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玄幻电子书 > 那年那蝉那把剑 >

第321章

那年那蝉那把剑-第321章

小说: 那年那蝉那把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险遭杀身之祸。羊伯符也是性情之人,在听闻神宗皇帝将其免职的旨意后,未等圣旨来到江都,自己就已经挂冠而去,以示其轻蔑之意,勃然大怒的神宗皇帝下令暗卫府和天机阁寻觅羊伯符行踪,要将其明正典刑,可惜足足数年功夫,羊伯符此人就像凭空消失了一般,完全不知所踪。世人都说羊伯符是躲入了道门的临仙府,也有人说羊伯符远渡重洋去了卫国,还有人说是托庇于牧人起和徐林几位故友的门下,成了边军一老卒。总之林林总总不一而是,你猜他到底藏身于何处?”
  徐北游沉思片刻,略有迟疑道:“他就藏身于江都城中?”
  孙世吾摇头笑道:“虽不中,但不远矣。当年江都形势复杂,远非羊伯符一人可以掌控,若是出海逃遁,难免留下痕迹,不有句老话叫做灯下黑,所以当年羊伯符就反其道而行之,没有像世人所说的那般逃往临仙府或是卫国,而是布置了出海的假象后,直接沿着东江大运河一路北上,甚至与南下江都宣旨的钦差座船交错而过,当圣旨到了江都时,羊伯符已然身在东都。再往后,任凭暗卫如何侦缉天下,却想不到羊伯符就在他们眼皮子底下,据说羊伯符在东都置办的府邸,距离暗卫府白虎堂不过两条街的距离,即便步行也用不了一盏茶的功夫。后来先帝入主东都,他这才亮明身份,主动投入先帝麾下。”
  徐北游惹不住赞叹道:“这位羊老将军果真不是寻常人等。”
  孙世吾亦是感慨道:“你说就是如此人物,怎么会就莫名其妙地病死在九原城。”
  徐北游脸色一肃,“老先生是说魏王他……”
  孙世吾轻声道:“当年先帝将魏王遣往魏国,其中有放逐之意,可也不会放任魏王在魏国彻底坐大,所以先帝才会派遣羊伯符与魏王一起征伐卫国,那时候魏王不过是一少年,想来羊伯符足以应付才是,最后却是羊伯符早早亡故的下场,世上哪有如此巧合之事,只怕是……”
  孙世吾没有把话彻底说明,剩下的当作留白,让徐北游自己去慢慢思量回味。
  他接着说道:“南归,说起羊伯符,你有没有觉得这个名字很耳熟?”
  徐北游微微一怔,然后猛然记起一事,“家师有一同胞兄长,名为公孙伯符,同样是早早病故。”
  孙世吾点头道:“没错,两人名中都有伯符二字,故去的时间也相差不远,而那座九原城本就是属于公孙氏的,只是两人的年纪有些对不上而已。”
  徐北游的脸色越发凝重起来,望向一座苍翠春山,竟是感到一股云遮雾绕的窒息压迫之感。
  孙世吾突然道:“南归,你可知道当年的卫国五大世家都曾经两头下注?叶氏只是沾了道门掌教的光,真正厉害的还是慕容氏,先后在后建、道门、先帝、东北牧氏和佛门、卫国剑宗等六方下注,怎么看都是一个稳赢不输的局面。”
  徐北游摇头不知。
  孙世吾缓缓说道:“两头下注也注定了两头都不讨好,说白了就是墙头草行径,不过即便是如此,先帝也从没想过要灭去张氏和公孙氏。”
  徐北游疑惑问道:“是魏王萧瑾?”
