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皇-第2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们怎么看?”刘守光暴戾的目光在殿下诸将众臣脸上逡巡,语气也有些不善。
“大人,大梁既然专门派使前来,恐怕也是不容我们卢龙反对的,现在我们卢龙局面不太好,契丹人凶暴贪婪,吐谷浑人也是野心勃勃,还有西面的沙陀人更是处心积虑想要谋夺我们西面诸州,这个时候我们怕不宜交恶大梁了。”站在文臣中的第一人出来拱手一礼,“南边诸军大人本来就有意解散,现在以这等方式解决也算稳妥,免得起战事对南面诸州也有影响,只是那数万亲眷家属要想走可以,但财产却不能带走,只能带随身之物离开,这却要和大梁方面说清楚,也不允许他们将自家土地变卖,那是属于官府公地了。”
刘守光眼睛一亮,这却是个好建议,土地全数充公,卖给本地大户,若是那些契丹亲贵想要来谋夺,那就让那些边地大户们去和契丹亲贵们交涉扯皮,都不是好惹的主儿,让他们去斗个不死不休最好。
“不知道成德那边如何?”刘守光内心仍然还有些不甘。
白白损失了这数万人口,虽说这几年里随着契丹人南下日益增多,迫使汉人不断南迁,但是这毕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像这样突兀的数万人南迁离开,还是很罕见的,刘守光更觉得不爽的是没有能从这些人身上薅些羊毛下来。
“大人,某觉得还是不宜在这上边生是非了,目下我们卢龙境况不佳,不宜和大梁生龃龉,既然已经答应,就放这些人南下吧,这些人留在我们卢龙也是祸患。”一直和刘守光搭话的是刘守光最看重的谋臣齐涉,“至于成德军那边,张处瑾怕是也不敢拒绝大梁的要求吧?对他来说,这就是乐见其成的好事。他现在的局面比我们卢龙更糟糕,他手底下,除了自己掌握的几军牙兵外,还有几个人服他?再拖下去,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控制得住整个成德军了。”
刘守光又怒又不忿,但是却也知道齐涉所言在理。
现在河朔三镇的情况都是大哥莫说二哥,一家比一家糟糕,除了魏博因为紧邻大梁,而且也心甘情愿的充当大梁小弟,紧紧抱住大梁粗腿,还能勉力维持外,卢龙军和成德军的情况都极为糟糕。
成德军其实已经处于分崩离析的边缘了,尤其是这一年河朔大旱,饥民遍地,盗匪蜂起,卢龙境内大批农民索性就卖掉土地,要么投附在契丹豪酋手下躲避租税劳役,要么就干脆拖家带口逃往南边。
成德军境内情况更是恶劣,大批流民裹挟着魏博军境内的流民涌入泰宁军辖地和兖青密沂诸州。
现在大量盗寇水匪依托巨野泽藏身,规模迅速扩大到了原来的十倍以上,数万贼寇云集于此,不但巨野泽所在的郓州被搅得乌烟瘴气,甚至连连襟临近的济州、兖州、濮州、曹州都经常遭到巨野寇的攻击抢掠,巨野寇已经成为泰宁军和大梁东北部的一大祸患。
除了巨野寇外,还有相当数量的流民涌入泰山中藏身,与原来的泰山贼搅合在一起,势力也迅速膨胀起来。
现在泰山贼和巨野寇一东一西,遥相呼应,甚至已经有了联盟甚至合流的趋势,这也让泰宁军、平卢军都是大为紧张,深怕这两股贼寇纠合在一起,演变成像蚁贼一样的大乱。
现在平卢军和泰宁军都对河朔三镇流民带来的祸患恨之入骨,连带着对引发这些麻烦的河朔三镇也是极为不满,若不是这三镇无力面对大旱无力赈灾,岂会酿成这样一场大的祸端出来,现在可倒好,这些流民一窝蜂的南下,却跑到泰宁军和平卢军境内落下脚来,祸患平卢军和泰宁军。
