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客栈-第9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人仙重视气血和穴窍不同,巫教的“体之术”以“骨”为重中之重,认为骨是人体的枝干根本,毕竟无论是皮肉,还是筋络,都离不开骨的支撑,若无骨,可就真是一堆烂肉了。
巫姑曾经亲手解剖了数百尸体,发现每人的骨骼数量都一般无二,成人共有二百零六块骨,躯干骨五十一块,颅骨二十九块,上肢骨六十四块,下肢骨六十二块。其中脊椎最为重要,将躯干骨、颅骨、上肢骨、下肢骨四大部分连成一体,由下而上共有三十三块骨,刚好契合三十三重天之数。
故而在骨骼中,又以脊椎最为重要。
修炼脊柱是第一步,之后就以脊柱为中心,分别修炼躯干骨、颅骨、上肢骨和下肢骨四大部分,每一部分都需要吸纳大量天地元气,同时还会伴随巨大的痛苦。
紫燕山人倒不担心元气不足,他身下的石床是儒门先贤以极北之地百丈坚冰下的上古青玉制成,有汇聚天地元气和地气之妙用,最终形成一方“湖泊”,沉浸其中修炼,不亚于一般的洞天福地。
当然对于修炼“体之术”来说,仅仅是元气充足还远远不够,此外还需要修炼之人的心志足够坚定,在承受巨大痛苦的同时,仍旧能精确运转体内气机淬炼骨骼,这也是修炼秘法的最大难题所在。
随着紫燕山人开始运转气机,其身体逐渐变得透明起来,血液、经脉、筋肉、皮肤渐渐淡去,只剩下一块块骨骼,乍一看去,此时的紫燕山人仿佛变成了一具骷髅。
初时不觉如何,只是随着运行功法,紫燕山人先是感觉全身骨骼传来酥麻感觉,继而这种酥麻感觉变为瘙痒,最后又由瘙痒变为钻心之痛,仿佛是千万只蚂蚁在啃噬自己的骨头,直入骨髓,这种感觉简直难以用言语来形容。
此等苦楚,饶是紫燕山人也难以承受,脸庞瞬间变得扭曲狰狞,双手十指下意识地抓向身下石床,只是石床坚固无比,就算他也难以留下半点痕迹,反倒是让自己的指甲碎裂翻起,鲜血淋漓。
紧接着,他体内传来一连串的骨头碎裂声音,连绵不绝,好似全身上下的骨头正在被一点点碾碎。只是听声音就要让人毛骨悚然,残忍恐怖的程度更甚于青鸾卫的诸般酷刑。
与此同时,可以清晰看到在紫燕山人的体内有一道道气机沿着特定脉络飞快游走,原本的骨骼先是寸寸碎裂,然后在气机的滋养下又恢复如初。
如此过程周而复始,每重塑一次,骨骼便幽深一分。
紫燕山人猛然松开双手,仰头出一声不似人声的哀嚎惨叫,宣泄痛苦的同时竭力保持着自己灵台的一点清明,不使前功尽弃。若是在此时失去理智,任由这股气机在体内肆意游走,随意重塑骨骼,待到再醒来时,便没了半点人形。
修炼秘法,最忌的是走火入魔,是以平时修炼,要分神和心火相抗。这石床虽然算不得仙物,但乃天下至阴至寒之物,修道人坐卧其上,心火自清,因此帮了紫燕山人大忙,始终没有被这痛苦击溃,反而是坚持了下来。
第十一章 改制
历朝历代都会修建大规模的驿道、驿站体系,以供传递消息。所谓“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流星。平明发西京,暮及陇山头。”一般每隔二十里有一个驿站,一般是日行三百里,根据情况紧急不同,又可分为四百里、六百里、八百里不等,这也就是八百里加急的由来。
中原王朝最为鼎盛时,有一千七百个驿站,驿卒近两万人,遍布天下。如今大魏衰弱,仍旧保留了驿站体系,传递消息比不得飞剑传书,也不容小觑。就算是从岭南出发,前往帝京,也用不了半月的时间。
