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武侠电子书 > 太平客栈 >

第962章

太平客栈-第962章

小说: 太平客栈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载诩面如死灰,嘴唇微微颤抖。
  ……
  燕春楼是帝京城中数得上号的大行院,其主楼富丽堂皇,因为临湖的缘故,在二楼和三楼的临窗位置开辟了好些豪奢的包间,供客人赏景。
  这里是杨天俸一伙人平日里聚会的场所所在。
  此时在燕春楼的一个巨大包间中,在座十余人,大都是弱冠年龄,最年长者不过三十岁出头,无一不是锦衣华贵,身份不俗。为首之人正是杨天俸,穿着丝绸衣衫,没系腰带,披散着头发,意态从容。
  杨天俸躺在躺椅上,有一名侍女捧着一方玉盒跪在旁边。杨天俸揭开了盒盖,从里面二指拈出一颗鲜红的丹丸,送入口中,又有一名侍女捧着一只玉碗,里面装满了冰块。侍女用精致的银钳夹起一块冰块,放入杨天俸的口中。
  散气之后,杨天俸挥了挥手,示意两名侍女退下,然后坐直了身子,脸上透着一股威煞之气,其他人也都十分肃穆。
  “帝党那边要图穷匕见了,刺王杀驾就在今天。”杨天俸一开口便露出了风萧水寒之气,他口中的“王”自然不是天宝帝,而是太后娘娘。
  一名父辈是后党重臣的年轻公子开口便是生死:“坐以待毙是死,殊死一搏或可一生!”
  “吴兄所言不错。”一名身材高大好似武夫的公子接言了,“帝党打了什么心思,早已经是不问可知,要是我们如父辈那般,什么也不做,日后我们一个个便死无葬身之地。”
  大约因为丹药的缘故,杨天俸此时有些亢奋,有神地望了一遍身前的众人,说道:“还说不定是谁杀谁呢!”
  众人尽皆肃容。
  杨天俸问道
  :“人手都准备好了吗?”
  有人回答道:“早就准备好了,正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咱们平日里大把花银子养着这些大爷,也到了他们拼死效命的时候。”
  又有人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兄弟几个还招募了些江湖武夫,不堪大用,杀人应是足够了。”
  杨天俸点了点头:“很好,先把我们的人手集合起来,然后分作三路。”
  在座之人都是年轻人,遇到此等大事,既是害怕,又有兴奋。
  有人问道:“这三路人马都要对谁动手?”
  杨天俸沉吟道:“自然是帝党中人,首先一个就是师横波。”
  众人一惊。
  杨天俸冷笑道:“一个卖笑清倌人,架子摆得比公主还大,到底是仗了谁的势?自然是帝党中人。而且还有消息,她与当今陛下有些关系。”
  有人嘿然一声:“不要把这小娘们给弄死了,最好是活捉,也让她尝尝兄弟们的厉害,到时候看她还能不能摆出公主的架子。”
  在座众人会心而笑。
  杨天俸又道:“还有两路,一路去户部尚书的府上,一路去左都御史的府上,这两个人可没少找我们的麻烦。”
  众人纷纷说道:“这两个老家伙早该死了。”
  不过也有人心怀疑虑,问道:“这两人毕竟是朝廷重臣,若是事后问罪,该怎么办?”
