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科技强国,向秦始皇直播四大发明 >

第199章

科技强国,向秦始皇直播四大发明-第199章

小说: 科技强国,向秦始皇直播四大发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居正一愣,挣扎出黯然情绪,精神一振:“对,你说得对,还是有机会的。”
  只要他的革新变法成功了,大明的国库国力强盛起来,收回区区一个濠镜并不在话下……
  【一直到1999年12月20日,澳门才回归祖国,结束了它的被殖民史。】
  在庄
  严无比的会场里面。
  一片肃穆之中,在场人士和电视机前无数人的注视之下,葡萄牙的国旗缓缓的降下。
  激昂的国歌声响起,五星红旗和澳门的区旗冉冉升起。
  【扯远了。】
  【葡萄牙人为什么盯上了澳门,因为他们要靠这个作为根据地前往日本,并且做日本和华夏之间的生意。】
  【他们开辟了两条航路,一条是澳门…果阿…里斯本,一条是澳门…长崎。】
  【后面这条,主要就是做华夏和倭国日本之间的转卖生意。】
  【日本有银两,很多很多的白银,而他们迫切需要来自于华夏的其他物品,比如生丝、瓷器、茶叶等。】
  葡萄牙人的商船到达长崎之后,立刻被长崎本地的商人们团团围住。
  “要生丝!我要生丝!”
  葡萄牙人报价:“生丝每百斤五百两白银。”
  “要红线,越多越好!”
  葡萄牙人继续报价:“红线每斤七十两!”
  还有铁锅、水银,甚至是缝衣针等,但凡是大明所产,都受到了日本商人们的热烈欢迎。满满的一船货甚至连码头都不用出就销售一空。
  葡萄牙商船的水手们将整箱整箱的白银搬运上船,在长崎寻欢作乐一段时间后又返回到了濠镜。
  然后他们再派人拿着这些白银去到太仓、广州等地,大量购买生丝、铁、茶叶这样的货品,运去自己的欧洲老家。
  白银,就这样从日本逐渐的流入到了华夏市场之上。
  【每年,葡萄牙商人在贩卖华夏丝绢到日本的这个生意上,就可以获利235万两!】
  【而南美洲的白银流入,则主要是依靠西班牙人的商路,他们的中转地是马尼拉。】
  万历年间,菲律宾的一位总督给西班牙国王写信。
  信里面抱怨了这样一件事:
  “所有的银币都流到中国去,一年又一年的留在那里,而且事实上长期留在那里。”
  【由此可见,当时华夏所生产的货品,对全世界的吸引力有多大!】
  【即使只是开了一道海禁的口子,就已经是这样的盛况,不敢相信若是全面放开,且国内航海技术也能跟上的话,会是怎样的盛景?】……
  天底下的商人们发出了一片惊叹和羡慕的声音。
  长崎港口码头上的那一串串报价惊到了他们,他们知道海商利润大,但没想到利润居然这么大。
  “一根铁针都要价七分银,这简直就是抢钱呐!”
  “难怪沿海的那些人赚得盆满钵满,一个个都富得流油!”
  海商们为自己辩解:
  “出海可不是小事,船只、水手和货款,哪个不是需要前期投入巨款的?而且,海上情况莫测,那可是真的要搭上命去的。”
  方向、风暴、疾病、海盗……每个都是能要人命的。
  所以,他们
  多赚一点有错吗?
  但大多数明朝的海商是没去过日本的——虽然有些人直接侨居在了日本——他们也没想到日本的生意那么好做,
  不禁心头一片火热。
  心头火热的除了商人们,
  自然还有帝王和群臣,尤其是主管着财政的户部官员们。
  “对啊,”刘晏喃喃道,“只是开了一道口子就已经是这样了,如果全开的话,那会是怎样的一副模样?”