现在河朔三镇和泰宁、平卢诸军最大的问题都是老天爷作祟,一年的天公不作为大旱,使得整个河朔和齐鲁之地都是奄奄一息,如果明年老天爷依然作恶,那真的就是一场大祸在眼前了,所以现在河朔三镇和平卢、泰宁两军现在都是偃旗息鼓,期望来年有个好收成能缓一口气,现在就是像打仗都打不起。
……
侯晨几乎是马不停蹄的赶到了幽州。
他是淮右专门来负责联系协调归附淮右的河朔军事务的主使,另外一名副使去了成德军节度使府所在镇州州治真定。
来幽州时侯晨就预料到了会遭遇很多扯皮的麻烦事,刘守光不是善类,肯定对这样大一批人口流失不高兴,但是却又无法对大梁的要求置之不理,所以绝对会在具体操作上找茬儿。
不过来幽州之前,无闻堂便已经为侯晨提供了许多情报,尤其是刘守光主要依靠的重臣齐涉本人对这些南下卢龙军亲眷家属并不反对,甚至还很支持,这一消息让侯晨心里笃定不少。
只需要搞定齐涉,其他许多事务便迎刃而解,下边人都已经得到了命令,只要不阻挠便行。
在送上了百金之后,一切问题就相当简单了。
防御守捉使府专门为侯晨这一行提供了五百金,用于上下打点卢龙和成德军以及沿途途径的大梁诸州,在卢龙军这边所花的一百金相当值得,有了齐涉的支持,其他下边人也都大开方便之门,当然侯晨也不吝花该花的钱,从州到县乡,能发挥作用的吏员们,都得了好处,自然效率大增。
而这些亲眷家属们也早就得到消息,一旦确定,便立即收拾上路,能丢下都丢下,实在舍不得的也尽量变卖,在十天之内,所有人便开始离家启程,从各地纷纷南下。
跟随侯晨的几名政务学堂几名干员也都是第一次跨区域来处理这种事务,都是兴奋莫名。
如此庞大的一个群体要南下千里,其间穿州过县,沿途都需要为其准备必要的饮水和食物,还要防止发生时疫,好在这时天气已经转冷,倒也不用担心太多。
只要能经历这一场事务,对于这些初经考验的干员们,日后便是一大政绩,回到淮右后,提拔的机会便会大许多。
对于侯晨来说,这同样是挑战和机会并存,他很清楚自己在舒州的表现得到了认可,才会让自己得到这个机会,否则如此繁杂庞大一桩事务,岂会有自己的份儿?
所以这半个多月时间里,他是在蓟县和各县之间来回奔波,白日里四下打点联络,晚上便和手下一干人磋商探讨,安排第二日的事务,短短十多天里,一行人几乎人人都瘦了十来斤,但是个个精神亢奋。
一直到数万人终于踏上了南下路途,留守在幽州的侯晨才总算是松了一口气,沿途诸州也都早已安排停当,无人会留难,相反得了好处的官吏士卒们也都会尽力维持,因为在这些人安全离开之后,侯大人还将奉上一份厚礼。
第八十一章 震动
如果没有太大的意外,这一批河朔军及其家眷亲属会沿着河朔三镇南下,经濮州、曹州、宋州,然后进入淮北的亳州境内。
穿过亳州西北角的真源县,进入颍州一直南下到颍州州治汝阴城,在那里,老弱妇孺可以先行登船南下,最终暂时被安顿到沿淮的霍丘、安丰、寿春这一线,然后下一步再来根据情况进行分配安置。
这和当初颍亳二州的流民来投不同,流民必须要服从安排,首先要安顿到更南面条件也更差一些的浍州南部霍山和盛唐两县,但这一批人是未来淮右军的家眷亲属,将会安顿到霍丘、安丰和寿春这一线条件更好的区域。
这样既充实了被蚁贼洗劫一空的这三县,同时也有利于尽快恢复这个地区的农业生产,依托芍陂和这一带的大量薮泽,哪怕是遭遇天旱,也能保持一定的收成,这对于未来淮右对吴地开战意义重大。
人口对于一个地方来说,在缺粮的时候就是累赘,没有粮食供其生存,那么这些人就会演变成流民,进而演化成盗匪的可能,蚁贼不就是这样一步一步的发展起来的么?
