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玄幻电子书 > 全真小道童开局 >

第88章

全真小道童开局-第88章

小说: 全真小道童开局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列闻言,脸色一变,不及多想,便急忙开口道:“此事万万不可,此乃奸贼……”
  说到一半,杨列像是想到了什么,便对丘志清道:“义士来意本捕头已然知晓,吾现在便去禀报滁州王诏王知州,义士不用去县衙了,去了也是白去,珍重!”
  说罢,来到一动不动的白眼青狼金雕面前,在其惊恐,哀求,以及绝望的眼神中,一棒子敲碎了他的头颅,便提起轻功,扬长而去。
  丘志清张了张嘴,最终还是什么都没说,他倒不是想让杨列手下留情之类,而是他还想问问具体什么情况。
  毕竟之前听他们对话,貌似这位号称白眼青狼的家伙,就是在给县中的大人物做事,那县中的大人物……
  丘志清不论怎么想,都和自己此行的目的有所关联!
  顺带说一句,这位滁州王诏王知州,去年十一月,也就是北宋元佑六年(1091)十一月,见陈知明所书的《醉翁亭记》字迹偏浅而小,
  怕难以久传,于是请当时因为和人吵架,被丢出京城任颍州(今安徽阜阳)知州的苏轼,重新写了一篇,并刻石立碑。
  也就是滁州西边琅琊山上的《醉翁亭记》碑刻,而丘志清之所以知道这个事情,是因为此事在当时被称之为儒林雅事。
  就连在庐山之上的碧虚子也被好友写信告知此事,而碧虚子又把这件事情当做饭后闲聊说给丘志清听,他这才对这个王诏有点影响。
  不过现在的问题是,这个王诏到底值不值得信任?
  现在虽然自己依然感觉被阴谋笼罩,可确实是探查明了,城西的林家庄子之中,确实是有他们救命的粮食。
  可总总迹象表明,他们的这一切行为,都是有人蓄意谋划所致……
  无奈,丘志清打算按原计划,再走一遍县城,看看能不能在知县和林家有所收获。
  半个时辰之后,丘志清躺在城楼顶上看星星,事实证明,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并未你想知道人家的计划,人家就会在那里讨论。
  丘志清此行便一无所获,他过去的时候,人家都已经睡下了,现在摆在他面前的是如何向村民们交代。
  是直接让他们冲击庄园,还是等那位杨列杨捕头的后续,这是个两难的选择……


第一百五十八章 人心不足
  不过丘志清很快便回过神来,这会儿不是自己该怎么选的问题,而是现在那些村民已经断粮了,根本支撑不到秋收。
  而且坚持到秋收,貌似收上来的粮食也和他们没有什么关系!
  所以且不论杨列那边该怎么操作,按照大宋这种各部门职能层层交错,层层制衡的官场情况,就算来安县城离滁州仅有六十里,
  杨列一晚上便能赶回,可滁州知州却是只有管辖权,没有罢免权,要是王诏是个刚正不阿的好官,愿意为百姓伸张。
  等其上书朝廷,这一来一回,怎么说也得一两个月了,所以丘志清决定,先帮那些人弄到粮食再说,至于剩下的事情,再说吧。
  丘志清写了个纸条,留在被他们推选出来的“带头大哥”家中,这被挑选出来之人,也是他们中唯一个认字之人。
  事情做罢,丘志清并在远处树上打算凑合一晚上,第二天天刚蒙蒙亮,丘志清例行早课,采气,看着远处村中青壮开始集结。
  此时忽然一骑从远处狂奔而来,嘴里高喊:“乡亲们冷静,王知州即将亲至,为尔等主持公道,切莫意气用事!”
  此话喊三遍,马不停蹄便赶往下一处村落!