帝京与朝阳府之间,距离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既是一州之隔,又是一关之隔,若是要传递信件,只需要用两天的时间。
虽然李玄都不会使用朝廷的驿站,但是太平宗也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太平宗在各地开设客栈和钱庄,如一张大网,如此一来,也可以传递信件往来于各地之间,只要是有太平客栈的地方,书信便可送达。不过花费也是相当不菲,等闲江湖中人都承受不起,除非是特别重要紧急之事,否则都不会采用。
这次李玄都便动用了太平宗的渠道,用了两天的时间,将秦素的信连同太平钱庄的样钱一同送到了辽东。
秦清已经从太白山的大荒北宫返回朝阳府的秦家大宅,所以信件直接送到了秦清手中。秦清派人将赵政从总督府请来,又将李玄都送来的样钱交给赵政。
赵政一一仔细看了,太平钱和无忧钱已经流通多年,不必多说,他对三枚银圆也没什么意见,因为银圆的关键是针对“火耗”,而太平钱庄已经将防伪做到了极致,很难有人冒充。
赵政真正在意的是与银圆配套的铜圆,因为百姓们在日常使用最多的还是铜钱。
秦清问道:“不知正己如何看待此事?”
赵政沉吟道:“推行新币改制,废两改圆,其目的在于解决‘火耗’之害,我没有意见。只是这铜钱一事,还有待商榷。”
秦清和赵政两人主政辽东,职责各有不同,秦清总揽大局,赵政主掌民生经济,接下来才是主掌兵事的秦襄和负责钱粮的秦道远。在这方面,秦清不如赵政,所以都要征询赵政的意见。
赵政略微沉吟后,说道:“自从李氏皇族时代河朔藩镇叛乱,中原一片混乱,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延续了近三百年之久的均田制终告瓦解,使得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租庸调制亦无法继续施行。德宗皇帝由此推行了两税法。其得名来源于其纳税时间分为夏秋两季,以户税和地税代替了租庸调,舍弃了以丁身为本的原则,实行‘唯以资乡为宗’的‘户税’,即按资产的多寡定出户等,再按户等高低征税。这是一种钱税,但在真正实行的过程中,仍以实物税为主。后朝廷又明文规定,两税既可以纳钱,也可交纳布帛。”
“大晋仍旧沿用两税法,本朝穆宗之前,也推行两税法,但有所改动,除征收夏税丝、绵及秋丝外,还增加了所谓的按栽桑株数征收的‘农桑丝绢’和染料等税科。直到武德六年,张肃卿推行新政,新的税法将朝廷征收实物一律改为征收银两。”
“这条新政自然是有道理的,因为此时的民间丝织业已经很是繁荣,市面上流通的丝绸很多,朝廷已可用钱买到所需的各类丝绸。所以将一切实物税都改征为银钱,也是必然结果。”
“张肃卿的新政把各府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这样大大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国库收入。接下来便是摊丁入亩和士绅一体纳粮缴税,只可惜张肃卿在后者上面栽了大跟头,不仅身死族灭,就连以前的新政也人亡政息。”
秦清问道:“从两税法到一条鞭法,又与铜钱有什么关系?”
