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玄幻电子书 > 元末之雄霸天下 >

第75章

元末之雄霸天下-第75章

小说: 元末之雄霸天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是一开口,刘明远才感受到刘基的才起和底蕴,最重要的是刘基不是那种沉闷的儒生,倒是很喜欢攀谈,性情外向。

    刘基完全超出了刘明远心中的印象,刘明远认定这种像诸葛亮一样的谋士,一定是一副老谋深算的架势,沉稳不爱说话,一说话就是至理名言的。

    但是刘基倒是很开朗,也没有任何的拘束,上来就和刘明远畅谈了起来。

    “真是百闻不如一见,都说刘丞相治下一片繁盛,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刘基看着金陵城外遍地待收获的稻谷,顿时露出了赞赏的笑容,然后朝着刘明远说道。其实在刘基心中已经是被刘明远深深地震撼到了,他没有想到大名鼎鼎的怀远军元帅刘明远,就然是如此年轻。

    刘明远此时也感受到了刘基的开朗和亲和,于是也就放弃了束缚,毕竟刘明远可是对这些文人名士有些恐惧症,每次见面之前都要在心中反复斟酌要说的话,生怕出现差错,让这些文人感觉不快。

    历史上刘基也是一个开亮直言的人,当初朱元璋在金陵城行省大殿上面摆着一张空位,给韩林儿准备,每逢重大节日时,都要带着百官朝拜,以示对韩林儿的敬重。

    但是对于朱元璋这种虚情假意,刘基则是直言不讳,直接讥讽朱元璋朝拜一个傀儡有何用,一时间惹得老朱是哑口无言,尴尬不已。

    刘基在温州时就已经感受到怀远军的不同了,不劫掠百姓,安抚流民,开垦耕地,为百姓修建房屋,兴修水渠等等,都是深得民心之举,而且也让战乱的温州很快就恢复了生产。

    刘基也听说了刘明远治下的金陵一带更是繁盛,于是心中也想去看一看,随后宋思贤就过来拜访了。

    刘基自然清楚宋思贤到来的目的,同时他也不是做作之人,虽然没有答应出山辅佐刘明远,但是直言要求去金陵城看一看,于是在刘明远安排下来到了金陵城。

    一路上刘基是越走越欢喜,他看到的是怀远军治下丰盛的场面,连成片的稻谷地,还有成群的牛羊、马匹。

    最令刘基欢喜的就是刘明远开垦的耕地数量之多,深深地震撼到了刘基,刘基对江南这一代还是比较清楚的,但是从来都没有见过这样多的耕地。

    而且刘基一路上还看到大量的怀远军将士在修建水渠,开垦耕地,只有要能够耕种的平地,都被怀远军开垦出来了。

    刘明远清楚这个时代的很多耕地都没有开垦出来,主要原因就是水渠的修建不到位,于是刘明远开始大量兴修水渠,扩充耕地面积。

    刘明远知道眼下中国最适合耕种的地方就是在南方,所以他要大力开垦耕地,这也是他成就大业的根基。

    刘基对于刘明远大力耕种已经不仅是欢喜了,更是震惊了,他从来没有看过这么密集的稻谷地,也没有见过一支这样的军队,所到之处将敌人赶走之后,就开始耕种生产,实在是令刘基震撼不已。

    刘明远也能感受到刘基的震撼,但是他更欣赏刘基的欢喜,因为他看到了刘基对于自己的认可。

    见面之后的一番客套之后,刘明远看到刘基对稻谷田非常感兴趣,于是特意带着刘基在金陵城外巡视了一圈,查看稻谷成熟的情况,刘基也是对刘明远的耕种大为满意,随后一行人又巡视了两座马场。

