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武侠电子书 > 太平客栈 >

第703章

太平客栈-第703章

小说: 太平客栈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既然地师暂且没有杀掉自己的意思,那么李玄都就放平了心态,主动开口问道:“我很好奇,地师究竟要做什么?”
  地师看了李玄都一眼,反问道:“你觉得我在做什么?”
  李玄都沉吟了片刻,说道:“起初的时候,我以为地师与大魏几代皇帝有旧怨,要争一口气,要自己做皇帝,可后来我发现,地师对于做皇帝这件事并无太大兴趣,以至于我后来产生了一个想法,似乎地师更喜欢为帝王之师。”
  地师笑而不语。
  李玄都迟疑了一下,继续说道:“不过在我见了耿月之后,再一次改变了想法,从‘八部众’、上官莞、耿月、尚熙等人的身上,都可以看出些许痕迹,地师总是能使人修为大进,远超正常修炼速度。显而易见,正常人从固体境到长生境,其结果是不可预料的,能否走到最后,的确要看机缘,换句话来说,付出了努力,未必会有回报,就像是一场豪赌。地师似乎想要改变这个规矩,将豪赌变为买卖交易,付出多少银钱便能买回多少东西。如果地师成功了,可以预见的是,一个足够强大的朝廷会掌控整个天下。不同于如今的大魏朝廷和以往的历代朝廷,朝廷作为名义上的天下之主,一定会掌握最多的资源,也就可以造就最多的长生地仙,那么拥有强大武力的朝廷势必会扫清一切地方豪强,加强集权,真就成了天下英才尽入吾毂。不过这仅仅是我的猜测,地师是否有这样的谋划,尚且不得而知。除此之外,我还有另外一个猜测,那就是地师无意于朝代兴亡更迭,而是想要建立与儒释道三教并立的教门,以此绵延后世,做万世师表。地师,不知我猜中几分?”
  地师脸上露出并不掩饰的赞赏之色,“虽不中,亦不远矣。”
  李玄都道:“愿闻其详。”
  地师淡淡一笑,“你去过万象学宫,想必一定听说过司空道玄的那套说法,也就是兴衰之理。每个朝代发展到最后,人多地少,土地兼并,土地养不活这么多人口,必然爆发一场大乱,削减人口,重新分配土地,然后又
  是一个太平盛世。”
  李玄都点了点头。
  “这套说法不能算错,但是有些局限。”地师就像一个正在为学生答疑解惑的师长,“自古以来,银钱紧缺,应对手段无非是开源和节流两途,放在王朝兴衰上,也是这两条路。开源,便是对外征伐,开疆拓土,不过此举有一个弊端,若是国土太广太大,朝廷鞭长莫及,容易导致边陲地方割据自立,脱离朝廷掌控,这是许多王朝不愿意看到的,而且王朝一旦衰弱,这些土地也很容易失去,如今大魏的一十九州已经差不多是极限。节流便是对内整肃吏治,推行新政,抑止土地兼并,此举也有弊端,便是触及各级权贵的利益,大到内阁阁员,小到秀才举人,无一不恨,故而步履维艰,好稍有不慎便遭反噬,这也是张肃卿等人想做却没能做成的缘由所在。”
  李玄都又点了点,表示自己认可地师所言,然后问道:“地师有解决的办法?”
  地师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道:“儒门这么多年来心心念念的便是天下大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如何达成天下大同?儒门提出的办法是仁义道德和礼,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儒门认为天下人人都道德高尚,天下为公,便是天下大同。且不说人性之复杂,先贤有言:‘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若是百姓尚且无法果腹,何谈守礼和仁义道德?故而儒门的天下大同永远都是飘在天上的,落不到地上,不知紫府是否认同我这番话?”
