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阀之上-第1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叡笑着走到桌子前,取过那一份手令,纳于袖中:“尚书的心意我领了,不过,既然有幸得以备选帝婿,也没有不尽力一搏的道理。早年愿为副车,不料今日可得。人生在世,惟求逞意而歌,岂可坐望苟且。”
虽然陆昭希望借由此举能够让王叡推掉驸马,但若王叡执意参选,那她也没有必要强拦。王叡的参与能够提前打掉大部分人选,而且还能让许多事情有圆缓的余地,毕竟陆家还并未真正作出决定。如果真要与王叡竞争帝婿,那么陆家也会尽全力一搏。
既然王叡选择争取驸马,那么就注定会留在长安,这一纸尚书手令给不给也都无关紧要。陆昭只是起身拱了拱手道:“诸事天定难免缘浅,尽力而为实则情深,祝相国能够得尝所愿吧。”
“尚书。”王叡轻轻转过头,眉梢眼睫,唇峰鬓角,他的野心,他的欲念,既在精心严谨地掩藏,亦在漫不经心地流露:“情深终将有恨,缘浅未必不幸。”
王叡拂袖而去,陆昭亦微笑闭目。在他们看来,这不过是庞大权力运作下的一场小小闹剧而已,深情诚然存在此世,存在此间,但他们仍会选择各自攀登着人性的高峰,仅在慎独之时。
在处理完所有事物时,陆昭再度归府,与父母商讨备选帝婿事宜。在得知太子和皇后分别的选择后,陆振也再次对此事思考,良久后方才笑叹道:“皇帝登基未历数载,然则大势扭转。贺祎殒命,门阀再无一家独大,太子崛起,皇权着实颇有振奋之势啊。”
政治的大势不会因一个皇帝的死亡而骤然转变,而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继续滚滚向前。东晋庾家的崛起,桓温的势成,一浪盖过一浪,都是因为继承了皇帝的一部分政治遗产。诚然,太子仍是这份遗产的主要继承人,但是太子的同胞妹妹,嫡亲公主,仍是不可忽略的一笔政治财富。
高门崛起除了依赖个人能力,也需要在阀阅上有必不可少的沉淀,除此之外能否一跃而上,就要看大势了。皇帝与太子都已是大势中人,那么公主也是大势中人。如果陆家担心皇帝死前掀桌,那么去在皇帝垂死之际抢夺这一最后的政治遗产,两只脚和皇家一同站在大势里,才是最稳妥的决定。
陆家目前的实力仍不可与陈留王氏、汉中王氏相比,看似已是一个庞然大物,但仍需要小心翼翼地巩固自己的基本盘。许多政治优势如果不具备,那么对方仍然可能提刀就砍,虽然和以前相比对方要付出相当多的代价,但是单论结果,也是陆家目前难以承受的。
陆振心中权衡良久,终于道:“既然如此,那便不用考虑太多。”
“兄长那里……”
“你全力准备此事。”
身为曾经的吴王,陆振素有决断。而这一日,陆昭望着阴影下父亲的眼睛,第一次不可自制地想要远离。害怕被支配,这是对于权力本身的恐惧。
“今日王子静忽然过府告别,说要将与邓将军遣返西北继续平乱,此时王谌将任江夏长史,或许王家也不愿我等争取帝婿啊。”陆振道。
陆昭自然明白王谌与王谧相继离开的用意,仅仅是两个举措,便透露了诸多信息。首先,王家对于陆家已不再信任,有了独自开辟荆州局面的想法。这个想法也依托了皇帝的意志。江州是陆家新经营的一个地方,王家公然越线,那么背后必然有着另一方的支持。皇帝需要有人去江夏来瓦解陆家正在经营的局面,此时出面也是应有之意。王谌身份特殊,既有王家的背景,也有陆昭殿中尚书府的背景,届时在江夏将有何为,也要看陆家是否有诚意。
其次,王谌这一支与王峤、王谦等人有了分歧。王谦等人不希望因王谌成为驸马一事而搅黄了和吴家的联姻,因此让原本有机会升任京兆尹的王谌出任江夏。
最后,在公主驸马一事上,王氏开始减弱对皇帝的支持。而王谧作为大铨选、执掌西北的人事官,王谌作为殿中尚书府的禁军官,都有可能在都中对皇帝施加他们不想要的影响,因此也要赶紧遣出。