  此时听闻此话之人,无不面面相觑,各自议论,到底该不该继续,一部分人认为,天下乌鸦一般黑,不管是知州还是知县,都是一样样的。
  而一部分人却认为,要是知州和知县一样,那完全没必要管他们死活,也没必要特意跑过来通知他们……
  总之,人心乱了,队伍就不好带了。无奈,众人只好解散,各回各家,等待下一步消息。
  丘志清心中一动,打算跟随这位王诏王知州,看看情况,他等在官道之旁,不久之后,便见一行人几十人,举着衙牌,浩浩荡荡而来。
  为首的是清一色的知州府衙役,当中抬着一顶青色小轿,小轿旁是一位骑马提棒的中年汉子,正是昨晚遇到的那位淮南东路总捕杨列!
  不过看样子,他的名声也就听着好听而已,一路总捕,还不是要给一位知州当护卫?
  不过丘志清已经习以为常了,在宋朝就是这样,你这个武将,哪怕当到了枢密使又如何?东华门唱名方是好儿郎,哪怕你当到了枢密使,你依然是贼配军!
  这便是当年文彦博骂狄青的原话,同为北宋三司使,宋庭最高长官之一,狄青愣是不敢反驳……
  丘志清远远地坠在队伍后面,来安县知县已得到消息,知州大人要前来视察,所以早早的在南门口等着知州。
  当丘志清到来之时,王诏已经被引到了来安县最大的酒楼,云来楼中开始宴请王知州,酒楼被包场了,丘志清自然进不去。
  无奈只好找了份茴香豆,在楼顶上吹风!
  两人寒暄了半天,大致意思就是王知州让知县见好就收,虽然平定叛乱是大功一件,可官逼民反终究好说不好听。
  可惜,这位知县大人却是表示:官逼民反是不存在的,赈济粮都给他们准备好了,此事绝无可能闹大……
  丘志清是越听越不对味,怎么感觉双方对这种事情都一副可有可无的态度?
  这位王知州竟然只是怕闹得太过火,对于那些明目张胆准备造反的家伙,竟然视若无睹?而且双方都仿佛很是熟悉其中流程一般。
  这让丘志清不由陷入了沉思之中……
  不论知县有什么小心思,最终在王知州的弹压下,知县把原来朝廷下发的赈灾粮,在时隔三个多月后,终于发放了下去。
  可是让丘志清没想到的是,知县口中的赈灾粮,竟然就是存放在林家庄园中的那一批粮食!
  这让丘志清越想,越是觉得诡异,为什么明明就是赈灾粮,却要转一个弯,反道林家庄园之中,而又放出消息是,煽动村民们去抢粮?
  想不明白,却又想知道答案,这该死的求知欲,让丘志清做出来一个决定!
  来安县知县姓刘,是一位荫补官,背景还很是不小,所以同为荫补官,他并不怕王知州分毫,虽然如此。
  不过他还年轻,也完全没必要为了一点利益,得罪王知州这位自己的顶头上司,撕破脸大家面子上都不好看。
  在大宋的官场中,一位知州,和知县,除了官职不同之外,本质上的区别并不算太大,至少王知州想要弄掉他。
  便只有上书朝廷,到时候,两人之中便只能有一人留任,一人则会左迁,也就是贬官,为了一个知县,搭上自己的知州,一般没人愿意干!
  一日间,赈济粮发放出去了三分之一,王知州却是不走了,他怕这位刘知县又搞什么幺儿子。
  宋元祐七年(1092)六月廿一,下玄月!
  酉时正,丘志清该睡的,差不多都睡了,睡不着的,明显就是有心事的。
  县衙后堂,刚刚陪王知州一天的刘知县,一回来便往自己的书房之中赶去,此刻书房之中,正有一人在等着他。
  刘知县一进门,便对来人行礼道:“林员外,抱歉,让员外就等了!”
  在刘知县书房中的,正是本县所有耕地的所有者,林员外。话说在古代王朝中,能做到土地连绵州县的,也就东汉和宋朝了。
  别的朝代哪怕土地兼并也是有限度的,而东汉和宋朝……
  丘志清盘坐在县衙外的大树上,继续偷……打探情报,只听林员外说道:“刘知县,年初洪涝,我们家大半土地被淹没,可谓是损失惨重,
  此次行动,我们家也是下了血本的,城外的庄园都打算放弃,先在知县大人,该不会想着半途而废吧?”
