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强国,向秦始皇直播四大发明-第8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应该不会了。”儿子安慰他道。
自从仙画播放后,不仅皇帝的圣旨来了,给李家赐了匾和大量的金银珠宝,连州府的大官都亲自来了。还有名士自荐为《本草纲目》写序。
李时珍看向天幕,眼神有些沧桑: “我只是担心,现在想要追上西方,或许也已经晚了。”
【这差别简直是…。…啧啧。】
【世人知道林奈,而不知道李时珍,世人知道哥伦布,而不知道郑和。就是因为我们近几百年的科学发展史是不连贯的,甚至可以说是空白的。他们孤零零的冒头,独木不成林,而西方近百年的科学史却是延续的,这些理论一直有人用,一直有人提,也一直有人在此基础上再做创新,自然也就牢牢的掌握住了话语权。】
【牢骚发完,我们继续。】
【后来,研究者们不再满足于只描述动植物的外观,他们开始研究与描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物的内部结构,比如哈维的血液循环和维萨里的人体解剖等等。】
【他们还开始描述。…】
天幕上忽然出现了一些奇怪的图像。
无数像是透明泡泡的不规则圆形、椭圆形的东西静静的漂浮。
它们有的有着光滑的壁,有的则粗糙无比,有的甚至还有着一根根的突起和小触手。有的像是花朵,有的像是水母。
唯一相同的是,它们中间都有一个核。任何一个学过初中生物的人看到它们之后都会脱口而出——
【细胞!】
… …
孙思邈和葛洪等医生精神为之一振。
来了,来了!
这细胞看上去和之前的病毒、病菌看上去差不多,都是奇形怪状,不像人间能有之物。不知道是不是也是那显微镜下面看到的?
仙画很快给了他们答案——
【提到细胞,我们又要开始提到显微镜。正是因为显微镜的面世,才让生物学进入到了微观时
代。】
【之前我们说过,荷兰的一个眼镜商人詹森在1590年发明了显微镜。他和他的兄弟把放大镜镶嵌在了一个长的细管子里,就成为了最简易版本的单式显微镜。不过那时候的放大倍数不高,也就6…10倍,最多也就是可以把跳蚤和其他的小昆虫放大,所以也被称为跳蚤镜。】
詹森将一个凹镜和一个凸镜小心翼翼的放在黄铜打造的长筒中。
这长筒看上去倒像是单筒的望远镜。
“来,我试试。”詹森的父亲摘了一朵花放在这单筒镜下面,继而惊讶的抬起头, “哦,上帝!你成功了。
詹森笑了起来,不满意的打量了这个单筒镜: “但它还太素了一点点,要卖给那些贵族,得加上一些精致的雕花和珠宝才可以。
将作监的工匠皱起眉,他们见过后世的显微镜,因此也是将磨好的琉璃镜镶嵌在了长筒内。的确有放大效果,但是大概也就在几倍的范围内。
“你看他们用两个镜片,一个是中间薄,边缘厚,一个是中间厚,边缘薄。”有人眼尖的发现了不同,
“那我们下次试试再多做组合。”有工匠道,随即皱起眉, “若是能知道那种无色透明的琉璃是怎么烧出来的就好了。
现在他们用的琉璃都是从西域胡商那里买来的,西域的琉璃透明度更高,听说再往西边走,应该就是仙画所说的欧洲了,那里出产的琉璃还要更好。
少监已经让胡商去搜罗了,也让工匠去试验了,或许过段时间就有。“哎,希望如此吧。”
而一些豪富和权贵们舒服的倚靠在榻椅上,笑道: 然也。这镜筒要是做得更好看一点,我等是很愿意购买的。
谁不爱稀奇事务呢?拿着它看看花看看草不好吗?
