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红楼沉浸式围观 >

第231章

红楼沉浸式围观-第231章

小说: 红楼沉浸式围观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几句哄着老太太早点儿休息,这又抱着儿子出来了。
  刚回到自己的院子里,就看到王夫人的陪房王华家的来了。
  王熙凤就知道对方来这里是什么意思了。大家先是客气了几句,王熙凤就说:“你平时那么忙又要伺候太太,今儿怎么来我这里了?要是闲磕牙,我倒是愿意跟你多说几句,只是如今天快黑了,你有什么话早点儿说,别等会儿关门了你出不去,那才是要闹饥荒呢。”
  王华家的不绕圈子了,就说:“太太刚才吩咐我让我来跟奶奶说一声,今日有几家来送礼,一并入了册的。让您找出来给她送去,她回头要给人家还礼。”
  “呦?她还什么礼?这是送到咱们家来的自然是要入了公中,到时候咱们家还礼就够了。”
  王华家说:“三奶奶不是一直说嘛,他们的事他们办。人家来送礼是冲着二老爷的面子,又不是冲着三爷的面子。所以这人情该落在二老爷那边儿,不用三爷还礼。”
  王熙凤抱着儿子正拍着呢。听了这话忍不住眉头一挑,眼神凌厉地说:“这话是你说的还是太太说的?要是你说的,我看你一把年纪了也不说你什么了。要是太太说的,那这就是大事儿了,我要去回了老太太和大太太,再把各家爷们儿叫过来,咱们一块儿做个见证。什么三爷的二老爷的,全部是一家人的!”
  王华家的被吓的一激灵,嘴里嘟嘟囔囔:“三爷和三奶奶都是分开走礼的。”
  王熙凤已经听清了,但是装作自己没听清,大声说了一句:“你再大声点儿,让我听听你说什么。”
  这奴才真是蠢笨,白活了这么一把年纪了,老三两口子要分开走礼,表明了随时就能脱离荣国府搬出去。老太太看着这么出息的孙子,自然是不会放他们两口子出去,百般笼络。
  再加上三爷是大老爷的亲儿子,亲儿子吃爹的花爹的那是天经地义。老三两口子刚成亲刚开始办事儿就闹着单独走礼,人家只会说这傻小子不懂得占亲爹的好处。绝不提别的,因为养儿子是该养的!
  但是没人觉得养成年弟弟一家是该养的。
  要是二老爷两口子这个时候说分开走礼,除了老太太都会吐他们两口子一口吐沫:合着你白花了你哥哥那么多年的钱,如今赚钱了不想让你哥哥花?
  王熙凤管家了这几年自然是凶名在外,看她恼了,王华家的不敢说话,呆呆的被平儿拉着出去了。
  院子里平儿就说王华家的:“你老人家也是跟着太太来了好几年呢,怎么没见过世面不知道说话呀。这话可不能说,回去跟二太太说一句,就说东西都已经入了公中了,日后全家花用。”
  王华家只能回去这么说,王夫人就知道这钱要不回来,所以才会托薛家替自己收钱。如今让王华家的去要礼物,也不过是本着有枣没枣打三杆子的念头。既然这枣儿打不下来,那就算了。
  王熙凤看着平儿进来,冷笑了一声:“有些人是想把所有的好处都给占了,哪有这么好的事。”
  “您就应该这个时候给她点好处,回头让她念念不忘,她再多要几次就闹出来了,到时候闹到老太太前面才好呢。”
  “看你这笨丫头,咱们家一年才请几回客,才收几回礼,等到因为收礼撕破脸等到什么时候去?我今日碰见芳丫头,芳丫头跟我说什么都不给,而且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这话怎么说?”