这三件事合起来也引申出一个含义,那就是王门正在尝试影响皇帝的决定。既然有了这种念头,那么也意味着部分禁军也会试着参与进来,宫苑内再也不会安全。
“王谌抵达江州究竟如何可再作考虑。倒是父亲,如非必须,近日不要长留宫内。”
陆振三公未加录尚书事,本就是虚职,如今掾属也未曾征辟,三公拜礼也未行,不入宫也在情理之中。
“邓将军既要北上,不知耽书对婚事考量的如何了?”陆昭问道。
陆振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意:“此事你自去问耽书吧,不过依我看,耽书似乎是对你兄长无意。”
第295章 私话
陆昭在与父亲商议完事情后便去后院找耽书。这一日耽书的父母正去为幼子彭昌看京中宅院。自殿前事务分与左右卫将军后, 原殿前值守的子弟也各有出路。陆冲如今任给事黄门侍郎,由禁军转为台阁近侍。给事黄门侍郎多作过渡官职,任事者在中枢等待, 派遣外用,地位较侍中更低一些。若侍中转外任, 基本得掌大郡重镇, 给事黄门侍郎则要弱一些。而彭昌已经调至领军将军冯谏麾下,任公车司马尉,以后应是要走禁军路线, 不会再转投地方。
陆昭拜访的时候,彭耽书正倚案阅读文卷, 见陆昭来了,连忙起身将人迎了进屋内。陆昭见耽书居所内书卷摞得如山一般, 还有诸多笔稿分门别类地整理在书案一头,便笑道:“这几日宫内没见到你, 还以为你躲懒,如今看来合该给你发两份俸禄。”
彭耽书道:“皇帝下令要重修律法, 力求无循隐之情, 事事公断。先前行台和江恒所著已算可观,我本还得意的很,但如今入宫遍访律学名家, 才知先前所想并非完全合乎时宜。如今情形,尚不知能否在皇帝规定期限内完成。”
陆昭道:“徇私舞弊,为尊者讳, 历来都不现于法典之中, 却总能超乎法典之外。谁不知道如何做最为正确,只是自前朝来, 门阀执政已是积习生常,难卒改革。皇帝有此言,自然各方震动,”
自衣冠南渡以来,历朝执法一向循礼循情,法与情常常混为一谈,譬如礼法规定,父母丧子女需在家服丧三年,不得任官,而朝廷要求某位重臣在服丧其间任官,这叫“夺情”而非“夺法”。宽以待人、网漏吞舟的王导,时评就是要比庾亮这种刑名执政要好得多。至于这个时代所产生的酷吏,更多的时候只是一种政治工具,用以打压宗室、方镇,甚至不惜用非法的手段来网罗罪名。整体执政宽松乃是因为大环境与上位者所造成的执法阻力。其实升斗小民大多安于和平,触犯律令的并不多,循礼于否,循情与否,到底也与他们的利益干涉不大。但若有失公正,这些人很可能一辈子都要毁于其中。可是若法律苛刻,严刑以待,世家大族又会因侵犯利益而不满。此时外患当前,也无异于将一部分力量送与对手。
棍棒上捎云根,下拂地足,唯不击体中。这是法律对于门阀执政的放纵,也是对时局的卑从。
此时彭耽书面对的也是与她同样出身的门阀力量,想必其中也会有一些陆氏子弟,心中必然不豫。
“昭昭,你说国家律宪制定究竟是为了什么?”彭耽书与陆昭紧挨而坐,“我儿时曾以为律法是为除恶,可是世间逃于法律之外的恶行并不少。后来长大读书,觉得律法是为建立承平之世,安泰之国,可是法律的纵情与枉顾,也未让个体的纷争有所减少。如今求公而不得,中正而失众情,我也不觉得安泰。”
陆昭道:“律法的目的或许从来就不单一,随时随势而更。于百姓眼中,法律惩恶扬善,维护公义。于士子眼中,法律为世道之准绳,承平之基石。但若从一个国家的掌权者来看,法律则要为国家服务,国家的体量,国家的构成,国家的忧患,方方面面皆要考量。个体的感受并非他所关注的重点,他所要的是能够推动国家前行,维护国家稳定的纲领。”
“那么昭昭,以你的角度,你会想要一部什么样的律法?”彭耽书一脸认真。
陆昭也认真思考了一番,而后坦诚道:“我有维家之责,便求公正无欺。我有维士之责,便求酬勤褒忠。我有维国之责,便求王道法剑。但这所求,都应建立在已有实力之上。玉卮无当,虽宝非用;侈言无验,虽丽非经。”
彭耽书听完心中隐隐触动,道:“三责加身,俱在我等,为何人人不去做,人人看不到?”
