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唤神话之万古一帝-第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云眉头一蹙,问道:“朱姑娘想要去哪儿?”
“长安。”朱凌雪道。
赵云一怔,笑了笑,不置可否。
只是冲着府外一喝:“来人!”
侍卫走了进来,叩拜候命。
“遣一队人马,护送朱姑娘前去长安城。”赵云道。
“得令。”侍卫领命而出。
朱凌雪就那么静静的站在门口处,面无表情,目无光彩,在侍卫退出的时候,欠身行礼,冷冷淡淡道:
“谢赵将军。”
言罢。
朱凌雪又是欠身行了个礼,便转身离去。
……
……
长安。
太极殿。
早朝。
赵元开龙袍帝冠,端坐九五龙位。
文武百官行了君臣大礼平身之后,殿前太监一声高喝:
“有事启奏,没事退朝。”
话刚刚落下,数十位大臣便迫不及待的躬身出列,高呼道:
“启禀陛下,臣有事要奏!”
“启禀陛下,老臣也有急事要奏!”
“一个一个的来!”
“吏部尚书,你先说!”
九五之位上,赵元开蹙着眉头,冷声拂袖道。
第110章 十年寒窗出一仕(1)
吏部尚书躬身站了出来,一脸的忧患惶恐,道:
“启奏陛下,臣昨日收到了数十封,从中州、渝州和凉州各郡发来的地方奏折,各郡太守都在反映郡内的吏治已经全部瘫痪崩溃啊!”
“吏部尚书,有这么严重吗?”
“不是说只有部分出身跟蜀西陈氏沾染了关系的人吏员心中有鬼,这才偷偷潜逃南下了,让地方吏治小小的震荡了一下吗?”
“对啊?怎么会全部瘫痪啊?”
朝中其他大臣各个面色惊骇,不太敢相信。
赵元开冷冷的看着朝堂众臣,一言不发。
这个信息,昨天下午锦衣卫呈送上来的密折之中,就已经全部呈报了。
赵元开看到之后,震怒无比。
这是吏治的全面瘫痪!
是他基本盘下的这几州数十郡治下的大小县衙府各级吏员在同一时间,直接罢工!
这算什么意思?
这在是那些个大小门阀世家出身的吏员在门阀世家的联合授意治下,公然威胁敲打赵元开啊!
你大汉天子动了蜀西陈氏没关系。
但你要是敢动其他的门阀世家,这就是后果!
太傅孙庆国一步踏出,躬身一拜,道:
“陛下,老臣对于此事有所了解,听闻蜀西陈氏门人在奔逃背离汉室吏治的时候,还广发谣言,说大汉天子要对门阀世家动刀子了,蜀西陈氏一门的今天就是天下门阀的明日……”
老太傅的话还没有说完。
赵元开突然双眼一眯,帝眸冰冷,道:
“说的没错啊,朕就是要对天下门阀世家动刀子!”
“什么?陛……陛下,老臣不懂啊!”
“陛下,这要是真的动了天下门阀世家,那大汉的吏治可就全面瘫痪了啊,届时国将不国啊,陛下!”
老太傅惊骇无比,赶紧叩拜高呼。
“国将不国?怎么?现在的大汉就像个国了?”
“如今大汉十三州,朕能统御几州?中州、凉州、渝州、冀州,对了,还有边关告急的并州!”
“你以为这是谣言所致吗?不!这是那些个地方吏员人人自危,担心蜀西陈氏贼人的下场也落到了他们的头上,所以联合起来,在威胁朕!”
赵元开讲到这儿,龙颜大怒,拍案而起。
朝堂众臣慌忙下跪,颤声呼道:
“陛下息怒,陛下息怒啊!”
息怒?
如何息怒?
赵元开诛杀蜀西陈氏一门九族,那是因为陈家出贼,意图覆国!
对于天下门阀,赵元开最多只是敲打一番,只要没有大过,能识时务,赵元开绝不过分为难!