但在另一种情况下,只要能够有供其生存的基本口粮和条件,他们就能迅速转化为可以为你提供劳役和发展农业生产的资源,关键在于你是否拥有驾驭和驱使这支力量的资源和本事了。
这样一支力量就在机缘巧合下被王邈给动员了起来,同时淮右又借助了与大梁特殊而微妙的关系,让大梁给卢龙和成德施压,迫使其同意这批人的南迁。
在正常情况下,哪怕是大梁施压,卢龙和成德两军也不会屈从,毕竟这是近万的军队和数万人口。
但是在当下,在卢龙军和成德军的恶劣局面下,这些军队几乎成了两军亟待解决的祸患,那么能不留后患的处理掉,他们当然乐于见到。
至于那几万人口,当粮食都已经难以满足需要时,当这些人都可能变成流民时,那么放他们离开也不是不可以接受的了。
所以这本来是一桩不太可能的事情,就这么在特定时间特定环境下就促成了。
当数万人这么浩浩荡荡分成多队,沿着各自确定的路线开始南下时,整个河朔乃至中原都震动了。
哪怕他们之前也都参与了其中,但是当这一刻真正到来时,他们都还是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要知道这好像是自黄巢之乱后,第一次如此规模且是在地方官府允许的情况下穿越千里的迁徙。
……
消息几乎是第一时间就传到了汝阳。
事实上淮右在河朔那边的动作蔡州也有所觉察,但是蔡州主要精力都已经放在了颍州和大梁以及南阳,所以对河朔地区的形势变化就显得迟钝了一些。
颍州不用说了,那是攻击所指,但却没有多少值得仔细挖掘的。
颍州主要驻军都集中在州治汝阴城中,梁赞采取龟缩之势,明显是要以汝阴城来抗拒蔡州军,沈丘更是被梁赞直接放弃,下蔡却又与寿州一河之隔,哪怕是蔡州拿下颍州,都需要考虑如何来控制下蔡。
寿州水军,也就是现在的淮右水军不是吃素的,整个淮水流域,寿州水军一家独大,就算是淮北和吴地水军也都不是寿州水军的对手。
蔡州军一旦占领颍州,就要面对淮右水军在淮水、颍水(包括小汝水)、肥水乃至蔡州和颍州的界河——汝水流域的威胁,淮右水军可以在这几条河流沿岸任意一处登陆发动突袭,只要这几条河流处于丰水期,那么威胁就无处不在,这也是蔡州军需要考虑进去的。
除开颍州外,蔡州的主要注意力还是放在大梁和南阳上。
对大梁,哪怕就是签了盟约也不能让蔡州放心,就像蔡州都可以反叛大梁,背后插刀,那你又怎么能指望大梁也老老实实的遵守约定呢?
而南阳亦是如此,去年南阳就已经证明了它不是一个可靠的盟友,那么在关键时刻重演历史一样可能,所以蔡州也不可能对南阳一点防范都没有。
所以基于这些原因,蔡州对河朔地区的形势变化并没有太多关注,因为河朔那边形势要影响到蔡州这边,的确不太容易。
没想到河朔那边竟然能出这样大一个变故,居然会有上万的河朔军南下投奔淮右,而且跟随这些军队南下的还有几万眷属,而卢龙军和成德军居然就同意了,还要经过大梁境内。
任何人都能从中嗅出浓浓的阴谋味道,蔡州不敢说只是针对自己而来,但是河朔军投效淮右却得到了大梁的允许,这本身就说明很多问题了。
大梁并不愿意看到周围诸家藩阀势力任何一家太过于强大,也不会允许大家和睦相处,它需要的是一种平衡,一种大家都要尊其为老大的平衡,所以它才会一方面同意蔡州攻伐颍州,另一方面又让河朔军南投淮右,助淮右势力更上一层楼来牵制蔡州。
“该死的朱允,又搞这种小动作!”厅堂内诸将都忍不住暗自咒骂。