赵政道:“本来没有太大关系,可因为张肃卿人亡政息的缘故,就有关系了。”
秦清道:“倒要请教。”
赵政解释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正所谓巧取豪夺,‘豪夺’还在其次,关键是‘巧取’二字。太平客栈的铜钱质量太好,含铜太高,奸商就会大量收购铜钱,然后将铜钱铸成铜器转卖。这样一来,市面上流通的铜钱就少了,铜钱一少,那么必然就升值。打个比方,本来朝廷定的官价是一两银子换一千铜钱,现在铜钱数量大大减少,铜钱的购买力就大大增加,那么一两银子可能就只换得到五百铜钱了。
“可百姓还要交税,因为一条鞭法不再收取实物税,统一收取银两。一般百姓是没有银子的,都是用铜钱流通。如果说百姓要缴纳二两银子的税款,按照市面上五百铜钱就可以换一两银子,明明按市价只用交一千铜钱就可抵税,可朝廷不管,必须按官价来,没银子,你就交两千铜钱。”
“而那些贪官呢,他们有银子,他们收了百姓的铜钱后,自己拿二两银子出来,换走百姓的两千铜钱的税钱,再把铜钱放到市面上,就可以兑换四两银子,就这样盘剥了百姓。”
“如果用劣币取代良币,虽然奸商们不会再收购铜钱,但这壹圆、中圆、小圆便要被奸商用劣币兑走。紫府他们已经看到了这一点,所以规定只能用铜圆兑换,可铜圆又难免被奸商收购,导致流通不足,届时便会民怨四起,大量商人开始自行铸钱,劣币驱逐良币,最终导致银圆名存实亡。”
秦清听明白了,叹息道:“官商勾结,关键还是在于吏治,不然善法也会变成恶法,张相实行一条鞭法是为了充盈国库,却被他们变成了敛财的工具。”
赵政道:“正是如此,所以想要推行新币,要先刷新吏治,打击贪腐,整肃奸商,改革税法,发现有借机敛财之人,严惩不贷,不然这新币也要无疾而终。”
秦清笑道:“紫府嘴上说得好听,请秦赵二公指正,这是给我们出难题了。钱,他铸完了,防伪没有任何问题,接下来能否推行,就要看我们两个老家伙的了。”
赵政亦是笑道:“我们可要迎难而上了,不能让年轻人小瞧了。如果这新币真能推行开来,让一条鞭法起死回生,再丈量天下土地,继而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税,真就能海晏河清了。”
秦清道:“如今天底下最大的地主就是儒门,士绅们也多是儒门弟子,若真要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粮,前者也就罢了,后者却是在挖儒门的根基,一个不慎,便要万劫不复。”
赵政轻声道:“所以非要一场大变不可,从下到上,从里到外,好好清理一遍。若仅仅夺取一座帝京城,还是皇权不下乡,还是地方宗族士绅自治,那么士绅还是不必缴税,什么也不会改变。”
秦清冷冷一笑道:“这是一件难事,就算以皇帝之尊推行,也难免要暴毙身亡。”
赵政笑道:“以月白的境界修为,这条路恐怕是行不通。”
秦清摆了摆手:“第一,我不是皇帝。第二,若不是紫府,我可能已经被澹台云所伤。至于第三……以后再说罢。”
赵政道:“我知道紫府为什么要整合道门了,儒门是必须解决的,地主是必须解决的。儒门曾经是推动世道发展的助力,现在它是世道发展的阻碍。此一时彼一时也。”
秦清感慨道:“儒门最大的弊端就是,他们的道理大部分都是对的,同时也是大部分儒门中人做不到的。道理只能悬挂在天上,落不到地上,就像星星月亮,对于国计民生何益?那道理再对又有什么用呢?从来都是架起大锅煮稻米,没有架起大锅煮道理的。”
赵政也算是个半个儒门中人,却不反驳,说道:“儒门嘛,愿景是美好的,天下大同;志向是远大的,为万世开太平;能力是欠缺的,最起码我这辈子是看不到儒门的大同和万世了,不知后人们能否看到。”
两人相视而笑。
秦清和赵政是老友,也是搭档,平时相处闲谈常常会拿儒门打趣。这也是必然,主政一方,与书斋里做学问,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书生接触了实务,就必然会改变想法,也就不是书生了,这才有了那句“圣人的书,都是给人看的,拿来办事,百无一用。”