  孙世吾犹豫了一下,轻声说道:“魏国的故事很多,一时半刻说不完,老朽也谈不上全知尽知,你若是想知道其中内情,不妨在魏国四处走一走,兴许会遇到一些经历了当年之事的老人,能从他们的口中知道一点不一样的东西。”
  徐北游重重嗯了一声。
  他忽然想起一事,忍不住提醒道:“当初明陵一战时,先帝曾经说魏王已经修成了三尸元神,虽然已经被先帝毁去一尊元神,但老先生此去面见魏王,还是不要大意为好。”
  孙世吾点头道:“青尘竟是将斩三尸之法也传授给萧瑾了,的确是不容小觑,多谢小友提醒。”
  他随即笑道:“不过这也在情理之中,当年萧瑾与完颜北月并称为南北两大谪仙人,如今完颜北月都已经摸到了飞升的门槛,萧瑾没有原地踏步的道理。”
  最后这位儒门大宗师爽朗道:“好了,该说的也都说完了,你有你的事情,我有我的事情,你我二人也到了该分别的时候,临别之前再送你一句唠叨,纸上得来终觉浅,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你这次若是不急,不妨在魏国走走看看,也许能有一些意外收获。”
  徐北游笑着拱手道:“多谢老先生教诲,就此别过,还望老先生一路珍重。”
  两人相视一笑后分道扬镳。


第七十二章 上官氏和九原城
  上官乱暴毙之后,上官氏祖宅在明面上依旧是波澜不惊,似乎并未受到此事的影响,上官氏的现任家主上官云甚至都未曾露面,只有三老爷上官郯返回祖宅,开始准备上官乱的后事。
  上官氏五兄弟,大老爷上官锋一直行踪莫测,与魏王关系密切,二老爷上官云在叔父上官青虹身死之后,接任上官氏的家主之位,三老爷上官郯出仕于魏国,是魏国六位水军都督之一,四老爷上官乱是庶子出身,天资聪慧,只是并不热衷于仕途,痴心修行剑道,境界一路突飞猛进,仅次于大老爷上官锋。至于五位老爷,却是女子之身,名为上官秋水,年纪最轻也性子最是闲散,在上官金虹还在世时就已经离开上官氏云游四方,这些年来行踪飘忽不定,鲜少回到魏国,上官金虹归西时,上官秋水也没能见上最后一面,如今更是不知身在何处。
  此时上官乱的尸体已经被魏王宫的人从海底捞起送回上官府,上官郯回到府中之后,先是见了自己这位弟弟的最后一面,又查验了下上官乱尸体上的伤口,脸色凝重几分,却没有多说什么。
  见到这位沉默寡言的三老爷,原本还人心惶惶的上官府上下都松了口气,在五位上官氏老爷中,不提性子散淡的四老爷和五老爷,就是比起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大老爷和城府深沉的二老爷,也无疑是这位三老爷更为稳重,让人更能安心。
  这一幕让特意从魏王宫中赶来的大宦官如释重负,既然只有上官郯自己回来,那么就表明上官家不想深究此事,王上那边也好交差。王上执掌魏国多年,虽然不怕一个上官家,但经过圜丘坛之事后,人手折损不少,若是再少一个上官家,未免太过雪上加霜。
  上官郯安排好府内事宜之后,独自一人坐在书房中皱眉沉思,大哥去了明陵,至今杳无音信,恐怕已是凶多吉少,二哥说要去一趟江南,至今未归,问他所为何事,他也言语含糊,未曾给出明确答案,对于这个心思复杂的二哥,他早已习以为常,他们兄弟五人中,二哥自小与叔父上官青虹关系最好,通过叔父的关系与江南那边有些联系也在情理之中,上官郯对此知晓几分,但二哥不曾主动提起,他也不好问得太多。至于那个五妹,他早已不存什么念想,只希望她在外头能顾好自己就行。
  想到这里,上官郯忍不住叹息一声,当年的卫国五大世家因为多年联姻的缘故,号称共进共退,同气连枝,可自从张氏和公孙氏覆灭之后,这个所谓的同气连枝已经彻底荡然无存,如今的魏国三大世家各怀心思,连最起码的同床异梦都算不上,家大业大的慕容氏早已不再局限于魏国一隅之地,叶氏背靠道门这棵大树,超然物外,江河日下的上官氏在无奈之下只能上了魏王这条大船,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如今魏王和朝廷的博奕已经逐渐浮上水面,若是魏王胜了还好,上官家作为从龙功臣自然能趁势而起,可如果魏王败了,作为乱臣贼子的上官氏该如何自处?
