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唤神话之万古一帝-第2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朝堂彻彻底底的安静了。
那些个王公大臣就那么呆滞的看着许文林,傻眼了啊。
公然对抗天子也就算了,现在竟然否定大赦天下?这在否定天子啊!
自古以来,大赦天下都是帝王的专属权利,凡有国朝大幸事,赢得龙颜大悦,便可大赦天下!
这可是近千年的规矩,怎么就不合理了?
这许文林,太大胆了,简直就是不知死活!
“许文林,你说什么?”赵元开的声音很可怕。
但,心底却是平静诧异的。
大赦天下合理吗?
从法制角度上来说,确实是不合理,是对于国律法理的公平公正性上的一次严重的破坏和践踏!
“陛下,臣的意思是,大赦天下乃是皇权至高的权力,是绝对不可能乱用的,天武六年万象复新,陛下大赦天下,这是提振天下民心的好事!”
“但,这才时隔一年,陛下就因为这等小事儿大赦天下,这是滥用皇权,践踏法理,会大失民心的!”
许文林解释道。
这个解释,让赵元开有些意外,但仔细想想,却也在情理之中!
赵元开以为许文林会有那个见识和胆量去直接怀疑大赦天下在法理层面的合理性,但他没有,他只是局限在行事方式是否合理的层面!
赵元开冷漠的俯视着许文林,久久无言。
终于,赵元开说话了,这话一出,让整个朝堂大惊!
“许文林!你的侄儿许云生冒犯过朕,亵渎芳妃,还私藏军兵,而你……更是在这朝堂之上一而再的顶撞对抗朕!”
“你可知,朕足以杀你九族的头?”
朝堂是死一般的沉寂。
杀头?
陛下这是彻底怒了啊!
自古以来,天子一怒血流成河,君要臣死,臣更是不得不死!
现在,要是陛下直接一怒,袖袍一甩,杀了了事,完全是再简单不过的啊!
此时的朝堂上,暗流涌动,朝臣们匍匐在地,连大气都不敢喘一声。
有人在心底是窃喜的,期盼着天子真的直接杀了许文林。
也有人内心动摇了,他们知道许文林其实没有错,是天子在偏袒他们,可是……因为天子的偏袒,而直接斩杀忠臣,那他们这些人又怎么对得起天子的偏爱恩宠呢?
要知道,自家的亲眷是确实有罪在身啊!
也正如许文林说的那样,长安风波已经起势了,大风之后需要的是大雨,倘若草草收尾,以后谁还敢秉公依法啊?
这时,许文林再一次的开口了:
“陛下,臣自知冒犯了陛下,是死不足惜!但,不论如何,臣都不会改变自己的态度,臣就算是拉下了一门九族,也要将国律法典捍卫到底!”
“臣要让大汉的子民、让大汉的后来子臣知道,国律法典面前,人人平等!如果触犯国法,便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如果安守本身,这国律法典如当今陛下曾言的天子师一样,是他们的最公平公正的保障!”
“陛下临朝治世以来,励精图治,诸方革新,给了大汉子民前所未有的希望和福祉!但,臣在临死之前,只求陛下开恩,再给这个帝国的子民最后的安全感吧!”
第650章 理想
言罢,一直腰杆笔直的许文林匍匐跪地,泣声高呼:
“臣,可以死!”
“但,大汉的国律法典不容亵渎和践踏!”
赵元开深吸了一口气,转身,背对朝堂:
“所以,就算是朕杀了你许家满门,你也非要将这个肃清风波彻底进行到底了?”
“陛下,臣只想给法理一个交代,给天下人一个交代!”
“许文林,你就当真不怕死?”
“死有何惧?试想,大汉行运至此,多少无辜平民冤死与徇私枉法之下?臣久居扶风下县,所见乡野之农人,面朝黄土背朝天,却未曾吃过一粒细米,遭受冤屈之时,更是无处伸冤绝望悲戚。”
“长安肃清风波扩展到中州四郡之后,臣受到了旧部门生的书信,说乡野民心大振,跪地拜谢天子圣恩,他们生生世世都在那片土地,却是第一次感觉到自己也是大汉的子民了……”
生生世世在此,却是第一次感知到自己也是大汉的子民了!
为什么?
因为法理面前,出身卑微的他们和富贵阶层并无不同,这个大汉帝国,不负穷苦子民!
赵元开始终背对着,许久无言。
朝堂伏跪,就那么寂静无声着。
时间,在缓慢流逝着。
这是赵元开刻意为之的僵持。
他不表态,就让朝堂陷入了这种无休止的静谧之中,让朝臣在惶恐不安之中开始反思!
这需要时间,会让很大一部分人反思、动摇、明悟,最后做出选择!
天武七年的大汉庙堂,已经不是天武五年的那个满目荒唐的腐朽之地了。
一系列的改制和换血,寒门出身的青壮派日益壮大,再加上赵元开个人说展现出来的前所未有的统御理念和方式,早就让这个庙堂发生了质的变化!
曾经,出官入仕封侯拜相是第一追求!
