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第3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辽东督师府要做的,就是围绕辽南、辽左的态势展开行动,涉及到战争期间的粮饷、军需转运事宜,皆已明确下来。”
“臣遵旨。”
避开御林军将校田见秀,孙承宗朝着京城方向作揖应道。
过去大明在辽东治下,与猖獗凶悍的建虏八旗,展开的一系列战争,之所以多数以惨败落下帷幕。
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职权划分不明,会打仗的,该打仗的,没有掌握相应职权,不会打仗的,却掌握着大权,乱指挥瞎掺和,才导致很多战机的贻误,甚至出现一触即溃的事态发生。
面对这一系列惨痛教训,崇祯皇帝考虑的比谁都要周全,一项项职权的明确和夯筑,叫任何人都不敢乱指挥。
仗,究竟该怎样打,是根据前线局势而调整的,要能打仗的将校,拥有相应的权力,肩负相应的职责,是必须要做扎实的事情。
大明养活着庞大的军队,培养着能打仗的将校,倘若他们不能掌握自主权,那就算准备的再怎样充沛,装备再怎样精良,终究是没有任何的用处。
战争状态下,时间是最宝贵的,但同样,时间也是过得最快的。
崇祯皇帝要御驾亲征的消息,很快就在辽东前线传开了,因为是堂堂正正的国战,所以崇祯皇帝不打算遮遮掩掩。
他就是要叫所有人知道,自己要御驾亲征了。
一个被持续消耗战争潜力,且已经初步分裂的建虏八旗,崇祯皇帝就是要表明一个态度,战略上藐视对方,但是战术上要重视对方。
这是一场不能输的战争。
“哈哈…崇祯啊崇祯,你到底是忍不住了啊。”
李自成爽朗的笑声,回荡在殿内,看着手里的中旨,情绪有些激动:“果然和本帅想的一样,你就是想得到全部失地啊。
好啊。
本以为大明只是谴派援军,介入到辽左前线,帮着我辽东义军分担压力,没想到你这个大明皇帝,居然要御驾亲征。”
杨方兴想了想,讲出心中的想法,“大帅,崇祯要御驾亲征的消息,要不要放出风来,告诉给开始集结的建虏八旗?”
“这是当然的!”
李自成嘴角微扬,看向杨方兴,“既然崇祯都不遮遮掩掩,将自己御驾亲征的消息,以中旨颁给本帅了。
那潜在的意思,就是想叫本帅宣讲此事。
建虏奴酋黄台吉是有野心的,可是他那点野心,和崇祯皇帝相比,根本就不值得一提啊。
只怕崇祯皇帝已然洞悉,此次建虏进犯辽左,想达成怎样的战略部署,所以他要用一场御驾亲征,来吸引建虏的注意力,想一战重创建虏,想一战收复整个辽东。
去,将这份中旨誊抄一份,去掉一些话,增添一些话,给本帅送到建虏前线,叫黄台吉这个家伙知晓。”
“喏。”
杨方兴当即作揖道。
战争就是这样,参战的群体都各怀心思,想达到对自己有利的境遇,对待这些现象,崇祯皇帝心里要比谁都清楚。
第一百三十三章 辽左之战(2)
“哒哒哒……”
“哒哒哒……”
广宁城,此起彼伏的马蹄声,让生活在此的广宁百姓,感受到强烈的战争压迫,一些老人联想到此生都不愿想起的事情。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对于底层的群体而言,战争一旦打响,就会在所难免的受到影响和冲击,论及抗风险能力,他们无疑是最差的。
特别是战争爆发的区域,这种表现就更为明显了。
“陛下御驾亲征,要一战平定建虏叛乱。”辽东巡抚孙元化,稳坐在官帽椅上,环视堂内一众人,神情严肃道。
“这对于我大明而言,是一场必须胜利的战争,这几日间,来自军机处、内阁等朝中有司的上谕和公函,相信诸位也都知晓了。
涉及到朝廷的统筹、调遣等事宜,辽东巡抚府也都逐一落实下来,相较于辽左前线将会爆发的战争,本抚要格外强调的一点,是围绕辽西这一范畴内,需要明确怎样的战略部署。
崇祯二年,建虏绕道辽东,取道蒙古,对京畿一带造成的军事威胁,诸位的心中都应该没有忘记吧?”