    这两座马场都是按照刘明远的想法建造的,都是集中饲养的方式培训马匹和耕牛。

    刘基进入马场之后,感觉这里根本就不像马场,如果不是大门旁树立着马场的字样,他还真以为进入了一处院落。

    随后刘基看到了令他惊奇不已的场面,那就是一排排整齐的马棚,里面整齐地排着一排排马匹和耕牛,甚至还有毛驴。

    同时马场的马官和里面的马工们正在将大量刚刚割回来的青草倒入石槽里面,喂养这些马匹和耕牛。

    刘基有些不明白为什么刘明远这样饲养马匹,他知道这些马匹一定都是刘明远未来准备当做战马的,但是战马是需要大量的空旷的场地驯养的,这样才可以出产优质的战马。

    但是刘基知道刘明远绝对不是因为不懂才这样饲养的,因为马场里面的很多马工都是蒙古人,这些人懂马的。

    刘基环视了一圈,看到不大的马场里面,竟然聚集了不下五百匹马,还有大量的耕牛,大量的小马驹和牛犊子也在圈里面。

    刘基看到这里,又联想到外面密集的稻谷地,他突然明白其中的原因了,顿时对刘明远敬服不已,竟然可以想出这样的培育马匹和耕牛的方式。

    刘明远的这种集中饲养的方式在这个时代还没有出现,这个时代都是小农经济,就是历朝历代的马场也是按照散养的方式建立的。

    唯独刘明远这种集中饲养的方式没有出现,但是一出现就让众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对于牛羊的饲养非常奏效,对于猪和羊这种供应肉食的牲口来说,这种集中饲养不仅快,而且节省空间。

    刘基清楚刘明远现在追求的是数量,而不是质量,这也是情有可原,俗话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一连两个马场的参观,让刘基大开眼界,刘明远建立的这些马场被夏煜已经完全开发出来了。

    夏煜也深深地体会到了集中饲养的好处,于是开始对很多牲口进行集中饲养,可以节省空间,而且还可以提高生长效率,最重要的是占据很少的空间和资源的情况下,可以大量出产食物。

    而且刘明远也明确规定了,绝对不允许使用粮食饲养这些牲口,于是夏煜专门组建了一支割草队,春夏之时在河边割青草,等到秋天了,开始储备稻杆和干野菜等,为过冬准备。

    于是在耗费非常小的情况下,夏煜这位刘明远钦点的主管农牧的官员竟然每月可以为怀远军供应上万头猪羊,而且还在疯狂的增长。

    刘基对于这种饲养方式震惊不已,但是他知道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节省空间,而且还可以大量出产。

    得知这些都是刘明远的想法之后,刘基心中更加震惊了,同时对刘明远也开始敬服起来,他还是低估了眼前的这个年轻人。

    第118章 大有可为

    刘基在金陵城外看到的大量养殖场,此时经过夏煜的发展,刘明远当初设计的养马场,已经在夏煜的手中演变成各种养殖场。
     奇 书 网  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o m 

    这个时代的养殖都是以野菜和野草饲养为主,百姓是绝对不会拿出粮食喂养猪狗的,夏煜也牢记这一点,于是在没有耗费多少粮食的情况下,养殖取得了巨大成功。

    同时为了防控疾病,夏煜的养殖场也保持着通风和干燥,卫生条件也非常好,江南都是温和气候,所以养殖场的建造也相对简单一些,不需要封闭的房间,都是一些简单的围栏和顶棚就可以了。

    刘基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驯养方式,但是他清楚这样的驯养能够大大提升产量,尤其是战马、耕牛这种战略性资源,它们的多少在这个时刻可以说就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力量。

    刘基开始沉思了,一改之前欢快轻松的样子,此时在刘明远看来,现在的刘基才是一个学者和名士。

    刘基随后又在刘明远的安排下来到了长江岸边,这里聚集了不少劳动团,都是一些囚犯在劳动,主要以捕鱼种地为主。

    刘基在这里也看到了他从来都没有见过的巨型渔网,还有大型捕鱼船只,而且整整一段江面上布满了渔网,几乎将长江斩断了。

    刘明远对于长江里面丰富的渔业资源也非常感兴趣,也可以说任何可以增加食物来源的地方,刘明远都非常感兴趣,于是他开始在长江和海上大理发展捕捞技术,安排劳动团进行捕捞。

