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被将军掳走之后 >

第124章

被将军掳走之后-第124章

小说: 被将军掳走之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是以前,元里还需要忍,因为他没有足够的实力一口气撤掉这么多人,也没有足够的官员人数填补上去。但封公之后,元里不需要忍了,他甚至不需要任何理由就能将这些官员全部换掉,因为他成了冀州和并州真正的主人。
  他也确实没打算忍,不过人撤掉可以,填补的官员去哪里找呢?
  如果想要将幽州、并州、冀州大换血一遍,元里最少需要六百名官员。
  上哪里能找有才能、会识字、能做官的六百个人?
  元里没有苦恼多久,一个早就有了的想法在他心中逐渐清晰。
  ——科举!
  如今的选官制度还是察举制。世袭、举荐,豪强士族之间彼此缠绕,靠着血脉和关系铺开了一张大网,牢牢将官位垄断在了自己手中,让文字和知识成为上流人士特有的资源。
  普通的百姓们永远也接触不到这些资源,他们只能种一辈子的地,然后子孙后代也跟着种一辈子的地。他们不可能变为官员,百姓和做官之间有一条天堑。
  科举就是打破天堑的桥梁。
  为不具备贵族、士人身份的人提供参政的机会,借此打破豪强士族对官位和知识的垄断。科举是封建时代最为公平的官员选拔形式,是真正能让底层人一跃飞天的机会。*
  元里很早很早之前就有了用科举制代替察举制的念头,如今他成为了闻公,北方三州统一,即便他用比较另类新奇的选拔人才的方式也没有士族和豪强敢置喙,他在自己的地盘搞,选的是闻公国的官员,又不是北周朝的官员,外人凭什么多说?
  想到这一点,元里觉得他是时候将科举拿出来了。
  当天,他便召集了政事堂的官员,让他们将自己会在冀州邺县举办一场人才选拔的事情布置下去,并将这次选拔命名为科举。
  科举将会进行分科考试,最后以成绩定取舍,最后选拔出来六百名人才。
  听到这件事,群臣都感到新奇极了。因为元里的身份足够高,又在部下之中极具威势,这又是元里成为闻公之后的第一个命令,众人都没有反驳,刘骥辛率先问道:“主公,不知这‘考试’是指什么?”
  “由我出题,学子们回答,看谁答得好,那便择优纳入,”元里笑着道,“此次科举,只看考试成绩高低,不论出身与籍贯。”
  “什么?!”众人大惊,连忙询问元里关于科举更多的事。
  元里将其解释了一遍,受到巨大冲击的群臣良久回不了神,他们面面相觑,几个出身不好的幕僚已经明白这个“科举”对寒门子弟来说到底具有什么意义了。
  这是从未有过的形式,摈弃了出身和过往的功绩,只看自身的学识才华,在试题面前,所有人都是公平的。
  激荡的情绪在刘骥辛心中越来越大,几乎让他热泪盈眶。他心绪复杂万千,想起了自己从前为了踏上仕途做过了所有努力。
  千辛万苦,他才走到了如今的地步,而他已经算是幸运了。还有更多更多的人因为想要做官而家财散尽,妻离子散。
  可现在,只要能通过选拔,就能成为元里手下的一个官员。放在以前,这是刘骥辛梦里也不敢想象的好事,他一时欣喜一时又悲哀至极,欣喜于这样的方式无疑能让出身不好的人有了向上爬的机会,悲哀于他以往磕磕碰碰之时却从来没有遇见过这样的机会。
  刘骥辛甚至对将要经历科举的学子们产生了艳羡之情,羡慕他们能够有这样的机会,一个简简单单就能做官的机会。
  刘骥辛突然想到了一个早已死去的人——肖策。
  若是肖策活到现在,发现自己追寻一辈子的官位如此触手可及,应当也要泪流满面,不敢置信吧。
  要是能知道今天,他那时还会陷害主公吗?
  他深呼吸一口气,压下千万种情绪,当即道:“主公此法极好,属下认为可成!”
