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更让德顺城百姓觉得好笑的是,那个小官儿的轿子一没有门帘,二没有窗帘。李彧直接就暴露在所有人眼前。这还不算什么,最让人吃惊的是,李彧在轿子里是站着的,而不是坐着。
怎么个站着的?轿子没底,李彧的一双脚是踩在地上的。
当然这个轿子虽然破,但底还是有的,之所以变成这个样子,是因为李彧在进城之前,一脚将轿子底给踹掉了,然后就这么走着进来了。
一路上李彧一直觉的有些纳闷,这府城除了修的比自己的威戎城好一点之外,好像也没见比威戎城繁华到那里去。街上人数好像也不比威戎城的人多。
其实并不是德顺城的人少,而是京城的人数太多了。
李彧一直都生活在京城中,见惯了京城的繁华,虽然从书上知道很多地方都是相当贫瘠的。可也仅仅是停留在书本上,并没有真正见识过。在李彧的想象中,府城作为一府之首,应该是很繁华的。
虽然肯定没有办法和京城相比,但至少也应该有京城的十分之一吧?这样的府城实在是有些太让李彧感觉到不能接受了。
京城长安,共有军民近两百万,十分之一也就是近二十万。这样的城市大齐很多,不过秦风道是没有一个这样的城市。
威戎县不过三万七千人口,在中原腹地来说,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县。可是在秦风道,威戎县已经算是大县了。在秦风道甚至还有人数不足威戎县三分之一的。李彧感觉自己是大齐最小的封疆之吏,不过是长久呆在京城所产生的一种错觉罢了。
来到府衙门口落轿,李彧走出轿子对石磊说道:“送上名刺求见知府大人。”
府衙门口的衙役也都一脸诧异的看着眼前的这一队人马,从装束来看,应该是某一县的知县带着衙役前来。可是这穿着实在是有些太那个啥了。
李彧一脸坦然,石磊他们这一路走过来,却是有些羞愧,实在是太丢人了。
听到李彧的话忙接过李彧递过来的名刺,来到府衙门口,递上名刺说道:“威戎县新任知县李彧李大人前来拜会知府大人。”
府衙的衙役愣愣的接过石磊递过来的名刺,一脸狐疑的看了李彧等人一眼,这才进去通报了。
府衙二堂之中,知府黄璋正在与同知、通判议事,就见有衙役走进说道:“大人,外面有威戎县新任县令李彧李大人求见。”
黄璋闻言对身边的同知、通判笑道:“我们还刚在说这位李知县,人就已经到了。还真是说曹操曹操就到。”说完转头对衙役说道:“有请李知县。”
那衙役却迟疑了一下,说道:“大人,那李知县好像有些蹊跷。”
“哦?有何蹊跷?”黄璋有些疑惑的问道。
衙役忙将自己看到的李彧一行人的惨状说了一番。
听到衙役所说的话,黄璋愣住了,两位同知与一位通判也愣住了。
“应当不会错的,你下去吧,将李知县请进来。”黄璋愣了一下很快就回过神来,苦笑着对衙役说道。
“大人,这李知县……。”同知闫铣皱眉说道,话说了一半,却是再不往下说了。
黄璋苦笑一声说道:“李知县来我这里,恐怕是来讨要朝廷发下的钱粮的。”
另外一位同知韩鹏接口说道:“截留威戎县的钱粮,我们也是不得已为之。李知县纵然是知道了,也不应该有什么不满。”
黄璋摇摇头说道:“这位李知县看来真是初生牛犊,是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截留威戎县的钱粮,终究是我们不对。恐怕李知县不会依从我们的。”
闫铣也叹气道:“怕的就是李知县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乱拳打死老师傅,我们还没有一点办法。”
韩鹏听到这两位的对话,心里一阵鄙夷。不管怎么说,李彧都是他们的下属,如果连下属都拿不住,还怎么为官?
通判华铤在一边闭目不言,好像这件事与他没有什么关系似的。
很快,李彧就在衙役的带领下来到二堂。二堂上主次分明,加上衣服的颜色不同,李彧很快就判断出那位是自己的顶头上司德顺府知府黄璋。上前拱手一礼道:“下官威戎县知县李彧,参见知府大人。参见各位大人。”
同知、通判都是正六品的官员,身穿深绿双钏绫官服,腰带则是银带九犀銙,想要认出来也是很简单的。都比李彧这个八品的下县县令要大好多的。虽然不知道官职,但是称呼一声大人总是没有错的。
黄璋满脸笑容的说道:“李知县不必多礼,快快请起。来啊,为李知县看座。”
等李彧坐下之后,黄璋笑着对闫铣、韩鹏、华铤三人说道:“李知县果然是年轻啊,与李知县相比,我们都已经老了。”
闫铣也笑着说道:“所谓英雄出少年,李知县年不过二十,便已经是一县之首,日后前途不可限量,非是我等老朽可以相比的。”
韩鹏也跟着笑了几声,却没有说话。
“年少得志难免有些轻狂,李知县可要把持住啊。”通判华铤挤出一丝笑容说道。
通判名义上是辅佐知府处理政务,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等州府公事,须通判连署方能生效。
可实际上,知府真正的副手是两位同知,通判只不过是一个签字画押的而已。通判真正的作用,是监察一府官员,与御使互为补遗。说出这番话来也算是正常。不过李彧还是从华铤的话中听出了一丝不善的意味。
感觉到华铤对自己有些敌意,李彧很是有些奇怪。自己刚刚到来,与这位大人并没有什么交往,更不可能得罪他,怎么会对自己有敌意呢?