    于是就出现了刘基眼前的场面,长江上面布满了渔网,每天都出产大量的江鱼,然后被劳动团的女人们清理干净,晾晒成鱼干,储备起来,作为供应前线的军粮,或者是怀远军消耗的供应品。

    刘基从来没有见过如此重视生产的主公,从种地到饲养,还有眼前的捕鱼,刘基已经被刘明远深深地震撼到了。

    刘明远的思想非常简单,他知道这个时代粮食的重要性,于是任何可以增加粮食的方式都要大力发展。

    至于会不会出现环境危机和生态危机,在刘明远看来现在根本达不到,就他开垦的那点耕地,还不够后世的一个零头,至于捕捞的鱼,更是不值一提。

    况且现在是战乱年代,刘明远知道他要充分利用江南丰富的资源,只有这样才可以壮大自己,不然怎么养活治下的百姓和军队。

    随后刘基又看到了一个令他更加震撼的地方,那就是金陵纺织厂,这座纺织厂是刘明远刚刚建成了,投入生产还不到三个月,也是刘明远的得意之作。

    刘明远来到这个时代之后,对于这个时代的织布技术也感到深深地震惊,在宋末元初的时候,松江地区一个名为黄道婆的女子,在原有的织布机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并且发明了新式轧棉机,弹棉弓、纺车、织机等,并且创造了“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先进的防织技术。

    黄道婆的改进创造可以说是巨大的,一下子改变了传统繁琐的织布技术,大大提升了织布的效率和质量,让松江很快就成为天下棉布织造中心。

    刘明远对黄道婆的织造技术进行了一番研究之后,认定这个技术已经非常好了,需要改进的地方不多,但是黄道婆的思想还是集中在小户作坊里面,刘明远则是对大型工厂生产更感兴趣。

    于是刘明远找来马鞍山的孙炎和一众能工巧匠,让他们开始按照黄道婆发明的织布机进行改造,将它这种小户作坊的机器,改造为大型,效率更高的设备,动力装置也不再是人手推脚蹬,而是改为水利或者是牲口拉动绞盘。

    马鞍山的工匠们早就习惯了刘明远这种思想,于是回去很快就拿出了改进方案,并且制造了一台样机,在一番试验之后,效率大大提高。

    刘明远顿时大喜,于是就在金陵城外建造了一座纺织厂,开始大量生产棉布,这种大型流水线生产的棉布品种非常单一,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快,所以不像小型作坊里面,一些心灵手巧的女子可以织造出一些色彩艳丽,或者更加秀美的棉布。

    但是刘明远的思想就是快,大量出产,于是在整个纺织厂里面,刘基就看到了流水一般的生产线,这也是刘基第一次看到真正意义上的后世工厂。

    纺织厂分为大三个巨大的区域,第一个区域是处理棉花的地方,刘基看到了一捆捆包扎整齐的棉花被运送到这里,然后开始被清洗脱水,晾晒等。

    随后这些清理整齐的棉花就被送入纺织厂房里面,开始被纺织成棉布,在这座厂房里面,刘基看到了大量的女子。

    这些女子都是一身白色衣服,头上托着白布,脸上带着遮脸,一个个站在纺织机前面,熟练地操作着。

    刘基大为惊骇,他没有想到在这里劳作的竟然都是女子,这个时代女子都是应该守在家中相夫教子的,怎么可以出头露面做工。

    但是最令刘基震撼的还是纺织厂出产的棉布,在经过数道工序之后,整齐的棉布就全部出来了,雪白柔软,然后被整齐地切割城规定的尺寸,最后码放整齐,运动到最后一个区域,就是货物储存的地方。

