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客栈-第2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十三眼神飘忽,道:“自然是奉了青鸾卫都督府的密令。”
李玄都稍稍催动气机,使得年轻青鸾卫的脸色骤然雪白一片,道:“青鸾卫都督府只是个衙门,衙门总要有个做主的,是谁做了这个主?又是谁下了这道令?”
方十三知道自己是不能不答了,只好硬着头皮道:“是丁都督。”
李玄都立时知道是谁了。
青鸾卫有三位都督,一位左都督和两位右都督,陆雁冰只是右都督,这个丁都督便是另外一位右都督,相较于陆雁冰这个加入青鸾卫没有几年的新人,丁都督可谓是青鸾卫的老人,早在先帝在世时,他便是青鸾卫的右都督。
此人姓丁,单名一个“策”字,没有具体师承,江湖散人出身,江湖人称“大奔雷手”,在黑白谱上排名第十五位。
李玄都没有与此人有过什么交集,更不曾交手,只闻其名未见其人。而那个被伏击至死的青鸾卫都督则是另外之人,陆雁冰就是顶了他的空缺。
在江湖中,人多势众还是很重要的,任你是什么高手,如当年的李玄都,一口气对上颜飞卿、苏云媗、玉清宁三人,也要孤木难支。至于李玄都面对江北群雄,也是以游斗为主,在被追杀的过程中不断反击伏杀,若是落到重重包围之中,李玄都恐怕也要凶多吉少。
青鸾卫便将这一点发挥到了极致,巅峰时号称青鸾卫十万人,与军伍无异,不过到了如今,国库空虚,拿不出这么多钱去供养这么多的青鸾卫,青鸾卫不得不一再削减人数,到了如今只有数万人,十三太保的水平也滑坡严重,从太玄榜跌到了黑白谱。
李玄都用手掌轻轻拍了下年轻青鸾卫的头顶,又问道:“这位青鸾卫官爷是何来路?若是来头大一点,吓到了我,那我便放了他。若是来头小,吓不到我,那我就杀了他,就当为民除害。”
方十三心思几转,有点摸不准李玄都说这话的用意,几番斟酌犹豫之后,还是决定如实相告道:“他是丁都督的嫡传弟子,同时也是燕国公的嫡子。”
大魏太祖皇帝在开国之初,外姓功臣封爵,总共封了十位国公,可在太宗皇帝即位时的一场腥风血雨,就废黜了五个国公,在宣宗皇帝、世宗皇帝年间,又分别有两位国公被废黜,传至今日,只剩下三位国公还能世袭罔替至今。
燕国公曹文忠便是硕果仅存的三位国公之一,深得先帝信任,曹家在青鸾卫中更是根深蒂固,曾经先后有三任燕国公出任青鸾卫左都督一职,虽然如今本代燕国公并未担任此职,但也不能否认其在青鸾卫中的巨大影响力。
由此说来,燕国公的公子加入青鸾卫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只待他日后羽翼渐丰,在青鸾卫中威望日重,再承袭燕国公的爵位,那么升任青鸾卫都督一职便是水到渠成。
李玄都当年好歹也是在帝京城中“混过”的,对于这些帝京城中的权贵还是略知一二,燕国公其人,若是放在江湖中,可以用“亦正亦邪”四个字来形容,哪怕是当年四大臣与太后、晋王水火不容时,他也未曾偏向任何一方,如此一来,两边都不得罪,可也是两边都不讨好。直到四大臣决意削弱宗室勋贵,他才彻底倒向晋王。
李玄都想了想,没有下死手,松开手掌,在年轻青鸾卫的肩膀上拍了拍,淡笑道:“既然是小公爷,拿还真是吓到我了,冤家宜解不宜结,那今日之事就当是结个善缘罢。”
这便是睁着眼睛说瞎话了,结缘倒是不假,但在两位青鸾卫看来,全然不见半点善可言,是确确实实的孽缘、仇怨。
无奈形势比人强,这名年轻青鸾卫不敢说半个“不”字,但身为小国公的傲气,又让他说不出求饶的软话,只能低头不语。
李玄都也不在意这些,伸手在他的肩膀上一派:“去你的。”
话音未落,小公爷便感觉自己仿佛是脚踩云雾一般飞起,然后就被方十三伸手接住。
方十三望着这个不知深浅之人,眼神幽深,说道:“今日之事,方某人记下了,咱们后会有期。”
说罢,方十三已经开始向后迅猛退去,虽然仍旧面朝李玄都,但好似后背生眼,后退的速度丝毫不逊于正常前奔。
那名年轻青鸾卫在一愣之后,二话不说便随着方十三一起远遁逃去。
如今李玄都还未恢复境界,体内又隐患颇多,不想在这个时候再去招惹强敌,于是便没有阻拦,更没有追击。
劫后余生的裴家一行人在片刻的沉默犹豫之后,还是老当益壮的裴舟主动上前,抱拳道:“多谢恩公出手相救。”
李玄都问道:“裴老大人要往何处去?”