也有因为苦读而感到眼睛模糊,要凑近书本才能看清楚上面文字的士人们怦然心动: “这东西好,如果出了我肯定买!不过,要是能不用手拿着就更好了。
手要用来翻书嘛。
【虽然这时候的显微镜还观察不到什么特别的东西,但也是一个新鲜的玩意儿,
在上流社会很流行。磨制镜片,制造仪器在当时都是很时髦的事情。很多科学家也乐于用显微镜去观察一些细节。比如提出了自由落体定律的伽利略,他自己做的显微镜,据说可以放大30倍,第一次观察到了苍蝇的复眼。】
一只苍蝇被放在了现代的高倍显微镜下。
镜头不断的放大。
它的一双眼睛的微小构造呈现在天幕上,纤毫毕现。它们在镜头下显现出金属的光泽和均匀整齐排列的几千个小眼,犹如精密的科技造物。
……
天幕下响起了一片吸气声。
“老天爷!” “我滴个乖乖!”苍蝇的眼睛居然长这个样子?!
小孩子们纷纷将嘴巴张成圆形,这也太有趣了!
【还有英国皇家学会的罗伯特·胡克。对,是胡克,不是虎克,制造了双镜片的显微镜,还出版了一部《显微图谱》。】
【这本书里面记录了他观察到的一些细节和一些小东西,就好像,跳蚤,还有虱子。】一位穿着优雅裙装的贵族小姐正在翻看《显微图谱》。
她翻到了跳蚤和虱子的那一章,书都掉到了上,她轻拍胸脯,发出了惊人的尖叫声: “天啦,跳蚤居然长得如此丑陋!
现在网上还能找到《显微图谱》里关于跳蚤和虱子的插图。
胡克的画也画得不错,很生动,可以清晰的看到跳蚤和虱子的节肢,甚至是腿部上的毛刺。路小柒索性又放了跳蚤和虱子的实际放大照片。这下就看得更清晰了。
原本苍蝇的复眼出现时的吸气声直接变成了尖叫声。
尤其是女人们。
因为这跳蚤和虱子放大后,看上去实在是太恶心了点!而这两样东西又非常的常见,在头发里,在稻草里,谁家尤其是农家没几只跳蚤呢?
有刚出嫁的新媳妇紧紧抓着自己夫君的胳膊,颤抖着说: “待会儿烧点水,我要再洗个澡。”想想这些可怕的虫子有可能在自己的身上爬过,汗毛都要立起来了。
也有主妇暗自决定,要把家里的物件都好好的洗一洗再晒一晒,即使再忙再累再费柴禾也要——仙画无意之中竟然改善了古代的个人卫生习惯!
只有博物学家和有好奇心的士人以及大夫们在观察跳蚤和虱子的形态。原来它们竟然像
昆虫一样是有口器的。
所以才能咬人。
更有聪明的,立刻反应过来,在鼠疫中,或许就是携带了病菌的跳蚤用口器将这些脏东西注入了人体内。
所以真的要灭鼠灭跳蚤!
【这本书里还第一次记录了“真菌”的发现。】
正在专心研究的罗伯特·胡克伸手摸向一本书,入手的手感有些奇怪。他抬头后才发现可能是因为天气潮湿,皮革的书封皮上起了一层白色泛绿的毛。
胡克皱眉,想要拿手帕把这层毛擦掉,但鬼使神差的他却停住了动作,然后似乎是想到了什么,他飞速将自己制作的显微镜拿出来,然后小心翼翼的用镊子从书皮上夹了一些毛絮放在镜子下面。
他看到了一副神奇的场景——这些毛絮在显微镜下长长细细,有的顶端顶着一个圆球,有的却似乎顶着盛开后又残破的花朵。
胡克被这个场景吸引住了,赶紧拿素描本画下来,然后在草稿上写道: “通过这次的观察,我认为植物和动物腐烂后或许就会产生这种低级的、不复杂的生物。
…
赵过重复这句话: “植物腐烂后就会产生……”他主动忽略了句子里的“动物”。
孙小羊忽然想起来,兴奋的道: “我在烂掉的豆秆上看到过这种。”
毛茸茸的,像是春天时候的柳絮,一团一团,灰白中泛着绿或者是蓝。这就是真菌吗?赵过点点头,脸色有些凝重: “我也看到过。”
但不是在已经死去的植物上。
有的农作物,本来长得好好的,但忽然之间叶片上或者根茎上就会长出这样的一团,然后它们就会慢慢的死去。
所以这些就是“真菌”吗?