    就在刘基一脸惊奇地看着纺织厂里面的一切的时候,突然一阵铜锣声响起,然后生产的女子们全部停下了手上的工作,纷纷走到了一旁休息的地方,坐下来休息,身边的桌子上还准备了一些茶水和干粮,大家一边说笑着,一变吃着,放松休息。

    刘基完全被这样的场景震撼到了,他根本无法理解这是在干什么,一群女子,其中很多都是年轻女子,她们坐在一起,吃着东西,说笑着,不时还传来一阵大笑声,完全没有这个时代的拘束。

    刘基此时心中真的很想上去训斥她们一番,这实在是违背道德伦理,尤其是违背理学道理,女子天生就是相夫教子,怎可以这样随边出来做工,还一点羞耻都没有,在那里哈哈大笑。

    刘明远选派在纺织厂做工的女子都是怀远军将士的家眷,怀远军将士受到刘明远的影响很深,对于女人已经不再歧视了,同时他们的家眷思想也受到了影响。

    于是大量的怀远军家眷在纺织厂和军械场做工,并且获得了丰厚的收入,而且他们的思想也开始渐渐地开放了,朝着刘明远希望的方向发展。

    经过三个月多月的相处,这些女子自然是产生了感情,于是在休息的时候话题就多了,但是最后还是离不开自己男人现在怎么样,什么时候能够回来,现在有没有打仗之类的。

    刘明远看了之后,心中也不免一阵心酸,但是这个时代就是如此,怀远军已经超过四十万,部署在各地。

    但是怀远军中明确规定不可以携带随军家眷,尤其是战斗部队,一些开荒的生产团或者守卫城池的部队倒是可以携带家眷一同前往,因为这些军士服役的地方基本上不会变动,而且多数在服役满十年之后,也都会留在这些地方生产安家。

    刘明远现在制定的怀远军服役法令规定,战斗部队服役五年,然后根据情况转为地方守卫部队,再服役五年,随后就可以得到安家费和田地,正式转业安家了。

    眼下兵源紧张,而且怀远军培养士兵耗费很大,于是刘明远才会制定服役十年的法令。

    在一线战斗部队服役了五年,如果没有成为军官,依然还是普通士兵,那么就会转到地方守卫部队,继续服役。

    其实也就等于是转业了,那时他们就可以带上家人,一同前往服役的地方,并且得到一些田地,然后开始在那里生产服役,直到五年之后,再获得一笔安家费,然后就可以正是转业了。

    但是军人在服役期间每个月的军饷还是足额发放的,只是战斗部队和守卫部队有区别,战斗部队要更高一些。

    随着怀远军的地域越来越大,刘明远知道需要安置的军队也将越来越多,他们的家眷也需要安置,于是刘明远就选择开设大量工厂,让女子来做工,保证她们的休息和劳动时间,并且获得相应的报酬,这也是一大创举。

    刘基知道自己还需要时间来接受这些,他对刘明远实在是太感到意外了,整齐的稻谷地,大型饲养场,还有纺织厂。

    刘基看到纺织厂边上依然在大兴土木,询问之后才得知,这也是一座更大规模的纺织厂,可以让五千人在里面做工,并且一年的出产的棉布就可以满足整个金陵城五十万人一年所需。

    刘基被深深地震撼到了,他不理解刘明远这些带着后世经济学的思维,但是他知道可以大量生产,就可以壮大刘明远的力量。

    刘基开始变得沉闷了,内心好像一直在思考什么,就是晚上刘明远在行省设宴给刘基接风时,刘基都有些心不在焉,他一直在消化着来到金陵之后接触到的事物。

    随后刘基又提出想去马鞍山一趟,因为他得知那里才是怀远军的中心。

    刘明远也欣然同意了,然后在金陵城停留了一天之后,众人启程前往马鞍山。

    第119章 铁匠张岩

    刘明远陪着刘基从金陵出发,朝着马鞍山而去,一行人走的是水路,因为水路快,而且出行的人数多,陆路行动不方便。

    五艘大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