但现在!
赵元开的政令未出,那些个门阀出身的地方吏员们竟然跟赵元开来了这么一出!
罢工怠政,以威胁敲打天子?
好!
很好!
威胁敲打天子是吧?
“吏部部尚书,朕命令你统计中州、渝州、凉州三州治下的所有门阀世家名单,然后交给锦衣卫!”
赵元开冷声喝道。
九州大汉的取士制度是察举制。
如果想入仕为官,就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背靠一方门阀。
经由门阀的认可之后,推举上去,就能入仕。
而所谓的门阀,就是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
基本上大汉的没一州治下,都有那么一家到两家名门望族,垄断了一州治下各级吏员的选拔资格。
他们祖上累世公卿。
不但有封地私田,官居一郡太守之后,还拥有兵权。
但真正支撑门阀世家兴盛不衰的原因,在于他们深藏圣贤之书,垄断教育资源,让治下的黎民百姓根本没有读书求知的渠道。
不读书,不治学,又哪来的资格入仕翻身?又怎么能颠覆门阀世家在地方上的霸主地位?
不过这些年,门阀世家的影响力要小了很多。
蜀西陈氏的陈国寿入朝为相,权倾朝野的时候,为了打击其他门阀的势力和加强蜀西陈氏的实力,做了一件颇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情!
这件事,便是异地取官!
先皇在位的时候,陈国寿借助皇权和自己威力,大肆打压各州门阀,在一州刺史和重郡太守的任用上,尽可能的规避地头上的门阀族人!
这让门阀世家的影响力在其归属地不断的下探,只能触及和遍布县乡一级的吏治体系里头!
也正是因此。
他们只能用郡县吏治瘫痪的手段,来威胁敲打天子,找点存在了。
而且!
这些人很胆大,也很自信!
自以为门下书生和各级吏员才是大汉的真正根基所在,谁要是惹了他们,国将不国,立马就被内忧外患所侵扰。
另外。
他们不是一个人,说杀就杀。
而是一群人,一族人,一系人!
动则牵动数郡数十万子民的吏治稳定!
朝堂之上。
文武百官此时各个头皮发麻胆战心惊啊。
陛下要彻查各地的门阀世家名单,而且还是直接移交给锦衣卫!
锦衣卫是什么样的存在?
那可是让无数官吏闻风丧胆的特权存在,集合稽查、审判、典诏狱,甚至是先斩后奏的特许皇权!
这……就是直接动刀子啊!
“陛下,这……这怕是有些不妥啊,门阀世家多是读书人,十年寒窗出一仕,宜抚不宜杀啊!”
老太傅又站了出来,沉声劝慰道。
“臣附议!”国子监祭酒跟着说道。
“臣附议!”督察院御史也站了出来。
“臣也附议。”
……
最后,文官大员之中只剩下张居正和六部尚书闷声不吭,没有表态。
因为昨日在北营军帐,他们已经听到了赵元开布下的三步走。
其实老太傅这些人说的也不假。
读书人跟兵卒很不一样。
眼下的大汉,也确实称得上是十年寒窗出一仕,不像兵卒那样拿起兵戈操练一番就能上战场!
而这,也正是门阀世家敢用吏治来威胁赵元开的真正底气所在!
赵元开只是冷眼俯视。
最后,将目光落在了张居正的身上,道:
“张爱卿,你来说!”
朝堂百官顿时安静了下来。
如今的他们对于这些大汉新相可谓是敬畏到了极致地方,也深深的意识到了一点,只要陛下点名,这位新相就绝对会有惊世之言出口!
第111章 有点东西(2)
张居正躬身踏出,行礼之后,果然一言惊人:
“陛下,臣以为吏治瘫痪乃是门阀世家在威胁陛下,是欺君之大罪!”
威胁陛下!
欺君之大罪!
这是直接给天下门阀世家定了罪名了啊!