  他对给国库赚钱一事充满了激情,当即就决定要立刻上奏给陛下,让他下旨督造商船,往东瀛和吕宋等地去转一圈看看。
  而张居正想了想现在只有一个对外的港口,那就是福建的月港。
  如果有好几个月港,那岂不是回来的银钱也会翻倍再翻倍?
  只是,他拧起眉头:“如此多的白银流入,可市面上的白银却依然紧缺,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
  幕僚道:“民间囤银,所以大人的一条鞭法,正好就让他们把家中白银拿出来,时间久了应该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张居正没说话。
  仙画既然提到了明朝后期银荒甚至加速了明朝的灭亡,那很有可能自己的一条鞭法是失败的。
  那么,还是那句话:“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另一个时空的朱元璋则问得更直接一点:
  “那些白银到底去哪儿L了?”……
  【在明朝中后期的七八十年里,有人统计过通过商贸往来流入到国内的白银,可能高达三亿两!】
  【那么多白银,都哪儿L去了呢?】
  【为什么到了明后期,还会出现“银荒谷贱”的情况?】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前期宝钞的一系列不靠谱以及不值得民众信任的操作,让民间上至名门望族,下到升斗小民都有了囤银的习惯。】
  【囤起来,有安全感,就是不用!】
  崇祯二年,昆山顾家。
  因在乡里面横行霸道,顾家惹了众怒,宅子被乡民毁之一炬,因顾家老太爷曾经当过首辅,朝廷派了钦差大臣来查此事。
  顾老太爷知道自家事不能细查,于是主动写信给钦差,愿意将自己窖藏的四万两白银献与朝廷。
  在钦差和一众人等的围观下,一箱一箱的白银被从地窖中抬了出来,在阳光底下泛着冰冷而耀眼的光泽。
  【区区四万两而已!李自成在灭了明朝后,对王公大臣们“追赃比饷”,搜出来的白银有数千万两上亿两之多!】
  【而崇祯帝,却穷得连军饷都发不出来!】
  【最可笑的是,这群王公大臣们放着自家的藏银不捐不献,甚至还想要再发行一次宝钞来从民间夺银。】
  京城之中人心惶惶。
  “听说了没?朝廷又想要发行宝钞了!”
  “此事可属实?”
  “千真万确,我二姨的小姑子的邻居的姐夫,在宫中当差,听到了皇帝和户部官员们在议
  论此事。”
  “谁还信宝钞?不买就是!”
  “兄台过于天真了,?_'(,
  朝廷可以下令让你强买啊。到时候,你捧着真金白银过去,换回来的却是一堆什么都没用的废纸!”
  “那可如何是好?”
  “当然是赶紧关门走人啊!”
  几日后,偌大一个京城,大部分商铺都关了门,商户们皆卷筐而去。
  【所以,灭亡于农民起义的李自成之手,你说这是不是活该?】……
  其他朝代的百姓纷纷对崇祯时期的百姓们报以了强烈的同情之心:
  “换我也得卷铺盖逃跑。这一趟一趟的,没完了还!”
  他这话说完,旁边的姑娘忽然噗嗤一笑。
  “你笑什么?”
  “没什么,”姑娘忙解释,“只是你这个形容,忽然就让我想起了春天时的韭菜,割完了一茬,只需要几天就可以长出新的叶子来,然后又可以割下来一茬。我并非笑话你。”
  那人恍然大悟,笑了起来:“你别说,还真是!可不就是春韭么?”
  笑完,又觉得十分悲哀。
  唐朝。
  李世民摇摇头,露出不敢苟同的神色。
  “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民众虽愚,但谁会愚到肯以一金买一纸呢?”
  所以这个招数实在是很蠢很离谱。
  遭遇到民间的反抗,简直是顺理成章的。看来,那会儿L的确是没有什么经济上的能臣了,能想出这么昏庸的招数,灭亡也是迟早的事情。
  明朝。
  夏原吉也露出了惨不忍睹的模样,对大明末代皇帝和臣子表示出了极大的蔑视。
  在心中悄悄道了一句:“一群蠢货。”
  朱元璋这次倒没有愤怒,甚至难得的反省了一下自己:“一步错,步步错!那时候的果,源自于现在的因啊!”