黄璋见场面有变冷的趋势,忙说道:“华通判过虑了,李知县仪表堂堂,怎么可能是那种不知轻重之人呢?”
听到对方是德顺府通判,李彧还以为这位是习惯这么说话罢了,便也没有深究。
“知府大人,下官今日前来,乃是为了……。”
………………………………
第三章 府城讨债 下
李彧话还没有说完,就听黄璋说道:“李知县刚刚上任,本府还未曾给你接风洗尘,今天刚好李知县前来,就今日补上吧。”
李彧摆出这么一副样子来,本来就是和黄璋想的一样,准备做一个愣头青,施展乱拳打死老师傅的的顶尖绝学。
可是现在黄璋说要请他吃饭,给他接风洗尘,他也不好拒绝。如果贸然拒绝黄璋的提议,摆出一副先办公事的样子,就未免有些太不识趣了,绝对会大大的得罪黄璋。
“既如此,那下官就叨扰了。”李彧起身抱拳说道。
黄璋笑着点了点头,招呼人进来去准备酒宴。
酒宴要准备好,还得一段时间,黄璋与闫铣便随意说起一些风土人情。这些东西对黄璋他们来说不过是一些常识,可是对李彧来说,却是一些很重要的信息。要执掌一县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本县的风土人情有一个了解。如果你连本地的风土人情都不能了解的话,治理一县那就是笑话了。
当听到秦风道竟然还有一万人的小县,三万多人的威戎县不但在德顺府属于大县,就算是在整个秦风道都属于大县的时候,李彧有些发愣。
看到李彧微微有些发愣,黄璋笑着说道:“李知县乃是从京城来的。见惯了繁华,可能觉得不到四万人的县实在是小的不能再小了。不过在边地,威戎县确确实实是属于大县了。整个秦风道就没有一个上县,不要说上县,连一个中县都没有,全部都是下县。”
李彧摇摇头笑道:“果然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早就听说边地地广人稀,一直没有一个确切的概念,现在算是知道了。”
闫铣笑道:“地广是不错,人稀却未必。”
李彧刚准备发问,就听到外面传来府衙丫鬟的声音,禀报黄璋酒席已经准备好了。石磊他们李彧并不担心,既然招待了自己,那这位黄知府也不会对自己属下的衙役不管不问的。肯定有人去招呼石磊他们。
等来到酒席上之后,黄璋、闫铣、韩鹏、华铤这一位知府、两位同知、一位通判却对政事闭口不谈,只是说一些风花雪月的事,谈一些诗词歌赋。李彧能考中二甲第一名,学识自然也是没的说,一时间是宾主尽欢。气氛极为融洽。
就在众人兴致正高的时候,黄璋突然叹了一口气。
李彧心里暗叫一声,知道肉戏来了。黄璋特意安排好这样的局面,绝对是有话要对自己说,而有些话在酒席上说出来,和在二堂说出来,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上司叹气的时候,自然就要有那知趣的问一声“大人因何叹息?”,这里适合问出这句话的,自然是非李彧莫属。李彧只不过是想讨回来自己应得的东西,并不准备得罪这位黄知府。自己毕竟是人家的属下,得罪了顶头上司,绝对没好果子吃。
“大人因何叹息?”
听到李彧问出这番话来,黄璋也算是松了一口气。在得知自己治下来了一个新县令的时候,黄璋就去调查过这位新来的李县令。自己属下的人,多少也应该有一个了解不是?日后也好相处。可是黄璋调查的结果却让黄璋大吃一惊。
他通过自己的门路,从上到下把李彧查了一个底朝天。可是除了查出李彧今年不过二十,籍贯京城,是今年的二甲第一名之外,其他的竟然什么都查不出来。
自己的人际关系网虽然并不算太大,但也绝对不算是太差。自己费尽心思竟然查不出这位新来的县令的底细。那只说明一件事,这位新来的县令背后有人,而且比自己的靠山要强大许多。人家不想让李彧的背景被别人知道。
正是这样,黄璋才会对李彧这么客气。如果是一般的进士出身,黄璋根本就懒得跟李彧多解释。因为没有必要解释,自己是上官,做了什么你只需要听着就是了。可是这么一个有着深厚背景的下属,却不能这么对待。
本来黄璋还害怕李彧不好相处,既然李彧现在能识趣的问出自己因何叹息这样的话来,那就绝对不是一个顽固不化的人。应该是可以好好相处的。
“仲远,老夫比你大许多,叫你仲远不为过吧?”
李彧笑着说道:“自然是不为过,诸位大人乃是前辈,又是长官,自然是可以这么称呼下官。”
黄璋叹口气说道:“仲远啊,你身在京城,可是不知道我们这些边地官员的苦楚啊。”
“大人身为一府知府,代天子牧守一方,怎么可能还会有什么苦楚呢?”