“世族仍占有这个世上最顶尖的资源,执政的是我们,获利的也是我们,如果我们自己不去推动舟车前进……”陆昭停顿了片刻,“就会有人踏过我们尸体推着它前进。高尚的情操并非人人都有,忠烈的鲜血并非人人可抛,让他们看到即将到来的危机,看到即将损失的利益”陆昭的手轻轻拍了拍桌上的书简,“这部新法或许问世得更快一些。”
陆昭起身,环视满满一屋子的公文案卷:“两家都来提亲了,你还全心全意地顾着这些,看来是两个人都不中意。”
彭耽书笑道:“良人非我,与其在后宅遑遑度日,不如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夫妻两人生活,必然需要迁就,需要放弃。当然,这些都在情理之内,大家都不是半子不让之人。但所得较之所失,还是让我难以容忍。我如今做的这些事情,我能真真正正沉浸其中,能亲自为这个世道做些什么。若成婚方伯,必然要放弃这些,执掌门户,看似风光,却也是难得逞意。士子乘舟大江之上,随波逐流,堪称风雅。渔樵击楫乱涛之中,赤膊排浪,自是英雄。”
依皇后所言,果然次日一早便召见了雁凭。雁凭因眼疾素来难得出门,听闻皇后召见虽然有些惊慌,但心中也有隐隐欢喜。想着皇后还在病中,她特地命人从府库内挑选了几张最松软舒适的枕榻,两张适合摆在榻上的小案,几盒有助入睡味道淡雅的熏香,还有最适口松软的饼饵。
说到底还是生过病的人最知道病人需要什么,这些东西虽不算贵重,但比起旁人送来的各种山参鹿茸、金玉宝器要实用得多。陆妍竟格外开怀地收下来,金安在一旁瞧着觉得皇后的气色都比平时要好的多。
陆妍将公主引入内殿,摒走了众人,之后拉公主坐下,温和道:“你父皇要为你择婿,这是女孩子家的大喜事。你我一向往来的少,我这个母后也不知送你什么最合心意,索性我这里还可向宗正请言,退选佳婿。虽说最终所定非我一人之言,但若公主心中有可意人选,便让我这个母后来替公主上书吧。”
择选帝婿的内幕和详情,雁凭知道的不多,心中所想所念,既不敢与太子兄长说,更不敢跟乳母诉说。其实对于她心中中意之人,连兄长都没有来问过他。如今皇后却愿意为她发声,这让她有些不知所措。
雁凭静静思考了片刻,而后开口问:“父皇是母后的意中人吗?”
陆妍也静静思考了片刻,最后诚恳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并不是。”
雁凭道:“那么母后也没有选择自己的意中人成为夫君?”