秦清感慨道:“地师有句话很对,治理天下,只要百姓人人富足,再大的问题也不是问题,若是百姓人人贫穷,再小的问题也是问题。关键是如何富足,这可是头等问题,现在看来,从改制着手,是最可靠、最直观的手段。”
赵政轻声道:“改制就要触及儒门的利益。”
秦清平静道:“儒门交给我和紫府,我们会给儒门一个无法拒绝的条件。”
赵政先是一怔,随即便听明白了秦清的话外之音。
第十二章 动员
不仅是秦清收到了来自帝京的信件,还有许多人同样收到了秦素或是李玄都的亲笔信,并见到了送信的客栈使者。这些使者都是上官莞精挑细选出来的可靠之人,也都是小心谨慎之辈,他们除了送信以外,还有引路的职责。
这些信件的内容大同小异,就是请收信之人跟随送信之人通过邀月洞天秘密前往帝京。
李玄都这次的手笔不可谓不大,要胜过当初的讨伐北邙山,只是稍逊于玉虚斗剑而已。
当然,在某些人眼中,也有李玄都借机彰显大掌教威严的意思。
名单是秦素定下的,以宗门作为区分。蜀山剑派和唐家堡还要负责幽冥谷的后续事宜,这次被排除在外。
道门二十二宗,首先除去无道宗、道种宗、真传宗、浑天宗、真言宗,也就是还剩下十七个宗门。其中无道宗和道种宗在澹台云的掌握之中,仍旧处于敌对状态,真传宗和浑天宗则在谢雉的掌握之中,同样的道理。唯独真言宗,经历了大真人府之变,元气大伤,又要在西域应对无道宗的进攻,无暇分身,李玄都也不去为难他们。78中文网
在这十七个宗门之中,还要再行区分,比如静禅宗和天乐宗,俱是人才凋零,甚至没有天人境大宗师坐镇,李玄都同样没有强求。
剩余十五个宗门是主力。
首先是李玄都麾下的太平宗、皂阁宗、阴阳宗、牝女宗,其中皂阁宗的兰玄霜和阴阳宗的上官莞已经来到帝京,牝女宗的冷夫人也距离不远,都不必多说,太平宗这边则是请大长老沈元舟亲自出面。
再就是过去的正道六宗之五:正一宗、慈航宗、玄女宗、法相宗、金刚宗。
都是老熟人了,比如正一宗的张鸾山、慈航宗的白绣裳、玄女宗的萧时雨、金刚宗的悟真、法相宗的左雨寒,与之对应,颜飞卿、苏云媗、玉清宁这三位当年帝京之变的亲历之人却要担当起留守的职责,与当年相比,三人的经历虽然有所波折,但大体方向还是相差不大,除了苏云媗之外,颜飞卿和玉清宁都已经是一宗之主,苏云媗也是迟早之事,大概在白绣裳嫁给秦清之后,便会正式接任慈航宗的宗主。只是任谁也不会想到,天宝二年时摔得最惨的李玄都竟然会成就最高,远超三位故人了。
除此之外,石无月作为例外,也会来到帝京。
然后是正道四宗:清微宗、东华宗、神霄宗、妙真宗。
清微宗实力最为雄厚,另外三宗也不容小觑,只是这四宗牵涉到李道虚,关系特殊,李玄都态度犹豫,没有直接通知三位道门真人,只是通知李非烟和张海石两人,然后再请两人根据具体情况商议之后决定通知三位真人与否。无论两人最后作何决定,李玄都皆是支持。
最后是补天宗和忘情宗,这也是重中之重。
在各大宗门中,这两大宗门与李玄都麾下各宗一般,都会倾尽全力,不过具体人选,就不是李玄都做主,而是秦清做主。
可以说,李玄都精心准备的第二次帝京之变,无论是规模大小,还是激烈程度,都会远超天宝二年的那次帝京之变,那么结果也必然不同,注定要天翻地覆。
这次被召集众人的身份各有不同,但无一例外,都是一宗之中的重要人物,自然不能说走就走,要提前安排好手头上的诸多事务才能动身,所以一时半刻之间不可能悉数到齐。
不过也有例外,比如冷夫人。
冷夫人一直都藏身于邀月洞天之中,邀月洞天内部路线错综复杂,没有人领路,很难找到冷夫人的居处,而冷夫人也不主动出来,尤其是她将大权交给柳玉霜之后,好似一个丧夫守寡的老太太,平日里清心寡欲,诚心礼佛,不见外客。
可要说冷夫人心灰意冷,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