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科技强国,向秦始皇直播四大发明 >

第16章

科技强国,向秦始皇直播四大发明-第16章

小说: 科技强国,向秦始皇直播四大发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世之人都如此的鼠目寸光吗?
  他觉得自己做得没有错。
  而且,郑和也的确是从西洋各小国带回了无数奇珍,包括黄金珍珠和宝石等物,大大的解决了国库空虚的情况。怎么就能说是不划算呢?
  那些小国家前来朝贡,作为天朝上国,自然应该赐厚礼才能展现我大明的风姿。
  此时,朱棣来没想到,因为这样的举动,后期甚至有很多外国的商队冒充本国使者,以朝贡的名义向大明称臣,然后以此获取大明朝廷赐予的珍贵厚礼,甚至很多人都因此而一夜暴富。
  。。。。。。
  【从道德上来说,这倒是无可挑剔的。但是在全球的政治军事的角力中,没人和你讲什么道德!你不开发,那就是留给别人来拿!这世界上的政治格局从来遵循的都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本来永乐大帝有机会开启大明的海上霸权之路,成为千古一帝。华夏也有可能进入到海上争霸的队伍里,可惜呀~~~!】
  。。。。。。
  仙画中,路小柒的声音惋惜中带着一点气愤,气愤中又带着一点叹息。
  而原本还余怒未消的朱棣却一下子顿在了当场。
  “千古一帝?”
  他的心跳得极快。
  他记得之前的仙画,曾经将秦始皇称之为“千古一帝”,朱棣内心还隐隐羡慕了一番。但也不得不承认,虽然秦二世而亡,又被称之为暴秦,民不聊生。但始皇帝一统天下,统一文字等功绩,的确配得上这“千古一帝”的称谓。
  试问,哪个帝王不想后世能将自己称为“千古一帝”呢?他修《永乐大典》有一部分原因难道不就是想要谋得身后名吗?
  能冠上这个称谓的,那得和始皇帝一般,做出了千古伟业才够格。
  莫非这开启海上霸权,对后世和对华夏的影响居然如此之大?!
  朱棣的怒气一下子就烟消云散了。
  平静下来之后,他身为一代明君的政治眼光立刻回来了。或许,事情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
  【要知道,东南亚可是资源富庶之地!】
  路小柒的语气开始变得激动起来,声音都高了两度。
  【就像是菲律宾,矿产储备位列全球第五,其中,黄金储量全球第三,铜储量全球第四,镍储量全球第五,铬铁矿全球第六,还有东南亚最大的白银矿。马来西亚盛产锡,而铁矿也非常的丰富,储量超过1亿吨!其他如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缅甸等,矿产资源和宝石资源也都是鼎鼎有名的。】 ②
  无数的数据在天幕之上滑动。
  黄金、白银和铁矿石等矿场的照片如幻灯片一样的滑过。
  还间杂了一些宝石、珍珠等等。
  路小柒知道,在视频里穿插数据并且表现得不明觉厉的话,往往能起到很不错的效果,这一段她就用了这样的剪辑手法
  【东南亚还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胶、油棕、椰子和蕉麻等热带经济作物产区。那边的土壤肥沃,水稻一年三熟,是世界上的主要“粮仓”之一。】
  橡胶林、椰子等一片一片的丛林出现在天幕上。
  金黄色的稻田一望无际,硕大而饱满的稻粒挂在稻穗之上,稻穗都被压弯了腰。
  一派物产丰富、祥和富饶之景。
  【欧洲的那几位海上霸主国家,从这些国家掠夺走了无数资源,充裕和武装起了自己的国家,然后又凭借这些资源,侵略更多的国家。这里面就包括了我们华夏,也导致了华夏黑暗屈辱的近代史!】
  。。。。。。
  郑和来到皇宫,对朱棣行礼:“参见圣上!”