陆妍道:“雁凭说的是选择到,并非选择过。”她顿了顿,而后道,“我曾经选择过自己的意中人,只不过他并不愿意罢了,所以即便嫁给了你的父亲,我也没有什么遗憾。若是公主有意中人,即便只有一丝机会,也应该奋力争取。”
雁凭沉默许久,终于鼓起勇气道:“我想选一位姓郑的将军,可是我不知他的名字。我遇见他时……”
雁凭说了许多,也把一些探问过的情况告诉了陆妍。陆妍听完微笑道:“昭昭如今任殿中尚书,禁军的名录她手里有一份。最近朝中也在议军功封赏之事,详细名录也俱在尚书台。让她来帮你查,应该不难。今日你回去且安心等消息,待我将名字报与宗正,必来告知你。”
雁凭满心欢喜。两人又稍叙一回,雁凭遂告退回宫了。
过了两日,雁凭在宫中收到皇后的传话,那个人已在备选名单之列了。
帝婿名单甫一定下,各家筹备暂且不说,光是太常、仪曹、宗正三处便已经忙作一团。身为将作大匠的陆扩更是不敢耽搁,命江东善造园林者、诸多能工巧匠顷刻拨船北上,准备上林苑修缮事宜。为求节省内帑,上林苑还要用作迎接楚国公主。一时间,长安要迎接皇家三桩嫁娶,各项物价也都接二连三地翻倍。
陆昭近日也为自己的六礼之事忙得不可开交。楚国嫁公主为求节约时间,采取拜时行六礼。但太子大婚,各方却都不愿草草了事。陆昭倒是羡慕能够避开繁冗礼节的楚国公主,但是时局中南人却是不肯。陆昭嫁入皇家,是目前唯一一个大肆提高南人政治地位的大事。礼节上的隆重与否甚至关系到这些南人日后在官场上的上升渠道,因此众人不禁在三吴争论不休,更是遣船悉数北上,以观礼为由在长安打通一条上升通道。
陆昭忙里偷闲,也借机将阳翟那片封地经营整顿起来。陆扩营造宫苑广招工匠,其中有一部分人因崔谅之乱而丢失籍册,遂被划至阳翟经营。未来司州注定会生变,陆昭提前在阳翟打下一颗钉子,日后倒不至于发生什么事两眼一抹黑。毕竟对于时下陆家着重开辟的江夏来说,司州乃是脊背,物流水运、沟通中枢很难绕过司州。
数月后,诸事终于迈上正轨,而上林苑所办的文武宴也即将举行。
第296章 秋叶
八月入秋, 天水薄云,金风万里,上林苑诸亭台楼阁始成。上林苑外, 各路车马沿途停驻,自卯时起陆续入苑, 而皇帝及诸亲王则在辰时入园。
早先各家备选, 如今陈留王氏、京兆卫氏相继退出,陈霆、吴玥也并不参与,其余人虽也入苑游赏, 却并无竞争之意。最终,与陆氏相竞的便只有京兆韦氏的韦崇和汉中王氏王叡。然而即便如此, 陆家仍为几家当中较为弱势的一方。
陆家煊赫在长安,基业在吴中, 但一时煊赫并不足矣掩盖阀阅上的欠缺,吴中的基业也很难完全对长安施加影响。如果当初没有秦州这一块新经营的基本盘, 可能陆归的名字都不会出现在备选帝婿的名单上。
以言曰劳,用力曰功, 明其等曰伐, 积其日曰阅。弘农杨氏曾配司马炎而为世族所不齿,乃是因为杨氏虽祖上有显名,但世两千石中断两代, 因此被斥阀阅不堪。陆家显于国朝也不过一代而已,在长安难以阀阅见长,这也是南门入朝普遍的短板。南人多在前朝、旧吴任职, 但北上后能为朝廷所承认的仍是极少数。目前也只有陆、顾、虞两家能算显赫, 其余人等譬如沈氏、朱氏在北人世族眼中与寒门无异。
如今之势,皇权尚未独大, 王纲解纽,皇帝钦点某人迎娶公主不过是话本子里的戏码,真正遴选,还是各家在权力台面上的较量。此次因太子纳妃、陆归备婿,南人大量北上观礼,同时也携带了大批钱货。这些钱货主要借由宗正阅览阀阅之机,送到嘴边,以争取润色一下不足言道的出身。身为宗正的汝南王元漳以及一干皇室穷亲戚也借此机会转了个盆满钵满,因而此次可以入林苑的名单中,南人也占据一席之地。
然而这其中未必没有皇帝的意思。遥遥望去,皇帝此时正与沈氏沈彦之相谈,又与刚刚失意的陈留王氏的族长北平亭侯王业连发慨言。借着公主的婚事,这位帝王正在对所有曾经被冷落的群体进行示好,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