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第30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说吏治这一问题,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有效的改善,那就算维新变法做的再多,终究是徒劳无功的。
变法所带来的诸多红利,会叫守旧派的部分群体吞掉,同时又扶持起一批新的既得利益群体。
等到那种态势下,新旧两派既得利益群体,一旦说合流的话,那对于崇祯皇帝而言,他就会被彻底的架空,甚至是落水驾崩。
崇祯皇帝继续说道:“都察院的中央巡察制度,还要进一步的完善和加强,除了过去肩负的职责外,还要增设一些新的担子。
例如清查土地田亩。
例如清查冤假错桉。
例如巡察各地吏治。
例如整顿各按察司。
此事要重视起来,还是以北直隶、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为主,先行展开各项巡察和清查。
朕也知道,如此一来的话,都察院的监察御史是不够的,那就从有司衙署借调,从历届科举新进官员抽调。
这件事情,就交由徐卿主抓,叫都察院的韩继思协助,朕要看到相应的奏疏,卿家可能办好?”
“臣遵旨。”
徐光启当即作揖应道。
一直以来,崇祯皇帝都在倾向于北方诸省,而忽略江南诸省,不管是做什么事情,都是秉承这一决断。
之所以这般做,是因为朝廷的掌控力度,其实出现很大的问题。
特别是在江南诸省治下,那掌控力其实是不断削减的。
面对这样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崇祯皇帝需要先明确一个构想,即增强对北方诸省的掌控,叫北方诸省能够发展和繁荣起来。
只要能掌握北方诸省这一基本盘,当各项新政逐步取得成效,在朝廷根底得到增强后,那再去调转方向,对准问题更多,弊政更多的江南诸省,就算是出现大规模叛乱,崇祯皇帝也不至于说太过被动!
有些事情,还是心照不宣的好。
“对了,孙传庭在河南试行的摊丁入亩,朕觉得很好。”
崇祯皇帝伸手道:“这个事情存在的争议不小,不过你们内阁,要多多的支持才行,想解决兼并土地的现状,就要适当的变一变。
废除掉人丁税,将人丁税摊派到田亩中,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思路。
今后朕不希望内阁这边,再出现任何反对的声音,有争议的,就多讨论,不要上升到人身层面,这是不好的一种现象。”
第七十三章 大有所为(2)
崇祯皇帝明确的维新变法,和历朝历代的变法改革,都是有着较大区别的,是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深化改革。
每一项领域的深化改革,又牵扯到很多单独的层面,关键是这些层面,又是彼此交错连接的,难度之大超乎想象。
就像政治这一领域的深化改革,就牵扯到土地、律法、税法等层面,关键是这些层面的谋改,又会牵扯到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深化改革。
这也导致大明现阶段的国制,存在职权交错、权力分散的客观事实,毕竟有很多的事情做起来,是需要掺沙子的,不然根本就推动不起来。
改革难啊。
维新难啊。
可不管是再怎样的艰难,崇祯皇帝都要朝着这条路走下去,不然半途而废的话,就会加剧大明的倾覆。
“做大明的内阁首辅,真是辛苦卿家了。”
崇祯皇帝坐在罗汉床上,看向神情疲惫的徐光启,“很多事情,朕都知道卿家背负了很多,承受了很多。
不被理解。
遭受质疑。
忍受谩骂。
特别是牵扯到吏治整顿,就更是这样了,朕能明白卿家的难处,可是有些事情还是要做的。
如果说不去做的话,那朝廷存在的意义,几乎可以说是微乎足道的,毕竟有些事情明知不可为,还是要去做的。”
徐光启的心情很复杂。
从坐上内阁首辅这个位置后,过去很多不理解的事情,特别是对原内阁首辅韩爌的种种行为,表示很不能理解,此时的徐光启,却能明白了,也能理解了。
难啊。
真的是太难了。
相较于表面所看到的,所接触到的,最可怕的事情是看不见的,却又不得不去考虑和权衡的。
“臣是大明的臣子,是陛下的臣子,做这些事情,都是人臣的本分。”
徐光启收敛心神,向崇祯皇帝微微欠身道:“臣做内阁首辅,不是想做官的,是想为大明社稷多做些实事,是想帮陛下分忧的。”
“卿家能这般说,朕真的很欣慰。”
崇祯皇帝感慨道:“风气这种东西一旦坏掉,想要有所改变,想要逆转过来,其实是很难的事情。
土地兼并也好。
官场吏治也罢。
其实说到底就是一件事情,那便是利益之争,理念之争,这种争斗吧,不管是到任何一个时期,都不会消散掉的。
卿家先看看这两封奏疏,一个摊丁入亩,一个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看过以后,卿家就能明白朕的想法了。”
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
徐光启露出疑惑的神情。
孙传庭在河南试行的摊丁入亩,他是清楚的。
此事在朝野间的争议很大,纵使是到现在依旧很大。
毕竟这侵犯了很多群体的利益。
可是这个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又是什么?