朝堂顿时震惊。
老太傅颤颤巍巍的站了出来,冲着张居正躬身一拜之后,沉声道:
“张相国,这……这话可不能乱说啊,那欺君的罪名更不是乱扣啊!”
“太傅,本官没有乱说一言。”
“在朝也好,在乡也罢,只要吃着大汉的俸禄,就是大汉的子臣,就必须恪尽职守为国为民!”
“眼下那些个郡县吏员,没有皇命特许就敢私自罢官怠政,这……如何不是欺君之罪?老太傅!”
张居正讲到了最后,义正言辞,威严大震。
让老太傅当场面红耳赤,无言以对。
“但……但不能直接治罪啊,相国,这吏治稳定才是重中之重啊!”老太傅又道。
国子监祭酒和督察院御史又跟着附和道。
赵元开就坐在了龙椅之上,微眯着眼睛,饶有兴致的看着殿下群臣争辩。
这是好事!
朝堂之上,最怕的就是只有一种声音。
“罢了罢了。”
“张爱卿,直接说说你的解决方案吧。”
赵元开摆手道。
张居正躬身一拜,而后瞥了一眼老太傅,将嗓门提了一个调,道:
“陛下!”
“臣昨夜苦思未眠,在陛下提出的开科取士广纳天下寒门贵子的仁政之后,再有加了一条吏治考核举措,臣将这个举措称之为考成法!”
“什么?开科取士?”
“广……广天下寒门贵子?”
老太傅之前还愤愤不平,但眼下一听这些之后,突然之间明悟了不少。
其他朝官顿时也陷入了沉思之中。
“没错,就是开科取士,以科举考核的方式公平选拔人才,不论出身,不论地方,只要是有才有德之人,便可入仕为官!
张居正高声道。
这一句话,对于朝堂之上的文武百官冲击太大了啊。
大汉国朝八百年来,选拔人才的方式都是察举制,这种制度最讲究的就是出身啊!
现在……怎么可以不论出身呢?
“陛下,臣昨夜苦思,针对眼下的大汉国情,还有以下的一些针对性的革新举措,请陛下甄选!”
张居正上前一步,躬身一拜,又道。
赵元开很是意外,点头道:“一一说来。”
“这开科取士的第一步,臣认为以一郡为点,选取郡内寒门人才,然后直接编入该郡县乡的吏治之中!”
“而第二步,便是臣设想的建立吏治的考成法,所有吏员,半年一次考核,能者上,庸者下,无能者直接罢免,只有经历无数次考核层层而上的吏员,才能授予重任!”
“陛下,这就是臣设立的开科取士和考成法相结合的吏治革新举措!”
张居正说完,又是躬身一拜。
满朝文武听到这儿,无一不是震撼无比,犹如醍醐灌顶了一样。
饶是之前有了心理准备的六部尚书,在听了这考成法之后,也彻底的愣住了,越是细思,就越是觉得这举措堪称完美啊!
就连赵元开本人,也愣住了。
开科取士和考成法结合?
所有选拔出来的人才,直接编入最基层的县乡衙门,历经考选层层而上。
这一套吏治革新程序背后的逻辑,可不是一般的先进啊,在赵元开听来更是满满的熟悉感啊!
不愧是张居正啊,确实有点东西!
“张爱卿,你觉得朕还需要多说什么吗?”
赵元开龙颜大悦,欣慰道。
张居正躬身一拜,不骄不躁。
满朝文武虽然平庸,但也是入朝为官数十年的老人,对于吏治弊端是深有了解。
所以,他们很清楚张居正这一套革新举措是多么的了不得!
老太傅孙庆国老脸通红,惭愧无比的冲着张居正躬身一拜,诚然道:
“相国当真是无双国士也,老夫佩服啊!”
“下官也佩服啊!”
“下官也是!”