  李玄都沉声道:“地师所言极是。”
  地师说道:“儒门的办法行不通,我便开始思考一个可行的办法。”
  “想要知礼,无论是儒是道,是墨是法,都离不开书本文字,如今天下,百人之中,唯有一人能识文断字,为何如此?因为生计艰难,读书人又不事生产,不种田,不做工,想要供养这样一个读书人,很难。就拿稻田来说,如果是佃户,正常年景的情况下,亩产稻米三百余斤,拿去一半交租,还能剩下一百五十斤稻米,这么一点粮食,养活一个人都难,如何能再养活一个不事生产的读书人?所以穷苦人家是出不了读书人的,读书人中所谓的寒门,对于寻常百姓来说,也是富足人家,只是相较于那些富贵世家,败落了,才有了寒门的称呼。”
  “文不行,我便开始思索走武一道,练兵征伐,开疆拓土,可还是行不通。因为精兵也要不事生产,需要他人供养,差不多要十个人才能供养一名士兵,若是养兵过多,朝廷国库不堪重
  负,势必要加征赋税,百姓困苦,难以为继,若是对外征战一直打胜还好,一旦失利,内忧外患并起,顷刻间就覆亡在即。所以自古以来就有穷兵黜武的说法。”
  “我将这两条路放在一起看,其难以为继的原因是同一个问题。我翻阅史书,祖龙一统天下时大约有人口三千万,而本朝世宗年间,大约有人口六千万,翻了一倍,何以如此?除了不断开拓土地之外,关键在于农耕技术的发展。可仅是如此,远远不够,如今正常年景的情况下,亩产稻米三百余斤,如果能翻一倍,亩产六百斤,那么我说的这些问题全都迎刃而解。”
  “可是解决不了,于是历朝历代只能重农抑商,天子亲自春耕,皇后养蚕缫丝,皆是对农事之重视。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以食为天,粮食从哪里来?从田地里来,这便是士农工商,农高居第二位的缘故。种田的百姓是天底下数量最多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首先要解决农事,解决了农事温饱,多出来的种田之人便可以做工、行商、当兵,甚至是读书知礼。我曾去过钱塘府,那里的丝绸很好,供不应求,可是钱塘府的地少,桑田更少,使得每年产的丝绸都有定数,如果能解决农事问题,便可以将一部分稻田改为桑田,多出来的百姓可以去养蚕缫丝,然后扩大丝绸的产量,销往海外,换取白银。可如果农事问题无法解决,便不能把稻田改为桑田,否则便要饿死百姓,激起民变。”
  李玄都沉思了,少顷又抬起了头,换了一个称呼,“徐先生可有良策?”
  地师淡笑道:“有,我曾去过太平宗,机关之术发达,如果将机关之术运用到水利灌溉之中,能省多少人力?古皂阁宗炼制‘帝释天’都不在话下,培育些耐旱抗虫的种子更是轻而易举。还有各种肥料,我听闻妙真宗中就有催熟增产的手段,可从不外传,只用来培育药田,以供炼丹之用。其他宗门,也各有类似手段,只是无一人想过从根本入手,只想着如何逐鹿天下,发展宗门。”
  李玄都闻言后沉默良久,他一直以来都在寻找出路,现在地师已经帮他找到了一条出路,不由长叹一声,“自古以来,儒门一味务虚,很少考虑实事,如果儒门的圣人们不总是纠结天理人欲和道德文章,多想一想这些切切实实的民生之困,也不会有今日的饿殍遍野了。”
  地师道:“如此说来,紫府是认可我了。”
  李玄都轻叹道:“不管怎样,有幸结识了徐先生,能够听到徐先生的高论,都让我获益良多。如果没有这些纷争纠葛,我倒真愿意与先生畅谈一二,聆听先生教诲。至于刚才先生说的这些,我要好好想一想。”
  “的确要好好想一想。”地师淡笑着说道,“圣人的书,读一读就好,修身齐家尚可,拿来治国平天下,倒不如去看道祖的三千言。”


第一百三十章 追逃
  就在两人说话的这段时间,李玄都一直在尝试解开地师施加在自己身上的禁制,然后李玄都真得做到了。