阎应元、陈明遇、李岩、宋献策、牛金星、顾君恩、堵胤锡等一众官员,流露出各异的神情。
崇祯二年的那场大战,他们怎么可能会忘记呢。
尽管在那个时候,他们没有迈进大明仕途,可是这并不妨碍在响应崇祯皇帝号召,进各地赈灾行署做事,通过一些方式了解到此战。
那是大明的耻辱!
“根据天子明发上谕,在御驾亲征期间,以蓟密永三协为首的京畿卫戍区,由直隶巡抚卢象升统筹,各处总兵官、副总兵官按战事率部坚守所领卫戍区,行守土有责,敢有贻误战机者,立斩不赦!”
孙元化继续说道:“山海关作为军事独镇,将坚守山海关重镇,负责统筹协调京畿卫戍区、辽西战场,行军事驰援、军需转运等一应职责。
而辽西这边要做的,就是确保辽东西线安稳,提防辽河套蒙古各部,确保西线各类军需转运,必要的时候,一旦辽西范围内爆发战争,将审时度势下介入到战争下,避免崇祯二年的耻辱再度发生。
仗怎样打,和我辽东巡抚府无关。
陛下所颁上谕很明确,涉及到军事层面的一应职权,由广宁平虏前指、辽西方面主帅、各路军大将各司其职。
勇卫营指挥使周遇吉,将担任辽西方面的主帅,辽东总兵官何可纲,出任辽西方面的副帅。
不过本抚想要强调的一点,在辽西进入戒严状态后,所涉及到的各府县,必须要保持绝对的安稳,避免受到战争的影响,导致辽西治下出现混乱,继而影响到辽西战场的安稳。”
战争不是一蹴而就的。
战争具有一定偶发性。
对于崇祯皇帝而言,他这次选择御驾亲征,不可能只倾向于辽左前线,却对其他区域的安排忽略不计。
牵一发而动全身。
崇祯皇帝考虑到的战争范围极广,围绕一个个区域范畴内,明确着各处有司的职责所在,并且在每一个区域范畴内,都委派有他信任的大臣、将校坐镇,以确保该区域内的绝对安稳。
在这范围极广的战争区域下,必然会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战况,倘若没有明确的职权划分,就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
这是一场不能输的战争。
身边有最精锐的参谋体系,崇祯皇帝将自己的构想一一言明,涉及到具体的战略部署、战术安排等等,都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敲定下来。
崇祯皇帝要创造一个体系,一个框架,围绕战争这些事情,打造属于大明的军事指导思想,避免一些不好的事情发生。
相隔广宁城很远的铁岭。
从科尔沁赶来的黄台吉,得知了一个让他震惊的消息。
崇祯皇帝要御驾亲征。
这是黄台吉从没有想到的事情。
“主子,崇祯选择这个时候,决意要御驾亲征,还这般大张旗鼓,其中必然有诈。”范文程强忍惊疑,看向沉默的黄台吉。
“这对于我军而言,必须要提防起来的事情,特别是这个消息,是从辽东叛军那边传过来的,这或许是李自成……”
“不,崇祯小儿御驾亲征一事,只怕是真的。”
黄台吉双眼微眯,摆手打断道:“甚至在这个时候,崇祯小儿可能已离开京城,率部朝着辽前进发。”
“主子,倘若崇祯小儿真的御驾亲征,这对于我大金而言,或许是一次难遇的战机。”
索尼情绪有些激动,看向黄台吉说道:“如果能够知晓崇祯小儿的所在,我八旗劲旅能够集结……”
“事情不像你想的那般简单。”
黄台吉再度打断道:“依着本汗对崇祯小儿的了解,就算他真的御驾亲征,也不会以身犯险,真的抵达辽左前线的。
辽西、辽阳,甚至是辽南,都有可能是他选择驻扎的区域。
对于大明而言,崇祯小儿御驾亲征,只要抵达辽地,这对于出动的各部大军而言,就是一次士气鼓舞。
辽地之战变得复杂了。
这一战对于大明而言,对于大金而言,都是一场不能输的战争,谁要是在此战败下阵来,就彻底丧失主动了。
传本汗令,擂鼓聚将,既然他崇祯小儿敢御驾亲征,那本汗也绝不会惧怕他,本汗倒是想要看看,此战究竟是谁更强一些。”
“喳!”