  杨天俸胸有成竹道:“若是让帝党中人坐了天下,我们这些人有一个算一个,都得死无葬身之地,谁也逃不掉,既然是死,临死前杀几个朝廷重臣,又有什么相干?若是太后娘娘赢了,这些所谓的朝廷重臣都得死,我们提前杀了他们,不但无罪,反而有功,事后太后娘娘还要下旨嘉奖我们呢。”
  听得杨天俸如此说,众人不再有什么疑虑,纷纷点头称是。
  杨天俸站起身来,拍了拍手,说道:“诸位快些去准备罢。”
  众人纷纷起身告辞离去。
  在众人离去之后,杨天俸的脸上顿时露出痛苦之色。
  那日他被上官莞喂下了阴阳宗的秘药“阴阳鬼丹”。
  “阴阳鬼丹”是从“鬼咒”中衍生而来,平时并不发作,没有任何异状,但必须每半年服用一次解药,否则便要药力发作,其人行动如恶鬼僵尸,再也不可以常理测度,理性一失,连父母妻子也要杀了饮血。当世毒物,无逾于此。
  杨天俸踉踉跄跄出了包间,来到隔壁的房间,其中坐着一人,正是魏清雨。
  药效发作极快,杨天俸此时已经说不出话来,手足渐渐不听使唤,软倒在地,抽搐不止,不过他还是艰难抬起头来,竭力望去,可惜只能看到一双绣鞋。
  魏清雨笑嘻嘻地站起身来,说道:“杨公子,你今天做得很好,主人十分满意。”
  “解、解药。”杨天俸浑身颤抖地伸出一手,嘶哑说道。
  魏清雨轻笑道:“我这就喂你解药,不要着急。”


第三十一章 天子六玺
  皇宫之中的确有大阵,不过这座大阵的原理与大真人府等地的阵法有很大不同。
  大真人府也好,鬼国洞天也罢, 所有的阵法都离不开地气,可皇宫的阵法却是个例外,与虚无缥缈的龙气有关。
  不过话又说回来,龙气也与地气息息相关。
  世人以山名龙,何也?山之变态,千形万状,或大或小,或起或伏,或逆或顺,或隐或显,支垅之体段不常,咫尺之转移顿异,验之于物,惟龙为然,故以名之。
  在这方面,地气宗师是当之无愧的大行家,可惜上代地师徐无鬼已经飞升登仙,而本代地师李玄都,差不多是七窍通了六窍,一窍不通。李玄都想要赶上徐无鬼,最起码还要二三十年的苦功。
  自古选择吉祥之地,一看水口,二看野势,三看山形,四看土色,五看水理,六看朝山朝水。
  具体察看地理的时候,关注五点:觅龙、察砂、观水、点穴、择向。
  勘察地气风水这方面,道门远胜儒佛两家,提出了玄空造化场的说法,将山、光、水、气、方位、气流等等融为一体。山环水抱必有气,气遇风则散,风是送气之媒。
  选择帝京风水吉地,重点之处是山势和风水之势,详看其祖山、主山、龙脉、龙穴、风水穴等。
  帝京的后方,以主山为屏障,山水相连,重重叠叠,山势左右延伸,呈环抱合围之势。前方耸立着案山,余脉绵延,将前方封闭,留下水流的出口,水口山形成天然屏障。这是第一道合围圈。
  这道合围圈外,是主山后的少祖山、青龙山、白虎山和两侧的护山,还有案山之外的朝山,形成第二道合围圈。
  风水佳地,就是风蕴气足的山环水抱之地。气遇风则散,界水则止。山环水抱,必然是环形的地势,是蓄水拢气的佳所。
  道之在天者,日也。其在人者,心也。故曰: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
  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
  无水则风到气散,有水则气止而风无,故风水二字,为地学之最重。而其中,以得水之地为上等,以藏风之地为次等。
  天下间山川河流的走势、巍峨蜿蜒的龙脉和潜藏的龙脉大势,从西到东,将龙脉蜿蜒的地势视为风水地脉,分为三势,称为三龙。大江以南为南龙,大江、长河之间为中龙,长河以北为北龙。
  三龙的祖脉都是远在西域边陲的昆仑山,因为历朝历代定都不同,对于三条龙脉的倚重也有不同,比如明空女帝和李氏皇族年间,便是以中龙为主。到了大晋年间,以南龙为主。及至本朝,则以北龙为主。