  “她们当初不是用‘置私产’的名义吓唬我吗?咱们也用这样的名义让她们滚蛋。”


第281章 糊涂官
  这时候满脑子盘算着捞油水的可不只是王夫人一个人。贾政到宠妾赵姨娘这个时候正跟嫂子们说话。
  赵姨娘有两个兄弟,一个姓赵,一个姓钱,这两位在荣国府都算是有体面的。这种体面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比不上那些大管家们。但是比着下面的那一些低等的仆役已经是够体面的了。
  因为赵姨娘的关系这两家都入不了王夫人的眼,但是不管怎么说,也是在荣国府里面有名有姓德仆役人家。而且这两个人多少都有些本事,所以消息也比较充足。
  赵姨娘钱家这个兄弟曾经在账房管账,后来账房的人换成了云芳的人,但是这些年来多少和人家混了个脸熟。有一些不要紧的小道消息还是能打听出来的。
  钱家的这个嫂子就跟赵姨娘说:“这一次二老爷那边可是收了不少礼,太太让王华家的去要,没要过来。被那个夜叉给骂了回来。”
  夜叉说的就是王熙凤。
  赵国基的老婆就跟赵姨娘说:“外边有人捧着银子想打通咱们老爷的门路。可惜这几天一直在外边转悠进不来。我听说那都是白花花的银子,抬了一箱又一箱,可惜的是见不到真佛,也没有门路。”
  两个嫂子这么说,赵姨娘这种粗鄙的人根本不考虑那么多,立即眉眼带笑问她们两位:“这是真的假的?他们一次能送多少银子来?想求老爷什么事?若是小事我这边也敢应承。”
  这两位嫂子过来陪着说话,目的就是要这句话的。
  只要赵姨娘这边能说得上话,到时候银子过了他们的手,一半分给赵姨娘一半儿留着自己家用,到时候大家里里外外都吃得饱饱的。
  赵国基的老婆就说:“你要是这么说,那我们就出去打听打听了。要是那些小事儿咱们也不收人家太多的银子,说句话就当是帮个忙了。比便宜了那些清客相公还有老爷身边的那些小子媳妇儿们强。”
  钱家的媳妇儿更是说了一句赵姨娘爱听的话:“也比给了她们王家的女人强,这些人贪心不足,日子过得本来就好,还不想让人家过得好一点儿,不给人家一点儿出头的机会,像这样多吃多拿的早晚要遭报应。”
  赵国基的老婆捂着嘴笑着说:“报应不早就来了吗?好好的一个大爷养了那么大,都娶妻生子了,不也是没了吗?”
  三个女人畅快地笑了起来。
  贾政从来没有做过一司主官,更不知道吏部官员都要干点什么。所以去衙门了好几天都觉得无从下手。整日喝点茶看看书,自己该干的活儿找不到切入口。
  但是他带来了一群清客相公幕僚,这些人帮他上下打听了之后,倒也弄懂了他该做什么,所以贾政也算是磕磕绊绊的开始办公了。
  吏部的人以前只听说过这位在工部就是喝茶看书不管事儿的,只当人家说的夸张了,没想到如今到了吏部之后同样如此,大家目瞪口呆。
  吏部的工作分四大部分,分别是吏部司、司封司、司勋司、考功司。对应的是官员的升迁任免,官员的分封和入档,勋贵的管理和入档,官员的日常考核。
  贾政就是考功司的主官,管着日常考核。
  这个部门是吏部最忙的一个部门,别看权力最大的是吏部司,但是吏部司对官员的任免所参照的依据就是考功司所提供的记录。
  所以考功司的官员和小吏看到新来的主官是个甩手掌柜之后倒也能接受。然而让他们变了脸色不能接受的就是他当了甩手掌柜还不算,居然任人唯亲,把大权甩给了身边的人。
  哪怕是天天喝茶不干事儿,让下面的人干活跑腿也行啊。说到底还是本司的事儿,现在让这么一群不知道哪儿来的猫猫狗狗骑在大家头上吆五喝六,谁受得了啊?
  这一些官员分两大种:
  一种是全凭本事考出来的,就更看不起那些清客了,一群陪着权贵说笑的的没风骨玩意儿居然想要窃取大权,呸!
  另外一种就是像贾政这样的,家里面有势力,把他们弄到这里就是他们那方势力的代言人。其目的就是想安插己方的人。这一群人更看不惯贾政,大家都是走后门进来的,凭什么你就这么不着调!呸!
