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红楼沉浸式围观 >

第262章

红楼沉浸式围观-第262章

小说: 红楼沉浸式围观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时候不早了,外面挺安静的。”贾瑭已经睡了一会儿,这个时候没有那么困,就问云芳怎么回来的这么晚?
  云芳一边搂着儿子一边儿跟他说:“还能是为什么,当然是大嫂子拉着我和二嫂子说了半天的话,话里话外的意思是让劝劝你们这事儿差不多就得了吧,别往下面儿再撕扯了。
  跟王府那边闹得越大,原因就越捂不住,肯定会让人家知道环儿和宝玉闹起来的事情,然后因为这件小事儿把老祖母气的给的瘫痪在床,这都是大不孝了。
  二房从上到下都讨不了好,不仅是环儿,二老爷说不定也会被牵连。宝玉自然也没有什么好果子吃,兰儿就更别说了。二房的人都是一条藤上的瓜,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所以为了兰儿的前程大嫂子就让我们劝劝你们,让你们得饶人处且饶人,而且她也有词儿去劝说老太太,只看老太太愿不愿意听了。”
  贾瑭稍微一想就知道李纨有什么词,无非是为了宝玉将来考虑。宝玉是老太太的软肋,老太太能因为其他人和其他事儿铁石心肠。到了宝玉那里,老太太的心就冷硬不起来。
  所以贾瑭想完之后和云芳说:“从宝玉身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也确实是个法子,这位大嫂子太不了解老太太了,老太太可不是一般人。”
  要是按照以往的经验来说,老太太十有**是会选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然而这一次老太太却不会这么做的。
  宝玉能下床走动了之后,就拄着拐杖被人扶着来看望老太太。老太太这个时候虽然口有些歪斜,浑身颤抖,行动不便,但是瞧见宝玉还是很高兴,满身都洋溢着喜悦。
  宝玉就觉得老太太之所以被气得成这个样子,完全是因为自己这件事而起,忍不住趴在老太太身边哭了一场。
  恰巧他在见老太太的时候林如海也在,当时贾琏在一边陪着,贾琏就说:“太医说了,老太太这不过是急怒攻心,若是没什么意外一两年就能恢复,宝玉先别哭了,你哭的老太太都心疼了。”
  林如海也说如此痛哭不如给老太太祈福,说不定能恢复的更快一点儿。贾宝玉听了之后就赶快用袖子抹了抹眼泪,跟老太太说等自己脸上的水痘消下去了,就准备去寺里面给老太太跪经。
  老太太心里想着,孩子在家里呆着也不快活,无论是荣国府这边的房舍还是贾政他们夫妻居住的府第。这孩子去哪儿都觉得自己像个外人,不如让他出去散散心。无论是道观还是寺庙,让他去住一段时间也能排解他心中的烦闷。
  就说:“行啊,你去吧,也谢谢神仙保佑你这次能熬过来,你当时很凶险,吓得我以为你挺不过来了。”
  一句话慢慢的说,比以前用的时间长多了。老太太的心态非常好,很稳,并没有表现得很急躁,哪怕说话慢了一些,仍然是不急不缓地把话说了出来。
  所以林如海就和老太太聊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家常。
  而宝玉还是个病人,没说几句话就被老太太给打发出去了。老太太把宝玉打发走了之后就和林如海说宝玉这孩子也不想当官儿。如今一脸的水痘,还有烫伤的伤疤,不知道会不会留下疤痕对他将来的仕途有影响。
  林如海就劝说老太太也别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当官儿上,一个大家族哪能人人都去当官呢?这个家族总有人出面代表着整个家族奔走,也要有人做一些维持底蕴的事儿。
  而维持底蕴,靠的就是土地钱财和读书。
  钱财能保证物质充足,读书能保证人才储备。
  宝玉就适合做教书育人的事儿,他有耐心,文采也好,比起那些为了考科举而读书的人,宝玉这种文采斐然的先生能让学生除了会做文章之外还有些别的风流气质。
  总之,林如海考虑到岳母对宝玉的疼爱,给宝玉选了一条还不错的路子。
  老太太觉得很好,贾家的家学如今成了气候,宝玉能胜任山长一职——老太太以为的。
  做不了官儿,做个名士也好啊!