带着种种的疑惑,徐光启眉头紧锁的翻阅着奏疏,细细看着孙传庭和陈奇瑜二人,呈递到御前的奏疏。
越看越心惊。
越看越激动。
心惊的是,摊丁入亩的试行,只是一个开始,藏在背后的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才是一整套的组合拳。
如果说上述两项试行的新政,能够妥善的结合起来,这对特权群体的打击和制约,将会起到有效的作用。
激动的是,如果上述的构想真能落实,那能给大明带来的改变很大,像土地兼并、财政增收等,都能得到有效改善。
“陛下……”
徐光启难掩激动,抬头看向崇祯皇帝。
“卿家,你先听朕说。”
崇祯皇帝摆手打断道:“涉及到这两项新政的真谛,朕告诉的人很少,朝野间知道的就更少了。
之所以将这些事情告诉卿家,是朕想叫卿家明白,朕一直在做的事情,其实就是对大明进行维新变法。
不过想做成这些事情,其实是很难的事情。
毕竟触碰到很多群体的既得利益,这也是大明上下,为何存在众多弊政和毒瘤的根源所在。
吃到嘴里的肥肉,想要再让他们吐出来,其实是很难的事情。
所以想促成维新变法的构想,就需要不断地转移矛盾,整顿大明官场的吏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在转移矛盾,就是在嫁接风险。
当然,整顿官场吏治一事,是国朝必须要做的事情,但是这个度怎样把握,才是最关键的事情。”
崇祯皇帝谋改的思路,徐光启听明白了。
就是大明要做的事情很多,要改的地方很多,但是鉴于此前所积攒的问题和矛盾,就需要一个看似混乱,实则平稳的秩序,去不断的转移注意,好叫一些利国利民的政策,能够在相对小的压力下,有效的试行下来。
有一才有二。
能够有效试行下来,总结相应的经验教训,进一步完善新政体系,就能持续的扩大规模和范围。
“陛下需要臣做些什么?”想明白这些的徐光启,眼神坚定起来,从罗汉床上站起身,向崇祯皇帝作揖行礼道。
“朕需要卿家做一个青天首辅。”
崇祯皇帝语气坚定道:“一个在其他层面,可以起到协调和衔接的作用,但唯独在吏治整顿上,必须要做到铁面无私的形象。
今后五年内,甚至更久的时间,内阁在整顿吏治的态度上,必须要强硬起来,要叫所有人不敢贪,不敢懒政,不敢怠政。
当然,朕也知道此事做起来很难,可有些事情要做啊,如果说不做的话,那大明的江山社稷,真的能平稳传承下来吗?”
徐光启做内阁首辅以后,才知这个位置的难。
可对崇祯皇帝而言,他却任何退路都没有,就算是再难,再苦,他也必须要扛起来,否则等待他的,就是极为不好的后果。
江山倾覆。
身死皇位。
这就是他这个大明天子,会面对的最严重后果。
“臣遵旨。”
徐光启作揖应道。
现在积攒的底蕴和底气,让崇祯皇帝敢出手整顿吏治了。
至少北方诸省的吏治整顿,崇祯皇帝不会惧怕了,纵使出现叛乱,或者其他不好的境遇,崇祯皇帝也是能从容面对的了。
至于北方诸省折腾的再厉害,只要没牵扯到江南诸省,就算这些整顿措施,今后有较大可能会产生影响,可是不到最后一刻,其实对某些群体而言,他们是不敢真的撕破脸的。
这就是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封建王朝的现实。
崇祯皇帝的维新变法之路,只要能在北方诸省扎下根,那今后再去面对一些现状时,就能掌握着很多主权,这就是崇祯皇帝的谋改思路,饭要一口一口的吃,不能急躁的去强行推行新政。
第七十四章 东海水师(1)
松江府。
“陛下的所谋,到底是英明神武啊。”
洪承畴神情感慨,看向陈伟业说道:“随着东海水师的明确,江南诸省水师和海防营的筹设,让一些躁动的群体,都跟着老实下来。
时下在江南诸省治下,谁还记得江南刺杀案?