  “怎么会?不过暂避锋芒罢了,这位王知州可不好惹,他可是谁都敢动一动的主,只是我们没有真凭实据落入他手中,不然,可不会这么好说话,等他走后……”
  丘志清越听越是无语,难怪这位林员外能够买下来安县一县的土地,当一县的地主,就凭这一点亏都不肯吃的性格。
  有时候丘志清真不太明白这些人的想法,这一季的收成,对他们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已,可对租种他们土地的佃户来说,那却是他们的命!
  天灾之下,略有损失在所难免,可就是这些损失,他们也要千方百计的转嫁到他们之下的佃户身上。
  听完之后,丘志清也算是明白他们的操作了,原来宋朝有这么个规定,那边是治下出现了叛乱,允许地方官自行决定是否招安。
  一旦招安成功,那便是大功一件,且朝廷会根据叛乱的规模,以及严重程度,赐下应有的官职,以及拨付安抚的钱粮。
  而他们打的,就是赈灾钱粮和这安抚钱粮,以及官职的主意!
  简单的来说,便是事先扣住洪涝之时的赈灾粮不发,而后等他们快没了吃食之时,便派人暗中放出消息,称林家城西的庄园中有大量粮食。
  并到处散播抢粮围城受招安的言论,如此一来,赈灾的粮食他们便可以说是暂存城西庄子,等救急之时使用,这是默认惯例,也是给他们下手的机会。
  到时候,只要那些乱民抢了里边的粮食,那里边粮食是多,是少,还不是他们说了算?
  一个死无对证下来,到时候谁也不能拿他们怎么样。至于这些人的安排,到时候安排他们去做工也好,编入厢军也行。
  他们吃了年初的救灾粮,还能吃年中用来招安的安置款,还有安置的官位,这还不是一举两得?
  谁知道原本好好的计划,竟然被一个小小的六扇门淮南东路总捕头给破坏了,这事要是一般知州,哪怕知道了,也不愿多管,可惜谁让他们遇到了一个王诏……
  丘志清有些疑惑,难道这些家伙就不怕玩脱了么?
  刘知县要是知道丘志清的想法,他会非常肯定的告诉丘志清,不会!且不说本来就是他们自己煽动的。
  就算到时候就算有人有了不该有的野心,想要单干,可只要他们当着所有人的面,说出招安条件,那基本上层和下层就会被割裂。
  谁也不会相信谁,毕竟大家打生打死,为了什么?还不是诶了吃饱饭,既然现在官家都能满足,那还造什么反?
  丘志清是越听,脸色越黑,这……福生……那个无量天尊,真是听不听去了。
  刚好,下边之人,亦是谈完了,正要离开,忽然脸色一正!
  两人齐齐来到书案上奋笔疾书,片刻之后,一份书信,一封奏折,分别书就,两人齐刷刷的落笔。
  原本欲要离开的林员外也不走了,两人便拿着各自书就的东西,来到东厢院子中,滁州知州王诏的下榻之处。
  王诏本来应该住在驿站,可王诏怕他们搞事情,给他来个什么暴民夜袭放火之类的鬼把戏,便要求连带带来的衙役一起,入驻了县衙东厢院子。
  王诏已经感觉到了事情的不寻常,再加上杨列的禀报,心下更是起疑,本无心睡眠,正和杨列谈论来安县中的事情,
  却是借道衙役来报,说是刘知县和一位林家员外求见……


第一百五十九章 善恶有报
  这位王诏王知州,也算是官宦家庭出身,从小跟随老爹走南闯北,自己也算是当了这么多年官,自荫补得官开始,以通判广信军事为起点,一路做到滁州知州的高位。
  也算是见多识广,什么奇奇怪的事情,自认自己都可以面不改色的接受,可今日这等事情,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之前还百般推诿的刘知县,今日主动放粮,已经是让王诏对其另眼相看了,没想到此人竟然如此决绝,直接把奏本放在自己面前。
  还有眼前的这位林员外,自己哪怕身在滁州,都对这位的名声略有耳闻,这位号称铁树林,铁石心肠一毛不拔是他的座右铭。
  怎地今天什么怪事都让自己遇到了?
