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玄幻电子书 > 太宗皇帝成长计划 >

第182章

太宗皇帝成长计划-第182章

小说: 太宗皇帝成长计划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夏皇对此,又岂会看不出来?他自然是要配合的,给了些不痛不痒的责罚,让齐默继续领军就行了。
    堂下绣衣使闻言,连忙抱拳喝道:
    “遵旨!”
    旋即绣衣使连忙转身下去,安排人前去梧州传递圣旨。
    夏皇沉吟片刻,面色阴沉地道:
    “如此一来,倒是小看了云国的那位小皇帝。可见这盛名之下,并非全是吹嘘。此前布局,多半是费了……”
    原本的谋算,是鼓动邕州大营叛乱,让其自生动乱。黎朝水师利用水脉,封锁隔绝邕州四地,两国便能够轻而易举地瓜分四州之地。
    但如今这第一步的谋划,便已然落空,自然不能按照之前布局去打。
    夏皇顿了顿,忽然开口道:
    “召太尉骆景、司空向会、少府令贺项明、上军大将军支向荣、抚军大将军何佺、左将军安华荣、平西将军张柘……前来议事!”
    这一大串人名,不是夏国朝堂执掌兵马粮草的官员,就是军中的沙场宿将。
    在此前布局已然不够的基础之上,夏皇没有任何迟疑,果断地召集了朝中众人商议。只看这架势,似乎是已经准备好了来上一场真正规模的国战!
    说到这里,夏皇突然顿了顿,接着道:
    “还有,让岐王一起来宫中议事!”
    四喜闻言,连忙应是,心中已是会意。
    这般场合,只招岐王前来,显然是陛下想要正式示意朝臣,自己属意的是哪位皇子了。


第三十二章 战场厮杀
    “威武!威武!”
    山呼之声,此起彼伏。
    数万云军结作军阵,尽显肃穆。站在高处看去,一片旗帜飞扬,刀光似雪,长枪如林,乌泱泱地好似一眼望不到头。
    蜿蜒曲折的邕江东岸;    梧州大营之中的夏军亦是依江而守。各处要地、码头、浅水处,营帐立起,防备严密。
    狄青站在高台之上,左手扶着佩刀,面色凝重至极。
    “夏国无道,不恤百姓苦难,狡诈失信,撕毁和约;    兵马擅入我大云国境;    轻起战端。奉大云皇帝陛下之命,即刻起兵,解民倒悬!”
    “夏国无道,不恤百姓……”
    军阵之前,有传令兵昂然挺胸,高声嘶喊。高昂之声传至对岸,但夏军那边,却是毫无反应。
    狄青眉头微微皱起,微微抬手,道:
    “停下吧!两军尚未交战,这种手段用处不大!”
    像是这种打击敌军军心士气的手段,在尚未交战;    对方未露败势的时候;    用处实在不大。
    身边副将闻言;    连忙示意手下传令兵停下。
    狄青站直了身形,缓缓抽出腰间宝刀;    斜指前方;    朗声喝道:
    “攻!”
    一言而出;    身后诸色令旗齐齐翻飞,军中战鼓轰然而鸣。
    “杀!”
    云军阵中,顿时响起一片喊杀之声与之呼应。
    只听得整齐铿锵的步伐之声齐齐响起,伴随着甲胄碰撞、金戈交鸣之声,传遍四周。
    肃然杀伐之气,直冲天际。
    而此时东岸的夏军兵马,亦是有所反应,各部齐出,严守要处。
    隔着条大江,两军交战自然也并非这般轻易。
    只听得“铮”的一声,伴随着军中重弩那尤为明显的震颤之声,箭矢立时攒射而出。
    只听得阵阵破空之声,铺天盖地的箭雨纷纷落下,直直覆盖住夏军离西岸最近的几个营帐。
    一阵阵惨叫之声顿时响起,夏军顿时被箭雨压制得出不了头来。
    远远看着最前方的营帐为箭雨覆盖,一片混乱,中军之中的一名将领忍不住惊呼道:
    “为何云军的弩箭,射程这般远?”