众人当即应道。
打仗,打的就是后勤保障,打的就是看谁能坚持到最后,打的就是谁战略层面更为高明。
只要在战场之上,有一方露出坚持不下去的迹象,那么此战的定数基本就明确了。
对于黄台吉而言,在知晓崇祯皇帝御驾亲征的消息后,感受到无比沉重的压力,这和他最初所想的战略部署,是完全不一样的。
可是到现在这等态势下,不对辽左一带展开攻势,选择引军撤离,那根本就是不现实的事情,毕竟崇祯皇帝都御驾亲征了,那他绝对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第一百三十四章 辽左之战(3)
辽东湾,御驾龙舟。
“截止到御驾离津,九门提督府、留守京营来报,以京城为首的京畿核心卫戍区,没有出现任何异动,然通州、房山、顺义、三河等地,治下粮价出现小幅震荡,顺天府、内务府等有司已出面介入。”
“截止到御驾离津,直隶巡抚府来报,宣府镇、蓟密永三协等处,已尊奉中旨完成战时转换,拱卫京畿之外围卫戍区,各长城段、塞口、要隘等处,皆已明确全天候巡察,宣府、延庆、密云、蓟州等处皆谴派麾下精锐骑兵……”
“截止到御驾离津,天津直隶州来报,御驾亲征期间海上运输航线,既定初期转运事宜皆已明确,向复州、盖州等处急报已传,东线军需转运诸事,必将……”
“截止到御驾离津,内务府来报,御驾亲征期间涉及火器、火炮、火药、弓弩、粮草、马料等各项军需,内务府已明确落实各套方案,确保……”
“截止到御驾离津,勇卫营来报,先遣军已顺利通过山海关,朝广宁处急行军,所部转运的各类火器、火炮,已于秦皇岛港口装船,由渤海舰队下辖第一舰队承接,负责转运至锦州港一带……”
“截止到御驾离津,军机处来报,以戒严鄂尔多斯、河套、东土默特等部蒙古为由,向九边重镇明发上谕,已八百里加急传递各处……”
“截止到御驾离津,辽东巡抚府来报,涉及西线转运诸事,皆已明确……”
崇祯皇帝倚靠在龙椅上,闭目养神的聆听着,数十众披甲挎剑的军机处参谋,一个个神情冷峻,齐聚在战争沙盘周遭,禀明着各自负责的事宜。
王在晋、杨嗣昌、温体仁、周延儒、王洽等一众随驾大臣,站在各处,流露出各异的神情,看着闭目养神的天子。
“曹文诏所领神机营,走到何处了?”
崇祯皇帝缓缓睁开眼睛,盯着眼前的战争沙盘,“作为御驾前军所在,自朕下达旨意后,神机营就急行军赶赴天津,为何到现在都没有消息?”
“启禀陛下。”
一名军机处参谋上前,挺胸禀道:“距御驾离津前数日,御驾中军所接军令,神机营先遣军,已从辽河口一带登陆,神机营主帅曹文诏,在中军主力登船渡海后,就至今未向御驾中军呈递军情。”
“到底还是出现些偏差。”
崇祯皇帝站起身,缓步向前走着,俯瞰着战争沙盘,“及时整改,像这等情况,朕不愿再看见。”
“喏!”