  所以当老太太这么想之后,就压根儿不管二房的人到底有什么样的前程。
  李纨着急,但是对于老太太来说,兰儿还小,不说二十多岁入仕,要是心里能静下来,三十多岁当官也行。
  要是他三十岁当官,那也是二十年之后的事情了。二十年前的是是非非和成年之后的贾兰没有太大的关系了,毕竟贾兰不是当事人。
  但是李纨很着急,她希望贾兰越早出头越好。
  老太太此时没这么急迫。
  当年贾瑭出头早,她很高兴也很支持,是因为当时的荣国府没拿得出手的人,有一个能混出头的,自然是倾全力培养,而且当时家族再不出人才,真的没法维持权势了。
  如果贾瑭贾琏在二十年内不倒,那么贾兰没必要那么早的出头,在官场奔波不如静下心来好好的做学问,整个人稳重了才好接掌前人的权柄。
  而李纨考虑的是自己的小家,老太太考虑的是荣国府的将来。目的不一样,所以李纨注定了没法劝动老太太。
  在李纨各处劝说,也让姐妹们帮着说服老太太的时候,贾政终于在各方压力之下辞官了。
  这件事说来话长,有的时候会让人觉得很感慨。感慨事实真是反复无常,求到的既是蜜糖,也是□□。
  给予他的人与毁灭他的人,是同一个人。
  虽然北静王一直说是为了贾环才插手这件事儿,是贾环去求了他,他觉得贾环母子可怜才出手。但是大家都知道小卒后面是老帅,贾环何德何能能够求到北静王身边呢?
  这是看了谁的面子?
  如果贾环是个普通人,他甚至连见到北静王的机会都没有,谁会关注他的死活?
  与其说贾环求了北静王,不如说是贾政求了北静王。
  这也是老太太下定决心的原因,在家族顺风顺水的时候,何必和有狼子野心的异姓王走那么近?
  就是卖身,也不该是为了一件小事就上了人家的贼船。连外面的人都知道卖身要卖个好价钱,贾政的决定让老太太非常失望。
  老太太确实很偏心贾政,除了贾政在宝玉和贾环之间的麻木之外,她对贾政站队异姓王的事儿很忌讳。
  这是公然和家族的选择背道而驰,如果是家族需要让他上另一条船还好,但是他主动选择背弃家族,就是逆子了。
  老太太曾经说过宝玉,说他“……凭他有古怪的毛病,见了外人,必是要还出正经礼数来的。若他不还正经礼数,也断不容他刁钻去了。就是大人溺爱的,也因为他一则生的得人意儿;二则见人礼数竟比大人行出来的还周到,使人见了可爱可怜,背地里所以才纵他一点子。若一味他只管没里没外,不给大人争光,凭他生的怎样,也是该打死的。”
  老太太是封建大家长,能容得贾瑭少年时候性格孤僻,独来独往,前提是这孩子要给大人“争光”,宝玉也是这样,到了贾琏身上有好色的毛病,但是前提是不走了大褶子才行。他对子孙的要求是:可以丢人,但是要丢在家里,也可以丢在外面,但是不能给家族抹黑,更不能背弃家族。
  她不是不知道贾瑭有脱离家族的想法,所以她尽心笼络。贾瑭只是想“单飞”,贾政这么做就是想掀摊。
  纵然再爱重这个儿子,也不能容他放肆下去。
  北静王笼络贾政,也是为了荣国府的这块招牌,既然荣国府要撕破脸,北静王自然不会再保着贾政。
  所以不需要王府有什么命令,王府的拥趸和交好的官员就能压着贾政辞官。
  贾政不愿意也要辞,如果想体面一些,就要学会退一步才是。
  贾政在最得意的时候感受到这泰山压顶一样的压力,没有家族的庇佑,没有盟友的援手,只一个回合就惨败而归,半生的努力和向往皆化作泡影。
  他想找的靠山是一尊冰山,看似靠上去了,实际上直接断了他仕途的也是这座冰靠山。
  无论是悔之晚矣还是等着机会东山再起,都已经淹没在了京城的权利变幻中。而贾环和赵姨娘,以及赵钱两家,除了探春就没人再关注了。
  对于贾政来说,从官场退出已经让他几乎等同于丢了一条命。最大的打击还不止于此,贾环也断了仕途。
  贾环走科举这条路很难,只能走荫庇这条路,家族不会推荐他出来当官,就是买官,他因为和嫡兄起了冲突气坏了祖母,也断了他当官的路。
  宝玉哪儿更别说,就是当官了,和贾政也没什么缓和的余地了,只能看着贾兰。
  然而贾兰是孙子,贾政能活到看到孙子功成名就的时候吗?