裴舟道:“致仕之人,自然是告老还乡,老夫的家乡是兰陵府,所以老夫正是要去兰陵府。”
李玄都道:“倒是巧了,在下也要去兰陵府拜访东华宗,不如同路而行,不知裴老大人意下如何?”
“求之不得。”裴舟笑道:“对了,还未请教公子高姓大名?”
李玄都道:“姓李,木子李。双名玄都,玄妙的玄,大都督的都。”
裴舟点了点头:“原来是李公子,李公子不要叫我裴老大人,老夫早已不是什么大人了。”
说到这儿,裴舟转头望向身后的一对少年少女,沉声道:“玉儿、珠儿,快来拜见恩公。”
少年少女一起上前,冲李玄都行礼道:“拜见恩公,谢恩公施手相救。”
李玄都没有故作推让,坦然受了这一礼。
裴舟介绍道:“这是老夫的孙儿,名叫裴玉,这是老夫的孙女,名叫裴珠,他们爹娘走得早,所以自小便跟在老夫身边,这次若不是李公子出手相救,老夫这个行将朽木之人死了无妨,可还要搭上两个孩子,那老夫去到九泉之下,不知还有何颜面见他们的爹娘。”
李玄都问道:“我曾听闻,如今庙堂之上,因为皇帝亲政之事而吵闹不休,裴老可是因为此事才罢官的?”
裴舟闻言之后长叹一声:“既然李公子问起,那老夫也不妨直说了,如今孙阁老和太后娘娘,司礼监的杨公公和刘公公,还有晋王和满朝勋贵,都被卷入此事之中,上面的人还没撕破脸皮,可底下的人已经刀兵相向,老夫不是第一个辞官之人,也不是最后一个。”
李玄都轻声道:“高居庙堂,万民供养,假仁孝之名,大兴土木,予取予夺。授权柄于宦官,以家奴治天下,残害异己,只剩下朽木为官,当真是山呼万岁,满朝尽忠良。”
第三十一章 齐州局势
自齐州总督整军以来,齐州形势已经大为好转,虽然青阳教号称数十万大军,但多是乌合之众,除了转进如风之外,只要被朝廷官军抓住决战之机,便会立刻全面溃败。
如今齐州的危局不在于用兵,而在于朝政,因为齐州饥荒,所以青阳教大举起事,在平定叛乱之后,仍旧无粮赈济灾民,百姓为了活命,还是要继续造反,齐州总督又不能行大肆屠戮之事,于是只能疲于奔命,四下救火。
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官军也不断消耗,而青阳教却如雪球一般,越滚越大。
楚云深刚刚从归德府返回东昌府不久,便召集了城中大小将领,虽然他没有官身,但“影子总督”的名号却不是白叫的,一众将领无人敢于忤逆这位不知先生。
此时一位年轻小将正在为楚云深讲解如今的东昌府战局:“白爵奉天公将军唐周之名,率军进入齐州境内驰援地公将军唐秦,号称大军十万,不过依照属下愚见,不过是些乌合之众,多是被裹挟的流寇,真正可战之师不会超过一万。”
楚云深坐在轮椅上,仰头望着那张巨大地图,道:“十万人呐,就算是十万头猪,站着不动让我们杀,也要杀到手软,我倒是很好奇,白爵拿什么养这么多人?”