  要不是他推出了宝钞却又没有好好的去运作他,反倒是又折腾这个又折腾那个,让普天之下的老百姓们对朝廷失去了信任,后面的一系列事情或许就不会发生。
  归根结底,都在他啊!
  好在现在还为时未晚……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张居正在万历年间颁布的一条鞭法。】
  【和历史上的变法一样,它短期的让明朝复兴了那么一阵子,国库充盈了那么一段时间,但是由于设计之初的种种弊端,到了后期就开始显出其破坏性。】
  【一条鞭法规定,合并徭役劳役田赋,几税合一,按照田地亩数来计税,并且不再征收实物,只征收货币。】
  【这其实是很大的进步。】
  【但是!张居正可能是为了银两的流通,他规定税收只收白银!】!


第187章 一切都与钱有关(十)
  张居正有些紧张。
  仙画的这个转折显然是有暗指的——肯定是因为这条规定造成了什么不得了的后果。
  不过;仙画也的确说对了,
  统一定为只收取白银就是为了让这些豪强士绅们将他们手中的藏银给拿出来!
  而且,
  还能消除一部分之前大明宝钞所带来的坏影响。
  他和他的幕僚们以及追随者们都觉得这是很值得一试的方法。
  为何仙画会特意提前这条?
  张居正觉得;明明按照田亩数来收税才是一条鞭法里面变动最多也最核心的内容——有了这条,就可以去丈量那些士绅豪强们所拥有的土地,并且让他们多缴纳税银。
  毕竟;在这之前;他们通过各种手段方法千方百计的隐匿自家的田地;对国家财政的贡献甚至还不如贫民!
  田赋不均,才是造成国匮民穷的主因呐!
  张居正带着一些小疑惑;继续向下看——
  【只要银子不要其他,在民间完全没有监管的情况下就会出现很多奇葩的现象。】
  【比如,一到征税的时节;在一些“聪明人”的运作下,银子就开始升值,而铜钱就开始大幅度贬值。】
  【那会儿,银两主要是集中在地主阶层、大户人家手里。而小农户手中可没那么多银钱;他们很多都只有为数不多的铜钱。】
  到了交税的时候。
  镇上面的几家大户人家大门敞开,热闹非凡;从四周乡镇赶过来的农人从大门口一直排到了街道上。
  他们的脸上并没有什么喜色,反倒都是疲累与麻木。
  他们都是来兑银的人。
  只有在听到管事宣布今天的一分银子需要二十文钱才能兑换得到时;他们的脸上才闪过不可置信和焦急、愤怒等神色。
  “今日咋个那么贵?前些时候都是十二文钱就可以兑一分钱!”
  大家嚷嚷起来。
  管事气定神闲:“现在是交税的时候;这么多人兑钱,我们哪有那么多白银?物以稀为贵,懂不懂?”
  农人们不想懂,气愤的往地上啐一口:“抢钱呢你们!啊呸,我换一家去兑。”
  管事笑吟吟的:“尽管去;今日你若是能找到开价更高的,算我输!”
  被他这么一说,原本往外走的农人们又犹疑了。
  三分之二的人停下了脚步。
  【一条鞭法的这个规定,让财富更加向大户们靠拢,而农家小户的财富却在缩水。有钱的更有钱,穷的更穷,阶级的分化更加严重了。】
  【另外,虽然将几税合并,不用缴纳实物税这事儿理论上很先进,但任何政策最需要警惕的就是一刀切。】
  明朝的朝堂之上。
  反对一条鞭法的保守派们正在激情开喷:
  “自从山东推行此法,搞得人心惶惶,民不聊生!”
  “商贾们疯狂逐利,就连老百姓也都会人心思动。这是抑
  本利末之举,必须立刻废除!”
