不到十两,铜钱有八千个,一千是一贯,整整八贯铜钱。
还有散落的铜钱,有八百多个,是他的零花钱。
可是村里的杂货铺子是自家二叔开的,他家的油盐酱醋茶的,都不花钱。
针头线脑的,都是二婶子跟三婶子在管,他又守孝在家,不出门,也就没地方花钱,三年的时间,倒是攒了不少钱。
另外就是退亲还退了点东西回来,布匹他干脆就送给二婶子和三婶子了,做衣服穿,或者做成绣品卖出去,都随意。
反正丝绸这东西,放着时间长了就该褪色了。
因为古代的染色剂都是纯天然的,固色效果不太好。
加上他也不想留着那晦气的东西,干脆送出去好了!
另外还有蜡染的棉布十匹,麻布十匹,细麻布五匹,细棉布两匹,他打算在一年之内都用了,布匹这东西,不用了就会慢慢的风化,糟烂。
家里还有五十多斤的棉花,本来这是给他准备成亲的时候,做喜被用的,现在也被丁田清理出来,打算出仓。
而他家的谷仓里,有满满一下子的粮食。
包括没有去壳的稻子五百斤;谷子十石;高粱三石;白花花的脱了壳儿的大米八十斤;小米一百二十斤;高粱米五十斤。
厨房里尚有一桶满满的大米,大概能有二三十斤;半桶小米,也就十几斤的样子;还有一桶满满的高梁米,也有二三十斤的样子。
(一石是一百二十斤,为了算计清楚,江湖就按照一石一百斤的来了。)
他家是不缺粮食吃。
何况家里就他一个人。
根本吃不了多少粮食。
加上这两年因为刚刚平息战乱,粮食价格还挺高,他打算看准机会卖掉一些,粮食这东西也不耐放0
还有就是这栋房子,青砖大瓦房,在乡下地方的确是不错,但是在丁田的眼里,还差了那么点意思。
他更习惯的是东北四合院,大火炕,玻璃窗,以及有高大院墙的那种院落。
在他穿过来之前,他们家的平房那里都有下水道了,洗手间也安了马桶,有上下水的……。
现在他只能想一想而已。
家里有两头牛,分别在二叔和三叔家。
这个他觉得不错,因为他不会养牛;猪倒是能自己养,可眼看着就可以杀了吃肉了。
鸡鸭鹅的,反正在原主的记忆里,两位婶子从来不少他的各种蛋类和禽类吃肉
田地租赁了出去,他也不用操心种地了。
踅摸了一圈儿,丁田开始收拾衣服和铺盖,他要去县城里看看,好歹也是个公务员,休息了三年,总得上班去才行。
记忆里,牢头儿是有工资的,虽然很少,每个月只有二两银子,每年有一头大肥猪的奖励。
普通的狱卒每个月只有一两,如果是在县城里,也只能勉强够一家人吃喝。
但是有福利待遇,就是田产免税,免役。
只要田产不超过五十亩,都可以免除赋税。
不过……县衙里有牢头一位,狱卒八位。
实际上,县太爷不会给你配齐的,最多牢头一位,狱卒四位。
虽然工资少,但是灰色收入多啊!
□作者闲话:这一章大家可以先看看那个古代牢房的相关内容,真的非常黑暗啊!
第十一章 团圆饭
谁家进了牢房,不打点一下?
多了不说,每次牢里来了新的犯人,每个人都能分得三五两银子,没银子的也就没必要特殊照顾。
古代牢房的条件,可比古代老百姓的住家还要差。
但是丁田是狱瞀啊!