一名中年将领起身回答道:“回禀楚先生,根据探子回报,青阳教所养教徒以稀粥度日,几乎与水无异,且每日一餐,只是临战之前,才会饱餐一顿,也不过面饼两个。”
楚云深轻轻扣指,说道:“东昌府两面环水,一面靠山,自古以来就是易守难攻之地,若是诸位是青阳教的白爵,你们会如何攻城?。”
一名将领迟疑道:“今年齐州大灾,粮食全靠其他州府支援,如果白爵围而不攻,围到城内彻底粮尽,便可不战而胜。”
另外一名文官打扮的参军道:“可青阳教同样缺粮。”
一名身穿青色棉袍的文士道:“依学生之见,青阳教长于野战,而短于攻城,我们不如将各镇边军后撤,既能减少运粮路程,又能集合兵力,各大关隘之间互为依托,连点成线,以此则可抵挡青阳教大军。”
他的话音落下,不等楚云深开口,一名将领已经开口斥道:“书生之见!过去那些城池是怎么丢的?若是不敢野战,又何谈互相依托?只能是被青阳教逐一击破罢了。即便是青阳教不擅攻城,那他们只需围而不攻,便可让我军进退两难。若是救,野战难敌青阳教,那便成了围点打援之势,若是不救,城中守军就只有粮尽之后开城投降一路可走。牵扯之鉴就在眼前,岂可不察!”
文士被当面顶撞,气的满脸通红,想要辩驳却又不知该从何辩起,只能是强自道:“那杜将军又有何妙策?不妨说出来听听!既然青阳教不会轻易攻城,那我们只需等待援军就好了,何必要去以攻为守?”
杜姓将领平静道:“青阳教不会轻动,但不是不动,在我看来,只要他们发觉东昌府城内空虚,是纸老虎,那么他就毫不犹豫地抛开那些流寇,果断挥兵攻城,所以咱们才要主动出击,以攻为守。若是如你所说的那样收缩兵力,未战先怯,岂不是明明白白告诉青阳教,我东昌府根本没有一战之力?!”
楚云深道:“是这个道理,如果真是可战之师不足一万,青阳教如何有信心围城?”
堂内一片静默。
楚云深继续说道:“青阳教裹挟流民而行,以流民消耗我们官军的弩箭炮矢,待到官军疲敝之后,然后再出动精锐,一战而定。而他们的一万可战之师都是精锐马队,这才是他们可以纵横数州而不倒的根本所在。当年凉州、秦州之所以失守,是同样的道理,当初秦中总督构建的西北防线便是以堡寨来阻挡金帐汗国大军,号称十里一寨,五里一堡,紧密罗列于各处关隘之间,只是以金帐汗国大军屡次犯边的结果来看,堡寨体系若无可出城野战的骑军或是重步军,那么这些点就永远无法连接成线,只能被分而破之。如今东昌府看似固若金汤,但是城中守军可敢出城与青阳教的马队野战?若不敢战,或者战而无功,东昌府便等同是一座孤城。”
堂内将领人人脸色凝重,再无方才的轻松意味。
就在此时,一名高鼻深目的青鸾卫悄无声息地走进大堂,在楚云深的耳边轻声耳语道:“刚刚得到的急报,青阳教以内应奸细夺城,阳谷县、平阳县丢了。”
楚云深看了他一眼,这位青鸾卫统领稍稍后退一步,微微低头。
坐在轮椅上的楚云深直起身子,轻声道:“官军守在城内,就是这样的下场,可如果贸然出城,又要全军覆没。”
楚云深闭上眼睛,双手置于小腹上十指交叉,平静道:“去给丁都督去信,让他别再追查什么帝党后党了,请他麾下的青鸾卫好好查一查齐州境内的青阳教奸细。”
……
兰陵府,青鸾卫都指挥使衙门。
一名看上去大概不惑之年的男子坐在一张云榻上,看了眼跪在自己面前的方十三,抬抬手道:“地上凉,别跪着了。”
“谢都督。”方十三从地上站起来,脸色苍白惨淡。
这名男子正是青鸾卫三大都督之一,江湖人称“大奔雷手”的丁策。