  “且一条鞭法根本不适合北方,只适合南方,南方商贸发达,北方却更重农耕,岂可同等对待?”
  【大部分的保守派们只是认为一条鞭法刺激了工商业而打压了农业,会让农民不再安于种田,都一股脑的跑去跑商做工赚钱。】
  【这当然是很狭隘的看法。】
  【但有一点还真说对了。】
  【那就是南方的地理气候等原因造就了其发达的商业,很多农民靠做工而活,其实都不怎么种植农作物了。收税银而不收实物对他们来说难度不大,甚至是更方便了。】
  【而华夏的北方却与南方完全不同。】
  南方。
  宽阔的长江上,无数的船只扬着帆,将客人以及货物运送到沿岸不同的城市。
  江南和沿海东南到羊城一带更是锦绣之地,白天熙熙攘攘,市集上店铺全开,有着来自于四面八方的客商。
  即使是夜晚,也依然可听到丝竹软语、觥筹交错之声,灯烛明亮。
  而镜头转到北方。
  画面似乎被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黄色和灰色的滤镜,望眼过去,可以看到肃穆的城池、无垠的田野。
  但终归,少了几分热闹。
  尤其是在偏远的县城以及山村,甚至还有着几分荒凉颓败之意。
  到了晚上,寒风呼啸,大家都早早的回到了家,门窗紧闭,街道上除了更夫之外再无人影……
  天幕下,北方的老百姓们有些羡慕的看着。
  “南边儿确实要繁华很多,之前我跟着车马行去过,那边冬天的晚上,街上都是有小摊儿的。”有人开始回忆过往,“而且酒楼开门营业到很晚。”
  “咱们这儿没办法呀,别说冬天了,秋天一到,这大晚上的就别想着出来了!”
  “可不是咋地,冬天还想着要出门?连地都给冻上了。”
  “越往北边越苦,也难怪那些胡族都惦记着咱们这儿呢。”
  有人叹了一声,语气里有着向往:“要是咱们能去南边儿做工就好了,攒点钱回来也好啊。”
  “人离乡贱,听过没?还想着去南方呢,说不定在路上就得折咯。”
  “说起来,这南方全是海运和贸易做起来的,”有人脑子活一些,“咱们北方也有海啊,就不能也干这个?”
  北方的老百姓们聚在一起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
  而南方的老百姓们则在庆幸:“咱们虽然苦,但还是比北方要好一些的。”
  虽然换钱要吃些亏,但好歹他们家里还能拿出一些铜钱,要是是北方那种纯在地里面刨食吃的农人,恐怕连几个铜板都拿不出来。
  那才是真的惨。
  唐朝。
  刘晏作为能臣和经济学家,很快就洞悉了张居正原本的意图:“这是要均田赋,查隐户呢,倒是有大魄力!”
  对这敢于对一个势大阶层开刀的后辈
  能臣,他还是很佩服的。
  然后注意力又转移到南北区别之上。
  幕僚说道:“即使是大唐,商贸也更多的集中在南方。”
  长安、洛阳等北部城市固然辉煌,但那是因为有皇权在。而南方的那些州城,却也发展得很不错。
  刘晏叹道:“这就是仙画之前所说,地理环境会对社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靠不靠海、甚至海水在冬天的时候冻不冻、是山多还是田多、是天冷还是天热,都决定了一个地方的发展路数。
  “作为臣子,我们需要操心的就是如何因地制宜。”
  幕僚点头,表示受教。
  皇帝们更操心这个问题。
  李世民幽幽道:“这朝廷就如同父母,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都发展得好,不能一个强一个弱。”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都是大唐的疆域,都是朕的子民!
  旁边的李治想起自己的哥哥们,怕李世民伤心,立刻转移话题:“也不知道后世的朝廷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李世民还未回答,旁边的魏征已经笑呵呵的道:“殿下忘记了,之前仙画曾经提过一点。什么对口援建、西气东输等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