看着眼前的战争沙盘,涉及到各处的调动一目了然,这一仗打下来,崇祯皇帝知道会打掉很多钱粮。
可这一仗必须要打。
或许国库、内帑的财政赤字,都将出现不同程度的累加,可只要能战胜建虏,能收复辽东所有失地,达到既定的战略部署,那么这批流向民间的钱财,必将成为战争态势下的一种反哺,叫直隶、辽东、山东等地得到相应发展。
打仗,打的就是钱粮。
“陛下,御驾中军抵达辽河口一带,是否能暂驻辽阳镇?”王在晋想了想,讲出心中的担忧,“仅以数万御林军精锐,就一路急行军赶赴沉阳城,与那李自成……”
“怎么?卿家是胆怯了吗?”
崇祯皇帝眉头微挑,迎着无数道注视,看向王在晋说道:“朕御驾亲征的消息,必然已在辽东传开,建虏那边也已知晓情况。
越是这等态势下,朕就是要叫所有人,都不知朕的想法。
沉阳城外的浑河畔,就是朕要驻扎的地方。
那里,是我大明必须要牢记的地方。
御驾中军要做的,就是不能影响到辽地各部的调遣,再者言,有曹文诏所领神机营,先行赶赴沉阳一带,有什么值得担心的?”
从明确御驾亲征一事后,崇祯皇帝就变得异常忙碌,也就是现在从天津乘船渡海,沿辽东湾赶赴辽河口,他才稍稍放松一些。
随驾出战的队伍很庞大。
为确保既定的战略部署、战术安排,能有效的落实下来,崇祯皇帝就大胆采取压茬交替行军的方式,单单是随驾出征的各部精锐之师,就按照所领军令展开行军,从天津、秦皇岛、山海关等处出动,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抵达预定的区域内进驻。
御驾亲征这一战,单单是朝堂中枢所在,崇祯皇帝就调走了百余众官员,无一例外,这批官员皆是守旧派代表。
大派系也好。
小派系也罢。
崇祯皇帝以御驾亲征的名义,将朝堂腾空一部分核心群体,叫维新派能够掌握话语权,让徐光启他们坐镇,崇祯皇帝就不相信这等态势下,围绕维新变法的初期部署,还能遭受到强烈的反对和阻力。
他这个大明天子敢出现任何意外,随驾的这批群体中,多数都要跟着一起陪葬!
“陛下,曹文诏所领神机营,乘船呈递军报。”
就在此时,兼领龙舟守备的王来聘,快步走进船舱,向崇祯皇帝禀道。
“念。”
崇祯皇帝平静道。
大规模战争态势下,体系是最重要的,特别是其中的军情传递,更是维系全域战局的关键所在。
从驿传改制以来,崇祯皇帝就格外重视此事。
“臣…神机营总兵官曹文诏,于辽河口叩首……臣所领神机营,尊奉陛下旨意,顺利在辽河口一带登陆,现朝沉阳一带进发,随军御驾特派前指(专司后勤保障),将于辽阳镇离军进驻……”
听到曹文诏所呈军报,崇祯皇帝悬着的心,也算是落了下来,只要神机营没有出现问题,那么围绕辽前的这一战,就基本能明确一半的胜利!
特别是随同神机营,一起乘船渡海的御驾特派前指,这是专门负责东线后勤保障的,一个构架缜密、层次分明的庞大队伍,里面的人,皆是崇祯皇帝挑选的,甚至后续还会补充进一批,由他们进驻辽阳城,专司后勤保障事宜,那涉及该部分事宜就绝不会出现任何问题。
第一百三十五章 辽左之战(4)
“大帅,您要三思啊,蒲河沿线、抚顺一带所构防线,不能就这般舍弃掉啊。”杨方兴面露忧色,看向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