朝堂之上,所有人冲着张居正躬身一拜,这是诚心仰慕尊崇啊。
张居正摇头,回礼之后,道:
“本相何德何能担得起无双国士啊!这一切都是本相依从陛下的旨意而为,一切都是陛下的雄才大略高瞻远瞩啊!”
“行了,张居正。”
“开科取士是朕的意思,但将考成法和开科取士相结合,那完全是你个人大才所致,你担得起这无双国士四个字!”
赵元开袖袍一甩,不吝赞许。
张居正叩拜行礼,呼道:“老臣谢陛下夸赞。”
“免礼。”
“吏部尚书,锦衣卫,尔等二部全力协同张居正推行吏治革新,至于那些个门阀世家,当杀则杀!”赵元开道。
言罢之后,未做停顿,又补了一句:
“考成法实行之后,尔等同样要遵行,所以诸位爱卿,要有危机感啊!”
满嘲讽文武闻声之后,齐齐跪拜,高呼道:
“臣等谨遵陛下圣意!”
事实上。
能入朝堂的这些个国朝大员,在赵元开的第一次抄家之后,就彻底的更正了观念,不敢有半点的贼心。
再而后又亲眼目睹天子几战大捷,直接稳定了汉室根基,更是让他们心安本分了不少。
而现在,天子治下能臣倍出,革新不断,而且每一个举措都是令他们大开眼界的惊世创举!
这层层种种,最后全部化成了两个字:期待!
亦或者说是希望!
他们看到了大汉振兴,甚至空前崛起的莫大希望!
而他们本身又是汉室重臣,除了见证者的身份之外,他们更是身居其中的参与者!
所以现在,满朝文武已经在不知不觉之中,发至内心的拥护赵元开,在主动的、迫切的、发自内心的想要为好官、尽好责!
这一点,赵元开自然是看在眼里的。
他很欣慰。
因为这是最好的良性转变!
“吏治一事到此为止。”
“兵部尚书,你又有什么事情要启奏啊?”
赵元开的作风颇为雷厉风行,一页翻过,便是令一页的开始。
兵部尚书对于当今陛下的敬仰尊崇已经到了极致地步,虽说要启奏的事情惊世骇俗,但他……并不慌。
第112章 等(3)
“启禀陛下,汉水以南呈送奏折,说四位藩王已经在各自封地举行了登基称帝的祭天大典,与我大汉划江而治!”
兵部尚书情绪稳定的禀告道。
举行登基称帝的祭天大典?
这让赵元开很是意外啊。
他现在已经平定了冀州,基本盘稳定,汉水以南四王联合起来都未必是赵元开的对手!
这个时候……他们还敢各自称帝?
头很铁啊!
赵元开颔首,声音冰冷,道:
“此事朕知道了,暂且留他们苟活几日,汉水相隔,他们不敢渡江作乱。等朕腾出手来,再一一收拾!”
“陛下英明,臣谨遵圣意!”
兵部尚书躬身领命。
满朝文武各个镇定,他们的脸上只有愤怒,没有慌张。
他们知道,待陛下真的腾出手来,就是那四位反王亡命伏法之时。
这个时间,不会太久,也出不了任何的意外!
因为现在大汉在陛下的统御之下,正用一种颠覆认知的方式在飞跃式的发展,国运奔腾啊!
“还有何事,一一启奏。”赵元开又道。
户部尚书等人启奏的都是一些小事。
比如陈庆之的白袍军昨夜已经从国仓领了军粮,连夜奔赴并州上郡。
而礼部尚书启奏的事情让赵元开很是意外。
再过十日便是汉室一年一度的宗庙之祭,启奏赵元开是否如期举行。
赵元开想都不想,直接给否了。
“国朝未定,不搞这些虚的!”
“众爱卿,眼下第一要务就是协同张居正完成第一步的吏治革新,要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开科取士和推行考成法!”
“先从中州各郡开始!”
“退朝!”
言罢。
赵元开直接拂袖离去。
“吾皇万岁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