丁策双手分别撑在双膝上,上身笔直,脸上带着淡淡的笑意,说道:“齐州战事不利,仅仅是总督大人和内阁震怒,可追查帝党一事做得不好,却是司礼监还有陛太后娘娘,都不会高兴,所以本督的日子很不好过。”
方十三低声道:“请都督责罚。”
丁策不置可否道:“现在齐州总督府那边传话过来了,传话之人是那位大名鼎鼎的影子总督,别人不知他的底细,可我却知道,他是黑白谱上排名第十一位的不知先生,不可小觑,最起码的面子还是要给的,所以我要去东昌府一趟。至于裴舟的事情,我把我的手令给你,还是交给你去处置,希望这一次你不要让我失望。”
方十三恭敬领命道:“是,请都督大人放心。”
丁策端起身旁小桌上的茶碗。
方十三会意,起身退去。
片刻后,一名女子从内堂缓步走出,轻声道:“大魏朝不是柳公公的大魏朝,关于裴舟和秦道方的事情,虽然是柳公公交代下来的,但柳公公不可能平白无故说这些,说到底还是太后娘娘的意思,不可怠慢。”
丁策放下手中的茶杯,不置可否,问道:“太后娘娘寿辰的节礼准备如何了?”
女子对外面道:“抬上来。”
四名青鸾卫甲士抬着一个铁笼走进屋内,笼中竟是一对难得一见的白鹿。
女子从袖间取出一张纸来,“这是此次入京的礼单,太后娘娘素来喜欢祥瑞,尚白色,故而我花费了不少力气才找到这一对白鹿,太后娘娘见了,必然高兴。”
丁策起身来到铁笼跟前,逗弄着白鹿,笑道:“有点意思。”
第三十二章 少年江湖
李玄都护送着裴舟一行人往兰陵府而去,一路上除了与老人聊些天下大势,更多时候还是被那个名叫裴玉的小家伙缠住。
裴玉虽然是出身于裴家这等书香世家,但因为父母早逝,身为祖父的裴舟又要忙于衙门公事,难免对他疏于管教,使得他没把心思用在圣人典籍上,倒是用在了江湖的话本上,尤为向往江湖大侠。
这次李玄都出手打退青鸾卫,在小家伙看来,无疑就是江湖侠客行侠仗义,惩戒朝廷鹰犬,浑然忘了自己也是朝廷的官家子弟,对李玄都崇敬得不行,总想要让李玄都教他个一招半式,甚至还动了跟随李玄都一起行走江湖的心思。
老江湖的眼中满是欲望,追名逐利,想要天下无敌的神功,想要神兵利器,想要一战成名,想要金钱美人。反而孩子们的江湖更为纯粹,他们的眼中满是希望,向往行侠仗义,向往来去如风,向往打抱不平,向往一个同样纯粹的红颜知己。
李玄都很喜欢少年人和青年人的江湖,就像一条小溪,溪水清澈,可以清晰看到溪底的光滑鹅卵石。李玄都不太喜欢老江湖们的江湖,就像一条大河,河水浑浊,泥沙俱下,或是像一方大湖,湖水碧绿,一眼望去,不见其底。
这一日,车队来到了兰陵府和平原府交界的关隘,此地名为临枣关,依托山势筑城,位于两府通行之要冲,虽然如今正值战乱,但是商贾来往还是不在少数,只是比之往常年份,多了许多兵戈肃杀之气。
城内有太平宗开设的太平客栈,不过没有太平钱庄。一般而言,太平钱庄只有在繁华府城和州城之中才有,不过太平客栈就不同了,自从太平宗封山之后,在芦州和齐州境内,太平客栈如遍地开花一般,不过根据位置所处不同,有的客栈中有太平宗高人亲自坐镇,也有的客栈只是普通太平宗弟子负责打理。
当年李玄都行走江湖的时候,他从未听说过太平客栈的名头,所以他可以肯定是在太平宗封山闭寺之后才有了太平客栈,至于太平宗此举到底有何深意,就不是李玄都可以知道的了。
如今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