  “逍遥六虚劫”的关键就在于消融气机,这是李玄都早就知道的,而“逍遥六虚劫”的六劫之力又融于他人气机之中,难分彼此,也就无从驱逐。可李玄都与常人不同,他已经成功化解过一次“逍遥六虚劫”。
  “逍遥六虚劫”入体之后,比之“鬼咒”更为棘手,隐藏扎根于三大丹田和奇正经脉之中,与宿主气机同化,难分彼此,发作之时,六气紊乱,使得自身气机自相残杀,有以彼之力攻伐彼身的真意,这六道异种气机看似各自为战,实则是遥相呼应,同进共退,而且此消彼长,若是李玄都以气机镇压其中一劫,其余五劫就会随之壮大。
  李玄都只觉得全身的气血、气机、血肉都要被这些异种气机侵蚀殆尽,同时又生出六种截然不同的感觉,或是冰寒刺骨,或是酸软无力,或是炙热逼人,或是痒入骨髓。这让李玄都时而仿佛置身于冰天雪地之中,时而仿佛置身于烈火焚烧之炉,时而如万钧重物压在身上,时而似寸寸割肉剔骨。
  想要化解“逍遥六虚劫”,关键在于“御六气之辩”,李玄都一心二用,与地师说话的时候,按照“太平青领经”中的法门存神内视,以强补弱,以实盈虚,以有余补不足,使得六股肆虐的气机逐渐安静,李玄都周身苦痛渐消,六道气机归于一处,化作一道纯粹气机,悉数注入体内的“长生石”中。
  “逍遥六虚劫”本源是六劫之力,也就是对应六气的六种不同气机,寻常人只是修炼一种功法,自然就只有一种气机,而同时修炼多种气机,一则是极为凶险,二则是难以控制,三则是寻常人根本无法凑足如此多的上成功法。就算有人能满足以上三个条件,又很难满足最为艰难的条件,那就是损有余而补不足,寻常人纵使同时修炼多门功法,也是齐头并进,维持均衡,何来“有余”和“不足”之说,一个“补”字更是无从谈起。若无损有余而补不足的过程,体内六劫之力则好似一潭死水,无法运转,也就无从掌握。
  唯有李玄都修炼有“太平青领经”,化用万法,几乎是天然克制“逍遥六虚劫”,而“长生石”的本质就是炼化万物生灵,虽然“长生石”不能彻底炼化六劫之力,但能弱化其威力,如此反复之后,地师留在李玄都体内的六劫之力已经极为衰弱,然后李玄都再以自己的六劫之力强行压制,如此便挣脱了地师的束缚。
  李玄都挣脱束缚之后,第一件事便是逃走。地师虽然没有料到李玄都能够化解体内的“逍遥六虚劫”,但也不会坐视李玄都在自己眼皮底下溜走,于是两人在万里黄沙中展开了一场追逐大战。
  大漠茫茫,一队商旅艰难行走其间,驼铃阵阵
  。商人们都携带兵刃,十分彪悍。
  忽然之间,青天化日之下,突然响起一连串沉闷雷声,商队骤然停下,惊疑不定。然后就看到了让人震惊的一幕。
  有一道身影如同流星一般轰然落地,砸出一个三丈方圆的大坑,然后又有一人从天而落,一掌拍下。
  坑中之人奋力跃起躲避,堪堪躲过了这一掌,然后就见地面上出现了一个足有半亩大小的巨大掌印,掌纹清晰可见,让这些信佛的商人们几乎以为是佛陀降世。
  紧接着,两人又仿佛缩地成寸一般,出现在极远处,小如黑点,可就是这两个小小的“黑点”,让一座高大沙丘彻底坍塌,远远望去,就好像凭空消失了一般。可如果走进观看,就会发现沙丘不仅仅是坍塌那么简单,而且在沙丘原本所在的位置还出现了一个好似旋涡的向下凹陷。
  这两人正是李玄都和徐无鬼。
  李玄都且战且退,始终逃不脱徐无鬼的手掌心,此时又被徐无鬼追上,两人交手,黄沙滚滚,仿佛掀起了一场沙暴。两股截然不同的六劫之力相交,倏尔崩散。李玄都身形后掠,眼前人影忽地一闪。徐无鬼如鬼如魅,猝然逼近。李玄都横臂一扫,却被徐无鬼一指点中手肘。李玄都手臂顿时酸麻无力,五脏如焚,气机几欲溃散,可李玄都又自“长生石”中生出一股新的气机,遂借他的一指之力,加速后掠,继而转身飞奔。
  “跑得掉吗?”徐无鬼从容一笑,声音仿佛就在李玄都的耳畔响起,“你这身逃命的本事,也是李道虚的教的?”