  却见自己的君王猛然转身,眼光炯炯的盯着自己:“爱卿,这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是否真如仙画所说,矿产丰富?”
  他双眼通红,却兴奋不已。
  郑和之前下西洋的确是带回了很多的好东西。比如香料,胡椒等,在大明境内都价值千金,但是在原产地却十分的便宜。朱棣甚至一度用胡椒来充当官员和藩王们的俸禄!
  还有各种名贵的木头和宝石、珊瑚等。
  但这些,又比得上真正的黄金矿、白银矿、铜矿还有铁矿石来得重要?!
  这几项,甚至可以说是国之根本。
  如今大明境内对白银的需求日渐旺盛,甚至需要大量的从倭国进口,听闻菲律宾有东南亚最大的白银矿,黄金储量甚至全球第三!
  这怎能不让朱棣激动?
  而铁矿,可以用来制作武器和农具。
  这些矿场向来都属于朝廷管制,派重兵把守,十分的上心。
  因此一听到那边的矿场储量居然如此丰富,朱棣一下子就理解了仙画所说的欧洲海上霸主们的发展路线——若这些物产都归于大明,那大明该有多么的富庶?又能发展到多么强大的地步?
  而且,这些东西都是属于朝廷管制,仅靠贸易很难大量获得。的确是要将它们捏在自己的手里才能安心呐!
  自己之前的手段,与之相比,的确是过于“虚”了一些。
  郑和已经两下西洋,对自己的路线了若指掌,他对着仙画的地图回忆道:“臣曾到过满刺加,应该就是仙画所说的马来西亚。。。。。。”
  他将自己去过的地方与仙画一一对照:“这些地方的国家国力极弱,文明衰微,很多百姓甚至生活如野人。但他们的贵族却能拿出大量的宝石。至于矿石。。。。。。请圣上恕罪,臣暂时还没发现踪迹。”
  他跪下请罪,额头上冒出豆大的汗珠。
  朱棣却亲自将他扶起来,温言道:“爱卿请起。朕之前让你出使的确只是为了扬我大明天威,你自然也没有闲暇和心思去收集这些消息。”
  他话锋一转,语气严肃:“郑和!朕有意命你再下西洋!这次,朕想要得到西洋诸地的详细矿产资料和舆图,你有信心做到吗?”
  郑和之前只需要在港口停留与人贸易,最多也就是去个小国的国都,但现在这样的要求却需要他深入那些岛屿与大陆的腹地,甚至可能还会起兵事。
  但朱棣相信他,郑和跟他多年,领兵打战的功夫不弱。
  郑和大声领命:“臣一定做到!”
  他同样是雄心勃勃。
  而在唐朝。
  魏征看着仙画给出的资源图,激动之余差点揪断了自己的几根胡子。
  这些可都是好东西啊!
  而且仙画说这些地方的矿产储量都排在世界前列——他们现在对于“世界”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完善和成熟的概念,所以知道“世界前列”这四个字蕴含的含金量。
  而且,那边的水稻居然是一年三熟!他知道位于大唐疆域最南端的交趾土地肥沃,可以做到水稻一年三熟。若是整个东南亚都像越南一样,那可以养活多少大唐子民!
  魏征找到了说服自己的理由。
  “陛下,这蛮夷之地,正需我中原教化才行!”他义正词严,“若让他们落于欧洲那些不知礼仪的霸主之手,恐遭其迫害。”
  所以我们要尽快的将他们纳入到大唐的疆域之中。这是对他们的保护!
  李世民也很激动:“魏爱卿说得对!”
  李靖等武将对魏征投去视线,心中惊叹,啧啧,这些文臣果然面善心黑,真脏~~~
  众位凌烟阁老臣们议论纷纷,恨不得大唐立刻也和后世明朝一样也建造出如此宝船。但他们也有理智,知道以此时唐朝的国力,不能贸然大兴土木来建造海上舰队,还需要徐徐图之才好。
  “此事不急在一时,但却也宜早不宜迟。”李世民悠悠道,“大唐的王旗总有一日能飘荡在远洋舰船之上。朕这一世若看不到,朕的儿子也终会看到。朕的儿子要是也看不到,朕的孙子也终将会看到!”