为什么真菌会出现在活着的植物上,是它们导致了植物的死亡?
孙小羊好奇的问: “都尉,之前说生物是活着的物体,那这些真菌为何也被称为‘生物’?它们也是活着的?
话音未落,却看到身边的赵过陡然站了起来: “对!因为是活着的,所以它们在‘吞噬’!”它们吃掉了那些农作物,或是吃掉了一部分!
赵过终于搞懂了这个问题,高兴得手舞足蹈,但转瞬却又变得垂头丧气起来。发现了也没用?他现在还想不出
来要如何杀死这种真菌。
【《显微图谱》上还第一次出现了细胞这个词。】
【这个生物学上面最重要的名词之一。】
【胡克观察了一块从软木上截下来的薄薄的截片。】
天幕上,他将木片放在显微镜下。
一个形似蜂巢的,一小格一小格紧密挨在一起的世界出现在了他的眼前。胡克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看到的,又重复的锯了好几片下来,不管是什么木头,依然是这样。
…
…
细胞是木头上有的东西?张仲景的学生迷迷糊糊的问。
张仲景想了想,摇头道: 应该不是,不然仙画不会用‘最重要的’来形容它。他停顿了一下,提出一个猜想: “或许它在生物里,无处不在。”就好像气一样。
【胡克将自己观察到的这些结构命名为“细胞”;当然,人家用的是英文,Cell。不过,后来细胞学成熟之后,大家才知道这些小房间一样的结构体并不是生物细胞,而是细胞死了之后留下的细胞壁。】
【这是“细胞”的第一次面世。但是,这还不够,胡克的显微镜倍数还是不够,对细胞的观察只能到这里为止。因此,在《显微图谱》里,胡克还对制造更高倍数的显微镜提出来了一些构想。】
胡克对友人说: “我有一种设想,如果制造出更高倍数的显微镜,或许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新的世界。”
他将一根细细的玻璃棒放在火焰上面,玻璃棒在火焰的灼烧下慢慢的融化,最终末端被熔成了一个小小的玻璃球体。
胡克将玻璃棒好好的放起来,等到它冷却之后再把它掰下来,于是它就成为了一个带着小柄的玻璃球。
当然,这个玻璃球并不是标准的圆珠,而是有点像是小扁豆一样的形状。
胡克将小柄磨掉,再将这颗小扁豆一样的玻璃球镶嵌起来,成为了一个新的显微镜。怎么样?友人问。
胡克有些沮丧的抬起头: “比之前的倍数高一些,但高得不多。”
【可惜,胡克用这个方案并没有得到自己想象中的高倍数显微镜,大概停留在30倍左右,而同时期的有一个名字读音和他很像的荷兰人,一个和科学毫无关系
但是和胡克却有点关系的布料商人却做到了这件事情,他做出来的显微镜,最大可以放大到266倍!简直是阶梯式的飞跃。】
【这也就是现在大家熟悉的列文虎克!】
第82章 生物学,农学和医学的地基(三)
【胡克、虎克,中文发音一字之差。前者牛津大学毕业并留校任助教,然后进入皇家学会,可以说一世顺遂。但后者,五岁丧父、十岁丧继父、年幼辍学、中年丧子丧妻,可谓闻者伤心,见者流泪。】
年轻的列文虎克穿着破旧的衣裳,背上行囊离开家乡。他在眼镜工厂里当学徒,认真的将玻璃磨成透镜。
仙画播到现在已经出现过很多名留青史的大人物了。
但大多数的出身其实都很光鲜,世家出身、士人阶级出身,再不济也是职业家庭出身,吃喝不愁,还能读上书去参加科举。
像是列文虎克这样苦逼开局的还真是第一次见。
这也让天幕前各朝代的平民百姓们一下子就有了代入感——没有人能拒绝小人物逆袭的热血爽文式故事。
各朝将作监的工匠们更是艳羡得要命。
“我也幼年丧父,中年丧母,还没读过书,怎么就没能有这样的运势?”有工匠嘟囔道。随即就被人敲了一记。
比这个有意思吗?