    邕江只是大江支流,江面并不算多么宽广,但便是最为狭小的见面;    也有一里多宽。只以夏军手中的弩车来说,可没有办法射得这么远!
    齐默坐在主位之上,褪去甲胄,正在让军中医者为他上药。
    实打实的六十军杖,也就是齐默身负军中武学,要不然估计这个时候连爬都爬不起来了!
    听到手下副将的惊呼,齐默眼皮低垂,沉声道:
    “床子弩,矢大如弩车凿,一矢能射数人,可连发七矢,至八百步远。”
    帐中众将闻言,顿时一愣,纷纷看向帅位之上的齐默。
    齐默抬头看着众人,继续道:
    “此乃百家之一的墨家,最近研制的战场利器。北境九大重镇,各有十数驾以协助城防,面对突厥人时无往不利……云皇建立稷下学宫,招揽百家英才,不以出身只以才学给予官职权位。这床子弩,只怕就是墨家为了讨好而献上的!”
    众将闻言,顿时一片沉默。
    齐默此时却是冷笑一声,开口道:
    “命前军舍弃岸头营帐,放云军上岸吧!”
    有将领闻言,顿时不解道:
    “后将军,为何舍弃前方阵地,任由云军轻易上岸?”
    齐默见军医已经上药完毕,起身在数名亲兵的伺候之下穿上甲胄,沉声道:
    “云军的确是早有准备,只看这弩箭攒射的架势,怕是弄来了不下数十架弩床。前方营地立起,也不过是当靶子。前方阵地地域狭窄,云军上岸反而束手束脚!传令,后撤!”
    与其立着靶子徒增损耗,的确不如放开一小块地方,让云军上岸。然后趁着其立足不稳之际尽数绞杀!
    虽然齐默在天南之地领兵,初战便失利,折损三千精骑。但归根究底,那也是因为大义之下,又被算计了一番。而今只看他此时心智之果决,眼光之独到,就知道他的这北境名将的威名并非有假。
    众将闻言,齐齐躬身应和。
    夏军中军旗号尽出,前方阵地的夏军士卒便毫无抵抗之心,直接抛下营帐撤离。
    对岸云军见此,顿时士气大增。
    早已准备好的渡船载着一众悍勇士卒,朝对岸而去。
    可行至江中,对岸夏军的箭雨便呼啸而至。虽早有准备,渡船之上备有盾牌,但在箭雨覆盖之下,云军士卒顿时损伤一片。
    这一众挑选出来的云军士卒,那都是悍勇之士,硬着箭雨登上了对岸。箭矢刚刚停下,夏军便是一阵喊杀之声,对着立足未稳的云军冲杀。
    而对岸有着云军士卒,云军这边也不敢肆意攒射。
    不过片刻的功夫,一众登岸云军便死伤惨重,面前败退而归。
    高台之上,狄青眼睛一厉,猛地拍在栏杆之上,咬牙道:
    “千不该万不该,是不该失手让他走脱!”
    眼见对面夏军军心稳固,狄青便知道那位德阳侯齐默此时已经回到了军中。那这夏军布防,也十有八九是由他主持。
    有江水之险,夏军布防又并无差错,这下要攻上对岸,不知道要多久了!
    身边副将见状,连忙上前道:
    “大帅,还要不要攻了?”
    狄青闻言,眼神一厉,道:
    “各部攻势不停,可或实或虚,肆意发挥,先登对岸者,策勋三转!”
    两边大军对垒,少有一式奇招便定大局的,最重要的还是士卒厮杀。若是因为会损失惨重,大军便驻足不前,那这仗还怎么打?
    手下将领闻言,当即领命而去,转身传令。
    狄青看着前方喊杀一片的战场,以及逐渐被鲜血染红的江水,微不可查地一叹。
    这一仗,不好打啊……
    ……………………………
    金陵城,夏国皇宫中。
    朝中十几名重要的文武官员,依然聚集在殿中。
    此时夏皇尚未到来,这些官员们三三两两地站立在殿中,窃窃私语的同时,还时不时打量着最前方身形挺立,面容沉肃的岐王。
    国战再起,这般重要的场合,当今夏皇却只招来了岐王一个人。
    再想想这段时间来京中流传的各种小道消息,众人心中顿时一跳。
    这是储君,准备助理朝政的架势?