  就是看到了,他从中能得到什么?还能回到官场吗?
  很明显,他已经彻底和官场无缘了。
  从当初读书不成,老父亲以临死时候的遗本做他的晋身道路开始,他几乎都是被扶持着的,一向觉得自己很能干的他,彻底的看清了自己,随后就是自暴自弃!
  自然就不再管赵姨娘和贾环母子,王夫人磨刀霍霍,等的就是这一刻,没想到来的居然是这么快!
  贾政辞官后,作为被荣国府手撕的对象,北静王也受到了申饬,而且皇帝还下了旨意,让他代替皇帝去北方慰问驻守的将士。
  大冬天,往北去,只带着卫队,去慰问戍边的将士!!!
  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些将士也不是他的人马啊!
  这一趟注定了是要让他受罪,不管是路途劳累还是被戍边将士给了下马威的心灵折磨,让北静王都忍不住心中生出几分畏惧来。反正北静王不情不愿的被赶出京城,顶风冒雪的出门了。
  他走了七八天,眼看着就要到腊月了,京城里各处开始采购年货,一年一度的送礼潮开始了。
  刚开始送礼官场就出事儿了,朝廷开始查受贿官员了。
  这是自上而下的检查,就三四天而已,一大批官员已经落马,随后有新的官员补上,这真的是几家欢喜几家忧啊。
  只不过慢慢的大家品出一些不一样的味道了,这些落马的官员和北静王府走动的勤快了一些。王府上下瞬间噤若寒蝉,官场呈现出一种万马齐喑的状态,毕竟北静王向来是热情好客,又喜欢帮助人,有很好的人缘儿,很多官员都和他有过来往,区别是来往的亲密或者是不亲密罢了。
  比如荣国府这样的人家,一年也要和王府互送几回礼物的,要是没和北静王府开撕的事儿,怕是这回也要夹着尾巴诚惶诚恐了。
  所以大家都嗅到了一丝寒意,送礼潮瞬间褪去,整个京城的气氛比冬天的气温还冰冷,唯一高兴的也就是贾琏了,因为不送礼,今年荣国府能省下一大笔钱了。


第312章 夏氏女
  对于贾琏来说,这个年过的比较节省,他很满意。
  特别是今年关外的租子送来的早,家里的库房里瞬间补了一批金银财货,这让他瞬间送了一大口气。最让他高兴的是贾瑭给了他三万两银子,让他入公中账上,让贾琏觉得这个年就是个肥年。
  三万两银子对于贾瑭和云芳来说,真不算多,而且贾瑭做官这么久了,也该拿点好处填补家里的花用了。要不然和二房就没什么区别。
  而且贾政这一支分离出去之后,贾瑭如今和贾政当初在荣国府的身份地位极为相似。谁都想做一个让人高看一眼的人,所以遇到了该拿的钱就拿出来让大家用,别扣扣索索的。
  贾琏最近一段日子简直是脚下生风,自从二房倒霉后他的心情一直很美好。他今日从衙门回来后喜滋滋的来跟王熙凤说话。
  “今日衙门分年货了,我弄到了不少好东西,宣化的火腿我分了半车!上好的惠泉酒我拉了一车回来!”
  这点东西王熙凤根本没看到眼里,就是以前也不觉得这是什么难得的好东西,穿着大毛衣服头上勒着毛茸茸昭君套的王熙凤用了香粉胭脂,打扮的脂浓粉艳,抱着儿子转身看着贾琏,笑着问:“今儿二爷的兴致怎么这么高?”