但现在,在天子的感染影响之下,这个庙堂开始觉悟到了什么一丝更加崇高的共同理想!
国朝在大发展。
天子高瞻远瞩在大展望。
从国策理念变更为以万民为重之后,大家就感知到了,当今天子要的不是江山稳固,而是实实在在的改变这个帝国,让这个国度走向更加伟大的远方!
这已经不是帝王家的狭隘统御思维,而是激发了这个帝国的每一位子民的共同使命感,在朝着一个共同的方向而努力追求!
信仰,或许来之不易。
但,理想却总是那么容易的让人感同身受。
朝堂大臣们开始反思了,开始觉悟了,开始做出选择了。
从陛下临朝开始,整个朝堂一直致力于改变这个帝国,军武独立是为了捍卫汉土,保卫汉民!
农部发展,是为了解决饥饿和解放生产力。
国子监全局统筹,让每一位大汉幼童都能识字知理,让所有人天才都不会因为出身、家境等等原因而被埋没!
理宗府革新研创,立项近千,每一项都是涉及民生和社稷水平,一旦推广就是福泽万民!
……
一切的一切,都是为让这个帝国走向更高的巅峰!
而现在,许文林亦是如此!
这个帝国在这两年之内的变化太大了,大到了曾经延续了八百年的国律旧法已经开始不适应新的发展要求了!
国朝在变,社稷在变,人心在变,新的使命也在变!
这些个大臣能在人才制度日益完善的今日,依旧是留在朝堂之上,足以证明其能力和品性是没有问题的,是久经考验的!
京兆府肃清,抓的就是旧案,纠的也是在法理上模棱两可的东西!
以前可以含糊过去,但现在,显然不行了。
陛下为了袒护朝堂,动了大怒。
但,昔日挽天倾杀伐何等果断、积威如天的天武帝,现在竟然在怒到了这番地步,也依旧没有真的下令将许文林拖出去!
可见,陛下也知道许文林也没有错,他也在挣扎,他也想就此变法,只是不想让朝堂太过于委屈难堪了!
陛下是仁君圣帝。
所以,朝臣就应该知恩图报。
可这样的人终究不是所有,越是涉及严重的,就越是无法取舍。
朝堂,依旧寂静。
终于。
一直背着所有人的赵元开,开口了。
他没有转过身,而是依旧背对着朝堂,一声长叹:
“许文林啊……”
声音中少了几分怒气,多了一些无奈、
“臣……臣在!”许文林伏跪在地。
“你说的对,朕不能让国律法典受到践踏和亵渎,无论是谁,哪怕是朕也不可以!因为,那是大汉的子民唯一可以相信依靠的法理保障,是大汉的公平公正所在啊!”赵元开一声叹。
这话一出,朝堂氛围立马就变了。
张居正和李河图对视了一眼,而后,李河图直接伏地呼道:
“陛下,许文林欺君犯上,无视尊卑,陛下根本无须如此,否则传出去的话,让会天下非议,说陛下这是被乱臣胁迫,让皇权受辱啊!”
“是啊,陛下三思啊!”
“陛下千万不要被许文林所迷惑,此人公然对抗忤逆陛下,是欺君之死罪,错的是他,而不是陛下啊!”
“陛下,请恕臣直言,陛下今日若是轻饶了此逆臣,那传出去了,可是陛下向他许文林低头了啊!”
紧跟着,又有几位大臣跟着附议!
尤其是最后一句话,一顶帽子扣得死死的,重如泰山压顶啊。
“成大人,你这话是其心可诛啊!我许文林只是为国法出言,为万民请命,陛下为了大汉子民而退让,为了国律法典而让步,这是何等崇高仁义之明君,怎么到了你的嘴里,就成了皇权折腰了?”
许文林豁然起身,寸步不让!
这是真的不能让啊!
“都别吵了,许爱卿说的没错,朕……确实需要给万民让步,给国律法典让步啊!”
赵元开转身,一言,定基调!
就这么一句话,朝堂文武已然明白,长安风波的结果敲定了。
天子最终选择的,是大汉万民,是国律法典,舍弃的是那些所谓的、可笑的臣子之心!
甚至,天子深明大义,为了这一切都不惜让皇权折腰!
“陛下,三思啊!国律法典固然重要,但皇权威仪同样不可轻之啊,这件事完全可以从长计议的!”
张居正再一次的带起节奏……
第651章 共赢
赵元开摆手,摇头,摆出一副为难的样子:
“从长计议又如何?若是治了许文林的罪,那以后谁还会信任大汉的律法?以后还有那位铮臣敢不畏权贵秉公依法?”
说到这儿,赵元开在一起的轻叹了一口气,俯视朝堂,道:
“诸位爱卿,大汉能有今日,你们劳苦功高,朕也不希望谁受了委屈!但,国律法典面前,应当人人平等,你们身处庙堂地位显赫受万人敬仰,就更要做好表率啊。”
这话一落,朝堂感恩戴德啊!
都这个时候了,还有谁真的敢不长眼了?
一个个的,立马调转态度,呼道:
“陛下,臣等确实管教不力,伏法认罪是应该,让陛下困扰更是臣等的大过啊!”