  郭茂、汪二、邬恺、元单等出身不好的人立刻应声,他们态度火热,积极地表明了对科举的支持。
  在场之中不是没有出身较好的人,比如詹少宁,比如周公旦和贾青。
  但他们不管心中如何想,面上都没有反驳,也接受了这样选拔人才的方式。
  不过此时,他们所有人都以为这“科举”只是元里因为人手急缺而应急使用的办法,应当只此一次。
  很快,闻公国将会在邺县举办科举一事便传了出去。
  犹如滚油中倒入了一滴水,这个消息如火烧一般瞬间传遍了北方州郡,传播速度快到令人咋舌。
  听到这则消息的学子们或惊或喜,但大部分人在思虑之后便立刻收拾起了行囊赶往冀州。
  识字的人在北周之中是很小的一部分,但在这小部分之中,掌握官位的只有那么一些顶尖的士人豪强。
  大部分识字有才华的学子中,肖策、刘骥辛这样的人占了大多数,连元里这个县令之子都堪称寒门,想要做官都要千方百计,更别论其他人了。绝大部分的学子只有两条路能走,要么去做幕僚门客,要么拜大师做众多弟子中的一个,找关系让自己能够得到举荐踏上仕途。
  这两个都很难,想要出头便是千军万马之中走独木桥,真正没有退路的独木桥。
  但现在,有这样只需要证实自己才学便能做官员的机会,出身不好的学子怎么能放弃?
  更何况如今天下大势尽在北方,他们连犹豫都没有便匆匆往北方赶去,因为他们知道,前来赶赴科举的人绝对会越来越多。他们想要抢占先机,就要放手一搏。
  即便他们要做的官是闻官而不是北周官员,也阻挡不了他们热切的脚步。
  出身好的士人也有许多人动摇。
  他们把控着举荐的名额,按理来说是不缺官做的。
  但如今天下已变了。
  他们是可以互相举荐做官,但天子现在式微,北周朝廷只剩了个虚名,天下诸侯各自拥兵自重,他们即使能做官又做谁的官?难道去一个没有实权的北周朝廷做一个战战兢兢没有实权的官员吗?
  在乱世之中,他们拥有的资源一下子失去了原本的价值,变得无用起来。不能去做天子的官员,一身学识没了可用武之地,世族心里也是慌乱,许多名士只能等在家族中等待着寻找机会。
  有识之人将天下大势看得清清楚楚,如今只有两方势力值得投靠。一是北方的元里和楚贺潮,二是南方的陈王。
  这两方都是巨大的政治集团,大家族不会只选择其中一方站队。他们有更好的做法,那便是将家族中的优秀子弟一分为二,分别投靠北方与南方。
  这样,无论最终是谁赢了,这些家族都能立于不败之地。
  这也是这些世家能延续百年的道理。
  如今元里的人才选拔,正给他们提供了一条成为元里臣子的机会。


第157章 
  想要成为元里的属臣很难。
  元里很少会接受别人的举荐,更多的是自己亲自征辟官员。无数世家想要投靠元里却没有门道,逐渐地,他们发现了一件事:元里身边所看重的臣子大多出身寒门,很少有名门望族的子弟存在。
  已经有聪明人隐隐约约地察觉到,相比于名门士人,元里似乎更喜欢寒门子弟。
  或许是因为元里的出身也并不好,所以才对寒门子弟更为感同身受。正是因为这样,名门望族想要将子弟送到元里身边并得到重用就更为艰难。如今有了光明正大将子弟送到元里身边的机会,名门望族将其看得很重要。
  荆州,襄阳。
  王家。
  王谦之与几个族兄弟们被叫到了内堂,族长将元里将会举办科举选拔一事告诉了他们,问他们想不想去试一试。
  几个族兄弟对视一眼,彼此兴致勃勃,没思考多久便点头同意。族长将目光放到一直没说话的王谦之身上,问道:“谦之,你呢?”