他觉得这样不好,犯人给打点,就收着,可以多照顾一点,例如饭菜好一些;不给打点就算了,反正是犯罪之人,不故意去折磨就行了。
他收拾了一下之后,带了十两银子,一钱袋的铜钱,准备了一身出门的的衣服
桂花来喊他去吃饭。
丁田就去了二叔家。
因为今天是二月十五,他们要吃一顿团圆饭。
二叔家是三进的院落,第一进的倒座房,朝外开的门,是村里的杂货铺子,第二进住的是二叔二婶,堂弟们住在东西厢房,最后的后罩房是住着妹子的,再往后就是院子了。
后院里靠北墙那边的是各种圈,养牲口的地方,一个跨院则是放各种农具、马车的地方,另一个跨院则是粮仓。
而后院里也不是大户人家的后花园,而是菜园子,归家里的女眷打点,每年产出的蔬菜也不少。
因为说了要给侄子补一补,丁家二叔宰了两只小公鸡。
炖了一大锅的蘑菇。
又用腊肉炒了豆芽菜。
两个菜,分量很大,主食就是普通的二米饭。
等到三叔一家子过来,三婶子不止人来了,还带了个菜。
她把家里的蒜苗割了一茬,都清洗好了放在盆子里,还带了鸡蛋过来,用二叔家的灶台,炒了一大盘子的蒜苗炒鸡蛋。
一家人坐在一起,吃了一顿丰富的晚饭。
席间,丁田跟二叔和三叔说了他的打算:“明天我去县城看看,如果可以的话,就去县城里上……上差。”
他差点说了“上班”了。
“不错,也该去看看了,现在都在准备春播,听说县太爷也很重视的,这刚打完仗才三年,免税也刚过去,今年开始就得交税了。”丁大江点头:“你去上班,地呢?”
“地租赁了出去,我看二叔跟三叔都忙不过来,我就赁给了丁侃家。”丁田夹了一点蒜苗吃:“他们家也挺困难的,我还承诺,等二叔三叔两家用完了耕牛,可以给他们家用。”
“家里的牛够用,到时候匀给他们家一头就是了。”丁大河咽下嘴里的饭菜:“他们家也不容易,侃子……呵呵……。”
每次提起丁侃,村里的人都会善意的笑一笑。
“现在别看人家穷,将来肯定富裕,你看那孩子多的……啧啧啧!”丁大江乐呵呵的调侃:“光是嫁女儿,就得多要多少彩礼啊?”
因为他们家的孩子以能生著称,将来谁家子嗣稀薄,肯定能看上他们家的闺女
倒是二婶子,摸了摸桂花妹子的头:“我们家桂花也十三岁了,过两年就该十五了。”
“二婶子,不着急。”丁田给桂花堂妹夹了一块鸡肉:“我丁田的妹妹,不愁嫁。”
桂花小姑娘朝丁田笑了笑,将鸡肉用筷子夹开,自己留一半,还是带骨头的那块,剩下的一半全是肉,她给了丁吉,二叔家六岁的小儿子。
丁田又给茶花小姑娘夹了一块,结果他就看茶花小姑娘也跟桂花小姑娘一样,将鸡肉一夹两份,给了丁成一块全是肉的,自己留下骨头上沾点肉的那块。
家里竟然无人觉得不对!
两个小姑娘吃的蘑菇多,菜多,但是肉少。
丁田再次看到了古代男女之间的差距,太大了,都快赶上那个什么海沟那么深,那么大了。
幸好,他穿越的是个男的,要是个女的,他非自杀不可。
第十二章 进县城
丁田第二天一大早就起来了,三婶子给他送来了鸡蛋粥:“多吃点,今天丁墨也去县城,正好,他会赶车,让他赶车,拉着你去。”
丁家是有马车的,虽然是很简单的马车,只有一个漏风的车厢,但是在村里也是个稀罕物。
丁田在车厢里面钉上了薄的毛毡子,这下子挡风了,他坐在里头,不用吹冷风
不过古代路况堪忧,车子也没有防震系统,颠簸得很。
差点将他的早饭颠出来。
丁墨跟丁田平辈,只是年纪比他大,丁田喊他一声墨哥。
丁墨赶车,他是进城买东西,往常只是挑担走,不过有了丁田的马车,可就方便多了。
丁家有一匹六岁口的驽马。
这是丁大海回来的时候,骑着的马。
一直在三叔家养着,早上三叔过来给他套上了马车。
丁田这小身板子,也骑不了马,只能乘坐马车,再说,原主也不会骑马啊。
丁墨赶着马车,带着丁田,一路畅通无阻的到了县城。
丁田第一次见到古代的县城。
县城建的很大,大概是因为边境的县城吧,城墙非常高,而且有墙垛,女墙和观察孑L等等。
很新,因为战火毁了原来的城池,现在的城池是新建起来的,一看就很结实的样子。
城门口有人守着,是兵丁。
丁墨跟他们认识,打了声招呼就进城了。
“墨哥,你们认识啊?”丁田问丁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