  大唐,华夏一定要加入这海上霸权的争夺之中!
  。。。。。。
  【所以,指南针同样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欧洲人将其列为四大发明,也理所当然。】
  【对,四大发明的概念其实是一位欧洲学者提出来的。他叫李约瑟,是剑桥大学的教授,也是著名的汉学家和中国文化研究者。他在研究之余还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也就是之前我说要放到后续来讨论的。】
  【那就是学术界所说的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难题的讨论内容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
  路小柒的声音带着女生的清脆,并不觉得威严,有时候甚至还带着一些活泼感。
  但当她将这句话说出来的时候,天上雷声滚滚,一字一句像是惊雷一般砸落在每一位观看仙画的帝王、良臣、名将以及大贤的脑袋上。
  振聋发聩。
  也砸落在了他们的心里!
  ……………………………………………………
  ①朱元璋的打油诗《骂文士》,哈哈哈
  ②引用自文章《东南亚各国矿产资源分布》
  ps,下一章就入V啦,李约瑟难题讲完之后,就是《亩产两千斤》的农学卷。


第23章 李约瑟难题(一)
  【华夏古代发明了火药,为什么火药却在西方被发扬光大?甚至成为了欧洲人手中敲开亚洲大陆的利器?】
  【华夏发明了指南针,为什么促成了欧洲的全球殖民时代,而在自己国家却受到了冷落?】
  【为什么华夏古代的科学发明占了全世界几乎一半以上,为什么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科学思维?没有发展到工业革命,甚至被世界甩下好几百年?】
  【这些,其实都是李约瑟难题里面包括了的。这是一个正儿八经的学术话题,引来了很多大学者来讨论,甚至包括了近现代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爱因斯坦。而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有很多种不同的观点。我研究了一下这些答案,觉得其实和很多领域的问题一样,无非是和人有关,有钱有关。】
  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步步紧逼。
  假使是昏君听到这样的问题,只会心中嗤之以鼻。
  吃饱了撑的吗?这样的问题也值得大肆讨论?只要不妨碍我的皇位,那管它为什么!
  但仙画投向的朝代基本都是开国之君以及盛世明君,不管他们改朝换代的最初目的是为了什么能走到这一步对天下是负有一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因此这些帝王以及他的臣子们都在仙画一声比一声高昂的提问中心神恍惚。
  仿佛,后世之人是在质问他们。
  是因为在这几百年之中,这片土地失去了上天的眷顾吗?
  是因为他们哪里没有做好,出了纰漏吗?
  秦始皇面沉如水。
  这些问题和他的大秦其实关系不大,但高傲如他,并不太能接受他所统御的这片土地在后世竟然落后于其他蛮夷小国。
  因此,他打算认真的听一听这后世女子的见解。
  和他一样想法的是汉武帝刘彻,虽然不爽,但心理压力并没有那么大。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啥的……他的大汉都没有!还轮不到他来操心这些事情。
  但不知道为啥,认清楚这一点之后,心中更为酸涩了呢。
  现在,压力给到了朱元璋这一边。
  毕竟结合仙画之前所说,似乎一切的衰落都是从明朝时期初现端倪。
  朱元璋现在顾不得想朱棣和朱允炊的事情了,脸色黑得像是乌铁一般,让原本就不太
  帅气的面容更是雪上加霜。
  之前说到禁海的时候,他心里就咯噔一声。
  禁海的确是他定下来的国策。
  他一开始还在生气于朱棣这个不孝子居然和自己老子作对,把皇位抢了也就算了,居然还不好好的贯彻这条政令。却没想到,后世之人对郑和下西洋的评价极高,甚至认为其做得还不够彻底。
  这让他实在不知该说什么好。
  当然了,当他看到西方的那些海盗——是的,朱元璋觉得那些所谓的西方霸主们其实干的就是海盗的行径————将一船船的黄金白银和矿石开往自己的国家时,倒是挺羡慕的。
  有那么亿点点心动。
  谁会嫌弃自己国库里的银子多呢?