  贾政的名声在工部臭了之后,又很迅速的臭在了吏部。
  然而很多事还绕不过贾政,有很多官员的存档需要贾政过目之后才能送到吏部司去。所以大家沟通的时候就特别艰难。身为一个主官,最起码对各地的官员都要了解一些。哪怕不了解也该听过这个人的大名儿,或者这个职务,结果一旦说起来之后,还要先给他讲一下某某某的履历在某某某地任官。
  有的时候贾政觉得自己饱读诗书,听到某个地方还会显摆一下自己读书多,说自己看过某地的地志和风土人情,但是写在书上的东西都是一些过去的事情。所以下面的官员不得不提醒贾政:您说的那些已经是老黄历了,风景优美那是几十年或者上百年前。如今那地方几年前刚旱过涝过,树皮都被人扒了吃下去,别说风景优美了,能吃上饭都是谢天谢地了。
  贾政就感慨一下民生多艰,对下面的官员们唱了一番高调,要忠君体国,要代天牧民,要爱护百姓……
  下面的官员整个面部表情都已经麻了,咱们说的是某个官员。爱护百姓应该所有官员一块儿爱护的。但是官员行列里面总有那么几个好人,大部分都是坏人。你的任务就是领着我们分辨出好坏来!不是带着我们颂圣,这他、娘、的是礼部的活儿,不是吏部的!
  几天沟通下来,这些人私下里面谈论,说这位糊涂官就该去礼部,谁把他塞到这里来了?
  就有人开玩笑说:“别往礼部塞了,礼部那是教化人呢,他就糊涂成这样了,再教化下去,下面的人也跟着糊涂。”
  所以大家又思考了一圈儿,这六部里面可能也许只有工部能安置这位糊涂官了。毕竟户部都是些钱串子,是朝廷的里子。礼部负责教化和册封,是朝廷的面子。刑部更不能出糊涂官儿,毕竟人命关天,凡是那些案子官司闹到刑部的,那肯定是大案。人家跪在衙门口哭一声“青天大老爷做主”不能给人家稀里糊涂的办案。
  兵部打打杀杀,这位去了,又这么爱掉书袋,那一群大老粗们若是能忍得下那就忍,忍不下说不定会直接动手揍了他。吏部被他弄的一团糟,听说吏部司的人很不满,个个如临大敌,对今年的官员考核表示出极大的疑虑。
  所以工部不还真的是最合适的地方,工部虽然很需要技术,但是也有不需要技术的地方,比如说工部的那些仓库。一来是里面的东西不值钱,没人打这些东西的主意,一堆破石头破砖瓦,谁瞧得上?二来真不需要办什么事儿,毕竟石头砖瓦堆到那里三年不去翻,就不会像户部的仓库那样发生布料发霉粮食发芽的事。
  说不定工部仓库里最贵重的就是那些往年用过的图纸了,然而要紧的图纸都是在各司放着,以备随时查阅。再要紧的图纸比如说皇陵的图纸,那是画完之后大家看过就焚烧了,哪里还留着。万一被盗墓的知道呢!