而在科举还没有成为选拔人才惯例的朝代,比如秦、比如汉,甚至是唐。世家和士人阶级的心情却有些微妙。
汉武帝刘彻将朝堂中众臣的神色尽收眼里,意味不明的笑了笑,忽然问道: “这寒门之中也能出人才呐,众爱卿说是也不是?
众臣能说啥,自然只能点头称是。
……
【纵观列文虎克的职业生涯,和科学和生物可以说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他辍学后先是去了眼镜工厂打工,然后又去了布匹商店当出纳。等到他回到家乡时,就自己开了一家布料商店,而且还在市政厅找了个广场管理员的兼职工作,可以说衣食无忧了,也就有时间来琢磨点别的了。】
【现在普遍认为,列文虎克应该就是被胡克的《显微图谱》所吸引,对显微镜和镜片下面的世界产生了好奇。他在想可不可以用显微镜来检查布料的质量,发现上面肉眼看不到的小破洞啥的,于是他就开始自己制造显微镜。】
【人家在眼镜工厂打过工,有自己的一套技术。竟然就这样让他自己给琢磨出了高倍显微镜。】列文虎克看着《显微图谱》上那些跳蚤被放大的图画,又转头看了看自己的布匹。
说干就干,列文虎克将杂物室布置成了小间小工坊,开始在里面重操旧业——继续吹玻璃,磨透镜。
在吹玻璃的漂亮花火和枯燥无味的磨制中,列文虎克试验了一遍一遍,终于做出了让自己满意的显微镜
他的显微镜和胡克的有些不同,胡克的显微镜看上去更复杂,还用了两个镜片。但他只是将镜片镶嵌到了黄铜金属板上,而且非常的小巧,露出来的镜片甚至不到一毫米。
… … …
将作监的工匠们早在列文虎克开始吹玻璃的时候就动起来了。
记下来了吗?
“画了,画了,我的记性你放心。”
“原来玻璃是这样吹出来?”有工匠注意到列文虎克是用一根长长的管子吹出来的玻璃,大为惊奇。
这镜片居然这般小?简直就和豆子差不多大小,露出来的部分更像是米粒一样。工匠们把自己印象深刻的点——记录了下来,等仙画结束后他们再讨论详细。
有人忽然感叹: “这列文虎克也真是强,别人研究了那么久都没做出来,他自己捣腾两下就做出来了。
其他工匠也纷纷点头,生出敬佩之情。
在工匠的世界里,评价标准非常的简单,谁的活儿好谁就是老大,大家就都听他的。
【列文虎克在自己的显微镜下面,真正的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
【他开始陷入到了痴迷之中,不仅观察雨水、观察牙齿,还观察血液,观察精子。他发现了细菌、发现了血液中的红细胞,发现了精子中的精细胞。】
列文虎克将一滴雨水放在镜片前。
他惊讶的发现,这里面竟然有着许许多多形状各异的“小虫子”正在活动,有的很活泼,翻跟斗一样翻来翻去,有的安静的向前游。
他迅速打开笔记本,记录下来: “我判断,即使把一百个这些小动物撑开摆在一起,也不会超过一颗粗沙子的长度……①
他戳破自己的手指将一滴血放在了镜片前,然后在血液里发现了游来游去的红细胞。
列文虎克写道: “我发现和了解到血液是由含有非常小的圆形球状物的水晶体般雾状的水组成。”②
他还拔了一根自己的头发放在旁边作为参照,又找了各种参照物来计算红细胞的体积,最后得出
结论: 这些圆形球状物的直径大约为0。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