  总而言之,中龙已经垂垂老矣,故而西京和龙门府的没落已成定局,不复东西二京的鼎盛气象。南龙先天不足,退居江南为偏安,难以长久,唯有北龙最为合适。
  北龙的山势巍峨雄壮,出昆仑山向东,南山、中岳绵延纵横,众山环拥相抱,形成一系列进龙、福龙佳地。山侧之西水入龙门西河,山侧之东水入幽州东流至海。
  北邙山就是南山余脉,故而风水极佳,引得历代帝王将相在此修筑陵寝。
  如果将北龙看作一条走江入海的巨龙,那么龙尾在昆仑,龙首在东海之滨的渤海府,五行山是逆鳞,帝京城刚好是点睛位置。
  当年太宗皇帝修建皇城,由当代地师亲自主持,又有近百名堪舆高人从旁协助,使得整个皇城成为帝京核心,如果说帝京城是为北龙的龙眼,那么皇城就是瞳孔。将帝京城外两道合围圈的山水灵气尽数汇聚于此。以此构建大阵,若能完全开启,便是二劫地仙也无法抵御大阵的磅礴威力,不得不退避三舍。
  不过这阵法也有缺陷,只能阻挡与天道生出感应之人,也就是天人境修为以上之人才会受到大阵的限制,其他人则不受限制,这便是当年青鸾卫都督府的左都督竟然被一伙先天境围攻致死的原因。再有就是与王朝的命运息息相关,若是王朝鼎盛之时,龙气雄壮,便是天仙下凡,也不得造次,可到了王朝末年,龙气衰微,便处处漏风,对于长生之人的束缚也没有那么大,最起码不能让一位长生之人束手待擒。
  大阵的开启地点就位于司礼监,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杨吕和谢雉来到司礼监,一路走来,雪地上、台阶上、走廊上,黑压压地到处都跪满了宦官和宫女。司礼监内当值的众多宦官也纷纷跪下行礼,同时心中大感惊诧。被外朝称为内相、内廷称为老祖宗的司礼监掌印太监杨吕出现在司礼监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可太后娘娘却是从不踏足司礼监的,若是有事,都是几位公公去面见太后,而不是太后亲自来司礼监。
  今日太后娘娘来到司礼监,莫不是出了什么大事?
  谢雉的确是第一次来到司礼监,平心而论,司礼监名声在外,真正走入其中,却感觉不出有什么出奇的,实在与偌大名声不符。
  司礼监大堂上方悬挂着一方牌匾,只有四字:“声闻于天”。与大真人府如出一辙。
  不过大真人府的“天”是指太上道祖,而司礼监的“天”却是说帝王了。
  走进司礼监大堂,杨吕挥了挥手,吩咐道:“你们都退下。”
  原本侍立在此地的众多宦官纷纷退下,只剩下杨吕和谢雉二人。
  杨吕开启了一道暗门,走入其中, 谢雉紧随其后。
  暗门的另一边是一座密室,视野豁然开朗。
  在两人的面前,是一座巨大的沙盘,囊括了两京一十九州,除了大小城池,山川、河流、湖泊、密林、戈壁、大漠、草原也标注得清清楚楚,甚至有肉眼可见的气息流动,让人一目了然。
  杨吕感叹一声:“这是当年帮助太宗老爷修建帝京城的地师所留,天下间独此一份。齐王觊觎多时了,可惜一直到飞升也没能得逞。”
  宫廷的规矩,宦官凡提及皇帝,对历代先帝,均以庙号相称。比如太祖皇帝,称“太祖老爷”,宣宗皇帝,称“宣庙老爷”,世宗皇帝,称“世庙老爷”;而对“今上”,则称“万岁爷”。“老爷”二
  字淡化了所谓的君臣之别,更能凸显宦官的家奴地位,也显亲近,与外臣截然不同。不过在正式场合和书面用语,还是以“陛下”、“皇上”称之。
  谢雉身为真传宗的传人,对于许多密辛知之甚详,不由眯眼望去,目光最终落在沙盘的帝京城位置,此时的帝京城中有几个巨大的光点重叠在一起,光芒几乎遮掩了半个帝京城。
  杨吕轻声解释道:“一个光点就是一位长生之人,如今的帝京城倒真是‘卧虎藏龙’。”
  谢雉冷哼一声,说道:“杨公公,快些开启大阵。”
  杨吕点点头,一抖大红袍袖,从袖口中依次飞出六枚印玺。