  话音未落,李玄都只觉得背后寒意大盛,如芒在背,心知徐无鬼已经追了上来,身形不敢停顿半分,用出“星转斗移”,强行拉开距离。
  就算李玄都已经是太玄榜第一人,面对地师也不是对手,不过他纵然不敌地师,一意逃命,还是有周旋的余地,就是地师,一时半刻之间也不能将他捉住。这就好像是一个少年对上了之壮年男子,比拼力气肯定是不行的,不过左躲右闪,只要不被抓住,那也不至于像婴儿那般只能任人宰割。
  至于逃命的手段,却不是李道虚教的,而是李玄都当年被河朔群雄追杀时自己悟出来的, 境界修为有高低,可逃命的手段本质没有什么变化。这一路上,李玄都故布迷阵,隐匿踪迹,所有的手段都使了个遍,可只能拖延地师一二,过不久,地师就会再次追上来,让李玄都始终无法摆脱地师,在这种情况下,李玄都也不能只朝着一个方向逃亡,而是要不断变化方向,如此一来,在地师的围追堵截下,李玄都距离中原越来越远,已经来到了西域腹地。
  对于李玄都的修为精进之快,徐无鬼亦觉吃惊,距离徐无鬼与李玄都初相识,还不到十年,李玄都已然距离长生境只剩下一步之遥,再有十年
  ,世上又要多出一位长生地仙了。徐无鬼不是那种见不得旁人好的性子,如果是其他时候,他说不定还乐见其成,只是李玄都关乎到他的一桩大计,少他不得,所以徐无鬼只能穷追不舍。
  两人一追一逃,且战且走,李玄都几次陷入绝境,又几次侥幸逃生,慌不择路,以至于李玄都已经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不过李玄都发现他已经离开大漠戈壁的范围,在视线尽头逐渐出现了连绵雪山。
  李玄都心知肚明,自己不是跑到了昆仑山的范围,就是跑到了大雪山的范围,无论是那个结果,都不是什么好事,想来这也是地师的有意为之,虽然不能擒拿住他,却有意地把他往这个方向驱赶。
  虽然李玄都已经是天人造化境,可以沟通天地之桥,不怕气机匮乏,可他境界不如地师,勉力逃跑不过是凭借机谋,也靠运气,运气终究有用完的时候,李玄都又一次故布疑阵,假装逃走,自己却躲藏在地下,结果被地师一眼识破,不得己,李玄都只得再度与地师交手。
  李玄都所学庞杂,地师也不遑多让,李玄都遇到其他对手时,凭借“逍遥六虚劫”几乎是无往不利,就算青鹤居士、上官莞等人,也不过是不被其影响,可地师的“逍遥六虚劫”却能够反客为主,反过来压制李玄都的“逍遥六虚劫”,李玄都的六劫之力遇到徐无鬼的六劫之力,立时土崩瓦解,溃不成军,李玄都只能依靠“长生石”和“太平青领经”勉强化解,再通过自身所学的各路剑诀勉力维持拖延,可新招对王天笑有用,对上地师这种能够自创神通的长生地仙来说,就有些不够看了。
  李玄都穷极所能,又是且战且走了大半个时辰,终是被徐无鬼抓住一个破绽,一掌打在胸口,震伤五脏六腑,封住三大丹田。
  李玄都身怀“漏尽通”,体魄坚韧,虽然不至于就此身死,但是没有气机,想要恢复伤势却难,再也没有反抗之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