    而此时的岐王,却没有关注身后这些官员所习所想的心思了。
    西南局势即将平定,他却被召集回京。本以为是朝臣议论纷纷,自己的父皇顶不住压力方才召他回来的。
    但当他注意到传旨太监、一路上地方官府主官、以及京中百官对自己百般讨好的模样之时,才隐隐觉得事情有些不对劲。
    当他回京之后调查,则更是发现,对于自己不顾朝廷之意,执意先攻打安顺郡的做法,竟然并没有人有太多的意见。
    反倒是他一直没有防备的三哥晋王,竟然上折子将自己逼回了京中。
    或许是对西南局势的担忧,又或许是对晋王对自己下手而感到心寒,此时的岐王显然有些没有心思。
    这個时候,便听到宫中太监尖锐的嗓音忽然响起。
    “陛下驾到!”
    众人闻言,连忙整肃衣冠,齐齐俯身一礼。
    夏皇一甩龙袍衣袖,快步走入殿中坐到龙椅之上,沉声道:
    “诸位卿家想必已经知道了,梧州边境,我大夏士卒误入云国,云军不问缘由尽数围杀,引得梧州大营军中不满,两军隔江对垒,两国之战一触即发。诸位对此,可有什么想法?”
    夏国身为中原大国,一向自持礼节,自然还是要脸的。对外宣传,只说是夏军士卒操练误入云国国境,为云军围杀,继而引起两国大战。
    这般而来,也能够激起民间百姓对云国的愤恨之心。
    在场的众臣,别管心中信不信,此时皆是纷纷开口道:
    “整个西南,江阳郡、永州兵马,此时依在安顺郡剿灭叛军。也就是说,这是要以梧州五万兵马,对砍驻守邕州的十几万云国边军?”
    “如此一来,只怕梧州局势危急。当务之急,只能征调江南各州郡兵马,前往梧州协防了!”
    “江南兵马远离前线,久疏战阵,此时能够顶什么用?陛下唯有抽调西南边军,兵分两路,一路北上回防江阳郡,以防建昌府云军进袭。一路南下,自奉州进攻云国石城郡,断邕州大营粮草补给!”
    “不行!要等抽调西南边军驻防,只怕万事皆休矣!”
    武将争论,文臣也开始叫苦了起来。
    “陛下,朝中各库粮草物资,此前早已送至西南。若是战事加重,只怕粮草物资供应不及啊!”
    “陛下,秋税未收,国库空虚。若是国战,只怕要加征税收啊!”
    夏皇闻言,沉声道:
    “梧州大营军备充足,物资不缺。此前朕也派德阳侯,领本部八千兵马进驻,主帅梧州,一时半会儿的梧州丢不了。至于之后战事所需的金银,也可自宫中六库之中支取。”
    说到这里,夏皇微微顿了顿,略带不满地呵斥道:
    “都是朝中众臣,这般惊慌失措实在有失体统!”
    众臣闻言,连忙低头行礼,齐声道:
    “臣等失仪,请陛下恕罪!”
    得,还说是云国那边挑事呢。看您这准备,看着怎么就这么让人不信任呢,现在倒是怪咱们不稳重了?
    众臣心中腹徘,自然是不敢表露出来的。
    夏皇此时,接着道:
    “朕召你们前来,是让你们准备准备之后的战事。后续兵马从何处调,粮草军械如何运转,这些事情都要你们商议个章程出来!”
    众臣闻言,当即领旨。
    夏皇看向一直没有开口的岐王,沉声道:
    “岐王,你久在军中历练办差,也算是一员宿将,又曾经执掌过西南边军,对那边应该最为清楚。如今局势,当如何处置,你可有什么想法?”
    听到夏皇问话,岐王抬起头来,沉吟片刻,沉声道:
    “此乃国战,并非之前儿臣擅领西南边军行事。如今更多的,还是朝中统筹运转才是!”
    说到这里,岐王又是微微一顿,方才开口道:
    “不过诸位大人刚刚许是没有想到,梧州附近,可还有一支兵马可以调用!”