  正所谓天子六玺,分别是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皆是玉螭虎纽,以武都紫泥封之。
  六玺功用各不相同,凡封诸王公侯及百官用皇帝行玺,凡赐诸王公侯及百官书旨用皇帝之玺,凡兴兵征战用皇帝信玺,征召大臣用天子行玺,策拜外国事务用天子之玺,事天地鬼神用天子信玺。
  大魏武德十一年,穆宗皇帝驾崩于西苑的烟波殿中,当时太子年仅十岁,注定难以执掌朝局,故而穆宗皇帝遗命以内阁首辅张肃卿为首的四位内阁大学士为顾命四大臣,辅佐幼主,同时为了制衡顾命四大臣,穆宗皇帝又命司礼监和印绶监将天子六玺交予皇后谢雉掌管,一应诏命圣旨,必须有玉玺加盖,方能生效。
  其实这六枚印玺不仅仅是象征着权柄,也是开启大阵的关键钥匙。当年穆宗皇帝是把大阵交给了谢雉,让儒门深以为憾。
  杨吕一挥袍袖,六枚玉玺分别落于沙盘上的昆仑、南山、中岳、五行山、帝京、渤海府位置。
  单纯以权柄而论,自然是皇帝信玺为重,几乎是天下间权柄最重的物事,无论兵部也好,还是大都督府也罢,只要涉及征调兵事,都需要盖上此方大印。
  不过以蕴含气运而言,却是以敬天祭天所用的天子信玺为最。世宗皇帝一意玄修,满朝文武为了迎合皇帝,每每有所谓祥瑞现世,便要齐上贺表,而贵为群臣百官之首的首辅阁揆,还要撰写青词。以紫金钵盂盛放朱砂,加上票拟所用的“枢笔”,在各种珍贵树叶秘制的青纸上,用最顶尖的馆阁体写下鲜红的祭天骈文。待到青词写好,焚祭上苍之前,便要在青词上盖上天子信玺,以示人间天子之诚意。
  故而皇帝信玺落于帝京位置,天子信玺落于昆仑位置。
  随着六枚玉玺依次落下,三大龙脉之一的北龙被点亮,大放光芒。
  与之同时,一圈巨大的无形涟漪以三大殿为中心向外浩浩荡荡扩散开来。
  皇城之中,普通人之人一无所觉,中三境之人只是感觉周围的灵气浓郁了许多,归真境宗师已经隐隐察觉到不对,可到底哪里不对,又说不上来。天人境大宗师可以清晰感觉到,自己仿佛身陷沼泽之中,又似是身在水中,大受限制。
  至于长生之人,则是如负重山,便是腾空飞掠,也难以做到。


第三十二章 城墙之上
  身在皇城之中的李玄都自然感受到了这股切切实实的无形压力。虽说如负重山,但以长生境的修为,还不至于被生生压死,只是有些行动困难,气机运转凝滞。若是鬼仙或者人仙,念头和气血同样会被压制,不能发挥出十成实力。
  可惜如今的大魏朝廷已经是千疮百孔,龙气衰微,不能发挥出这座大阵的半数威力,不要说针对天仙和二劫地仙,便是对上李玄都这个还未跻身元婴妙境的普通地仙,也不能做到完全压制。
  这座大阵就如青鸾卫都督府,当年在江湖上掀起无数腥风血雨的青鸾卫都督府先是被人家在家门口打死了坐堂的都督,接着又被别人直接打上门来,没有当年的半点威风,已经是日暮西山了。
  大厦将倾,狂澜既倒。自从张肃卿死后,就再无人站出来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反而是墙倒众人推,个个都在推波助澜。
  李玄都闭目感受片刻,顺着气息的流动继续迈步前行,朔源而上。
  钦天监中,龙老人手持龙头拐杖,仍旧是站在老地方,眺望宫城。
  在他身旁,除了紫燕山人之外,其余还活着的隐士全部到齐。
  龙老人轻声道:“上次开启这座大阵,还是天宝二年,可惜那次到场的长生之人太多,李道虚、张静修、徐无鬼再加上我这个老朽,总共有四人,大阵没能发挥出太好的效果。不知这次会怎样。”
  赤羊翁摇头道:“比起上次,大阵更为衰弱了,而且现在看来,这个衰弱的过程还在继续,难以逆转。若是真如‘天下棋局’推演的那般,拖延到天宝二十年,这座号称可以压制仙人的大阵就真成了纸糊的花架子。”
  金蟾叟道:“李玄都应该早就料到皇城之中有专门对付长生之人的阵法,他总不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