  上官郯忍不住又无奈叹息一声。
  孤注一掷啊。
  ……
  徐北游与孙世吾分开之后,独自一人离开春山港,没有直接去东海三十六岛,而是打算先去九原城看一看。
  在赶路之余,徐北游也在心底默默盘算,魏国作为魏王萧瑾的起家之地和根基所在,这里的水很深,远远超出徐北游的意料之外。
  暂且抛开势力最大的魏王不说,最为势大的地头蛇是绵延近千年的三大世家,叶氏上官氏两家不用多说,真正让徐北游心生忌惮的还是慕容氏,当初他跟随师父前往东北拜访辽王牧棠之,途径辽州首府朝阳府,因为当年慕容家先祖慕容龙城和慕容凤皇所建后燕曾经定都于此,故而朝阳府又名龙城。虽然慕容氏的后燕早已烟消云散,但是龙城却仍旧以慕容氏为尊,更不用说辽州往北就是后建,那里还有后建之主完颜北月和玄教教主慕容玄阴,此二人同样是慕容氏中人,再加上慕容萱的双重身份,慕容氏早已是势大难制。
  当年名满天下的四位女子中,徐北游已经先后接触过秦穆绵、张雪瑶、林银屏三人,只剩下四人之首的慕容萱还未见过,这位执掌慕容氏的掌教夫人似乎一直隐藏在道门掌教真人的万丈光芒之下,竟是常常让人忽略过去。
  在徐北游的印象中,他与慕容萱唯一的交集还是因为师父公孙仲谋,他们两人似乎是表兄妹的关系,在龙城时,慕容萱曾经现身相劝公孙仲谋不要一意孤行,只是公孙仲谋没有听从慕容萱的劝诫,这才有了后来的碧游岛之战。至于其他的变数,尚未明了,但长年派遣一位大真人驻守于碧游岛的道门一定会在魏国有所布局,而且绝对不容小觑。
  如今徐北游身在异地他乡,势单力孤,无力去改变魏国的大局,按照徐北游的本意,他只要前往碧游岛取回那一剑就足够了,只是从孙世吾口中得知关于羊伯符的事情之后,他才临时改变主意,转道前往九原城。
  这座九原城本是被公孙氏掌握的城池之一,在公孙氏覆灭之后,逐渐演变成一处类似巨鹿城的所在,专门容纳各路修士,尤其是许多在中原陆地难以容身的修士渡海来到魏国之后,多半会选择此地作为容身之所,可谓是真正意义上的鱼龙混杂之地。
  同时,这里也是寥寥几处不受废剑令约束的地方。
  徐北游还未踏足九原城时,就有些诧异此地修士数量之多,只是在驿路官道上就见了其他地方难以见到的奇景。
  有身披千斤石甲的威武壮汉,有坦胸露肚却在脖子上挂着头骨念珠的胖大和尚,有一步数丈的邋遢目盲道人,有背后剑气四溢的负剑少侠,也有身材婀娜姿色不俗的宫装女子,郎才女貌的神仙眷侣,更有满脸凶横的大汉扛着巨刀招摇过市,矮小如孩童的老者背负比自己还要大上几分的葫芦,委实是千姿百态。
  这段时间以来,徐北游见识了最顶尖的修士大战,也见识了帝王将相的开阖纵横,他本身大多时候都是走在山巅,不见山下如何,自从离开巨鹿城之后,很少再见过这等情景,一时间也颇有大开眼界之感。
  徐北游望着视线中隐隐可见的九原城,轻声自语道:“是不太一样,是应该去看一看。”


第七十三章 不讲道理讲规矩
  承平二十三年,谷雨时节,细雨沙沙,春色迟暮。
  谷雨,谷得雨而生也。清明后十五日,斗指辰,为谷雨,三月中,言雨生百谷清净明洁也。
  在这个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徐北游终于来到了九原城外,这个曾经属于公孙氏的地方。
  说到公孙氏,徐北游无疑是感情复杂,他的授业恩师复姓公孙,他在荣华坊府邸大门上挂着的牌匾也是写着公孙二字。
  慕容、完颜等姓氏在早年时都是胡人异族之姓氏,而公孙氏和上官氏却不同,春秋时,楚王封幼子为上官邑大夫,其后代子孙遂以邑名为姓,称上官氏。而公孙氏则更为尊贵,上古人皇因为是有熊氏国君之孙,故而复姓公孙,生于轩辕之丘,又名公孙轩辕。
  如此尊贵的一个姓氏,从中原到海外,然后又在魏国悄然凋零,不得不让人为之惋惜喟叹。