  “两位,真要如此?”
  “真要如此!”
  “不再考虑考虑?”
  “无需考虑,知州大人秉公处理即可!”
  “如此,两位签字,画押,用印吧……”
  看着这两人异口同声的回答,不约而同的签字画押动作,王诏嘴角翘起,露出了发自内心的微笑,只要你们同意便可!
  只要尔等画押便行,保管让尔等不虚此行!
  看着签字画押之后,被带下去软禁的两人,杨列露出不解之色,而王诏则是脸露莫名笑意。
  “大人,卑职不解,他们为何如此?”
  王诏笑道:“他们为何如此,现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此行的目的……此行,不仅圆满达成了本官的目的,
  竟然还有意外之喜,至于他们为何如此……这重要么?难得糊涂,不是么?”
  夜风习习,烛光摇曳,跳动的烛火下,照亮了之前林员外以及刘知县的签押文件,只见字迹隐隐,其上不仅写明了两人的谋划。
  林员外的信笺上还写到:唯空读圣贤书半甲子,而今方知,米粮数仓,日食三餐,绫罗万匹,裹身不过布六尺,田地连绵州府,葬身之地不过一室……
  执迷不悟,而今方解,喂愿捐赠九成九家资,修路建学,造福乡里,土地佃租,日后只收两成,以此为证,望府台明鉴!
  林员外和刘知县现在很是迷茫,不知道之前自己为何会正义心爆棚,他们确信,那不是他们的真实想法,可却是他们的真是做法。
  现在自己是被软禁了……反应过来的林员外与刘知县,对视一眼,转身就要往外走,却被门口的衙役拦住。
  刘知县一看,这都不是县衙的捕快,府衙的捕快已经接管了县衙,刘知县脸色一白,不甘心的对捕快说道:
  “麻烦帮忙求见一下府台大人,就说下官有急事禀报!”
  可惜,来之前,捕快就被王知州吩咐过,不论如何,不许两人踏出此地一步!
  “府台大人有令,劳烦刘知县与林员外,在房中好好休息,稍后会有专人送被褥过来,外边的事情,两位就不用操心了!”
  这已经基本算是直接拒绝了,可刘知县还想要抢救一下,然而还没等他们开口,院子外传进来一个声音:
  “两位省省吧,林员外,看在你那九成九的家产的份上,王知州就不追究阁下包庇江洋大盗——白眼青狼,金雕的事情了,你们也真是敢啊!
  这个色目人,为何被称之为白眼青狼金雕,难道你正不知道么?狼顾鹰视之相,根本就是养不熟的白眼狼,你应该感谢本捕头,不然别说九成九的家传了,你全家被屠,都是常事!”
  说罢,伸手拍了拍林员外被吓得惨白的脸,刘知县此时亦是脸色惨白,一脸后怕之色。
  杨列不屑的嗤笑一声:“两位就在这好好待着吧,这人呐,总以为家里有几个钱,手里有点权,便这也想插手,那也敢伸手,
  什么人都敢收留,什么好处都想揽下,自以为一切皆在掌控,却不知人在做,天在看,举头三尺有神明,本捕头真是佩服尔等——无知者无畏!”
  “好生看管,朝廷旨意下达之前,本总捕,要让他们活的好好的!”
  “得令!”
  将看守的衙役吩咐一番之后,杨列便回去给滁州知府王诏复命去了,别看他这个淮南东路六扇门总捕,看起来很是厉害的样子。
  可是相对于一州知府来说,那就没得比,人家知府是五品文官,而他们呢?他们六扇门总捕头也就是个五品官,还是不太值钱的武官……
  端坐在树杈上的丘志清,把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