  所以,他现在是抱着很纠结的心态在看仙画。
  既按捺不住的想要听一听,到底是什么原因。又有些赌气,哼,倒要看看你对我大明的政策有何高见!
  只有李世民比较坦然,听了之后对房玄龄等众臣说:“任何事情的确都绕不开人丁和钱财的问题。”
  他大有感触。
  贞观初期,全国户籍少得可怜,连税都收不上来多少。以至于,干什么事情都束手束脚。
  【我们先来说说人。】
  【古代华夏的言本位思想,重文轻技,大家都想做官而不想搞研究,行业内无人,这也就限制了科学思维的发展。】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把百姓分为四等,从上到下分别是士农工商。这个分法出自于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管子小匡》中说:“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但在那会儿,这四个等级的划分还不是那么的严苛。比如其中的士就包括了武士,而不仅仅是文士。而代表农和工的墨家以及农家,也曾经辉煌过一段时间。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强化了这个等级概念,将它变成了一个完全金字塔式的阶级模型,将读书人定为最高等,而耕种者给国家上交大量赋税,也不能忽视。至于小手工业者和商人,在儒家看来都是逐利者,是君子的反面,成为了社会底层。】
  在学堂里琅琅读书的学子;
  在地里面顶着太阳辛勤劳作的农人;
  拿着工具正在制作器具的匠人;
  在店铺内迎来送往,笑容可掬
  的商人;
  这些就是管仲认为的主要国民构成。国之石民也,石在这里的意思是柱石。
  仙画中的士农工商,各司其职,看上去似乎非常的和谐。
  西汉的董仲舒心中却如重锤砸过,站在原地,耳中轰鸣,甚至比之前观看火药爆炸时还要更加严重。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①
  将儒学发扬光大,这的确是他这些年一直全力追寻的目标。
  在陛下继位之前,朝堂和民间流行的是清静无为的黄老学说,包括窦太后和淮南王都是其拥护者。陛下继位之后,想要摆脱这两者的势力影响,于是把眼光投向了儒学。
  他也因此而可以施展自己的抱负。
  董仲舒坚持认为,只有将天下人的思想统一成为了一体,才能更好的让朝廷的统治延续下去,才能长治久安。
  原来,历史上的那个自己竟然成功了吗?!
  只是为什么,后世之人对此似乎并不认同?
  董仲舒心中一会儿兴奋,一会儿却又忐忑不已,一时之间七上八下,只觉时间漫长,煎熬得很。
  【在秦汉的时候,这样的划分符合社会的现实情况。毕竟那会儿田地出产少得可怜,要是种田的人少那赋税也就少,朝廷巴不得让人都去种田。而读书人,更是少数,管理国家离不开知识分子,儒家鼓励教化,推行教育本就是他们擅长的东西。】
  【但到了后面的朝代,社会情况已经不同了,再用这样的模型去套,那就极大的限制和禁锢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儒家看来,只有接受了儒学的读书人才算是知识分子,才能通过科举进入到官僚阶级,成为人上人。而科举只考《四书》《五经》和八股文。其他的像是工人和商人即使你拥有丰富的经济知识或者是物理机械知识等等,那也只是“奇技淫巧”,也不能算是知识分子,依然只是底层,被人瞧不起。像隋唐的时候甚至规定,工商不得入仕。】②
  一家客栈的门口,满面风尘的旅客被赶了出来。
  二楼的窗户上,戴着冠的年轻士子一脸嘲讽:“不过区区一匠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