“陛下身为大汉之天,万民之主,都可以为了国律法典而退步折腰,我们身为臣子,又岂敢享受特殊呢?”
“陛下,无论京兆府如果行事,只要是好在国律法典之内,臣等定将竭尽全力的配合!日后,若是臣等家中再有作奸犯科者,臣等定当第一时间检举,坚决捍卫国律法典之公正!”
……
这场大戏唱到了这个极点,已经让开始了落幕了。
许文林长舒了一口气,仿佛从鬼门关走了一遭。
赵元开回坐九五之位,俯视朝堂,终于算是满意了。
其实变法不难,以大汉现今的国朝凝聚力和执行力,几乎不可能有任何的明面上的阻力!
但,难的是改变人心啊!
这一场大戏,看似赵元开一手推到,锅让许文林背,名声和功绩让自己来拿,似乎有些不太体面了一点。
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并不是!
纵观今日朝堂之激辩,是历尽半个月的酝酿和铺垫,从许云生惹事,到京兆府行动,再到影响扩充到了整个中州四郡!
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风波发酵到了近乎天下人皆知!
民心议论四起,猜测不断,他们知道自己的内心深处到底在支持着什么,只是不敢抱有乐观的态度罢了。
因为,法理之公正,是千百年来未有之的。
在御林战将杀妻,再到京兆府遇刺,彻底的将此次风波推向了高顶,大朝会顺理成章而来!
谁都知道,这一次的大朝会,将会彻彻底底的影响整个大汉的未来千百年的格局和走向!
长安百万子民,早已自发的走上街头,在等待那个似乎不太可能的结果!
几次拔高灵智天赋之后,外加上国策开明和经学的普及,民智已然大开,他们对于现有生活是感激涕零的,但同时,也有着更多的希望和奢求!
朝堂激辩不停。
从天子质问,到朝臣攻击,到许文林面对朝堂舌战群官!
再而后,天子震怒,许文林誓死不屈!
最后,天子无奈,与臣心和民心之中做出了艰难选择,最后还是选择了民心。
而朝臣顿悟,顺应天子和民心,自发反省,为了大汉法理之公正而共同努力和付出!
结果其实没什么不一样的。
但整个过程,却完全不同,所产生的意义和深远影响,更是深重啊!
一开始似乎就注定了你死我活的一场激辩,到了最后,却演变成了诸方共赢的场面!
为什么?
就是因为这个不一样的方法和过程,辩出一个叫做共同理想的东西,然后把这个东西拔高,成了君、臣、民共同追求的东西!
于是乎,君臣民三方的立场就一致了。
所以现在是个什么情况?
天子折腰,为法理和万民而让步,伟大!
臣子彻悟,弃权贵和利益而报公正,难得!
万民振奋,千百年之未有的身份认同感和安全感出现了,感恩!
最后,还有许文林这位法理先驱身为表率,雄辩朝堂成为美谈,其孤注一掷捍卫法理的公正精神,将会成为后世臣子的最大底气所在!
这,才是真正的帝王术啊!
倘若是直接变法,强势推行,过程将会截然不同的两个样子!
至此!
赵元开也不再废话了,也不需要在演戏了,直接推出他的终极目的,那就是重修法典!
所谓的思想规范,所谓的儒家礼数……在赵元开看来都是不可靠的,只有写进法典的条文,才能具备最高的约束效力!
赵元开不介意皇权折腰在法理之下,因为,法理……是皇权签署制定的。
还是那句话。
形式会变,本质不变。
但,不同形式所产生的效应和影响是截然不同的,甚至是天壤之别的!
“诸位爱卿,你们能有如此觉悟,让朕很是欣慰!”
“朕在这段时间没有表态,也拒见了不少人,那是因为朕也在思考大汉的国律法典问题!”
“也正如许爱卿说的那样,朕临朝以来,大汉可谓是翻天覆地的变化,社稷结构、民生水平都彻底不同了,旧的法典已然不太适用!”
“臣一直强调,天武治下当以万民为重,废察举制改科举制,取士寒门……这个过往是截然相反的!”
“还有,吏治革新之后,朕先后启用了朱凌雪、乌庭芳等数位女官,这在过往更是不可想象的!”
“朕有心打破陈规,有心破除旧制,有心给这个帝国带来更加伟大的巨变,但归根结底一句话,一切的一切,都应该归入制度当中!”
“先进制度是帝国的根本,但,制度从何而来,又由什么来保障?没错,就是许文林所言的法典!连朕都需要折腰退步的法典!!”
“只有写进法典,明文公示,天下遵循的条文,才是彰显最大的公平和公正,起到最具备效应的警示和指引!”
“所以,朕想要借着这一次的京兆府风波,直接趁热打铁,启动国朝行运八年以来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国律法典的修著!”
讲到这儿,赵元开顿了片刻。
轻舒了一口气之后,看向了朝堂,继而道:
“这一次的法典修著,就有三法司主导进行,国朝诸部诸司协同,同时在三个月之内听取汉土十五州千千万子民之意见,于六个月之内,著下象征着大汉帝国最至高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