黄璋叹了一口气没有说话,一边的闫铣接口说道:“仲远有所不知啊,如果是在中原腹地或是江南,一府之首确实是风光无限。可是在边地……唉,那就是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啊。”
“这是为何?还请大人为下官释疑。”李彧皱眉说道。
“老夫刚才曾说,边地地广是不错,人稀却未必,估计仲远你有些疑惑。”闫铣哧溜一声喝掉眼前的杯中物,做出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对李彧说道。
闫铣的这句话,李彧还真是有些好奇。明明一县之地只有数万人,连一个中县都没有。说是地广人稀一点都没有错,可是闫铣为什么会说边地是地广人不稀。
“下官确实有些不解。按照诸位大人所说,秦风道应该称得上是地广人稀啊。”
“呵呵,对于我们来说,这里确实是地广人稀,因为属于我们管辖的人口确实是不多。可是,这里还有不属于我们管辖的人口。”韩鹏笑着解释道。
“不属于我们管辖的人口?大人这是什么意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天下的亿万百姓都是陛下的子民,我等奉陛下旨意牧守一方,难道在我们的辖地还有胆敢不奉我们管辖的百姓?难道他们是要造反?!”
“呵呵,他们是陛下的子民不错,可是却不归我等管辖。”黄璋苦笑一声说道。
李彧迟疑了一下问道:“还请大人明示。”
“仲远当知晓,我秦风道北接北戎,西挡西狄,西南方还有大大小小的羌族部落。又是京畿道的屏障之一。所以我秦风道的驻军是相当不少的。”
李彧眉毛一挑,问道:“那大人所说的地广人不稀就是与驻军有关系了?”
黄璋点头说道:“不错,是与驻军有关系。就拿距离威戎县最近的威戎关来说吧。威戎关有驻军三万人。可是威戎关内并不仅仅是军队,还有一些百姓。这些百姓或是军中将校的家人、仆役,或是一些商人,还有一些因其他原因前往的人口。加起来竟然也有三万多人。
这六万人是我大齐的百姓,也在你我管辖范围之内,可实际上这些人并不受我等管辖,而是归威戎关总兵管辖。
这些人对与我等地方来说,就是一颗毒瘤。从不交纳税赋,只是向威戎关总兵府缴纳钱财。这也就罢了,更让人气愤的是,威戎关总兵说这些百姓是威戎县的百姓,也是要受到威戎县的照应。朝廷发下来的钱粮,他们也要分一部分。”
“也就是说,威戎关内的百姓下官我管辖不到,也得不到什么好处,可是还要分出去许多我们威戎县的好处?”李彧皱眉问道。
黄璋苦笑道:“正是如此,不单单是威戎县如此,德胜、怀远两县也是一般无二,德胜关、怀远关都要分走一些好处。我德顺府乃是先有的这三关,然后才有的德顺府,三关总兵的权力极大,老夫也是无可奈何啊。
不过其他两县虽然也受到一定的盘剥,但好歹还有一位知县在,情况比威戎县稍好一点。威戎县则由于长久没有知县,朝廷发下的所有钱粮,都被威戎关拿走了。”
黄璋所说的这句话李彧是不怎么相信的,就算是威戎关总兵拿走了大头,给黄璋、闫铣、韩鹏、华铤他们四位还是肯定给了好处的。他再嚣张总是朝廷的官员,如果黄璋他们四位不配合,向上告一状,威戎关总兵也是会头疼一段时间。
就在李彧准备说话的时候,外面突然传来了一阵大笑声,让李彧一阵惊讶。
………………………………
第四章 三关 上
“府衙内院之中人人敛声屏气,恭肃严整。这是何人竟然如此放肆?”听到这笑声,李彧很是惊讶。
看到李彧惊讶的脸色,黄璋脸上微微一红,对外喝道:“何故如此放肆!还不快快前来见客。”
随着黄璋的声音,一个少年公子来到众人面前,笑着对黄璋说道:“父亲,非是孩儿放肆,实是刚才听到一件极为好笑的事,忍不住笑出声来罢了。”
闫铣也知道黄公子刚才的笑声让黄璋有些下不来台,忙出声问道:“不知是何事让文清如此好笑,说来我等听听,也让我等欢笑一番。”
黄文清笑道:“方才在街上,听到人说府城来了一队人马,各个好似乞丐一般,依仗却好似是那里的官员。也不知道是那里的棒槌,竟然如此不顾朝廷的脸面。”
这话一出,黄璋、闫铣、韩鹏三人都觉的好一阵尴尬,又有些好笑。华铤则嘴角露出一丝笑容。黄璋看着对面的李彧,正不知道该说什么。就听黄文清对李彧说道:“这位大人却是面生,以前好似不曾见过。”
李彧笑道:“本官李彧,乃是新任威戎知县。”顿了一顿接着说道:“正是黄公子方才所言的不顾朝廷脸面的棒槌。”
黄文清闻言也是脸上一热,背后议论人本来就不是什么好事,不过如果不被别人知道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