  徐北游在城前短暂的驻足之后,按照当初去巨鹿城时的规矩,找了个熟悉城内情况的地头蛇打听熟悉城内的情况。
  地头蛇是个满身风霜气中夹杂着些许痞气的中年汉子,若是不出意料,应该是个有故事的男子,只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徐北游无意去深究什么,付了三十两银子之后,静静听此人给自己讲述城中的那些“规矩”。
  天底下不外乎两样东西最大,道理和规矩。
  在这座城里不怎么讲道理,但是要讲规矩,无论是生是死,都要讲规矩,若是有人想要不讲规矩,除非拳头足够大,或者权势足够大,否则就只有一个消失的下场。
  前些年的时候,从中原来了些宗门子弟,在这座城里触犯了规矩,本来老老实实认罚就是,可这些宗门子弟既是年轻气盛,也是自觉有所依仗,一言不合就在城内大打出手,结果呢,死的死,残的残,最后闹到他们的师长亲自出面,不惜千里迢迢来到魏国,仍是没能讨回一个说法,据说剩下几个侥幸活下来的,也跟废人无异,下半辈子算是彻底毁了。
  这个本地的地头蛇在讲述规矩的时候,也在不着痕迹地打量着这个外乡的年轻人,之所以认定此人是外乡人,是因为他的口音,说的是正宗帝都官话,又略带西北口音,这让他想起了城里的一些老辈修士,也是说中原官话,也是带着西北口音,据说他们当年都是跟随先帝打天下的西北老卒,后来跟随魏王殿下渡海征讨魏国,然后就在这里扎下了根,再也没有返回中原。至于他们为什么选择留在九原城,而不是跟随魏王去“东都”享福,这就不是他所能知道的了。
  在入城之前,他又跟这个外乡年轻人说些城内的形势,正如巨鹿城中有一个灵武郡王萧摩诃,在九原城中也有类似的话事人,只不过不是一个人,甚至不是一家一姓,而是各有山头势力的一群人。其中势力最大的自然就是魏王设在九原城的官府,无论是土生土长的地头蛇,还是外来的过江强龙,都不敢招惹,其次则是那些西北军伍老卒,多为武道修士,战力惊人,曾经以三人之力愣是打退了几十名外来修士。除了这两家之外,再有就是一群从中土东渡而来的和尚,他们自号伽蓝寺,平日并不在城内居住,而是在城外修建庙宇,占地近百亩,供养各色佛像千余座,僧侣数千人,平日里超脱于世事之外,很少介入九原城的纷争之中,不过每逢有大事发生,各方和解时都会选择在伽蓝寺中订立盟约。
  除此三方之外,还有许多散修结社势力,平日里大小纷争不在少数,最大的一次纷争波及了大半个九原城,涉及到城中各方势力,最终是官府出面说和,老卒们铁血镇压,最后双方不得不在伽蓝寺中定下停战之约。
  协议的内容并非机密,汉子至今都还记得清清楚楚,双方以东西半城为界,互不相犯,若是谁敢违背,必遭群起而攻之。
  这便是九原城中的规矩,一旦划定界限,谁也不得逾越一步,逾越者死,几十年来,已经有很多人用自己的鲜血和性命来验证了这条铁律。
  临近客栈,汉子转头望向这个与自己并肩而行的外乡年轻人,轻声道:“最后再叮嘱公子一句,城里有三种人惹不得,更碰不得,分别是穿公服的做公之人,披甲胄的武夫,以及剃光头的僧人,当然,若是公子遇到了不讲规矩的人,也可以向这些人求救,他们一定会替公子主持公道。”
  徐北游点了点头,与此人告别之后,径直走进了客栈。
  那汉子目送着他的身影消失,脸色略显复杂,想要在九原城中站稳脚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这里除了明面上的规矩,还有许多暗地里的不成文规矩,这些暗地里的规矩都是不能付诸于口的,谁要是胆敢说出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