每每在局势有利于蔡州时,大梁就会想方设法的给蔡州制造麻烦和羁绊,总要让蔡州无法安安稳稳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袁怀河脸色肃然,两鬓的斑白让他凭空多了几份沧桑感,一双锥子般的目光有若实质,哪怕是再桀骜不驯的角色,见到他这双目光,都要退避几分。
“无须怨天尤人,这在意料之中。”袁怀河语气里却显得很淡然,“什么时候朱家不给我们找麻烦,那才需要小心了。”
“家主,那现在我们怎么办?”坐在下端的袁文樑站了起来,拱手一礼,问道。
这句话是所有人都想问的。
袁怀河深深的吸了一口气,一时间却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他首先需要搞清楚淮右的用意。
毫无疑问,大梁这么做是在有意为蔡州添堵,但江烽那厮狡谲如狐,不可能因为大梁的放纵和唆使就出这么大的招。
而且这显然是淮右蓄谋已久的事情,从河朔募兵,而且直接是大手笔,整军整军的招募回淮右。
不得不承认江烽这个家伙胆魄够大,起码蔡州做不到。
就算是河朔军来蔡州投效,他也不可能接受这样规模的军队投效,除非他们愿意打散接受自己的整编,军权不能假与人手,只是亘古不变的铁律。
江烽敢这么做,那是他别无选择,也是淮右的风格,而蔡州就不可能,否则袁氏就会失去基础。
淮右军本身就是七零八碎纠合起来的,固始军,浍州军,加上寿州军,现在又添了河朔军,也不知道江烽这个家伙怎么就能把这些牛黄马宝给糅合在一起,居然还能让他们变成一支战斗力不俗的军队。
更让袁怀河不解的是,江烽竟然不担心他自己的控制权,要知道他是寒门庶族出身,并无家族帮助,要掌控这样一支派系庞杂的军队,其难度可想而知。
近万的河朔军南下,而且拖家带口南下,这怎么看就像是一场荒谬的闹剧,但是居然就这么成行了,河朔三镇放开大门让他们离开,大梁也是为他们提供方便,意欲何为?
难道是大梁和淮右的阴谋,有意让这帮河朔军进驻颍州,在颍州落足?
那置淮北时家,置梁赞于何处?
近万的河朔军,而且还带着这么多家眷亲属,就想要在颍州落足,根本就不可能,没有梁赞这个地头蛇的首肯,河朔军根本就无法在颍州生存下去。
除非淮右和河朔军能联手将梁赞给灭杀了,可淮右做得到么?
他们能无视蔡州的存在么?
连袁怀河自己都有些糊涂了,他真的有些搞不明白现在的形势,江烽那厮究竟在搞什么鬼?
明知道蔡州对颍州志在必得,却来搅屎,他真的要想和蔡州全面开战?
他不想进兵吴地了?
对淮右的心思蔡州早就觉察,也心知肚明,但蔡州无力插手。
蔡州不可能为了淮右可能会出兵吴地抢地盘就盲目的去扯后腿而不顾自己的发展,蔡州的首要大敌也不是淮右,也许以后是,但现在还不是,大梁和南阳的危险性都要大得多。
同样袁怀河也相信江烽也不可能因为蔡州要谋夺颍州他就要去不惜舍弃进军吴地的计划而来和蔡州打对台争夺颍州,那对大家都不利,对他淮右更不划算。
袁怀河并不知道江烽内心一直是将蔡州袁氏视为头好大敌,甚至远远超过南阳、淮北和吴地。
在江烽心目中,南阳也好,淮北也好,吴越也还,甚至大梁,已经基本定型,唯有蔡州却像是一头出柙乳虎,生机勃勃,一旦给它吃到足够的肉,它就会迅速壮大起来,这和淮右现在的格局有些相像。
现在的淮右不但要自己迅速壮大,而且还要不择手段的压制蔡州的发展,毕竟淮右底蕴要比蔡州弱许多,只有这样双方实力才能迅速拉平,才能在日后的对决中有更大的胜算。
第八十二章 困惑
正因为如此,袁怀河才有些看不明白淮右的举动。
他不相信淮右会做这种损人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