  王谦之是王家新一辈年轻人中最为聪明的一个,族长一直对他多有看重。自从王谦之学成以来,他们本想借用人脉来举荐王谦之入朝为官,谁想到天下便发生了战乱。因此,王谦之这些年一直待在家中读书下棋、侍弄花草,一直没做出过什么功绩。
  “族长,我也想前去一试,”王谦之不过二十出头,看着却很是稳重,没有年轻人的浮躁之态,他道,“我年纪也不小了,妻子也怀了孕。只比我年纪略大一些的闻公已经是冀州、并州的两州共主,还是名满天下的名士,我却还是一介白身,我心里惭愧,也该离开家门去打拼一番功绩了。”
  族长沉吟片刻,道:“你少年成名,师从大儒,若是想要做官,大可以让你的几位兄长为你在陈王那里谋一份官职,他们辛苦多年,也算是在陈王身边打开了门路,能让你的仕途轻松许多。谦之,你确定要前去闻公身边吗?我要先同你们说清楚,闻公并不是陈王,闻公身边的士人并不多,得他看重的多是寒门。若你们去了闻公身边,可不一定能得闻公青睐啊。”
  王谦之微微一笑,“如今天下大势分明,闻公同大将军自成一家。陈王虽有天子,但未必能使天下平稳。有几位兄长在陈王身边已经足够,为了家族长久,我也应当去往闻公身边。至于得不得闻公看重,族长倒不必忧心。闻公既然能别开生面地举办这么一场只以学识为主的科举,便能看出闻公对待天下学子之心开阔而公平,乃是求贤若渴之人,只要我等自有本事,哪里又怕得不到重用?”
  几个族兄弟安静地听着,听到这话不由点了点头,“以往从未听过这样的选拔方式,倒很是新颖。天下学子齐聚一堂,大家只比学识分高低,我们倒是觉得很有意思。”
  他们甚至还有些蠢蠢欲动,想要亲眼看一看自己能在成群的学子之中取得什么样的成绩。
  族长没有犹豫多久便点头叹息道:“既然如此,家中便为你们收拾行囊,你们尽快上路吧。不过在上路之前,我有几句话要叮嘱你们。”
  几人侧耳恭听。
  “这科举是公平公正地拿学识来比拼,是真正的以文会友。我已能料到此次前往冀州赶赴科举的学子能有多少了,少则一千,多则上万,其中北方学子必占大头。虽说寒门子弟和士人都可参与科举,但你们不用太过担心,能够通过科举的必定还是士人居多,”族长很有信心,道,“若考过的士人之中有荆州的人,你们一定要前去结识。出门在外,一个地方的学子要相互扶持才是。只要荆州人士一多,我们荆州士人也能在闻公身边说得上话了。”
  族长倒并不担心科举之中会出现寒门子弟压过士人的情况。
  士人是精英教育,所获得的教育资源和寒门子弟可谓是一个天一个地,在学识上面,能通过科举进入闻公府的定当大部分都是士人。
  几人应下族长的话,族长又道:“虽说闻公身边多是出身不好之人,但其中并非没有荆州人士。”
  王谦之想了想,问道:“您是说周氏的旁支,如今被闻公极为重视的周公旦周文宁吗?”
  “不错,”族长摸着胡子缓缓点头道,“我曾与周家有过些交情。我会为你们写上一封拜帖,等到了冀州之后,你们就拿着这封拜帖前去拜见周公旦,言语中一定要足够有礼,最好让周公旦能对你们升起赞赏之意。”
  几个人再次应下,族长不再多说,挥手让他们离开了。
  但王谦之和几个族兄弟却没有就此分开,而是聚在王谦之的房间中商议科举会考什么内容。
  他们没聊多久,就有仆人前来禀报王谦之的好友来了。
  王谦之连忙道:“快请他们过来。”
  片刻后,三个穿着青衫的年轻人笑着走了进来。
  这三人乃是王谦之在学堂之中的好友,高个子的叫徐康,另外两个相貌相似的则是一对亲兄弟,大的叫向飞晋,小的叫向飞章。
  这三人面色隐隐兴奋,彼此见过礼后,徐康便直接问道:“王兄,你可要前去冀州赶赴闻公的科举?”