    殿中众人闻言,顿时一愣,齐齐朝岐王看去。
    岐王微微躬身,一字一句道:
    “雷州水师!梧州战起,云军占据优势,必然主攻。想要拿下梧州,便要度过邕江。遣雷州水师北上,封锁邕江水道,可保梧州不轻易而失!”
    众臣闻言,眼中顿时一亮。
    “若非岐王提醒,我等倒还真忘了雷州水师了!”
    “陛下,岐王殿下之策可行!”
    雷州水师,就驻扎在梧州南方的雷州。
    夏国海防线漫长,自然不像云国那般不看重水师。但夏国之中,更注重的却是驻守金陵,协防京师的京都水师。
    雷州水师,此前乃是防备黎朝所设立。但黎朝国力,自保有余而进取不足,更是没胆子招惹夏国。这防备黎朝的雷州水师,自然也便不受人关注,士卒兵甲、训练都略显不足。
    但便是再不受人注重,兵甲再不足,只要雷州水师的战船封锁水脉,他云国大军便是再悍勇,又能够如何?
    听到这里,夏皇却是毫无犹豫,沉声道:
    “传旨,调雷州水师北上梧州,协防云国大军!”
    “遵旨!”
    夏皇顿了顿,又看向殿中众臣,语气微微缓和,指着岐王道:
    “朕的这个儿子,虽然有些军略,但这历练不足,时常有所疏忽。这次朕让他跟着诸位卿家身后,看一看这一场大战,朝中是如何调转运度的,也让他知道知道朝中诸臣工的辛苦!便请诸位,多照看照看他吧!”
    众臣闻言,低头应是,心中却是各有想法。
    这些话,是随便就能够指着一个皇子,对着百官说的吗?
    果然,今日唯有岐王前来,便是当今夏皇心意已决,昭示臣子呢!
    只是,这位岐王怎么看,也不像是最合适的人选啊……
    而此时,一直没有说话的岐王,也微微回过神来。
    他抬头看向端坐皇位之上的自己的这位父皇,眼中尽是惊疑之色。
    岐王虽然不敏锐,但也不笨。这段时间的所见,也让他产生了一丝怀疑。今日的话,更是让他确认了三分。
    只是此时的他,心中也和百官们有着同样的疑惑。
    为什么,是自己?


第三十三章 祈风台
    云国秀山郡治下,河口镇。
    这处云国小镇,名字寻常,却有数条大江支脉在此汇聚。
    这样的地势,本该是水运发达,繁华富庶之所。
    可正是因为诸条水脉在此汇聚,加之地势原因;  致使此地水流湍急汹涌,凶险异常,寻常船舟至此便有倾覆之难,所以此地也便并非从这诸条水脉之中得到什么好处。
    杨大眼仅带着一队亲兵,驻马江边,望着波涛汹涌激烈;  凶险异常的江水;  眉头微微一挑;  面带怪异之色道:
    “黎朝水师,能够从这里过去?”
    手下闻言,连忙拱手道:
    “回将军,探马便是如此回禀的,黎朝水师沿红河北上,一路之上未曾停歇,直朝此地而来!”
    杨大眼闻言,却是忍不住哈哈大笑,道:
    “黎朝那边,这是脑子进了水了?此地水文不明,江涛凶险,他黎朝水师再厉害,也得在这边碰壁!”
    众亲兵闻言,亦是随之附和大笑起来,口中纷纷道:
    “将军说的是,这黎朝以为这内陆江河,便可以和海上航行一般毫无顾忌吗?”
    “看来真是将军多虑了,早知此地江水如此凶险,有何必马不停蹄地赶至此处!”
    听着手下亲兵的议论;  杨大眼忍不住得意一笑,道:
    “若是这次能够借机消灭黎朝引以为傲的水师,那本将军的功劳,可是立大了……”
    如今黎朝,也就是这水师能够撑得住了。若是杨大眼能够消灭水师,虽谈不上一力灭国,但也是相差无几了!
    而就在此时,亲兵之中,唯二的两位身穿士子服饰的诸葛亮和徐庶,却是眉头齐齐皱起。
    看着一旁高兴兴奋的亲兵,徐庶压低了声音,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