情况已在悄然间发生改变。
刘兴治这个东海水师总兵官,就是不一般啊,麾下就那点水师战船,就敢主动出击灭掉一部所谓的倭寇势力。”
“大司马说的没错。”
陈伟业微微点头道:“当初有些人耐不住性子,觉得内务府重掌织造,让他们的利益受到损失,就想鼓捣出倭乱,继而让朝廷做出适当妥协。
只可惜算盘打的很好,可却忘记一个事实。
自崇祯三年,天津撤卫设府以来,陛下就一直在谋划水师发展,特别是与欧罗巴各国海商互通有无时,不断聚拢造船的群体。
天津、辽西、金州、东江、登莱等处水师,先后筹设起来后,围绕着辽东这处地界不断磨砺和发展。
其实国朝的水师力量,是在不断改进的。
而在谋划这些之际,培养水师力量的讲武堂,擢授郑芝龙出任琉球镇总兵官,也都在悄然蓄势。”
洪承畴双眼微眯起来。
他这个大明兵部尚书,做的算是奇特至极。
凭借着镇压流贼叛乱之功,被擢授为兵部尚书,按照常理来讲,就该尽快赶赴京城,负责兵部的全面工作,确保大明军事层面的安稳。
可是震惊朝野的江南刺杀案出现,洪承畴还没赶到京城赴任,就被震怒的崇祯皇帝下旨赴江南。
查不明白,不准回京。
查不清楚,不准回京。
只是这个江南刺杀案,本就是崇祯皇帝有意为之,即便洪承畴怎样查,都不可能查明真相。
毕竟涉及到的锦衣卫,都被悉数调遣至东江镇,而后密赴朝鲜治下,寻求着新的谋划部署。
而在审查江南刺杀案期间,随行的内务府总管大臣,张肯堂和何腾蛟,秉承崇祯皇帝所颁密旨,就织造领域进行破局。
大明不是没有银子。
大明不是没有家底。
只是这些银子和家底,都叫各个群体给贪了,造成大明财政的疲软,造成严重的贪腐风气。
国穷民富。
这就是大明的现实。
“这就是在博弈!!”
洪承畴眉头紧锁,看向陈伟业说道:“咱们的陛下,从一开始就想整顿江南,只是缺少一个契机罢了。
北起辽东,经天津,至登莱,沿南直隶、浙江、福建,终于琉球镇,这沿途筹设起来的水师力量,固然说是很薄弱的。
一旦说海上出现任何危险,其实能有效应对的水师力量,是极少的,北方诸省还好些,江南诸省完全不行。
可恰恰是这般,一个倭乱袭扰,却给国朝较大的主动,一旦说出现任何被动,朝廷就能调拨粮饷,加快水师力量的建设。
所谓的平倭,说到底,就是想发展国朝搁置的水师,就算打的时间很长,天子也是乐意的。”
“大司马,其实您还漏掉一些。”
陈伟业想了想,开口道:“松江平倭前指的邸报,您先前也都看过,朝鲜,济州岛,小琉球群岛这些地域,甚至包括隔海相望的倭岛。
这都是天子想逐步实控的。
天津开海通商以来,朝廷得到多少好处?单单是天津海关征收的税收银子,就是一笔很庞大的数额。
只是这笔银子,自始至终就没有进国库,先前被挪用筹建造船诸厂,现在被用于天津诸地发展。
咱们的那位陛下,是在下一盘大棋啊。
这期间承受的风险和重担,被有效的分属下来,否则一个倭乱,真的需要筹设那般多有司衙署吗?
又是松江平虏前指,又是诸省水师,又是诸省海防营,难道大司马没有看到,这些被委以重任的人,皆是陛下看重的将校吗?”
怎么没看出来啊。
洪承畴心里轻叹一声。
如果说只是单纯的平定倭乱,有他这个兵部尚书坐镇,负责统筹调度即可,何须那般多的新设有司啊。
有司衙署多了,就会造成很多麻烦。
可现在的情况,就是出现这般多有司衙署。
为何?
镇压倭乱是真。
可是在这背后吧,还藏着其他的谋划,比如掌控江南诸省沿海,比如谋改江南诸省军事力量,比如震慑江南诸省。
“本官这个兵部尚书啊,想要回京任职啊,没个数载光景,是不现实了。”洪承畴收敛心神,轻叹道。
“现在本官所担心的,是陛下这般安排下,只怕江南诸省的民心啊,会愈发远离朝廷和社稷啊。”
陈伟业上前道:“大司马,其实您不必想那般多,做好份内事即可,咱们的那位陛下啊,最看重的就是这一点。
您看军机处和内阁,包括孙承宗、卢象升、陈奇瑜、孙传庭、袁可立这些地方督师巡抚,甚至是李邦华、熊文灿、方孔照这些总督。
其实都是一样的。
将份内之事做好。
当前国朝面临的处境,相较于从前缓和不少,只是藏在背后的暗涌,却也是在不断增加的。
毕竟北方诸省的种种变化,特别是孙传庭在河南做的摊丁入亩,其实让很多人的心都乱掉了。
只要大司马能将份内之事做好,将东海水师发展起来,那么局势有所缓和时,陛下肯定会做出动作的。”
“罢了,不说这些事情了。”
洪承畴摆手道:“既然领旨办事了,那本官就不会半途而废的,涉及到江南刺杀案也好,涉及到平倭也罢,本官都会做好的。
现在我们要尽快筹措一笔银子,来确保东海水师的发展,本官觉得要回金陵城一趟,找那帮勋戚,还有别的人,好好的聊聊了。
有些事情我们不挑明,那他们只会装傻充愣,这不好,既然他们做了一些事情,那就要为之承担相应的后果才行,否则事情只会愈发严重!眼前的这些问题,必须要尽快得到解决才行。”
(本章完)