  “今儿不是分年货了吗?”贾琏先看了看儿子,才坐下说:“要紧的不是分了什么东西,而是分了多少东西,我的这些在衙门里也是排在前五的,毕竟去了没一年,能有这些东西爷已经心满意足了,下一年争取多弄点。”
  分年货,不仅仅是分年货这么简单,这是对一年的总结,代表着在衙门里的人望和地位。
  王熙凤笑了一声:“那我就祝二爷来年心想事成。”
  贾琏看着妻子幼子得意的笑了笑,伸出手说:“孩子给我抱一会,哎呦,荂儿今儿出去看雪了吗?”
  荂哥儿是个安静的孩子,也很聪慧,快一岁了,听到这么问,指了指外面,啊了几声。
  王熙凤就说:“咱们荂哥儿今儿玩的可痛快了,今儿一早萱儿弄了块板,放到了园子中间的山坡上坐着滑下来,后来又抱着他和长生轮着滑下来,把这两个小兄弟美得不愿意回来,还是后来太太骂了,说是小心翻了把门牙磕掉,萱儿这才把板子收起来。这小东西还不乐意,闹着哭了好一会,我这刚哄好。”
  贾琏低头和贾荂说:“这是跟姐姐淘气去了,是不是?”
  这时候门口的帘子被掀开,穿着棉袄进来的平儿手里拿着请柬,在门口的炭盆上烤了烤手,把手里的请柬递给了王熙凤。
  “刚才在园子里碰到了薛家的宝姑娘,这是他们家大爷办事儿的请柬,请奶奶去呢。”
  王熙凤也不认字,就没接,跟平儿说:“给我干嘛?我不认识字,字也不认识我。给咱们二爷看看,看都说了什么。”
  平儿打开请柬,贾琏抱着孩子看了一眼,就说:“你那个表兄弟薛大傻子要在腊月十六成亲,请你去喝喜酒呢。”
  “十六?也没几天了啊!他们办事儿挺急的,就不能年后办吗?”
  “嗯,上面写的就是腊月十六。有事儿?”
  王熙凤冷哼了一声:“没事儿我也不去!不过也真是有事儿,前几日芳丫头她哥哥回来了,亲家太太看儿子平安回来就高兴的要去庙里还愿,拉了她一起去。当时咱们太太听了,就要支领银子,说是要给老太太祈福,到时候要施舍香油银子,也要一起去,婆婆出行难道我这做儿媳妇的不要伺候着?自然是要跟着去的。”
  邢夫人明显是要凑热闹,就邢夫人的秉性,贾琏和王熙凤都知道,无非是这位太太想从帐上弄些银子而已。
  给老太太祈福也就是借口罢了。
  这点儿钱他们两口子还不看在眼里,再说邢夫人也没胆子跟王夫人一样捞大钱,她是捞小钱,一年到头从账上弄一两千两就美滋滋的。
  王熙凤就想着拿这钱哄她高兴就行了。
  但是她既然打出了给老太太祈福的名头要出去,那么作为儿媳妇儿的王熙凤在没事的情况下是要陪着一起去的。
  去喝亲戚家的喜酒算是个正经事,如果她不陪着邢夫人,邢夫人说不定更高兴,但是薛家的喜酒有什么值得喝的?
  她不想去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薛家对荣国府一向是别有用心。
  穷亲戚不是没有,地位低的亲戚也有一大把,但是薛家这个亲戚真的是很让人烦恼。
  王熙凤看着请柬叹口气,跟平儿说:“弄点东西送去,就说我有事儿,要伺候太太呢,去不了。”
  平儿一边去准备贺礼一边说:“不如晚点说,说的太早了宝姑娘要来上门请你,而且你一直不松口,人家就一直来,要三顾茅庐呢。”
  王熙凤不在意的笑了一声。
  贾琏听平儿说薛宝钗,就想起来贾宝玉。握着儿子的小手突然问:“宝玉最近干嘛呢?”
  王熙凤回答:“给兰儿和桂哥儿讲书呢。
  不过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