  考功司的人被吏部司的人堵住问今年的考功有几个人是真实的后,考功司的人气鼓鼓的撇开贾政开会。
  会议内容就是:论如何绕过主官整理今年的工作报告。
  不绕过不行啊。大家知道吏部的人爱收钱,但是也要知道谁的钱该收,谁的的钱不该收。要是那些考核平平的官员人家想更进一步,送了礼来,大家昧着良心给他改个中上就够了。
  如果是一些贪酷之官想要更进一步,本来就鱼肉乡里怨声四起,还昧着良心给他写个中上或者上等。这样的事是不能干的,因为查出来之后大家都要吃瓜落。要真碰上了这样的人,能不能有侥幸之心收钱办事呢?也不一定。
  要是太上皇坐朝的时候或许能逃得过去。但是现在这位皇帝坐朝,刑部的那些官员是像狗一样的闻着味儿就要查案。
  凡是鱼肉百姓的官员和当地的百姓都有不共戴天的仇恨,所以百姓出来告状的比比皆是,说起来从地方到京城,中间远隔千里,一路上风餐露宿,甚至会死在半路。是什么支撑着这些百姓要来求一个天理,自然是有着极大的怨恨做驱动。
  有句话叫做民不举官不究。一旦百姓出来告状,刑部必须要收状纸。一旦收了状纸,那么就要查这个官员,问责到吏部的时候肯定要有人出面背锅顶罪。
  尚书大人和两位侍郎大人是不会背锅的,各级上官也不会背锅的,倒霉的都是下面的。
  如果有人去刑部喊冤,刑部能不能不受理?这样大家都相安无事。
  也可以,但是下一步百姓就去敲登闻鼓了,登闻鼓一响,皇帝亲自过问,刑部上下就要面临一**清洗。刑部不敢不接状纸,所以百姓都会说总有申冤的地方,一旦到了王朝末年,没了申冤的地方,就是百姓揭竿而起的时候了。
  考功司的人不敢放任贾政身边的人在这里胡作非为。
  于是一群人开了会之后,大家一致决定:不能给这位糊涂官背锅了。
  大家每个人都有大好前程,有的是寒窗苦读,终于得到了今天的一切。有的是肩负着家族的希望来这里是为了给家族的其他人安排前程的,不是来给人家背锅的。
  于是一起决定,先给新上官个面子,先去说一声,让他约束的点身边的人。要是下次还这个样子,也别怪大家不尊敬他,直接告到尚书老大人身边,自有上面的人收拾他。
  可偏偏贾政又是个听不懂别人暗示的人,有可能是说话的人因为上下尊卑观念说的太隐晦了。所以贾政就觉得云山雾罩,和身边的人一起讨论,他身边没有一个正经的幕僚,都是些蔑片相公。
  清客们也分人的,有人是谋主,是正经给主人出谋划策的人,这些人受主人全家尊敬。有的是蔑片,就是拿来用一下,有就行没有也可以。贾政身边的都是些蔑片,不仅得不到尊敬,有时候还要做一些奴仆才做的事儿。
  这些人“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没一点风骨不说,讨好起宝玉来更没下限,极尽阿谀奉承。更没有为官做宰的经验,大部分没有混迹过官场。有些规则一知半解,所以下边的那些官员警告了,但是白警告了。
  老太太能管得了大部分的事儿,却没有亲自替儿子把关选几个有用的幕僚。
  所以面对着这些人的我行我素,贾瑭很快就收到了消息。
  贾瑭就趁着吃完饭散步的功夫,换了衣服抱着长生,身边又跟了一个小尾巴桂哥儿,就溜溜达达地从宁荣街到了荣国府。
  贾琏听说贾瑭带着两个小子来散步,把刚吃完奶的荂哥儿抱着一块儿出去了。
  把两个小孩子放在一起让桂哥儿盯着点儿,贾瑭和贾琏坐一边聊天,贾瑭说:“我没想到二老爷那边儿居然连这么一点儿事都办不好。现在吏部的人见了我都埋怨,我想着这件事儿短了一两年,多了三四年都能结束了,没想到俩月都挺不住,下面的那些官员哀声遍野。吏部两位侍郎都跟我透了风,说是再这样下去,他们就要想办法把二老爷给弄走了。”
  贾琏也没想到这叔叔居然这么不顶用,简直是烂泥糊不上墙。
  “咱们计划里是要让他们大笔的收受银子,然后搬出去,让老太太死了拉扯他们一把的心。没想到……现在怎么办?要先安抚着吏部吗?”
  贾瑭点了点头:“我跟两位侍郎都说了,请考功司的几位多辛苦些,不用顾忌咱们,让他在那儿先过过官瘾再说。我本以为二太太会索求无度,没想到最贪的居然是这一群清客们,要想个法子把这些人给弄走才行。”
  贾琏这几个月在衙门里也不是白呆的,他这个时候笑了一下,对着贾瑭挑了挑眉毛:“几个清客罢了,你放心,找几个泼皮无赖就能对付。”
  贾瑭点点头:“做的隐秘些……”
  “放心……”
  桂哥儿喊起来:“伯伯,我荂弟弟他裤子湿了。”
  贾琏赶快站起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