  王谦之了然,笑着点点头,“你们也应当去了?”
  徐康大喜道:“没错。我等本来就是北方人士,你也知道我是冀州籍人,向家两兄弟是并州人士。本为了躲避战乱来到了荆州,如今有了机会,也是时候回去谋一谋了。”
  向家两兄弟都点了点头。
  他们三人虽出身士族,但自白米众霍乱以来,北方的世家、名士逃往荆州、交州、益州、江东等地以躲避战乱的人颇多,他们的家族也不例外。*而一旦离开了原本家族立足之地,原本的土地、人脉便分崩离弃,他们是外地人士,很难混进荆州上层之中,如果再不想些办法,他们只会慢慢衰落,直至成为寒门。
  如今元里的科举便是他们重回北方的机会,敢重回北方,他们也下了寻常人难以想象的决心。他们在北方积攒的庄园、田地都已被他人夺走,此番回到北方也是从头打过。徐康与向家两兄弟想了许久,到底不想拒绝这样千载难逢的机会,便准备前来探探王谦之的底,若是王谦之一同前去冀州,他们也彼此有个照料。
  王谦之听完他们所想,点头赞道:“你们想得不错。闻公刚刚拿下冀州,身边势必缺人,此时正是百废俱兴之时,若是做得好能很快就能冒头。况且闻公已是北方数一数二的大诸侯,他还未到三十便有如此功绩,以后的成就非你我可想象。我曾派人打听过闻公麾下的属官,听说闻公对部下十分照顾,还令许多本平平无奇的人变得不同凡响、名满天下。你们如果能成为闻公的属官,那便前途无忧了。虽然闻公招纳的只是闻官而非北周臣,但你们也不能轻视。”
  徐康笑了,大咧咧地拍了拍他的肩,“王兄,我等怎会如此?你放心吧,如果我等幸运的真能成为闻公的属臣,说不定闻官的身份要比北周臣子更要吃香。”
  向飞晋竖起手指“嘘”了一声,冷汗津津,“徐康,你这话可别再说了!”
  徐康也知道自己说错了,这话在心里想想可以,万万不能拿到明面上来说,他拍了自己嘴巴一下,同屋内人行礼道歉。
  其他人都当没有听见,他们约定好了赶路的时间后,徐康三人便离开了。
  五日后,一众人乘坐马车往冀州而去。
  年轻人以往未曾出过远门,心中不免兴高采烈。彼此之间说说笑笑、看看风景便一天过去了。他们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好,但等周围赶路的学子越来越多之后,王谦之等人才发觉其他学子竟然都在赶路的间歇之中捧着一本书在看。
  本不紧张的他们见到这一幕,也不免有了些焦躁之感。后面的几日,几人也不再玩闹,各捧了本书在马车之中埋头苦读。
  马车本就颠簸,没过几天,他们便腰酸背痛,眼前也被晃得发晕。
  徐康伸了个懒腰,痛苦万分地道:“我本以为我们的学识够了,这一路可轻松一些。谁能知道咱们路上都得捧书苦读啊?”
  王谦之还在认真看着书,半分没有受到影响。闻言直起身揉了揉酸疼的脖子,苦笑着道:“我本也很自信,但看这一路的学子都在读书,总觉得自己不读便心里不踏实。”
  众人连连点头,等休息片刻之后,又开始埋头读了起来。
  九月份,附近几州的学子便赶到了邺县。
  王谦之等人一下马车,就被邺县的繁华给震住了。
  街道上人来人往,绝大部分都是一身长衫的学子。有百姓在街道两旁买卖东西,叫卖呦呵声此起彼伏。
  场面热闹,地面平整洁净,恍惚之间,众人还以为自己来到了数年之前的洛阳。
  他们抬头往身后的城墙看去,高大的城墙森严威武,恢宏壮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